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30 07:38:06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会翻译文中主要句子,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提高文言理解能力。
3.学习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发展思维能力。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学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及反衬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抓住文中人物的对话结合情节及文中运用的对比、映衬、烘托等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反复朗读,悉心体会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准确把握人物的心态、意向和情感。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战国策》
又叫《国策》(国别体史书),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得上“家传户诵”,文艺性很强。
2.关于“士”。
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
,春秋战国时期,士是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士倾尽平生所学只为一展抱负,他们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他们的活动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地位。
士分为“学士”:孔子、荀子等;“策士”:苏秦、张仪、邹忌、唐雎、触龙等;“术士”:荆轲。
3.布衣。
本指平民百姓穿的布制的衣服,后来又指平民。“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简朴。古代的“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锦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后来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明确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2.熟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
3.结合注释,口译全文,同桌相互讲述故事。
4.完成“思考探究三、四题”。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__________》。《战国策》是__________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__________史书。
2.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唐雎(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彗星袭月(
)天下缟素(
)寡人谕矣(

3.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而君逆寡人者(

(2)徒以有先生也(

(3)且秦灭韩亡魏(

(4)虽千里不敢易也(

(5)岂直五百里哉(

(6)休祲降于天(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
(2)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1)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人物的一个特征。
(2)请你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6.唐雎为什么要说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7.第三段采用了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课中导读】
一、听读朗读课文
1.听读跟读。(文中标注节奏)
要求:①读准字音、停顿;②读流畅
2.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3.译读课文。
要求:小组合作,译读课文,再展示。
4.归纳基础知识。
(1)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____”通“____”,____________)
②故不错意也(“_____”通“_____”,________)
③仓鹰击于殿上(“_____””通“_____”,_______)
古今异义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_______;今义:容易,简单)
②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转折连词,与“但是”合用)
③非若是也(古义:_______;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④岂直五百里哉(古义:_________;今义:不弯曲)
⑤长跪而谢之曰(古义:_________;今义:感谢或凋落)
一词多义
①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_______)/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
②于:受地于先王(______)/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
③以: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______)/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____)/
徒以有先生也(_______)
④徒:亦免冠徒跣(_______)/
徒以有先生也(__________)
⑤者:以君为长者(_____________)/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__________)
⑥怒:秦王怫然怒(______________)/
怀怒未发(_________)
词类活用
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名词做动词,____________)
②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流,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
④请广于君(形容词做动词,_______)
⑤轻寡人与(形容词做动词,____________)
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非若是也(“______________”表否定判断)
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__________________”表判断)
倒装句:
①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省略主语“_____”)
二、整体感知
1.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你对三人初步印象如何?
明确: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明确
3.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4.梳理文章结构。(文中标记)
5.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6.为什么说唐睢不辱使命?
明确:
7.唐雎是怎样战胜秦王的?你能简述斗争的主要经过吗?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三、深入探究
(一)阅读第1段,分析
1.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明确:
2.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明确:
3.说说“秦王不说”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明确:
(二)阅读第2段,分析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明确: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明确: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明确:相同点:
不同点:
(三)阅读第3段,分析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明确: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明确:
5.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正确吗?
明确:
(四)阅读第4段,分析
1.第四段对秦王有怎样的描写?
明确:神态:
动作:
语言: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明确:
(五)综合分析
1.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得到什么结果?
明确:
2.这么机智勇敢的唐雎,你认为他能够永保安陵吗?为什么? 
明确:
四、人物形象
1.你觉得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谈谈唐雎的性格特点吗?
明确:
2.你觉得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按前面分析唐雎性格的方法谈谈你的意见。
明确:
3.小结:
唐雎:
秦王:
五、说话技巧
1.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明确:①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_____”上。
②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_____”上。
③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_____”上。
2.懂得下面的道理:
启示一:在与人交往中,说话技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启示二: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六、言外之意
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只有用心揣摩,方能领会真实意图。试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明确:
(2)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明确:
(3)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明确:
2.简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明确:①美国记者:
②周总理:
七、拓展延伸(说一说)
1.假如你是唐雎,在这次谈判回来后,你如何向安陵君汇报?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2.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有名的外交家?你能讲讲他们的故事吗?
八、课后作业
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展示课本内容。
2.用自己的话把文中的故事记述下来。
【课后导练】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回答下列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虽然(???)②秦王不说(???)③天下缟素(???)④长跪而谢之(??


寡人谕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说”“????”,“色挠”表现了秦王骄横凶暴、?????的特点。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陵君其许寡人”中“其”一字,既表现了秦王的强横无理,又表现了他对安陵君的轻视。
B.“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用一个委婉的反诘句,既驳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也表示了对秦王的蔑视。
C.“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课文仅用了神态描写就表现了秦王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虚伪面目。
D.课文中唐雎与秦王的立场是对立的,他们之间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提供了基础。
6.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会翻译文中主要句子,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提高文言理解能力。
3.学习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发展思维能力。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学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及反衬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抓住文中人物的对话结合情节及文中运用的对比、映衬、烘托等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反复朗读,悉心体会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准确把握人物的心态、意向和情感。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战国策》
又叫《国策》(国别体史书),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得上“家传户诵”,文艺性很强。
2.关于“士”。
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
,春秋战国时期,士是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士倾尽平生所学只为一展抱负,他们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他们的活动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地位。
士分为“学士”:孔子、荀子等;“策士”:苏秦、张仪、邹忌、唐雎、触龙等;“术士”:荆轲。
3.布衣。
本指平民百姓穿的布制的衣服,后来又指平民。“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简朴。古代的“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锦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后来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明确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2.熟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
3.结合注释,口译全文,同桌相互讲述故事。
4.完成“思考探究三、四题”。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__________》。《战国策》是__________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__________史书。
2.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唐雎(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彗星袭月(
)天下缟素(
)寡人谕矣(

3.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而君逆寡人者(

(2)徒以有先生也(

(3)且秦灭韩亡魏(

(4)虽千里不敢易也(

(5)岂直五百里哉(

(6)休祲降于天(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
(2)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1)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人物的一个特征。
(2)请你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6.唐雎为什么要说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7.第三段采用了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1.战国策
刘向
国别体
2.jū
xiǎn
qiāng

gǎo

3.(1)抵触,不顺从
(2)因为
(3)使……亡
(4)即使
(5)只,仅仅
(6)吉祥
4.(1)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2)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5.(1)文中的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安陵君:知人善任(或“拙于辞令”)秦始皇:恃强凌弱(或“色厉内荏”“骄横狂暴”“阴险狡诈”)唐雎:有胆有识(或“不畏强暴”“勇于献身”)
(2)本文记叙了唐雎与秦王展开斗争直至秦王折服的过程,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6.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②表明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7.①写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以此衬托出唐雎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②第二段已正面描写过唐雎大义凛然的形象,第三段侧面描写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课中导读】
一、听读朗读课文
1.听读跟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停顿;②读流畅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jū)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yōng
)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
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náo),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yù)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3.译读课文。
要求:小组合作,译读课文,再展示。
4.教师点拨本文重点词句。
(1)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通“悦”,高兴、愉快)
②故不错意也(通“措”,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通“苍”,青色)
古今异义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
②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转折连词,与“但是”合用)
③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④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
⑤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或凋落)
一词多义
①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②于:受地于先王(从)/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③以: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
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④徒:亦免冠徒跣(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只,只是)
⑤者:以君为长者(……的人)/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⑥怒:秦王怫然怒(生气,发怒)/
怀怒未发(愤怒)
词类活用
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名词做动词,穿丧服)
②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④请广于君(形容词做动词,扩充)
⑤轻寡人与(形容词做动词,轻视,看不起)
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非若是也(“非……也”表否定判断)
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倒装句:
①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应为“于先王受地”)
②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应为“请于君广”)
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省略主语“我”)
二、整体感知
1.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你对三人初步印象如何?
明确: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明确: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3.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4.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开端:出使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1层(2):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发展: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
第2层(3):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高潮:面对面地斗争。
第三部分(4):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结局:秦王屈服了。
5.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6.为什么说唐睢不辱使命?
明确: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7.唐雎是怎样战胜秦王的?你能简述斗争的主要经过吗?
开端:秦王用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委婉拒绝。
发展:唐雎用“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断然拒绝易地要求,揭穿秦王骗局。
高潮: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士之怒”对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表示自自己将效仿三位壮士,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结局: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士之怒”对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表示自自己将效仿三位壮士,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三、深入探究
(一)阅读第1段,分析
1.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明确: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②“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③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2.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明确: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3.说说“秦王不说”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明确:“秦王不说”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二)阅读第2段,分析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明确: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明确:
不是真心话。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而说让安陵君扩大土地及于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明确: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而唐雎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三)阅读第3段,分析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明确: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明确:表现他视死如归、不畏强暴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内心活动。
5.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正确吗?
明确:不正确,具有迷信观念。亦或答正确,说出个人困苦的遭遇。
(四)阅读第4段,分析
1.第四段对秦王有怎样的描写?
明确:神态:“秦王色挠”
动作:“长跪而谢之曰”
语言:略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明确: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五)综合分析
1.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得到什么结果?
明确: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相威胁,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唐雎不辱使命,捍卫了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
2.这么机智勇敢的唐雎,你认为他能够永保安陵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四、人物形象
1.你觉得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谈谈唐雎的性格特点吗?
明确:●爱国忠君(……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机智勇敢(…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你觉得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按前面分析唐雎性格的方法谈谈你的意见。
明确:●骄横狡诈(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色厉内荏(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小结: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五、说话技巧
1.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明确:①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
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属诈骗,当遭到安陵君的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先用屈从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受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有意违背秦王的意愿。可谓言之有理,言之有节。
②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
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恐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
③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如果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不会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为,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迫使秦王屈服。
2.懂得下面的道理:
启示一:在与人交往中,说话技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启示二: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六、言外之意
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只有用心揣摩,方能领会真实意图。试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明确:如果安陵君违抗我的意愿,也会遭到像韩国和魏国那样灭亡的下场。
(2)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明确: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我发怒的话,就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
(3)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明确:我将效法他们三人,将要与你同归于尽。
2.简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明确:①美国记者:
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②周总理:派克钢笔是战利品,美国只不过是中朝人民的手下败将。
七、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唐雎,在这次谈判回来后,你如何向安陵君汇报?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2.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有名的外交家?你能讲讲他们的故事吗?
明确:①历史名人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崇高的爱国热情,智斗强秦,以和氏璧有一小毛病、斋戒五天,完璧归赵。
②诸葛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诸葛亮前往江东促成孙刘联盟时,舌战群儒,谈笑风生,用外交手段建立了孙刘联合抗曹统一战线,后来更是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粉碎了曹操一举南下的企图,保存和壮大了刘备集团的势力,为鼎立一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课堂总结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文章。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九、课后作业
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展示课本内容。
2.用自己的话把文中的故事记述下来。
【课后导练】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回答下列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虽然(???)②秦王不说(???)③天下缟素(???)④长跪而谢之(??


寡人谕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说”“????”,“色挠”表现了秦王骄横凶暴、?????的特点。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陵君其许寡人”中“其”一字,既表现了秦王的强横无理,又表现了他对安陵君的轻视。
B.“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用一个委婉的反诘句,既驳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也表示了对秦王的蔑视。
C.“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课文仅用了神态描写就表现了秦王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虚伪面目。
D.课文中唐雎与秦王的立场是对立的,他们之间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提供了基础。
6.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答案:
1.①虽然?②通“悦”,“高兴、愉快”?③穿丧服?
④道歉?
⑤明白,懂得
2.①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②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3.色挠?外强中干或色厉内荏
4.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5.
C 解析:“长跪而谢之”是动作描写。
6.晏子使楚?
烛之武退秦师?
蔺相如完璧归赵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