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唐雎不辱使命》2课时课件(共45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0《唐雎不辱使命》2课时课件(共45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30 07:42:26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识记作者及《战国策》的常识,掌握生字。
2.了解“士”这种社会阶层。
3.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4.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分析唐雎、秦王的人物形象,感受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
5.体会唐雎的说话技巧,并从中获得启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荆轲在易水河畔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他不畏强暴,视死如归,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预习交流
1.了解作者及作品。
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汉室皇族。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得上“家传户诵”,文艺性很强。
2.关于“士”。
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
,春秋战国时期,士是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士倾尽平生所学只为一展抱负,他们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他们的活动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地位.
士分为“学士”:孔子、荀子等;“策士”:苏秦、张仪、邹忌、唐雎、触龙等;“术士”:荆轲。
2.写作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三、听读并朗读课文
1.听读跟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停顿;②读流畅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jū)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yōng
)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
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náo),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yù)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3.译读课文。
要求:小组合作,译读课文,再展示。
4.教师点拨本文重点词句。
(1)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通“悦”,高兴、愉快)
②故不错意也(通“措”,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通“苍”,青色)
古今异义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
②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转折连词,与“但是”合用)
③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④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
⑤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或凋落)
一词多义
①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②于:受地于先王(从)/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③以: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
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④徒:亦免冠徒跣(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只,只是)
⑤者:以君为长者(……的人)/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⑥怒:秦王怫然怒(生气,发怒)/
怀怒未发(愤怒)
词类活用
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名词做动词,穿丧服)
②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④请广于君(形容词做动词,扩充)
⑤轻寡人与(形容词做动词,轻视,看不起)
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非若是也(“非……也”表否定判断)
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倒装句:
①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应为“于先王受地”)
②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应为“请于君广”)
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省略主语“我”)
四、整体感知
1.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你对三人初步印象如何?
明确: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明确: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3.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4.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开端:出使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1层(2):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发展: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
第2层(3):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高潮:面对面地斗争。
第三部分(4):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结局:秦王屈服了。
五、总结扩展
本课大家要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文意,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六、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二、课前预热
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为什么说唐睢不辱使命?
明确: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3.唐雎是怎样战胜秦王的?你能简述斗争的主要经过吗?
开端:秦王用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委婉拒绝。
发展:唐雎用“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断然拒绝易地要求,揭穿秦王骗局。
高潮: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士之怒”对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表示自自己将效仿三位壮士,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结局: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士之怒”对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表示自自己将效仿三位壮士,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三、内容探究
(一)阅读第1段,分析
1.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明确: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②“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③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2.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明确: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明确:“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二)阅读第2段,分析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明确: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明确:
不是真心话。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而说让安陵君扩大土地及于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明确: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而唐雎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三)阅读第3段,分析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明确: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明确:表现他视死如归、不畏强暴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内心活动。
5.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正确吗?
明确:不正确,具有迷信观念。亦或答正确,说出个人困苦的遭遇。
(四)阅读第4段,分析
1.第四段对秦王有怎样的描写?
明确:神态:“秦王色挠”
动作:“长跪而谢之曰”
语言:略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明确: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五)综合分析
1.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得到什么结果?
明确: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相威胁,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唐雎不辱使命,捍卫了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
2.这么机智勇敢的唐雎,你认为他能够永保安陵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四、人物形象
1.你觉得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谈谈唐雎的性格特点吗?
明确:●爱国忠君(……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机智勇敢(…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你觉得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按前面分析唐雎性格的方法谈谈你的意见。
明确:●骄横狡诈(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色厉内荏(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小结: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五、说话技巧
1.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明确:①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
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属诈骗,当遭到安陵君的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先用屈从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受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有意违背秦王的意愿。可谓言之有理,言之有节。
②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
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恐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
③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如果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不会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为,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迫使秦王屈服。
2.懂得下面的道理:
启示一:在与人交往中,说话技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启示二: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六、言外之意
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只有用心揣摩,方能领会真实意图。试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明确:如果安陵君违抗我的意愿,也会遭到像韩国和魏国那样灭亡的下场。
(2)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明确: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我发怒的话,就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
(3)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明确:我将效法他们三人,将要与你同归于尽。
2.简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明确:①美国记者:
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②周总理:派克钢笔是战利品,美国只不过是中朝人民的手下败将。
七、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唐雎,在这次谈判回来后,你如何向安陵君汇报?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2.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有名的外交家?你能讲讲他们的故事吗?
明确:①历史名人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崇高的爱国热情,智斗强秦,以和氏璧有一小毛病、斋戒五天,完璧归赵。
②诸葛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诸葛亮前往江东促成孙刘联盟时,舌战群儒,谈笑风生,用外交手段建立了孙刘联合抗曹统一战线,后来更是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粉碎了曹操一举南下的企图,保存和壮大了刘备集团的势力,为鼎立一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课堂总结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文章。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九、课后作业
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展示课本内容。
2.用自己的话把文中的故事记述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会翻译文中主要句子,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提高文言理解能力。
3.学习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发展思维能力。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学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及反衬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抓住文中人物的对话结合情节及文中运用的对比、映衬、烘托等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反复朗读,悉心体会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准确把握人物的心态、意向和情感。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战国策》
又叫《国策》(国别体史书),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得上“家传户诵”,文艺性很强。
2.关于“士”。
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
,春秋战国时期,士是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士倾尽平生所学只为一展抱负,他们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他们的活动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地位。
士分为“学士”:孔子、荀子等;“策士”:苏秦、张仪、邹忌、唐雎、触龙等;“术士”:荆轲。
3.布衣。
本指平民百姓穿的布制的衣服,后来又指平民。“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简朴。古代的“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锦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后来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明确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2.熟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
3.结合注释,口译全文,同桌相互讲述故事。
4.完成“思考探究三、四题”。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__________》。《战国策》是__________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__________史书。
2.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唐雎(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彗星袭月(
)天下缟素(
)寡人谕矣(

3.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而君逆寡人者(

(2)徒以有先生也(

(3)且秦灭韩亡魏(

(4)虽千里不敢易也(

(5)岂直五百里哉(

(6)休祲降于天(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
(2)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1)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人物的一个特征。
(2)请你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6.唐雎为什么要说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7.第三段采用了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课中导读】
一、听读朗读课文
1.听读跟读。(文中标注节奏)
要求:①读准字音、停顿;②读流畅
2.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3.译读课文。
要求:小组合作,译读课文,再展示。
4.归纳基础知识。
(1)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____”通“____”,____________)
②故不错意也(“_____”通“_____”,________)
③仓鹰击于殿上(“_____””通“_____”,_______)
古今异义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_______;今义:容易,简单)
②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转折连词,与“但是”合用)
③非若是也(古义:_______;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④岂直五百里哉(古义:_________;今义:不弯曲)
⑤长跪而谢之曰(古义:_________;今义:感谢或凋落)
一词多义
①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_______)/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
②于:受地于先王(______)/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
③以: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______)/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____)/
徒以有先生也(_______)
④徒:亦免冠徒跣(_______)/
徒以有先生也(__________)
⑤者:以君为长者(_____________)/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__________)
⑥怒:秦王怫然怒(______________)/
怀怒未发(_________)
词类活用
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名词做动词,____________)
②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____。流,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
④请广于君(形容词做动词,_______)
⑤轻寡人与(形容词做动词,____________)
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非若是也(“______________”表否定判断)
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__________________”表判断)
倒装句:
①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省略主语“_____”)
二、整体感知
1.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你对三人初步印象如何?
明确: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明确
3.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
4.梳理文章结构。(文中标记)
5.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6.为什么说唐睢不辱使命?
明确:
7.唐雎是怎样战胜秦王的?你能简述斗争的主要经过吗?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三、深入探究
(一)阅读第1段,分析
1.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明确:
2.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明确:
3.说说“秦王不说”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明确:
(二)阅读第2段,分析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明确: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明确: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明确:相同点:
不同点:
(三)阅读第3段,分析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明确: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明确:
5.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正确吗?
明确:
(四)阅读第4段,分析
1.第四段对秦王有怎样的描写?
明确:神态:
动作:
语言: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明确:
(五)综合分析
1.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得到什么结果?
明确:
2.这么机智勇敢的唐雎,你认为他能够永保安陵吗?为什么? 
明确:
四、人物形象
1.你觉得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谈谈唐雎的性格特点吗?
明确:
2.你觉得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按前面分析唐雎性格的方法谈谈你的意见。
明确:
3.小结:
唐雎:
秦王:
五、说话技巧
1.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明确:①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_____”上。
②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_____”上。
③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_____”上。
2.懂得下面的道理:
启示一:在与人交往中,说话技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启示二: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六、言外之意
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只有用心揣摩,方能领会真实意图。试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明确:
(2)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明确:
(3)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明确:
2.简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明确:①美国记者:
②周总理:
七、拓展延伸(说一说)
1.假如你是唐雎,在这次谈判回来后,你如何向安陵君汇报?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2.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有名的外交家?你能讲讲他们的故事吗?
八、课后作业
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展示课本内容。
2.用自己的话把文中的故事记述下来。
【课后导练】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回答下列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虽然(???)②秦王不说(???)③天下缟素(???)④长跪而谢之(??


寡人谕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说”“????”,“色挠”表现了秦王骄横凶暴、?????的特点。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陵君其许寡人”中“其”一字,既表现了秦王的强横无理,又表现了他对安陵君的轻视。
B.“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用一个委婉的反诘句,既驳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也表示了对秦王的蔑视。
C.“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课文仅用了神态描写就表现了秦王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虚伪面目。
D.课文中唐雎与秦王的立场是对立的,他们之间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提供了基础。
6.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5张PPT)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没有辱没出使使命
辱没、辜负
学习目标:
1.识记作者及《战国策》的常识,掌握生字。
2.了解“士”这种社会阶层。
3.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4.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分析唐雎、秦王的人物形象,感受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
5.体会唐雎的说话技巧,并从中获得启示。
唐雎不
使命

第一课时
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谋略和言论的汇编,又名《国策》《国事》,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得上“家传户诵”,文艺性很强。
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汉室皇族。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
,春秋战国时期,士是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士倾尽平生所学只为一展抱负,他们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他们的活动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地位.
士分为“学士”:孔子、荀子等;“策士”:苏秦、张仪、邹忌、唐雎、触龙等;“术士”:荆轲。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
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于是安陵
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jū)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要求:1、读准字音、停顿;2、读流畅
听读并朗读课文: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yōng
)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
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náo),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yù)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读课文
要求:小组合作,译读课文,再展示。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虽然这样,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
秦王很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来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
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和魏国,而(转折)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充领土,可是(转折)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顺承)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吧?”
唐雎回答道:“我未曾听说过。”
“天子发怒,将会有百万尸体倒下,血流千里。”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的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的发怒。
那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志之士,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天上就降示了征兆,
(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这个勇士倘若发怒,倒下的尸体两具,血流五步,可是天下的人都将为此穿上白色孝服,今天就是这样。”
(说完)拔出宝剑(顺承)站了起来。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神色变得沮丧,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
“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
我明白了:韩国、魏国都灭亡了,可是安陵却凭借(纵横)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了下来,只因为有先生您啊。”
1.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你对三人初步印象如何?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整体把握
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
主要人物是唐雎。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3.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唐雎出使秦国战胜秦王,捍卫了国家领土。
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起因)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1层(2):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2层(3):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发展)
(高潮)
第三部分(4):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结局)
4.梳理文章结构。
唐雎不
使命

第二课时
1.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课前预热
2.为什么说唐睢不辱使命?
唐雎奉命出使秦国,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战胜秦王,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捍卫了国家领土,出色地完成了安陵君交给他的使命。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3.唐雎是怎样战胜秦王的?你能简述斗争的主要经过吗?
唐雎用“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断然拒绝易地要求,揭穿秦王骗局。
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士之怒”对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表示自自己将效仿三位壮士,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士之怒”对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表示自自己将效仿三位壮士,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用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委婉拒绝。
第一段分析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
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之,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内容探究
3.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第二段分析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有恩于安陵君
不是真心话。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而说让安陵君扩大土地及于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而唐雎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第三段分析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表现他视死如归、不畏强暴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内心活动。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5.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正确吗?
不正确,具有迷信观念。
亦或答正确,说出个人困苦的遭遇。
1.第四段对秦王有怎样的描写?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第四段分析
神态:“秦王色挠”
动作:“长跪而谢之曰”
语言:略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1.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得到什么结果?
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相威胁,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唐雎不辱使命,捍卫了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
综合分析
2.这么机智勇敢的唐雎,你认为他能够永保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你觉得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谈谈唐雎的性格特点吗?
人物形象
爱国忠君
机智勇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爱国忠君
……虽千里不敢易也,
岂直五百里哉?
怀怒未发,休
降于
天,与臣而将四矣。

机智勇敢
…否,非若是也,安陵
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色厉内荏
骄横狡诈
你觉得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按前面分析唐雎性格的方法谈谈你的意见。
骄横狡诈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
也?……而君逆寡人
者,轻寡人与?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跣,以头抢地耳。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色厉内荏
唐雎: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
具有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
贪得无厌、
奸诈狡猾、
外强中干
的封建统治者
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说话技巧
说话技巧
唐雎的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
乎……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言之有“节”
言之有“据”
言之有“力”
“否,非若是也”
“而守之”
“士之怒”
“而将四矣”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
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属诈骗,当遭到安陵君的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先用屈从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受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有意违背秦王的意愿。可谓言之有理,言之有节。
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
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恐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
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如果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不会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为,来证明今日
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
尖锐性,迫使秦王屈服。
懂得下面的道理:
启示一:
在与人交往中,说话技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
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启示二:
培养一种能力:
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只有用心揣摩,方能领会真实意图。试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3)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我发怒的话,就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将要与你同归于尽。
如果安陵君违抗我的意愿,也会遭到像韩国和魏国那样灭亡的下场。
言外之意
简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
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
了贵国的这支笔。
①美国记者:
②周总理:
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派克钢笔是战利品,美国只不过是中朝人民的手下败将。
1.假如你是唐雎,在这次谈判回来后,你如何向安陵君汇报?假如你是秦王赢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历史名人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崇高的爱国热情,智斗强秦,以和氏璧有一小毛病、斋戒五天,完璧归赵。
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有名的外交家?你能讲讲他们的故事吗?
拓展延伸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诸葛亮前往江东促成孙刘联盟时,舌战群儒,谈笑风生,用外交手段建立了孙刘联合抗曹统一战线,后来更是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粉碎了曹操一举南下的企图,保存和壮大了刘备集团的势力,为鼎立一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文章。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课堂总结
用自己的话把文中的故事记述下来。
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展示课本内容。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0分钟)
积累与运用(4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色挠(náo)怫然(fú)以头抢地(qiāng)
B.休祲(qìn)庸夫(yōng)彗星袭月(huì)
C.王僚(liáo)韩傀(guī)缟素(gǎo)
D.加惠(huì)免冠徒跣(xiǎn)寡人谕矣(yù)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此/庸夫之怒也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与臣/而将四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安陵君其许寡人(代词,他)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B.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增广、扩充)
君逆寡人者(忤逆,不顺从)
C.寡人谕矣(谕:明白,懂得)
秦王怫然怒(愤怒的样子)
D.伏尸百万(横尸在地)
长跪而谢之(道歉)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轻寡人与
5.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B.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C.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成直线的。)
D.秦王色挠(古义:变化。今义:轻轻地抓。)
6.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B.天下缟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穿缟素)
C.虽千里不敢易也(数量词用作名词,方圆千里的土地)
D.与臣而将四矣(数词用作动词,变成四个人)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虽然,受地于先王
/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虽然,受地于先王
/
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专诸之刺王僚也
/
此皆布衣之士
D.徒以有先生也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下列对各句句式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非若是也。(判断句)
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C.受地于先王。(倒装句)
D.仓鹰击于殿上。(被动句)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2分)
A.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大王增加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十分好)
B.虽千里不敢易也(虽然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就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
了)
D.与臣而将四矣(和我将来四个人了)
10.下列句子全都表现秦王蛮横的一项是(  )(2分)
①秦王不说
②秦王怫然怒
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⑤秦王色挠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了唐雎有胆有识的谋臣形象和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君王形象。二者的形象形成了对比。
B.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地”的要求,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C.唐雎同秦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经历了两个回合:第一是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第二是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且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D.秦王“长跪而谢之”,表明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秦王彻底放弃了他的野心。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中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文中唐雎列举了平民中的四个有志之士的发怒。
13.综合性学习。(12分)
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每点不超过六个字)(4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在我们的基因里。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关于“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4分)
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下列方法供参考:
一、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这样就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三、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来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一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下面是以“回目”的形式为两篇经典文章拟写的标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4分)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①《唐雎不辱使命》——唐雎_____________而使命不辱,秦王藏祸心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乙己》——小酒店大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尝尽人生酸辛
14.理解原文内容,填空。(4分)
(1)秦王企图用__________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__________一事。“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2)唐雎维护领土完整的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以天子之怒来威胁、恫吓唐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20分)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秦、魏为与国①。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
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
唐雎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③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雎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注释】①与国:盟国。②冠盖相望:这里指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1)臣未尝闻也
____
(2)长跪而谢之曰____
(3)魏来求救数矣
____
(4)王虽欲救之____
(5)是亡一万乘之魏
_______
1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B.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C.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D.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18.通读【甲】【乙】选文,完成问题。(9分)
(1)【甲】文中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唐雎出使秦国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
(2)《战国策》善记言,【甲】【乙】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6分)
①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②与臣而将四矣。
③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文学常识,会翻译文中主要句子,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唐雎和秦王两个人物形象,提高文言理解能力。
3.学习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发展思维能力。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读出人物语气,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学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及反衬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抓住文中人物的对话结合情节及文中运用的对比、映衬、烘托等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反复朗读,悉心体会不同句式的不同语气,准确把握人物的心态、意向和情感。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战国策》
又叫《国策》(国别体史书),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得上“家传户诵”,文艺性很强。
2.关于“士”。
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
,春秋战国时期,士是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士倾尽平生所学只为一展抱负,他们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他们的活动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地位。
士分为“学士”:孔子、荀子等;“策士”:苏秦、张仪、邹忌、唐雎、触龙等;“术士”:荆轲。
3.布衣。
本指平民百姓穿的布制的衣服,后来又指平民。“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简朴。古代的“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锦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后来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二、预习任务
1.查阅资料,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明确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2.熟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
3.结合注释,口译全文,同桌相互讲述故事。
4.完成“思考探究三、四题”。
三、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__________》。《战国策》是__________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__________史书。
2.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唐雎(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彗星袭月(
)天下缟素(
)寡人谕矣(

3.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而君逆寡人者(

(2)徒以有先生也(

(3)且秦灭韩亡魏(

(4)虽千里不敢易也(

(5)岂直五百里哉(

(6)休祲降于天(

4.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
(2)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5.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1)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人物的一个特征。
(2)请你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6.唐雎为什么要说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7.第三段采用了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1.战国策
刘向
国别体
2.jū
xiǎn
qiāng

gǎo

3.(1)抵触,不顺从
(2)因为
(3)使……亡
(4)即使
(5)只,仅仅
(6)吉祥
4.(1)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2)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5.(1)文中的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安陵君:知人善任(或“拙于辞令”)秦始皇:恃强凌弱(或“色厉内荏”“骄横狂暴”“阴险狡诈”)唐雎:有胆有识(或“不畏强暴”“勇于献身”)
(2)本文记叙了唐雎与秦王展开斗争直至秦王折服的过程,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6.①反击秦王:面对恐吓,唐雎毫不示弱,以“士之怒”来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②表明决心:唐雎表示要效法这三位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不惜拼命与秦王斗争到底。
7.①写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以此衬托出唐雎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②第二段已正面描写过唐雎大义凛然的形象,第三段侧面描写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课中导读】
一、听读朗读课文
1.听读跟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停顿;②读流畅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jū)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n),以头抢(qiāng)地耳。”唐雎曰:“此/庸(yōng
)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
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náo),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yù)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3.译读课文。
要求:小组合作,译读课文,再展示。
4.教师点拨本文重点词句。
(1)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通“悦”,高兴、愉快)
②故不错意也(通“措”,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通“苍”,青色)
古今异义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
②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转折连词,与“但是”合用)
③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④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
⑤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或凋落)
一词多义
①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②于:受地于先王(从)/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③以: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
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④徒:亦免冠徒跣(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只,只是)
⑤者:以君为长者(……的人)/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⑥怒:秦王怫然怒(生气,发怒)/
怀怒未发(愤怒)
词类活用
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名词做动词,穿丧服)
②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④请广于君(形容词做动词,扩充)
⑤轻寡人与(形容词做动词,轻视,看不起)
文言句式
判断句:
①非若是也(“非……也”表否定判断)
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倒装句:
①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应为“于先王受地”)
②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应为“请于君广”)
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省略主语“我”)
二、整体感知
1.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你对三人初步印象如何?
明确: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明确: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3.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4.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开端:出使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1层(2):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发展: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唐雎从容不迫地解释。
第2层(3):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高潮:面对面地斗争。
第三部分(4):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结局:秦王屈服了。
5.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6.为什么说唐睢不辱使命?
明确: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7.唐雎是怎样战胜秦王的?你能简述斗争的主要经过吗?
开端:秦王用五百里地易安陵,安陵君委婉拒绝。
发展:唐雎用“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断然拒绝易地要求,揭穿秦王骗局。
高潮: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士之怒”对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表示自自己将效仿三位壮士,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结局:针锋相对,以“布衣之怒”“士之怒”对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表示自自己将效仿三位壮士,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三、深入探究
(一)阅读第1段,分析
1.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明确: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②“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③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2.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明确: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3.说说“秦王不说”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明确:“秦王不说”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二)阅读第2段,分析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明确: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明确:
不是真心话。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而说让安陵君扩大土地及于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明确: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有何异同?
明确: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而唐雎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三)阅读第3段,分析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明确: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明确:表现他视死如归、不畏强暴的精神。同时也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内心活动。
5.你认为唐雎的“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正确吗?
明确:不正确,具有迷信观念。亦或答正确,说出个人困苦的遭遇。
(四)阅读第4段,分析
1.第四段对秦王有怎样的描写?
明确:神态:“秦王色挠”
动作:“长跪而谢之曰”
语言:略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明确: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五)综合分析
1.秦王想要并吞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得到什么结果?
明确: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相威胁,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唐雎不辱使命,捍卫了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
2.这么机智勇敢的唐雎,你认为他能够永保安陵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四、人物形象
1.你觉得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谈谈唐雎的性格特点吗?
明确:●爱国忠君(……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机智勇敢(…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你觉得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按前面分析唐雎性格的方法谈谈你的意见。
明确:●骄横狡诈(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色厉内荏(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小结: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家的形象。
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五、说话技巧
1.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明确:①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
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属诈骗,当遭到安陵君的拒绝后,“秦王不说”,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对此,唐雎先用屈从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受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有意违背秦王的意愿。可谓言之有理,言之有节。
②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
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恐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
③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
如果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不会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为,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迫使秦王屈服。
2.懂得下面的道理:
启示一:在与人交往中,说话技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启示二: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六、言外之意
1.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只有用心揣摩,方能领会真实意图。试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明确:如果安陵君违抗我的意愿,也会遭到像韩国和魏国那样灭亡的下场。
(2)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明确: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我发怒的话,就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
(3)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明确:我将效法他们三人,将要与你同归于尽。
2.简析下列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就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笔。
明确:①美国记者:
中国人连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②周总理:派克钢笔是战利品,美国只不过是中朝人民的手下败将。
七、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唐雎,在这次谈判回来后,你如何向安陵君汇报?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鍵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2.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有名的外交家?你能讲讲他们的故事吗?
明确:①历史名人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崇高的爱国热情,智斗强秦,以和氏璧有一小毛病、斋戒五天,完璧归赵。
②诸葛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诸葛亮前往江东促成孙刘联盟时,舌战群儒,谈笑风生,用外交手段建立了孙刘联合抗曹统一战线,后来更是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粉碎了曹操一举南下的企图,保存和壮大了刘备集团的势力,为鼎立一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课堂总结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文章。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最终折服秦王,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文章内容精彩,情节完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九、课后作业
1.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分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展示课本内容。
2.用自己的话把文中的故事记述下来。
【课后导练】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回答下列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虽然(???)②秦王不说(???)③天下缟素(???)④长跪而谢之(??


寡人谕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说”“????”,“色挠”表现了秦王骄横凶暴、?????的特点。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5.下列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陵君其许寡人”中“其”一字,既表现了秦王的强横无理,又表现了他对安陵君的轻视。
B.“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用一个委婉的反诘句,既驳斥了秦王的无理要求,也表示了对秦王的蔑视。
C.“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课文仅用了神态描写就表现了秦王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的虚伪面目。
D.课文中唐雎与秦王的立场是对立的,他们之间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提供了基础。
6.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答案:
1.①虽然?②通“悦”,“高兴、愉快”?③穿丧服?
④道歉?
⑤明白,懂得
2.①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②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3.色挠?外强中干或色厉内荏
4.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5.
C 解析:“长跪而谢之”是动作描写。
6.晏子使楚?
烛之武退秦师?
蔺相如完璧归赵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唐雎不辱使命》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0分钟)
积累与运用(4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色挠(náo)怫然(fú)以头抢地(qiāng)
B.休祲(qìn)庸夫(yōng)彗星袭月(huì)
C.王僚(liáo)韩傀(guī)缟素(gǎo)
D.加惠(huì)免冠徒跣(xiǎn)寡人谕矣(yù)
解析:B项中“休祲”的“祲”读音应为jìn。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此/庸夫之怒也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与臣/而将四矣
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
A.安陵君其许寡人(代词,他)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B.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增广、扩充)
君逆寡人者(忤逆,不顺从)
C.寡人谕矣(谕:明白,懂得)
秦王怫然怒(愤怒的样子)
D.伏尸百万(横尸在地)
长跪而谢之(道歉)
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C
)(2分)
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轻寡人与
解析:A项,“仓”同“苍”;B项,“错”同“措”;D项,“与”同“欤”。
5.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
(2分)
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B.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C.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成直线的。)
D.秦王色挠(古义:变化。今义:轻轻地抓。)
解析:“挠”的古义是“屈服”。
6.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2分)
A.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B.天下缟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穿缟素)
C.虽千里不敢易也(数量词用作名词,方圆千里的土地)
D.与臣而将四矣(数词用作动词,变成四个人)
解析:“缟素”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虽然,受地于先王
/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B.虽然,受地于先王
/
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专诸之刺王僚也
/
此皆布衣之士
D.徒以有先生也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项“于”的意义都是“从”;B项“虽”的意义分别是:虽然/即使;C项“之”的意义分别是: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D项“以”的意义分别是:因为/用来。
8.下列对各句句式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
A.非若是也。(判断句)
B.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C.受地于先王。(倒装句)
D.仓鹰击于殿上。(被动句)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D项应为倒装句。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C
)(2分)
A.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大王增加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十分好)
B.虽千里不敢易也(虽然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就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
了)
D.与臣而将四矣(和我将来四个人了)
解析:A.“加惠”应译为“施予恩惠”。B.“虽”应译为“即使”。
D.正确的翻译为“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
10.下列句子全都表现秦王蛮横的一项是( D )(2分)
①秦王不说
②秦王怫然怒
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⑤秦王色挠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
A.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塑造了唐雎有胆有识的谋臣形象和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的君王形象。二者的形象形成了对比。
B.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易地”的要求,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C.唐雎同秦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经历了两个回合:第一是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第二是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且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D.秦王“长跪而谢之”,表明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秦王彻底放弃了他的野心。
解析:秦王只是为唐雎的话和行动所惊吓,他不会彻底放弃他的野心,故D项错误。
1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寡人”是古代帝王的敬称。
B.《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二篇,分十二策。
C.“岂直五百里哉”中的“哉”是现代汉语“吗”的意思。
D.文中唐雎列举了平民中的四个有志之士的发怒。
13.综合性学习。(12分)
经典著作是经岁月淘洗的精神食粮,阅读经典不可或缺。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是一段关于“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的文字,请概括出经典作品的四种功能。(每点不超过六个字)(4分)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仰望夜空,你吟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淌一份乡情;送别友人,你脱口而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传递一份旷达。这份对经典之美的体悟,融在我们的基因里。更何况,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想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传统文化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极佳方式。但其意义又不止于传承,就个人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受文化濡染比较多的人和受濡染比较少的人,其气质是截然不同的。当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①体悟经典之美 
②继承传统文化
③经历文化濡染 
④发生气质变化
(2)阅读下面关于“如何阅读名著”的短文,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4分)
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下列方法供参考:
一、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这样就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①登高览景,俯瞰脚下,景点布局,景物搭配,游览路线都了然于心。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②精读细节,有利于深刻领悟文章主旨。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三、③摘抄、写作与阅读相结合。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来④加深理解,拓宽视野。
(3)“回目”是中国传统小说常见的标题形式,常常采用对仗的方式,一方面概括章节内容,另一方面暗示结构主题。下面是以“回目”的形式为两篇经典文章拟写的标题,请参照下面的示例,补充出空缺之处。(4分)
示例:《智取生辰纲》——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
①《唐雎不辱使命》——唐雎而使命不辱,秦王藏祸心却
②《孔乙己》——小酒店大世界,;,尝尽人生酸辛
14.理解原文内容,填空。(4分)
(1)秦王企图用__________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__________一事。“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2)唐雎维护领土完整的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以天子之怒来威胁、恫吓唐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易地
出使秦国
长跪而谢之(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3)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二、阅读理解(20分)
【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
秦、魏为与国①。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②,秦救不出。
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
唐雎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③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雎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二十五·魏四)
【注释】①与国:盟国。②冠盖相望:这里指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1)臣未尝闻也
__曾经__
(2)长跪而谢之曰__道歉__
(3)魏来求救数矣
__多次__
(4)王虽欲救之__即使__
(5)是亡一万乘之魏
丢失
1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B.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C.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D.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2)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答案:(1)天下人(都)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2)认为秦国的强大足可以成为盟国。
18.通读【甲】【乙】选文,完成问题。(9分)
(1)【甲】文中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__拒绝秦王以大易小__,【乙】文中唐雎出使秦国的目的是:__让秦王出兵救魏国__,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一个__有胆有识,热爱祖国__的人。(3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甲】文是节选部分,根据原文第一段的内容,秦王包藏祸心企图以大易小,侵吞安陵的土地,唐雎的使命就是拒绝秦王以大易小,维护国土的完整。【乙】文中从唐雎的语言描写:“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可以得知此行唐雎的使命是让秦王出兵救魏国。从唐雎的言行可见他是一个有胆有识,热爱祖国的人。
(2)《战国策》善记言,【甲】【乙】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6分)
①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②与臣而将四矣。
③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
答案:示例:①句:秦王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后果对唐雎进行战争恫吓,逼迫他答应自己的条件。
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③秦王表面上很尊敬唐雎,但真实的想法却是:你们已经来过很多次了,我是不会出兵的,你就别再白费口舌了。
【乙文参考译文】
秦国、魏国结为盟国。齐国、楚国相约要攻打魏国,魏国派人向秦国求救,道路上魏国使者车子的顶盖彼此都望得见,秦国的救兵就是不出动。
魏国有个叫唐雎的人,年纪有九十多岁了,他对魏王说:“老臣请求出使西方游说秦王,让救兵先于老臣从秦国出发,可以吗?”魏王说:“好吧。”于是准备车辆送唐雎出发。
唐雎见到了秦王,秦王说:“老先生疲惫不堪地从远方来到这里,很辛苦了。魏国派人来求救已经好多次了,寡人知道魏国情况紧急。”唐雎回答说:“大王已经知道魏国情况紧急却不派救兵,这是为大王出谋划策的臣子太无能了。再说魏国是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自称为秦国东方的藩国,接受秦国的冠带制度,每年春秋祭祀送来供品,认为秦国的强大足可以成为盟国。现在齐国、楚国的军队已到了魏都的郊外,大王的救兵还没有赶到,魏国一旦形势紧急就将割让土地与齐国、楚国定约,大王即使想救魏国,哪里还来得及呢?这是失去了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盟国魏国,却增强了齐、楚两个敌国。臣私下认为替大王出谋划策的臣子太无能了。”
秦王感叹悔悟,马上发兵,日夜兼程奔赴魏国。齐国、楚国听说后,就收兵撤离了。魏国能够再次得以保全,全仗唐雎游说的结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