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蜀相
杜甫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背诵一首诗
②认识两个形象
③把握三个角度
2、过程和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
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杜甫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有《杜工部集》。
读书和漫游(35岁以前)“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陷贼和为官(45-48岁)“安史之乱”、“三吏”、“三别”。
西南漂泊(48-58岁)“杜甫草堂”,《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秋兴》等。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写作背景
浣花溪
朗朗地读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我”----“寻”“泪满襟”
理解,从哪里开始呢?
角度:知人论世
赏析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鉴赏:从哪里着手呢?
角度:抓住诗眼。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释义: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
密的地方。
赏析:
1.修辞:
2.寻:
专程来访之意,
追思、仰慕之情
3.森森:
静谧、肃穆;历史悠久;衬托---------------的形象。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释义: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赏析:
1.自、空:
“自”和“空”二字互文见义,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隔叶黄鹂,声音空自悦耳。因为诗人思慕的人早已逝去,诗人无心欣赏自然,大好春光只能“空自”存在,这就突出了对诸葛亮的----之情。
这盎然的春意,让作者感受到的是----------、-----------。
情景交融,表达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寂寞。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释义: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赏析:
1.雄韬大略
忠心耿耿
2.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释义: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
涕泪满裳!
赏析:
1.追怀有志之士,暗喻诗人自己。
2.英雄:歌颂丰功伟绩,惋惜壮志难酬,感叹功业未就。
3.这传诵千古的绝唱,是为诸葛亮发出的哀歌,也写尽了中华民族多少英雄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据说宋朝抗金名将宗泽死前曾吟杜甫此两句诗,可谓
“千载而下,英雄同泪”。
小结
手法:
1.情景交融: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2.借古抒怀:祠堂
人
作者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用柏树森森,碧草自萋萋,黄鹂空好鸣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深沉。
主题:
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壮志难酬)。
诸葛亮与杜甫人生际遇对比
诸葛亮
杜甫
被君王信任,一展雄才
被君王猜忌,无路请缨
忠贞不二,鞠躬尽瘁
爱国爱民,心忧天下
出师未捷,千古留憾
梦想破灭,泪满衣襟
《蜀相》与《登高》比较阅读
比较点:年代、情景关系、情感基调
蜀相
登高
760年春天
767年秋天
借古人书怀抱(咏史)借登台遣郁闷(咏怀)
感伤、叹惋
孤仇、悲苦
咏史诗多因人兴慨,抚事寄慨,多为对历史人物的见解态度或历史鉴戒。
咏怀诗多因景生情,抚迹寄慨,多为今昔盛衰、人事沧桑之感。
目标回顾
①背诵一首诗
②认识两个形象
③把握三个角度
细细地品读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背诵《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