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
语文试题(如皋丹阳联考)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徽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徽州而得名。在徽州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双重滋养下,带着鲜明徽州印记的徽墨在墨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墨的唯一代表。1915年,徽墨珍品——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近现代以来,受到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书写习惯的改变等影响,徽州墨业几经浮沉,但在—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下,千古墨脉从未断绝。
徽州地区的制墨史最早有文献记载:“南唐李廷珪,易水人,本姓奚,父超,唐末渡江至歉,以邑多松,留居造墨。后主赐姓李。人得其墨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文如犀,写数十幅不费一二分。”五代时期,南唐的李姓皇帝耽心翰墨,对李氏父子制墨倍加称赏,后又招易水墨工张遇,张遇利用徽州的优质松烟、桐油烟制墨,将徽州墨从单纯的松烟墨推向与油烟墨并举发展的时期,全国制墨中心至此南移至徽州。穆晓天先生曾说:“制墨业的繁荣,可以说是南唐地区文化艺术繁荣的显著标志。"
随着李唐王朝渐行渐远,大宋王朝经过初期的休养生息,经济快速发展,商业逐渐活跃,
文学艺术活动日益繁荣,科举制度影响下的读书风气日盛,为徽墨提供了广阔市场,徽墨业得以蓬勃发展。正如《野获篇》所描写:“今徽人家传户习"“新安人例工制墨”。《歙县志》
记载:“至宋时,徽州每年以龙凤墨千斤为贡。”可见大宋政权对徽墨有着强劲的需求。《野获篇》还写到:“宋徽宗以苏合油波畑为墨,后金章宗购之,黄金一斤,才得一两,可谓好事极矣。”宋徽宗爱好翰墨,又亲予研制,更促进墨业的大振。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叙州改名
徽州,从此徽墨驰名天下。
经过长期动荡、分裂后统一安定的明王朝经济文化空前发展,促进了墨业更大规模生产并追求更高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徽州墨业呈现出一些不同的情形:一是在原料上从普遍使用“松烟”转而使用“桐油烟"和“漆烟”制墨,由于这两种原料既易得又价廉物美,有利于徽墨扩大生产、提高质量;二是无论在五代还是两宋,徽墨都以进贡和满足官府需要为主,但到了明代,虽然还有大量墨品进贡,但因社会需求量增大,徽墨生产渐渐转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徽墨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成集绘画、书法、雕刻等
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清初政府重视经济的恢复发展,对汉文化采取包容政策,促
进了徽墨需求市场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清初几任帝王皆崇尚汉学、才学俱佳,对书画不仅喜爱而且有着非常深厚的造诣,这样的社会导向,使徽墨业的昌盛顺理成章。
(摘编自《徽墨的历史沿革与特点》)
材料二:
宋代罗愿在《新安志》中有“李超与其子廷珪,唐末自易水渡江至歙州,地多美松,因而留居,遂以墨名家”的记载。李氏父子在易水制墨法的基础上,利用黄山、松萝山之古松取烟,并改进配料、和胶、杵捣等技术,制造由前世无法企及的佳墨,史称“李墨”。南唐后主李煜亦评价李墨和澄心堂纸、龙尾歙砚为“天下冠"”,并因此赦封李超为检校水部员外郎。
由于无度地使用和挥霍,及至北宋宣和年间“李墨”就极为罕见,故时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李廷珪制“翰林风月”铭长方墨,墨呈长方薄板形。一面泥金草书阴识“翰林风月”四字;另一而草书塡朱三字,已摸糊无法辨认。墨色黝黑有漆光,
质坚实如玉。边薄而锐利,中间略凸,墨而布满大小、髙低不平的突起,间有犀纹。从实物的现存状况来看,确如史料评价的具有“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宋代李孝美《墨谱》)、“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和“历久弥新”的鲜明特点。这锭“李墨”历经千年仍有如此优异的表现,在于李氏父子制墨没有拘泥于早期造墨理论的朿缚,开创性地运用胶法、药法改善墨质。
《墨记》中记载了李廷珪首创分次和制的对胶之法。《墨经》则记逐了李廷珪制墨善用重胶,
并添加藤黄、犀角、真珠、巴豆等十二味中药,及少量的生漆和熟漆和制,使解胶和胶力持久两个矛盾的命题完美统一。再通过数万次的均匀杵捣、揉捏和压制,使胶和松烟颗粒充分融合,从而做到了
“墨寿千年”。
作为最有名的制墨家,李氏父子第一次将中国墨的品质发挥到了极致。关于李墨的精良,
历史上有一些相关的记载。五代宋初时期的文学家徐铉、徐楷兄弟,幼年时曾共用一挺长不过尺、细裁如筋的李超墨,每日书写不下五千字,十年方才用完。还有宋大中祥符年间,一贵族误将李廷珪墨遗失于水中,数月后,又于同一地点遗落了金器,故派人捞取,惊奇的是李廷珪墨也被完好无损地捞取出来,且光色不变、表里如新。1978年,文府墨被发现时整体浸泡在水中,出土后历经数十年自然老化,其磨口依旧有莹莹胶光。可见,在李氏父子的引领和推动下,宣歙之地的制墨水平得以整体进步。《墨经》记载了著名制墨家张遇曾妙得李氏
制墨之法,并以此传家,其子张谷、孙张处厚皆以制墨名世。其后,歙州又有耿仁、耿遂、
耿文政、耿文寿、耿德、耿盛等,宣州则有盛匡道、盛通、盛真、盛舟、盛信、盛浩等,都受到李氏制墨之法的影响。
(摘编自《唐宋时期的徽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徽墨得名于其产地徽州,能在墨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墨的唯一代表,关键在于徽州地区有着优质的松烟和桐油烟。
B.《野获篇》中所描写的“今徽人家传户习”
“新安人例工制墨”等景象,足以说明大宋政权对徽墨有着强劲的需求。
C.明代徽墨生产因社会需求量增大,逐渐改变了五代和两宋时期的状况,不再以进贡和满足官府需要为主,转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
D.后人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说法,这从史料《新安志》对李氏父子制墨“遂以墨名家”的记载中可以得到印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近现代以来,徽州墨业几经浮沉,但千古墨脉从未断绝,这得益于一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
B.人们想了解徽墨的相关历史,可以查阅《歙县志》《墨记》《墨经》《墨谱》等古代典籍。
C.“李墨”能做到“墨寿千年”,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李氏父子对早期造墨理论的坚守与传承。
D.宣歙的张氏、耿氏、盛氏等人皆制墨名世,这跟受李氏制墨之法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微墨制作范畴的一项是(3分)(
)
A.黄山、松萝山的古松
B.李墨、龙尾歙砚
C.藤黄、犀角等中药
D.杵捣、揉捏和压制
4.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给“微墨”下一个简要定义。(6分)
5.“千古墨脉从未断绝"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
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縮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靜蓮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
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
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緑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上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
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庸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靡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一九三五年十月甘二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篇谈到西湖“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引出雨中游览西溪的记叙,同时也直接表现了作者审美情趣是倾向曲折、博大和朦胧的。
B.参观古墓,闻吸到的是“霉灰的阴气”,给人以“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这段描写与后文雨中游西溪的描写形成对比,引出了后文感受到的野趣。
C.文章用《庸风.桑中》中的诗句,是由船上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表现摇船少女的风姿,竹西歌吹般的闲情。
D.作者在文章收笔处,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二者的相似在于洞箫声的幽咽和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雅趣。
7.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4分)
8.本文题为“西溪的暗雨”,但在人物叙写上花费了不少生动的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时翼州饥荒,盗賊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①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②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范滂传》,有删改)
[注]
①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国相,时已故。②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日/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B.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日/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c.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日/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D.尚书责滂所劾甚/多疑有私/故滂对日/臣之所举/自非贪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投版,即辞官。版,官吏朝会时执的朝版,记事以备遗忘。
B.举谣言,指朝臣向朝廷列举民间诋毁官员的流言的一种制度。
C.功曹,古代官职,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D.北寺狱,东汉由宦官掌管的监狱,主管监禁、审讯大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范滂在冀州因灾荒而动荡时,被委任为清诏使前去巡行查办,刚到州境,贪官污吏就慑于其廉直刚正,弃官而逃。
B.范滂主动劾奏刺史、二千石权豪共达二十多人,即便受到尚书的贵备,也不惜生命进行弹劾,可惜时局混乱,其志向难以实现。
C.范滂在暂任功曹一职时,面对任命他外甥做官的问题,他不徇私情,坚决认为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将此事压下不办。
D.范滂最后用自已死得其所劝说其母不要悲伤,其母深明大义,非但没有阻止他的决定,还对他进行了安慰和教诲。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I)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4
分)
(2)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4
分)
13.当郭揖提出“与俱亡”的建议时,范滂是如何回应的?他为什么这样回应?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注:
《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诗人先写自己“年纪”“四十”,“头白始为郎”,有年华已逝、自伤身世之感。
B.颔联描写了作者读书的清幽环境,既照应题目,也为下文的抒情言志做了铺垫。
C.颈联通过写“惊蝉”“求高树”,“旅雁”“厌后行”,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D.全诗写作者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发慨叹,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之妙。
15.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6-17题。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
张抡
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去年元夜奉宸①游,曾侍瑶池宴。玉殿珠帘尽卷。拥群仙、蓬壶阆苑②。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可是尘缘未断。漫惆怅、华胥梦短。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注】①奉宸:侍奉皇上。②篷壶阆苑:神仙所居之地。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阕“曾侍瑶池宴……蓬壶阆苑”几句中,“瑶池”、“玉殿”、“蓬壶”、“阆苑”
等意象均喻指宫苑仙境般的豪华和气派。
B.上阕“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三句通过对烛光、音乐的描写,极写作者
去年元宵之夜侍奉皇上游赏的胜景。
C.下阙“今宵谁念泣孤臣”极言自己失势无援之苦,后面用“长安”代指帝都,从而表
达了难遇知音、怀念故土的沉痛之情。
D.下阙末尾两句“数点寒灯,几声归雁"以景结情,语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表现出梦破后的凄凉冷寂,催人泪下。
17.这首词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写作者感觉江面辽阔,仿佛在太空中乘风飞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
”句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清脆动听;紧接着“
”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
”两句,写洞庭之大,非但未衬托岀词人自身之渺小,反而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3题。
不同的书,会散发不同的馨香。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气吞山河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神秘的幻想......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那样的书,不仅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也损害了读者的利益。千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杜绝那一丝丝臭味腐蚀我们的心灵,从而影响我们美好的心情。
书香默默入心来。书能提升人的气质。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想说,
你的气质里蔵着那一缕缕书香。每一缕书香,都会遍历你全身的经脉,让你的气质散发着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爱读书的人,举手扱足之中适出一种优雅感,身上散发着清淡的书卷味,灵魂里沐浴着浓郁的书墨香。有一种气质,会从书韵中获得升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1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指导员指着那捆书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听党的话……”
B.信中写道:“……在整个旅途中,你表现出的真诚,深深地打动了我!”
C.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可恶!然而……"四叔说。
D.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这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20.比喻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筒要分析。(2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也有一些错字连篇,粗制滥造的书,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就像石楠花一样”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
2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岀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破除论文“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对发表论文,而是为了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机制,②加快构建高效、规范、科学、诚信的评价体系,③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④只有正确树立了政策导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创新中的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等现象。⑤一方面,要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
⑥另一方面,还要在学术评价中,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得以突出。
23.高三年级举行“《呐喊》人物访谈”专题讨论会,请你从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作品的相关内容,读谈你对他(她)的认识及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要求:写出篇名及人物姓名,不少于100字。(4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
哪有美感可言?”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有的同学说:“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高三学生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A项中“松烟和桐油烟”属于自然资源,除此之外还有
的文化资源”的因素;B项《野
获篇》中描写的该景象体现的是徽墨的蓬勃发」
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与“遂以墨名家”无关联
C(原文是“李氏父子制墨没有拘泥于早期造墨理论的束缚
(A项是原材料
况;C项是配料添加情况;D项是制作流程与方法。)
微墨是一种起源于南
盛于清朝,(1分)因产于徼州而得名,(1分)有着制作原料和方法多样
(1分)、制作工序繁复,(1分)质地坚硬、光泽如漆、历史悠久等特点,(1分)可
法
非刻等多
形式的墨锭。(1分
①五代时期,全国制墨
起;②大宋王朝经济、商业、文
及读书风气的大好形势,使徽墨业得以蓬勃发展;③明清时期:
发展及形成
使徽墨的生产规模、质量及艺术形式都得
直至
及李氏父子等一代代徽墨传承者的
努力。(评分建议:每点1分
6.A(从原文“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
知这是作者朋友的观点,并不能直接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
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
者游西溪的经过,从路上所闻开始,依次写到车里所见
到了交芦庵
惮指楼,处处立体地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
写作线索,记叙了作者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第一次为两星期前的雨天游览,第二次为前天的午后晴日游
览,无时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评分建议:每点2分。)
者笔下的“西溪的晴
着静莲庵堂的清茶涤
大道景色的空
溪的回环秀
致,这些都为全文营造了朦胧素淡的诗意;②作者笔
物大多是文人雅士,午后斜阳里流
弹指楼上,观景、挥亳、饮酒,晚烟中的洞箫,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岀闲情诗意,増添了文章的文学底蕴
增
感染力;③如此写来,文人的雅兴与自然的野趣便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评分建议:每点
分)
0.B(举谣言,指朝臣为了解民风民意而搜集民间评论官吏的歌谣等返奏朝廷
B(不是“主动劾奏”,而是遵奉诏书行事
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或“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
来要求他吗(呢)
你成全他辞官的美
议
礼”、“格
就”、“得无”各
(2)你现在能够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
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评分建议:“恨”、“既”、“令”、“寿考”各1分。)
滂拒绝逃跑,慷慨赴死。因为他不肯连累
不愿因出逃而让母亲流离他乡。(评分建议
应1分,原因2分。)
参考译文
滂,字孟
征羌人。从小磨砺
的节操,受
的钦佩,被推举为孝廉和
光禄四行。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
为
他前去巡行查
走马赴任,慷慨激
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等
冀州
县令知道
受贿,听
来了,都抛下官印绶带逃
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
执行属下参见
仪
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
旁觉得很遗憾
笏板弃官而
责备陈蕃说
滂
这样的人才
应
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呢)?现在你成全他辞
美名
莫非
选择不好的
蕃于是向范滂道歉
滂)又被太尉黄琼征
衙
属
吏好坏的歌
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
劾的
疑他有私
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奷邪残暴,深深地祸害
难道会因为
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
些没有查
将要
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
愿接受
责
吏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评分建议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C(A项中“松烟和桐油烟”属于自然资源,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因素;
B项《野获篇》中描写的该景象体现的是徽墨的蓬勃发展;D项“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与“遂以墨名家”无关联。)
2.(3分)C(原文是“李氏父子制墨没有拘泥于早期造墨理论的束缚”。)
3.(3分)B(A项是原材料使用情况;C项是配料添加情况;D项是制作流程与方法。)
4.(6分)徽墨是一种起源于南唐,昌盛于清朝,(1分)因产于徽州而得名,(1分)有着制作原料和方法多样(1分)、制作工序繁复,(1分)质地坚硬、光泽如漆、历史悠久等特点,(1分)可以用于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墨锭。(1分)
5.(4分)①五代时期,全国制墨中心南移至徽州,标志着徽墨的兴起;②大宋王朝经济、商业、文学艺术活动及读书风气的大好形势,使徽墨业得以蓬勃发展;③明清时期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及形成的社会导向,使徽墨的生产规模、质量及艺术形式都得以拓展直至昌盛;④几任帝王及李氏父子等一代代徽墨传承者的努力。
评分建议:每点1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6.(3分)A(从原文“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可知这是作者朋友的观点,并不能直接表现作者的审美情趣。)
7.(4分)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写了作者游西溪的经过,从路上所闻开始,依次写到车里所见、船中所感,最后写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处处立体地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写作线索,记叙了作者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第一次为两星期前的雨天游览,第二次为前天的午后晴日游览,无时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
评分建议:每点2分。
8.(6分)①作者笔下的“西溪的晴雨”,有着静莲庵堂的清茶涤荡、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西溪的回环秀美等景致,这些都为全文营造了朦胧素淡的诗意;②作者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文人雅士,午后斜阳里流连于弹指楼上,观景、挥毫、饮酒,晚烟中的洞箫,凡此种种,无不透露出闲情诗意,增添了文章的文学底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③如此写来,文人的雅兴与自然的野趣便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评分建议: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9.
(3分)A
10.(3分)B(举谣言,指朝臣为了解民风民意而搜集民间评论官吏的歌谣等返奏朝廷。)
11.(3分)B(不是“主动劾奏”,而是遵奉诏书行事。)
12.(4分)(1)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或“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或“官方的礼节”)来要求他吗(呢)?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自己要选择不好的议论吗?
评分建议:“公礼”、“格”、“去就”、“得无”各1分。
(4分)(2)
你现在能够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
评分建议:“恨”、“既”、“令”、“寿考”各1分。
13.(3分)(1)回应:范滂拒绝逃跑,慷慨赴死。(2)原因:他不肯连累别人,也不愿因出逃而让母亲流离他乡。
评分建议:回应1分,原因2分。
【参考译文】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被推举为孝廉和光禄四行。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等他到达冀州界,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抛下官印绶带逃走。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呢)?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自己要选择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清明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裁决)不能违背。”宗资于是作罢。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舍(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14.(3分)C(“直露心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错,颈联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
15.(6分)①直抒胸臆:首联“蹉跎”“自怜”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②借景抒情:颔联借写秋景,表达了岁月蹉跎的悲凉之意;③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
评分建议:每点2分。
16.(3分)C(“知音难遇”并不是本词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7.(4分)主人公抚今追昔,上阕浓艳,追忆往日宫中元宵节的热闹繁盛的景象,无限怀念;下阕凄婉,转入对眼前人世及自身的慨叹,语含悲酸。刻画了一位漂泊、孤独、满怀深沉故国之思的主人公形象
评分建议:分析、形象各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
(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3)
玉界琼田三万顷
著我扁舟一叶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9.(3分)D(D项和例句都表示列举的省略;A项表示说话断断续续;B项表示引文的省略;C项表示语意未尽。)
20.(2分)前有“温婉雅致”作修饰,突出散文集的特点;“是淡雅的康乃馨”是比喻中的暗喻,两者在素淡、雅致、沁人心脾上有相似点。
评分建议:每点1分。
21.(3分)①原文是短句,更符合文章整体灵动的语言风格;②原文中“错字连篇”“粗制滥造”作谓语,而其在改写后的句子中作定语,作谓语时对这类书的否定意义更强烈;③“就像石楠花一样”在原文中被放在“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之前,表达自然流畅。
评分建议:每点1分。
22.(4分)①“树立”改为“建立”,或删掉“机制”;②“规范、科学”改为“科学、规范”;④“解决”改为“纠正”,或
“现象”改为“问题”;⑥“科学精神……”改为“让/使科学精神……”或“突出科学精干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
评分建议:每点1分。
23.(4分)略
评分建议:“篇名及人物姓名”1分,“对人物的认识”2分,“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1分。
四、写作(60分)
24.略
如皋丹阳高三联考作文评分细则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有的同学说:“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
结合材料内容,请你以学生的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本则材料共两段话,第一段共两句话,第一句吴冠中的话意在提醒学生,“美”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个引子,目的为了引出后面的内容;第二句说明审美的实质和懂得审美的意义。总之,材料的第一段意图很明显,即要求考生围绕“懂得审美”进行阐释与分析。
第二段中提供了三个同学有关审美的观点:第一个“生活无美感论”,认为“三点一线”的现实生活单调、枯燥、乏味,没有美感。固然,单调、乏味不能产生美,但是并不等于说“三点一线”的生活就是单调、就没有美感。事实上,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丰富多彩的校园风光、神秘浩瀚的知识海洋、个性各异的亲人老师同学,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第一个观点忽视了审美主体对美感的挖掘和追求。
第二个“审美等于打扮论”,这是对审美理解的狭隘化。诚然,审美与个人打扮有共同的部分,但个人打扮只是审美的一部分,审美要比外在形象更深广,更有精神力量。
第三个“小资情调论”,这种论调混淆了三个概念:审美、生活仪式感、小资情调。审美是需要生活的仪式感,因为审美需要生活的“小确幸”,审美需要关注生活细节,审美需要优雅地生活。但“生活的仪式感不等于小资情调”,小资情调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品位、思想水准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具有的生活态度;相对而言,小资情调更需要花费与开销,而审美只是需要生活的仪式感,而仪式感并不需要过多的花费与开销。第三个同学的观点,太注重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而忽略了审美思想与浪漫主义。这一点,需要考生进行深度分析、仔细比较和理性判断。
根据第二段最后的总结,我们可以得知:这三个观点属于“不懂审美”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这三句话是命题者给写作者提供的写作靶的,写作者需要对这三个同学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甄别、取舍,理性判断,辨识真伪,阐明理由。
题目要求考生以学生的身份,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考生必须紧扣“审美”,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当然,这并非说只要写到“审美”即可,“审美”只是一个写作场域,要想写得精深,还需要精准化审题,思维内向聚焦,找出核心立意。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是对传统德智体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部分,懂得审美,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和格局。所以,本次写作考生能结合材料内容,既谈审美的价值与意义,并倡议大家端正审美态度(懂得审美),也能针对不懂得审美的认识进行理性判断,辨识真伪,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的,视为最佳立意。
【提示】
如果未扣“审美”写作,视为不切题,最高不超过35分。
只就“审美”一词泛泛而谈,而未能针对材料中三个同学的观点进行针对性评论、思考的,最高不超过41分。注意:能结合其中之一观点展开议论视为切合题意。
判分时,要看文章写得好不好。即使切合题意,文章质量差,依然可判不及格。
【判分】
1.判分原则
要从切题、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文体要求:正文开头顶格写称呼,正文结束写“谢谢大家”。若无,在正常判分的基础上扣2分。
2.几点说明
①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判入六类卷。
②文体模糊最高不超过30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最高不超过20分。
③特别提醒,不能只从立意上简单评分。一方面,同一角度中的立意表达有高下之分;另一方面,即使同一立意,也要看文章写得如何。
3.个案处理
①确认抄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20分;内容基本相同,5-10分。
②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0分。
③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很低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3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切题,最高不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0分。
④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评分参考量表
类别分值
审题立意
语言表达
议论类文章
一类卷
54分以上
紧扣“审美”,既谈懂得审美的价值与意义,并倡议大家端正审美态度,也能针对不懂得审美的现象进行理性判断,辨识真伪,立意深刻或新颖。
语言得体,有一定的语言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内容指向“审美”,符合面向本校演讲的情境,有一个好的由头,紧扣中心形成独到的观点,分层展开,纵横捭阖,鞭辟入里,气势恢宏。
二类卷48~53分
紧扣“审美”,既谈懂得审美的价值与意义,并倡议大家端正审美态度,也能针对不懂得审美的现象进行理性判断,辨识真伪,立意有个人识见。
语言通畅、连贯,笔到意随,言能尽意。
观点有特色,概念准确、判断恰当、说理有逻辑性。内容指向“审美”,符合面向本校同学演讲的情境。
三类卷42~47分
扣住“审美”,对懂得审美的认识基本到位,也能针对不懂得审美的现象进行理性判断,辨识真伪,立意有个人识见。
语言基本通顺,基本能够达意
观点正确,概念基本准确、说理有一定的逻辑性。内容指向“审美”,符合面向本校同学演讲的情境。
四类卷36~41分
扣住“审美”,对懂得审美的认识基本到位,不能针对不懂得审美的现象进行理性判断,辨识真伪,立意停留在表层。
表达不够流畅,且有明显病句等硬伤。
观点笼统,缺少具体分析;论点和论据之间不匹配,不紧密,显得牵强。内容未指向“审美”,不符合面向本校同学演讲的情境。
五类卷30~35分
未扣住“审美”,有游离主题之嫌,立意肤浅。
语言比较稚嫩、拙劣。
大量引用而无论证分析;引用的材料也不能论证观点。内容未指向“审美”,不符合面向本校同学演讲的情境。
六类卷
29分以下
自说自话,另起炉灶。
语言显得粗俗、混乱,言不达意。
无观点、无论证说理;随便说说,字数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