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学案(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学案(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1-30 08:24:49

文档简介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热点链接】 2020年3月11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9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全年共完成造林706.7万公顷、森林抚育773.3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14.7万公顷。截至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2.96%,森林面积2.2亿公顷。2019年新增的森林类型主要是什么?
提示 新增的森林为人工林,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定位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要植被类型。水平2:根据景观和影像图,归纳主要植被类型的景观特点。水平3:运用地理资料,说明影响植被的自然环境条件。水平4: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布局植被。综合思维: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明植被分布规律,说出主要分布地区。地理实践力:观察学校所在地植被类型,探讨其与环境的关系。
一  主要植被
1.概念: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分类
(1)自然植被:是一定地区植物长期发展的产物,有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保存下来的自然植被已经很少。
(2)人工植被:主要指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3.自然植被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分布
分类
特点
森林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是世界上发育最繁茂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乔木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亚寒带针叶林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树叶为针状
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草原
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热带草原
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
温带草原
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
荒漠
干旱地区
热带荒漠
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温带荒漠
1.判断正误。
(1)荒漠不属于植被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的植被类型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2.在我国江西省某山地山麓地带的自然植被可能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热带雨林
答案 A
解析 江西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的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3.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是否完全对应?
提示 不是。同一自然植被可能分布在不同气候区,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同一气候区内可以有不同的自然植被,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内有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二  植被与环境
1.地理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而环境必然影响到植物的各个方面。
(2)植物的形态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分布等,都非常紧密地依赖于所生活的环境。
2.地理环境对分布植被的影响
尺度范围
影响因素
分布特征
大尺度
气候
热量
受气候的影响,植被形成带状分布
水分
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中尺度
地形
植被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3.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就某个较小的区域而言,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表面上是植被减少了,而实际上是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地表失去植被,拦截降水的功能下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形成过程会发生改变,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于是土壤趋于贫瘠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对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
1.判断正误。
(1)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条件不同,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2)某地植被的破坏,可能会对整个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从北京向西经内蒙古到新疆,沿途所见到的自然植被类型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这种景观的变化是由于(  )
A.水分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B.热量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C.光照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D.气候条件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 A
解析 从北京向西经内蒙古到新疆,由于距海越来越远,水分条件越来越差,自然植被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
3.为什么在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植被分布的变化尤为显著?
提示 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陆地广阔,东西两岸受海洋影响大,降水多,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导致植被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特点。
主题探究 主要植被
《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2020》显示,全球的森林面积为40.6亿公顷。截至2019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2.96%。目前森林面积前六位的国家分别是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中国、刚果(金)。下图为森林面积最大的六个国家位置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图示六个国家主要的森林类型。
(2)与森林面积最大的两个国家相比,我国的森林类型较________,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说明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植被的差异及成因。
[成果展示] (1)俄罗斯和加拿大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美国和中国以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巴西和刚果(金)以热带雨林为主。
(2)多 森林面积最大的两个国家是俄罗斯和巴西,俄罗斯纬度高,巴西位于热带地区;我国纬度跨度大,水热条件地区差异大,有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森林类型。
(3)我国北方地区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南方地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我国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我国南方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1.植被的分类
根据人类影响程度
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根据植物群落类型
森林、草原、荒漠
2.森林
类型
对应气候
气候特点
典型地区
植物特点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开花;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部分地区
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我国南方地区,美国东南部,巴西和澳大利亚东南沿海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被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
常绿硬叶林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沿岸
常绿灌丛林为主,植株较矮,树干粗壮;叶片常绿坚硬,叶面有蜡质光泽;结构非常简单,很难见到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
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我国北方地区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多雨
西欧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俄罗斯和加拿大
以松杉类植被为主;叶片多为针状
3.荒漠和草原
植被类型
对应气候
气候特点
主要分布地区
植被特点
热带草原
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非洲大部,澳大利亚北部和南部,巴西高原
干季草类枯萎,湿季草类茂盛;有少量的树木
热带荒漠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燥
北非,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内陆
地表以荒漠为主,有少量生物
温带草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中亚,我国西北地区
草类冬枯夏荣;有少量矮小的灌木
温带荒漠
地表以荒漠为主,有少量生物
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植被带的典型植被依次是(  )
A.森林、草原、荒漠
B.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C.森林、高山草甸、荒漠
D.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2)丁地降水量及主要水汽来源是(  )
A.大于300
mm;大西洋
B.大于300
mm;印度洋
C.小于300
mm;印度洋
D.小于300
mm;北冰洋
[科学思维] 区分荒漠和草原的方法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类型
根据降水量和干湿状况判断。
图示地区降水稀少,以荒漠和草原为主,丙降水最少,以荒漠为主。
降水
根据等降水量线和地形判断。
丁地降水大于300
mm,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答案] (1)B (2)A
主题探究 植被与环境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6,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森林覆盖率约为80.8%,是中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乡,西双版纳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左图为西双版纳多层经济林模拟图,右图为西双版纳森林景观。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根据人类的影响程度,可将植被分为哪两类?两图分别属于哪类植被?
(2)影响植被生长和分布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3)简要说明西双版纳多层经济林形成的原因。
(4)西双版纳生物物种丰富,主要原因是什么?
[成果展示] (1)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左图为人工植被,右图为自然植被。
(2)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3)根据阳光在森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依照不同种类的经济林喜光程度的差异,分层布局相应的经济林,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效果。
(4)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水热充足,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生长。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光照
植物类型
喜光植物
喜阴植物
对光要求
需要充足的阳光
需要少量的阳光
分布位置
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植被群落的上层
多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植被群落的底层
(2)热量: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在不同的纬度带形成不同的植被带。如亚欧大陆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3)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的植被景观。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为森林,200~400
mm为草原,在200
mm以下为荒漠。
(4)风向:长时间风吹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树木的枝叶主要生长在树干的一侧,远看就像一面旗子插在地上,这就是旗形树。
(5)水分:不同植物对水分的要求不同,可分为旱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四类。例如,仙人掌属于旱生植物,芦苇、荷花属于水生植物。
(6)地形: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减少和水分变化,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7)土壤: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等。例如:酸性的土壤适合茶树、杜鹃的生长,碱性土壤适宜泡桐、柽柳的生长;砂质土壤适宜香椿、骆驼刺的生长,黏质土壤适合杜仲、黄柏的生长。
2.植被可以指示自然环境特征
(1)指示环境的干湿状况
植物类型
叶特征
根特征
指示环境
原因
水生植物
柔嫩硕大
不发达
水生环境
水分充足
旱生植物
变成细刺
发达
干旱环境
水分不足
(2)指示土壤性质:铁芒萁的生长反映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的生长反映盐碱性的土壤环境。
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1)~(3)题。
(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2)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3)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两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科学思维] 地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影响因素
日本本州岛自南向北樱花初放日期越来越晚。
主要由于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导致的。
M和N位于同一纬度,且都位于沿海,但N地附近有暖流经过,起增温增湿的作用。
主要影响因素为洋流。
M、N两地位于海岸线附近,海拔低;P地地势高,热量相对不足。
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
[答案] (1)B (2)B (3)A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113页探究]
思路点拨 1.内蒙古东部为森林,中部为草原,西部为荒漠。
2.植被类型受到水分和热量条件的影响,不同地区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类型不同,所以水热状况也不相同,植被景观也不相同。
[教材第116~117页活动]
思路点拨 1.热带季雨林:是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旱、雨季节交替地区的一种森林类型。由较耐旱的热带常绿和落叶阔叶树种组成,且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与热带雨林相比,其树高较低,植物种类较少,结构比较简单。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群落结构比较简单,树种相对贫乏,植物量和净生产量都是森林类型中较低的。
2.(1)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降水总量较少。
(2)热带草原气候区,干、湿季分明,树干粗大,利于湿季大量储水,以满足旱季的生长需求。
(3)查阅资料,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教材第119~120页活动]
思路点拨 1.自然植被:从海南岛出发,经琼州海峡,陆路旅行到黑龙江漠河,会依次看到: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如果从北京向西一直旅行到乌鲁木齐,则会依次看见: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
原因:从海南到黑龙江漠河,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水分条件较好,故植被以森林为主,但是纬度逐渐升高,热量条件逐渐变差,森林类型也发生变化。从北京向西至乌鲁木齐,纬度大致相当,但水分条件逐渐变差,植被类型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2.(1)热带季雨林。
(2)土层过薄,树木难以生长。
(3)5月份,气温较高,降水少,为热季、旱季,且因干旱时间较长,植物由于缺水干枯,故该景观最为明显。
3.(1)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气温越高,植物体生长速度越快。
(2)苹果树是喜低温干燥的温带果树,要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苹果树自然休眠期较长,如冬季温度高,不能满足冬季休眠期所需低温时,春季发芽不齐;需要土壤肥沃深厚,排水良好,含丰富有机质,微酸性到微碱性。马铃薯喜肥、尤喜有机肥和磷钾肥,对土壤适应性较强;较耐旱、但生长过程中不能缺水,浇水原则为只灌半沟,不漫垄背;喜冷凉、不耐高温。低纬度地区全年高温,且低洼谷地不利于排水,都不利于苹果和马铃薯的生长,故这些地区不适宜种植。
核心素养速提升
素养提升1 人地协调观
北京北海团城是中国古代雨水利用的综合示范工程。团城内除建筑物、古树外,其余均由多气孔的梯形青砖铺筑。城内数十棵古树无需人工浇灌而百代常青。下图为团城设计示意图。完成1~2题。
1.冬季时含水涵洞对古树生长的作用是(  )
A.吸纳土壤的水分,避免古树烂根
B.稀释土壤污染物对古树的危害
C.为土壤提供养分,维持古树生长
D.营造适宜古树生长的温湿环境
答案 D
解析 冬季,北京降水少,土壤中水分含量少,A项错误;含水涵洞的水补给土壤,土壤污染物不易被带走,稀释土壤污染物对古树的危害的作用较小,B项错误;对于北京而言,冬季不是古树主要的生长季节,且含水涵洞为土壤提供更多的是水分,不是养分,C项错误;结合图中箭头的方向可知,冬季含水涵洞对古树的生长作用是为土壤提供水分,营造古树生长适宜的温湿环境,D项正确。
2.团城所在城市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亚寒带针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
答案 C
解析 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素养提升2 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2017年12月5日,位于我国河北北部的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2018年暑期,小明到塞罕坝旅行。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塞罕坝主要是人工林场,曾经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初期造林成功率很低,该地年降水量约为400~600毫米,地处典型的草原和森林交错带,生态景观十分丰富。在游览某景点的途中,小明发现某处的谷地长草,而坡地长树,这让他非常疑惑。完成1~2题。
1.推测该处景观“谷地长草,坡地长树”的原因是(  )
A.谷地热量较差
B.谷地夏季易涝
C.谷地降水较少
D.地形不便植树
答案 B
解析 谷地海拔较坡地低,热量条件较好,A项错误;该地年降水量在400~600毫米,夏季降水集中,谷地地区地势较低,容易积水成涝,不利于树木成活,B项正确;由于海拔差异不大,降水差异较小,C项错误;谷地地形平坦,土层较厚,适宜植树,D项错误。
2.塞罕坝初期造林成功率很低的主导因素为(  )
A.热量
B.降水
C.土壤
D.地形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塞罕坝地区“黄沙遮满天,飞鸟无栖树”,沙漠化严重,土壤贫瘠,不利于植树成活,造林成功率很低的主导因素为土壤。
素养提升3 地理实践力
1.寻找中国(或世界)植被分布图,总结分布规律和主要分布地区。
2.调查当地主要的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类型,说出其环境特征。
3.调查当地可指示环境特征的典型植被。
PAGE
-
11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热点链接】 2019年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主题为“阻止土壤侵蚀,拯救我们的未来”。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地球表面形成2~3
cm厚的土壤需要长达1
000年的时间;土壤面临的头号威胁是侵蚀,每5秒钟可以侵蚀一个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土壤。设立“世界土壤日”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加强对土壤的管理和保护;提高公众保护土壤的意识;应对土壤管理中日益严峻的挑战;提升土地健康的质量等。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定位
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要土壤类型。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说明土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利用措施。水平3:能够运用资料,结合典型土壤,分析土壤的成因。水平4:结合区域和典型土壤,分析某类土壤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土壤。综合思维:分析土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明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地理实践力:观察学校所在地的土壤类型,探讨土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 土壤概述
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物质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 成土因素
1.成土母质
(1)含义: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2)与土壤的关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气候
(1)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生物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地形
(1)地形垂直变化与土壤: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2)不同地形类型条件下的土壤: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5.时间因素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成熟。
1.判断正误。
(1)土壤的形成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
2.下列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少
B.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有机质较快
C.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
答案 B
解析 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氧化分解作用弱,不利于有机质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可能较多;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氧化和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质较快,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土壤多呈酸性。
3.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提示 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三 土壤剖面
1.含义:土壤剖面是指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
(1)有机层: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2)腐殖质层:土壤腐殖质积累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3)淋溶层: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4)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5)母质层和母岩层: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1.判断正误。
(1)任何一种土壤,从表层到成土母质,各层土壤的质地都是一样的。(×)
(2)土壤剖面包括整个土体层。(×)
2.某地曾是土壤贫瘠、人烟稀少的荒芜之地,当地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三明治”式的改良,令新土壤剖面呈现出三层结构,很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的水肥条件。与该地改良后的土壤结构相符合的是(  )
A.表层为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黏土
B.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为沙土
C.表层为有机肥,中间层为黏土,下层为沙土
D.表层为黏土,中间层为沙土,下层为有机肥
答案 A
解析 上层土壤为沙性土壤,有利于水分下渗;中层土壤为作物根系所在土层,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肥,应为有机肥;下层为底层,为了防止水肥下渗,应为黏土层。
3.就土壤剖面而言,森林土壤与草原土壤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提示 森林土壤有枯枝落叶层。
主题探究 成土因素
材料一 土壤有机质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约为2.28~29.55
g/kg,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
g/kg)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
g/kg)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下表为黑河中游的湿地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
土层深度(cm)
土壤有机碳(g/kg)
高草植被
低草植被
0~10
14.80
10.35
10~20
11.93
8.23
20~40
8.25
6.44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描述黑河中游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黑河中游湿地大部分属于季节性积水湿地,推断相对积水季节而言,非积水季节该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点,并说明推断理由。
(3)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
[成果展示] (1)分布特征:高草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递减。
原因:高草植被生物残体输入多于低草植被;土层越浅,获得的生物残体量就越多,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含量就越多。
(2)变化特点:减少。
理由:当水位下降到湿地基低(底部)以下时,土壤有机碳中易于分解的部分会被微生物分解,成为碳源,释放CO2,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水分的减少,生物量会随之减少,导致生物残体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
(3)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区,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通过输入更多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三江平原湿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度减慢,形成大量积累。
1.土壤的形成过程
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1)成土母质与土壤
(2)生物与土壤
①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②生物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与土壤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时间与土壤
土壤形成时间越长,土壤发育程度越高,土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与土壤
读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A、B分别代表自然土壤形成的两个阶段,则A、B分别是(  )
A.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B.成土母质 风化物
C.原始土壤 成土母质
D.原始土壤 风化物
(2)图中甲、乙代表土壤由B阶段进入成熟土壤阶段过程中生物循环的作用,甲、乙两种作用说明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起主导作用,甲、乙分别表示(  )
A.岩石的风化 原始土壤的形成
B.岩石的风化 人类活动的参与
C.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元素的聚集
D.有机质的积累 养分的流失
[科学思维] 成土因素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成土过程
成土过程: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人工土壤。
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形成原始土壤。
特点
生物循环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植物为土壤提供有机物和养分元素。
[答案] (1)A (2)C
主题探究 土壤剖面
土壤是由固相、液相和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右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土壤中固相、液相和气相的含义。
(2)指出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
(3)观察土壤时,主要观察哪些要素?
(4)说明土壤剖面的组成。
[成果展示] (1)固相:有机质,矿物质。液相:水分。气相:空气。
(2)有机质含量,土壤孔隙,矿物质等。
(3)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等。
(4)自然土壤由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组成。耕作土壤由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组成。
1.判断土壤的依据:具有肥力,生长植物,疏松表层。
2.土壤的物质组成
序号
物质组成
特点

矿物质
矿物质是成土母质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组成土体的“骨架”;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
集中在土壤表层;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水分
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含量此消彼长;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

空气
3.土壤的组成与结构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一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二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土壤矿物主要来源于(  )
A.有机层
B.腐殖质层
C.淀积层
D.母质层
(2)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科学思维] 土壤剖面的判断方法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土壤矿物
成土母质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土壤矿物主要来源于母质层。
判断方法
森林地区降水量大、淋溶作用强,有枯枝落叶层,因而森林土壤有机质集中于地表,随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迅速减少,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不大;草原地区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因而草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
由材料可知,甲淋溶层最厚,位于湿润区;乙淋溶层最薄,位于干旱区,丙位于半干旱区。由图可知,Ⅱ对应森林土壤,Ⅰ对应草原土壤。
[答案] (1)D
 (2)D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121页探究]
思路点拨 1.地处群山环绕的山间盆地中,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受流水作用的影响,山上的硒被带至山间盆地沉积下来,形成富硒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从而吸引人们居住。
2.形成:山上的岩石富含硒,受流水作用的影响,山上的硒被带至山间盆地沉积下来,形成富硒土。影响因素:岩石、气候、生物、地形、流水作用,人类活动等。
[教材第125页活动]
思路点拨 1.不完全正确。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土壤层较厚,但热带荒漠地区因为植被少,降水少,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较薄;温带湿润地区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较强,风化壳较厚,发育的土壤层较厚;干旱和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薄。
2.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由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并在比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而成,发育程度最好;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因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3.(1)例1: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东北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生长为土壤发育提供了有机质;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慢,土壤肥沃。
例2:我国江南丘陵的红壤。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较快,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降水较多,地形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壤中矿物养分含量少,土壤贫瘠。
(2)没有指出人类活动在成土中的特殊作用。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剥夺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从而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各种耕作土壤。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教材第127~129页活动]
思路点拨 1.(1)黄壤和赤红壤分布于中南部山地,砖红壤大致呈环状分布于沿海平原地区,燥红土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狭窄的沿海平原,北部和东部河流沿岸有水稻土的分布。
(2)燥红土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海南岛西南部降水少,气候干热,所以发育了燥红土。
(3)结合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可知,黄壤和赤红壤主要分布于中部的山地,山地由于海拔高,气温降低,所以发育了亚热带的土壤。
2.(1)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2)泥岩地区的土壤遇水易形成泥浆,透水性差,培地茅具有茂密的根系,可增加雨季时地表水的下渗量;旱季时又可保持土壤水分,减少蒸发,利于果树的生长。
3.(1)大气圈可以满足植物的呼吸,促进土壤营养物质的合成,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影响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水圈可以促进土壤化学元素的迁移,而土壤的结构特征又可以影响水体的分配;岩石圈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土壤分布在岩石圈的表层,可以减缓岩石遭受风化、侵蚀等的破坏;土壤可以支持并调节生物过程,而生物又可以为土壤积累有机质,固定养分。
(2)有道理。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因为各种成岩矿物抗风化的能力差别显著,所以在不同的成土母质中,风化物颗粒大小不一,据此判断土壤下面岩石的性质。
欣赏希施金的作品时,可根据以下几点判断成土母质的特性:若土壤质地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则说明是发育在颗粒较细的成土母质上的;若土壤质地较粗,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黏粒较少,则说明是发育在颗粒较粗的成土母质上的;若土壤含石块较多,则说明是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若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则说明是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
核心素养速提升
素养提升1 区域认知
位于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由五色土组成,其取自全国各地,并按照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摆放,寓意中华疆域地大物博,而这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土放置的方位,恰好也对应了今天中国土壤分布的概况。下图为社稷坛景观图。完成1~3题。
1.五色土中最肥沃的为(  )
A.红土
B.黄土
C.黑土
D.白土
答案 C
解析 五色土中最肥沃的为东北平原的黑土。
2.我国南方地区的土壤主要是(  )
A.红土
B.黄土
C.黑土
D.白土
答案 A
解析 我国南方地区的土壤主要是红壤(土)。
3.下列符合黄土特点的是(  )
A.黏性较大
B.土壤贫瘠
C.土层较薄
D.直立性强
答案 D
解析 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土地疏松,黏性较小;土壤比较肥沃;土层较厚;直立性强。
素养提升2 综合思维
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除滨海地区外,土壤含盐量大部分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下图示意海岛土壤剖面中磷的分布。完成1~2题。
1.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蒸发弱
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C.植物多,吸收盐分
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
答案 B
解析 南海诸岛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A项错误;南海诸岛雨量丰沛,淋溶作用强,使岛上土壤含盐量降低,B项正确;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盐度的影响作用较小,C项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所以岛上各地距海比较近,D项错误。
2.海岛土壤剖面中磷的分布特点是(  )
A.自表层向下逐渐升高
B.自表层向下逐渐降低
C.表层以下50~80
cm下降最快
D.表层以下20~50
cm含量最大
答案 D
解析 读海岛土壤剖面中磷的分布图,磷的分布自表层向下先升高后降低,A、B两项错误;表层以下50~80
cm基本没有变化,C项错误;表层以下20~50
cm含量最大,D项正确。
素养提升3 地理实践力
1.通过网络查找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
2.调查家乡的土壤特点,分析其成因。
3.调查家乡土壤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措施。
PAGE
-
13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工植被 ②热带雨林 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④温带草原 ⑤热带荒漠 ⑥气候 ⑦由赤道向两极
⑧从山麓到山顶 ⑨物理和化学性质 ⑩温暖湿润 ?有机质 ?地形 ?有机层 ?淋溶层 ?母质层
素养突破
综合思维——以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为例
1.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生物对地理环境有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的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能量不断流动、转化。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1)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2)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氮气和氧气。
(3)生物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4)参与沉积岩形成(煤、石油);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3.环境效益。净化大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美化环境。
【迁移应用】 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林木株数,林分密度的大小影响林下光照和热量从而影响土壤的形成。读甘肃某山地云杉林总蓄水量与林分密度变化图,完成(1)~(2)题。
(1)林地总蓄水量与林分密度的关系是(  )
A.林分密度越大,林下植物最大持水量越小
B.林分密度越大,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越大
C.随着林分密度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呈增加趋势
D.随着林分密度增加,林地总蓄水量先增加再减小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随着林分密度增加,林地总蓄水量先增加再减小,D项正确。
(2)据图推测,下列有关土壤发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林分密度过小,枯落物分解快,水热较丰富,土壤发育最好
B.林分密度过大,林下光热少,枯落物难分解,土壤发育较差
C.高密度林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累积以及林地涵养水源功能的发挥
D.低密度林林冠截留能力较弱,雨水直接渗透土壤,涵养水源较好
答案 B
解析 土壤的发育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肥沃程度和枯枝落叶的分解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土壤的腐殖质层即有机物的积累。当植被的林分密度过大时,植被遮挡太阳辐射,林下光热不足,枯落物难分解,土壤发育较差,B项正确,A项错误。由图可知,林分密度过大,总储水量会逐渐减少,因此也不利于林地涵养水源功能的发挥,C项错误,低密度林林冠截留能力较弱,雨水直接渗透土壤,但是涵养水源主要依靠植被根系的吸水和固水能力,D项错误。
综合实践
实验探究:草地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1.实验准备材料:在校园内选取一定坡度且表层平坦、形状规整的草地,木板若干,两桶水(水量相同),固定拼接木板的材料及工具。
2.实验过程
(1)用木板隔离出约1平方米的草坪,要求草类植物品种单一,长势良好,修剪规整。在底端的木板开一较小的出水口;同样在相邻处用木板隔出与前者同样大的裸地。要求两隔离区域周边的木板拼接良好,除底端出水口外不漏水。
(2)先后把两桶水倾倒在上述两个隔离区域内,要求倾倒时用力平稳。
3.观察内容:(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果与总结
(1)在此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水倾倒后很快形成径流的是________;在出水口处流出的水量裸地______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草地;在出水口端流出的水较浑浊的是________(填“裸地”或“草地”)。
(2)请总结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草地在水土保持方面发挥的作用:______________。
5.实验后的思考
(1)草地除了在本实验中体现出的作用,还有哪些价值?
(2)做该实验,除了用上述提供的材料外,你认为还可以用到哪些材料以增强观察效果?
(3)你认为本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什么?
6.拓展延伸
(1)不同地区或环境下的草地发挥的作用有差别,请写出以下各处草地的作用: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草地:______________。
南方低山丘陵区的草地:______________。
城市中的草地:______________。
(2)近来有研究表明,在城市中大面积种植草坪并不是一种好的选择,你能谈谈其中的原因吗?
[成果展示] 3.(1)在隔离区域内(木板框内)形成径流的先后
(2)出水口处水量的多少
(3)从出水口端流出水的浑浊程度
4.(1)裸地 大于 裸地 (2)避免流水(大气降水)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保土保肥;增加下渗量、涵养水源;延缓形成坡面径流的时间,减少径流量
5.(1)防止风蚀;放牧牛羊,具有经济价值;美学(观赏)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2)在两出水口端各设一接收容器,且为透明的玻璃容器。(3)准备过程复杂,耗时长、耗力大;所用材料多。
6.(1)防风蚀、饲养牲畜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削峰补枯(平缓径流) 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2)养护费用高;易污染地下水;在生态功能上有明显的局限性,起不到隔离带的作用等。
自我评价:通过实验,证实了草地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加深了对草地在不同地区或环境下发挥作用的差别的认识,增强了保护植被的意识。
教师点评:该实验用材多、准备周期长、难度大,但实验过程简单,较为直观。通过充分准备,完全可以达成预期的实验目的,并可获得新认知。
?方向与建议
1.土壤的形成模拟实验。
2.森林的价值模拟实验。
3.土壤质地与土壤剖面模拟实验。
?展示与评价
略。
专题一 地理示意图的判读
1.地理过程示意图
地理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如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生物循环示意图等。解读该类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
(1)瞄准图示主题:图名可以直接显示图示主题。
(2)着眼时空分布:过程示意图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一定要着眼于图中的时空信息。
(3)抓住构图要素:根据图中箭头指向、数据或曲线变化、空间变化、阶段划分等要素,描绘变化特点。
(4)分析变化规律
①构建变化过程:依据图示信息,建立完整的变化过程或规律。
②判断主导因素:依据变化过程,推断影响地理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
③推断变化趋势: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断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趋势。
2.地理原理示意图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如热力环流示意图、土壤形成示意图、地貌形成示意图、台风示意图等。解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如下:
3.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
该类图是利用某种模式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空间分布规律)、地理事物发展变化(演变规律)、地理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空间联系规律)等。运用模式示意图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某一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分布规律,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等。
(1)确定图示主题:图名可以直接显示图中分布的主题地理事物。
(2)判断分布状况:可概括地理事物分布的整体状况,确定某处地理事物分布的特点。
(3)归纳分布规律:整体上分析地理事物分布的一般规律及特点,进行知识的迁移延伸分析。
(4)判断影响因素:依据具体的分布状况,推断影响地理事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4.景观示意图
地理景观图主要是指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物的照片、幻灯片和卫星影像图片等。一般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自然景观图如地貌景观图、自然灾害景观图、生物群落景观图等,人文景观图如城乡景观图、农田和农业景观图、交通景观图等。
(1)根据景观图的图名,确定景观图所表示的主题属于何种地理要素或简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景观图的清晰程度直接影响判读效果。
(2)从景观图中找出标志性景观(如典型的植被、地形特征、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空间定位。
(3)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即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对景观图所在区域形成整体的认识,把握区域地理特征。
(4)根据景观图中的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并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回答。
(5)关注特殊提示:有些景观图中有文字提示或箭头指示,这是判读的细节,应特别关注其所体现的含义,理清其与材料间的关系。
【迁移运用】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按照字母顺序将“①色暗、肥沃的土壤,②地理位置,③冷湿的气候”填入图中,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答案 D
解析 东北平原三面环山,纬度高,蒸发弱,气候冷湿,形成冷湿性森林与草甸草原,形成肥沃的黑土。所以a是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自然地理特征;b是由于地理位置特征和地形特征形成的冷湿气候;c是冷湿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植被及植被下发育成的土壤。D项正确。
(2)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对本地区的土壤和河流的影响主要有(  )
①土壤腐殖质增多 ②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③河流含沙量减少 ④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 B
解析 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腐殖质降低;河流含沙量增多;植被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易引发水旱灾害,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专题二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处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3)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促进植物的生长,进而促进地球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
(4)具有蓄水、保水功能。土壤可储存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有利于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土壤水可满足作物生长,有利于减轻旱灾的影响。
2.土壤的利用和保护
(1)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易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
(2)合理农业耕作,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3)土壤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实例。
地区
方法
亚马孙流域
利用生物炭
南方地区的红壤
使用农家肥,增施有机肥;掺入熟石灰,降低酸度;掺入沙子,改良土壤性状;种植茶树等耐酸性的作物
华北地区盐碱地
合理灌溉;加强农田覆盖等
【迁移运用】 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完成(1)~(2)题。
(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推测,山坡地是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
(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答案 B
解析 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减少地表的水土流失,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2017·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图一),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图二)。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核心素养定位
学业质量标准
以城市绿化为背景,分析当地植被类型、景观差异的原因以及影响绿化植被栽种范围的自然因素,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根据景观的季节特征判断植被类型、根据城市街道两侧景观差异,分析人类活动,通过区域差异,分析景观分布,体现了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4。
答案 (1)B (2)D (3)A
(2020·浙江1月选考)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1)~(2)题。
(1)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形
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
D.地形和母质
(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
D.矿物养分流失快
核心素养定位
学业质量标准
以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关系图为背景,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体现了综合思维。
根据自然地理要素说明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体现了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2。
答案 (1)B (2)B
PAGE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