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课件 (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课件 (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29 22:2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中国古代诗歌欣赏
新课导入
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也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
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
中国古代诗歌的七大题材



杜甫
学习目标
1.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词鉴赏方法。
2.抓关键词句,体味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学习从题材入手,鉴赏诗词的方法。
4.懂得诗家语的“跳跃性思维”。?
整体感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
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
知识链接
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知识链接
咏史怀古诗


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咏史怀古诗
内容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④哀叹国运衰微,寄托伤感;
⑤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⑥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知识链接
咏史怀古诗
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
  字____,自号_____
_
,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其诗被称为“____”,创造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为“____”。
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诗歌风格以
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子美
少陵野老
诗史
诗圣
沉郁顿挫
知人论世
现实
知人论世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
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疏通诗意
诗家语的“跳跃性思维”
“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
古诗词是如何对语言做变形处理的呢?
诗家语的“跳跃性思维”
1.改变词性
2.改变词序
3.省略压缩词语
诗家语的“跳跃性思维”
1.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空”,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诗家语的“跳跃性思维”
2.改变词序
(1)主语后置:“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实即“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2)宾语前置:“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3)主、宾换位:“霜信报黄花”实即
(4)定语挪前:“孤城遥望玉门关。”实即
(5)定语挪后:“一夜飞度镜湖月”实即
“遥望孤城玉门关”。
“一月夜飞度镜湖”。
“黄花报霜信”。
诗家语的“跳跃性思维”
3.省略压缩词语
(1)答话蕴含问话:“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意象组合:古典诗词的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诗家语的“跳跃性思维”
1.改变词性
2.改变词序
3.省略压缩词语
疏通诗意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丞相祠堂:
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
成都的别名。
柏森森:
映:
自:
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照映、掩映。
独自。
春色:
空:
好音:
呈现春色。
白白的。
婉转鸣唱。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独自呈现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白白的婉转鸣唱。
疏通诗意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顾:
三顾茅庐。
频烦:
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
开:
济:
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开创。
扶助。
老臣心:
出师:
长:
献出老臣的一片忠心。
出兵。
长久的。
三顾茅庐频繁地商讨统一天下的大计,开创辅佐两朝君主的帝业献出老臣的一片忠心。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①弄清史实:作者“咏”什么史,“怀”什么“古”
②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咏史怀古”
③领悟感情:作者在咏史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④分析写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化用典故、对比衬托
鉴赏要点:
品读赏析
1.弄清史实:作者“咏”什么史,“怀”什么“古”?
品读赏析
2.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咏史怀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安史之乱未平息,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诗人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3.领悟感情:作者在咏史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品读赏析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的横溢才华和丰功伟绩,饱含着诗人对诸葛亮的赞美、崇敬、仰慕之情。
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未能实现兴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叹惋、痛惜之情。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
3.领悟感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
品读赏析
“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自”“空”二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整个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自”“空”二字寓情于景,奠定了本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4.分析写法: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本诗首联“柏森森”营造了丞相祠堂静谧、肃穆的氛围,颔联“自”“空”二字寓情于景奠定了本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为后两联咏史怀古蓄势、铺垫。
后两联诗人通过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叹惋痛惜诸葛亮的功业未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
写景蓄势——咏史抒怀
积累整合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
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课后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比较《蜀相》和《书愤》这两首作品,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