019-2020学年新课程同步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019-2020学年新课程同步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11-29 12:14:12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3节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作用于物体上的每一个力各自产生的加速度都遵从牛顿第二定律,而物体的实际加速度则是每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则Fx=max,Fy=may
独立性
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加速度a相对同一惯性系(一般指地球),二是指F=ma中F、m、a必须同时对应同一物体或同一个系统
同一性
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有瞬时对应关系,a为某一时刻的加速度,F为该时刻物体所受合外力
瞬时性
公式F=ma是矢量式,任一瞬时,a的方向均与F方向相同,当F方向变化时,a的方向同时变化
矢量性
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没有力也就没有加速度
因果性
物理公式在确定各物理量的数量关系时,同时也确定了各物理量的单位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物理公式中物理量间的关系,推导出物理量的单位
推导单位
物理公式既反映了各物理量的数量关系,同时也确定了各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因此在解题中可用单位制粗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如果单位不对,结果一定错误
检验结果
在解题时,若已知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则计算过程中不用写出各个量的单位,只在式子的末尾写出所求量的单位即可,简化了运算过程
简化运算
“课时跟踪训练”见“课时跟踪训练(二十二)”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看(共35张PPT)
第5节
超重与失重
“课时跟踪训练”见“课时跟踪训练(二十四)”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新课程学案
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深1自学新教材·注重基础性
孟〓
课科2提升新知能·注重综合性

纸课程学3训练新素养注重应用性
F/N
F/N
1000
1000
500
500
4
68t/s
4
6
8t/s
甲下蹲过程
乙下蹲、站起两个过程(共38张PPT)
第5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1节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课时跟踪训练”见“课时跟踪训练(二十)”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新课程学案
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深1自学新教材·注重基础性

课科2提升新知能·注重综合性
END
3456789101
SCO
CHN
tta
Capitale
Capifal(
纸课程学3训练新素养注重应用性
现代人所做伽利略斜
实验的频闪照片(组合图(共42张PPT)
第4节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性质总是相同的
同性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共线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方向总是相反的
反向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等大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共同点
可以是同性质的力,也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
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力的性质
两力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可叠加,可求合力,合力为零
两力作用效果不可叠加,不可求合力
叠加性
无依赖关系,撤除一个,另一个可依然存在,只是不再平衡
相互依赖,不可单独存在,同时产生、变化、消失
依赖关系
涉及三个物体
涉及两个物体
涉及物体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受力物体
不同点
一对平衡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课时跟踪训练”见“课时跟踪训练(二十三)”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新课程学案
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深1自学新教材·注重基础性
SxMWYY2NNnnmurmt
m
orr


课科2提升新知能·注重综合性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彼此
异体性9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三个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
性质
同时性9、化,同时消失
相互、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的成对
出现的,且性质相同
/N
F
432101
234
纸课程学3训练新素养注重应用性

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共38张PPT)
科学探究:
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第2节
实验序号
1
2
3
4
5

拉力F/N
加速度a/(m·s-2)
实验序号
1
2
3
4
5

质量m/kg
加速度a/(m·s-2)
减小方法
产生原因
使沙桶和沙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沙桶及沙的总重力代替小车所受的拉力
系统误差
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直线上或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误差较大的点舍去
作图不准
①准确平衡摩擦力
②使细绳和纸带平行于木板
小车所受拉力测量不准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质量测量不准、计数点间距测量不准
偶然
误差
 
实验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5
6
7
8
小车加速度a/(m·s-2)
1.90
1.72
1.49
1.25
1.00
0.75
0.50
0.30
小车质量m/kg
0.25
0.29
0.33
0.40
0.50
0.71
1.00
1.67
/kg-1
4.00
3.45
3.03
2.50
2.00
1.41
1.00
0.60
次数
1
2
3
4
5
M/kg
0.440
0.660
0.880
1.100
1.320
2.273
1.515
1.136
0.909
0.758
v1/(m·s-1)
0.892
6
0.746
4
0.641
2
0.589
2
0.553
0
v2/(m·s-1)
1.273
1.056
0.906
8
0.823
5
0.762
8
a/(m·s-2)
0.825
0.557
0.411
0.331
0.276
“课时跟踪训练”见“课时跟踪训练(二十一)”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