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学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学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1-30 08:29:19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水循环
【热点链接】 2020年4月16日,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从重庆两江新区获悉,两江新区入驻企业自主研发的透水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透水砖全称“健步弹性透水砖”,具有优良的柔韧、防滑及透水性能。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海绵城市”,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采用透水砖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提示 增强雨水的下渗能力,有效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定位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水平1:能够在水循环示意图中辨认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水平2:能够运用示意图,解释水循环的时空变化过程。水平3: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与地球水体之间的联系,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平4:能够运用示意图,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人地协调观: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应遵循水循环的规律。综合思维:分析水循环与水体转换的联系,分析河流的补给来源。地理实践力:观察当地某水体(河流、湖泊、海洋),设计科学的水循环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一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
类型
环节
特点
海陆间循环
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G地下径流,H下渗
水循环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上水资源得以补充和再生
陆地内循环
D降水,I蒸发,F植物蒸腾
补充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少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携带水量最大
二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联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2.促进地球上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3.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4.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5.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6.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判断正误。
(1)海陆间循环携带水量最大。(×)
(2)沙漠地区没有水循环。(×)
2.破坏森林会导致(  )
A.水汽输送减少
B.蒸发增多
C.下渗减少
D.降水增多
答案 C
解析 植被破坏,降水会迅速转化为地表径流,下渗减少。
3.“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这说明水循环联系的圈层有(  )
①水圈 ②岩石圈 ③生物圈
④大气圈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汇入大海的波涛”说明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化为高山的彩虹”说明水循环联系了大气圈。
4.人类可以参与到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提示 地表径流,如南水北调、修建水库;降水,如人工降雨;蒸发和植物蒸腾,如改变地表植被;下渗,如地面硬化等。
主题探究 水循环及地理意义
我国新疆地区的劳动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创建了一种特殊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坎儿井由地下的暗渠和地面上的竖井、明渠、蓄水池组成。竖井是开挖地下暗渠的通道,暗渠与地下水流向斜交,上游挖至地下含水层,渗溢出来的地下水顺着暗渠沿坡流出地面,明渠将暗渠流出的地下水引入蓄水池,蓄水池起着调蓄灌溉水量的作用。下图为坎儿井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坎儿井所在地区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该水循环类型的主要环节。
(2)指出坎儿井体现的水循环环节。
(3)指出坎儿井所在地区水循环环节与河流的关系。
[成果展示] (1)陆地内循环。蒸发、植物蒸腾、降水、径流等。
(2)地下径流、地表径流。
(3)高山冰雪融化形成地表径流(河流)和地下径流(地下水),地表径流(河流水)下渗形成地下径流(地下水),山地降水汇集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1.区分水循环类型的方法
联系的圈层不同
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海上内循环不涉及岩石圈
发生的领域不同
海陆间循环的领域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陆地内循环的领域只包括陆地,海上内循环的领域只包括海洋。陆地上外流区内的水体,既参与陆地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循环
过程和环节不同
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海上内循环的环节最少
参与的水量不同
海上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大,陆地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小
2.水循环与地球水体的转化
3.水循环与河流的补给来源
补给水体
补给方式
补给特征
大气水
降水(雨水)
降水量大,补给量大,主要发生在雨季
冰川和永久性积雪
冰川和永久性积雪融水
气温越高,补给量越大,主要发生在夏季
季节性积雪
季节性积雪融水
主要发生在春季,径流有明显的日变化
湖泊水
地表径流
全年补给,主要取决于水位高低,对径流具有调节作用
地下水
地下径流
全年补给,主要取决于水位高低,河流最稳定的补给来源
4.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意义
含义
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在一定的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不同水体的自然更新
水的连续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使陆地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
地球上的物质迁移
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塑造地表形态
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和改变地表形态
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水循环促进了不同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促进了全球水热平衡,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A.a→f→h→g
B.e→f→h→d
C.c→a→b→d
D.d→a→b→c
(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海陆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关于图示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环节促进降水的产生 ②b环节促进水资源更新 ③c环节向大气输送水汽 ④d环节向海洋输送泥沙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科学思维] 水循环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环节
海陆间循环联系海洋和陆地。
海陆间循环过程为d→a→b→c。
强度
降水越多,水循环强度越大。
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多。
意义
a为水汽输送,b为大气降水,c为地表径流,d为海水蒸发。
水汽输送促进降水的产生;大气降水促进水资源更新;海水蒸发向大气输送水汽;地表径流向海洋输送泥沙。
[答案] (1)D (2)B (3)A
主题探究 水循环与人类活动
材料一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下表为某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年平均降水量
转化为径流的总降水量
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年平均蒸发量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5
267
96
171
377.5
材料二 下图为城市水循环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比较该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年降水量的差异并从热力环流角度说明原因。
(2)根据表中数据变化,从水循环角度推断该城市中心区易发生内涝的原因。
(3)近年来,每到汛期我国许多城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试提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措施。
[成果展示] (1)城市中心区降水量多于郊外平原区。城市中心区气温高,形成上升气流。
(2)城市中心区降水多,下渗量少,转化为地表径流多,超过了排水能力,形成内涝。
(3)增加城市绿地;使用透水砖(增加通透式路面);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水循环环节中,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有利影响
修建水库
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洪水期径流量减少,枯水期径流量增加;水面扩大,下渗增加,蒸发增多,降水增多
植树造林
蒸腾作用加强,降水增多;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
退田还湖
蒸发作用加强,降水增多,调节径流能力增强
跨流域调水
改变径流的空间分布,缺水地区下渗增多,蒸发加强
铺设渗水砖
下渗增多,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城市内涝减轻
人工增雨
降水量增多
不利影响
地面硬化
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地下径流减少,形成城市内涝
过度引水灌溉
河流径流减少,入湖水量减少,内流湖萎缩
围湖造田
湖泊调节功能减弱,降水减少,洪水期水位上升,枯水期水位降低,旱涝灾害增多
破坏植被
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多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下图为东南亚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  )
A.该区域降水增加
B.该区域地下径流增加
C.该区域蒸发量不变
D.该区域地表径流增加
(2)若要进一步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开发地下水
B.围湖造田
C.封山育林
D.人工降雨
[科学思维]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蒸腾减弱
蒸腾减弱,说明植被覆盖率降低。
植被减少,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
稳定径流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
封山育林有利于稳定径流。
[答案] (1)D (2)C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48页活动]
思路点拨 1.砂石覆盖层孔隙大,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
2.砂田比裸田蒸发量小。砂田砂石覆盖地表,避免了土壤被阳光直接照射,土壤水分蒸发少。
3.4月末不同深度砂田土壤含水量均比裸田土壤含水量高。砂田影响水循环的下渗和蒸发环节;其作用是能够增加地表水下渗,阻隔地下水上升,减少蒸发,由此保持土壤水分,有利于作物生长。
核心素养速提升
素养提升1 综合思维
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读全球多年平均水循环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表示的水循环类型分别是(  )
A.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
B.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C.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D.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
答案 A
解析 甲水循环降水量最大,应为海上内循环,乙水循环包括了海上蒸发,应为海陆间循环,丙为陆地内循环,A项正确。
2.按照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规律,图中陆地降水量和入海径流量单位数分别是(  )
A.77 16
B.77 7
C.16 23
D.23 7
答案 D
解析 根据水循环原理,a环节为水汽输送,b环节为入海径流,图中23单位水量的箭头为陆地降水,图中16单位水量的箭头为陆地蒸发和植物蒸腾量,陆地降水量减去陆地蒸发和植物蒸腾量等于入海径流量,故入海径流量为7单位,D项正确。
素养提升2 人地协调观
海南省三亚市“海绵城市”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初见成效。据此完成1~2题。
1.建设“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减少地表径流
B.减少大气降水
C.减少植物蒸腾
D.减少地下径流
答案 A
解析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能够加强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
2.三亚某校学生为建“海绵城市”献计献策,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填湖建绿地公园
B.实施地面硬化
C.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地面铺设透水砖
答案 D
解析 填湖建绿地公园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实施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面铺设透水砖,增加下渗,有利于蓄水;禁止开采地下水,此做法不现实。
素养提升3 地理实践力
1.下雨时,观察校园内不同区域地表径流的差异。
2.调查当地河流的特征,并说明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
3.调查当地改善水循环的主要方法。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探究点
题号
水循环及地理意义
1、2、5、6、7、8、9、10、13
水循环与人类活动
3、4、11、12、14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图,回答1~3题。
1.(区域认知)对图示地区河流水量影响最大的水体是(  )
A.地下水
B.冰川水
C.大气水
D.湖泊水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该地区降水稀少,河流水主要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故B项正确。
2.(区域认知)该地区参与的水循环主要是(  )
A.海陆间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以上都不是
答案 B
解析 该地区深居内陆,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地内循环。
3.(人地协调观)当图示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时,下列水循环环节的水量将增多的是(  )
A.地表径流
B.大气降水
C.地下径流
D.蒸腾作用
答案 A
解析 当图示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时,其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导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地下径流减少,蒸腾作用减弱。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4~6题。
4.(人地协调观)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直接施加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a
B.c
C.d
D.e
答案 D
解析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直接施加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e是地表径流。
5.(综合思维)不同类型的水循环必须有的环节是(  )
A.c
B.e
C.a
D.f
答案 C
解析 不同类型的水循环必须有蒸发和降水环节。
6.(综合思维)“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反映了水循环的(  )
A.c
B.e
C.a
D.b
答案 A
解析 “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反映了水循环的水汽输送环节。
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据此回答7~8题。
7.(综合思维)“黄河之水天上来”说明黄河水联系的水体为(  )
A.大气水
B.地下水
C.湖泊水
D.冰川水
答案 A
解析 “黄河之水天上来”反映的是黄河水来自于大气水。
8.(综合思维)从水循环角度分析,“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描述的水循环类型是(  )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陆地内循环
D.湖区水循环
答案 A
解析 “百川东到海”反映通过径流把陆地水输送到海洋,属于海陆间循环。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上水量是基本稳定的;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的水量也是相对平衡的。据此完成9~10题。
9.(综合思维)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径流
答案 D
解析 通过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途径,陆地矿物质被搬运到海洋,因此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径流。
10.(综合思维)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  )
A.基本不变
B.总趋势为增加
C.总趋势为降低
D.波动减少
答案 B
解析 随着陆地矿物质不断被河流、地下水等搬运到海洋,导致海洋水的矿物质含量逐渐增加。
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学校生态环境,我国某高中学校规划建设“海绵校园”(如下图示意)。据此完成11~12题。
11.(人地协调观)建设“海绵校园”,将首先影响水循环的(  )
A.径流
B.水汽输送
C.蒸发
D.降水
答案 A
解析 建设“海绵校园”,增加了蓄水池、绿化面积,会蓄积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加蒸发量,对降水影响不大,首先影响水循环的径流环节,A项正确。
12.(人地协调观)铺设透水砖和增加绿化面积在建设“海绵校园”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美化环境
B.加速地表水蒸发
C.增加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
D.加快地下径流排出
答案 C
解析 铺设透水砖和增加绿化面积在建设“海绵校园”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不是为了加速地表水蒸发;建地下蓄水池,是为了蓄积地下径流。美化环境是次要作用,C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某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一某班同学模拟实验“水循环主要环节”,根据实验步骤和示意图,完成下列探究问题。(26分)
实验用品:烧瓶、石棉网、带有橡皮塞的弯玻璃导管、玻璃板、托盘、铁架台、酒精灯、火柴、自来水、冰块等。
实验步骤:①往烧瓶内加入适量的自来水。按图所示,将装置连接好;②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待弯玻璃导管中有充足的水蒸气释放出来,在玻璃板上放置若干冰块;③水蒸气遇到玻璃板后,冷却凝结形成水滴,再降落到托盘中。
(1)描述实验中水的运动过程,据此推测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8分)
(2)若该实验建立密封环境,水的总量________(“会”“不会”)发生变化,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理由。(6分)
(3)若要增加托盘中的水量,说出可以采取的措施。(4分)
(4)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改进实验使其更加贴近自然状况,并推测可能出现的现象。(8分)
答案 (1)运动过程:烧瓶中液态水加热变成水蒸气,通过导管输送到玻璃板下;在冰块制冷的作用下水蒸气变成了液态水,重力作用下降落到托盘中。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
(2)不会 地球上的水量是动态平衡的,基本上长期不变。
(3)增加加热时间和加热强度、缩短导管的长度、增加冰块数量等。
(4)改进:托盘底部放置土壤。现象:土壤上部出现水,形成地表径流;土壤内部出现水,形成地下径流;土壤形态发生变化(塑造地表形态);土壤位移(物质的迁移运动)。(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题,用酒精灯加热烧瓶,烧瓶里的水经过加热后蒸发变成水汽,待弯玻璃导管中有充足的水蒸气释放出来,水蒸气遇到玻璃板后,冷却凝结形成水滴,再降落到托盘中,类似于降水过程,这些水在托盘上流动,形成地表径流。第(2)题,若该实验建立密封环境,水处于不断地循环状态中,水的总量不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水的动态平衡,即地球上的水量是动态平衡的,基本上长期不变。第(3)题,若要增加托盘中的水量,可以增加加热时间和加热强度,使更多的水汽蒸发,缩短导管的长度,让其尽快到达玻璃板,玻璃板上增加冰块数量、加大冷却幅度、面积变大等。第(4)题,实验中模拟了蒸发、降水、水汽输送环节,但缺少下渗和地下径流环节,展现了水的动态平衡,缺少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物质的迁移运动,可在托盘底部放置土壤,土壤上部出现水形成地表径流、土壤内部出现水形成地下径流,土壤形态发生变化,体现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土壤位移体现水循环对物质的迁移运动。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材料一 《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开发新水源。一是利用新技术开发水源,在严重干旱地区模拟“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雨雪。二是发展集雨工程。中西部十多个省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不仅解决了部分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而且还为农田抗旱提供了水源,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材料二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1)发展集雨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哪一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主要是什么?(6分)
(2)水循环各环节中,能够对H环节直接产生影响的是哪一环节?能够使H环节的水量增大的条件有哪些?(8分)
(3)能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的是哪一环节?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哪一环节关系最密切?(4分)
(4)为提高集雨工程的水质,请对当地农民的传统习惯提出建议。(8分)
答案 (1)G(地表径流)。涵养水源,缓解西部缺水局面。
(2)D(降水)。降水强度小,时间长;地面坡度小;植被覆盖率高。
(3)C(水汽输送)。G(地表径流)。
(4)家禽、家畜集中圈养;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厕所应远离集雨工程。
解析 第(1)题,发展集雨工程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第(2)题,图中A、B、C、D、E、F、G、H分别表示降水、海洋水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陆地水的蒸发、植物蒸腾、地表径流、下渗。降水强度、地面坡度及地表植被覆盖率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第(3)题,我国东南沿海的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可以用C环节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是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与G环节关系最密切。第(4)题,“水质”和“传统习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词,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表述即可。
PAGE
-
14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
【热点链接】 从2019年9月下旬开始,北极海冰开始进入增长期,其冰缘沿北冰洋西部扩展。9月份,北极海冰面积平均为432万平方千米,是41年连续卫星记录中的第三低,仅次于2012年和2007年。9月中下旬之后,北美洲西北部的波弗特海北部、西伯利亚东部、格陵兰岛东部、加拿大北极群岛等地的海冰边缘迅速增长。指出北冰洋结冰的特点及主要原因,这对航海活动有什么影响?
提示 结冰开始早,融冰结束晚,结冰期长。纬度高,气候寒冷。冰期长,通航时间短。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定位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平1:能够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水的盐度、密度的含义,列举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因素。水平2:能够根据图表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水平3:能够根据图表资料,分析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因素。水平4:结合运用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海洋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重要物质基础,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的原则。综合思维:分析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区域认知:说明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地理实践力:调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意义。
一 海水的温度
1.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水温度的地理意义
(1)影响渔业资源的分布: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2)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
(3)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1.判断正误。
(1)相同纬度海区的海水温度没有差异。(×)
(2)大气运动不影响海水运动。(×)
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水深度
B.海水运动
C.大气运动
D.太阳辐射
答案 D
解析 海洋表层水温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
3.说明海水对气温调节作用的表现。
提示 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沿海地区气温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
二 海水的盐度
1.概念: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
2.平均盐度: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3.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影响因素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
5.海水和海洋盐类物质的开发利用
(1)利用海水晒盐:日照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适宜建造晒盐场。
(2)利用海水制碱。
(3)发展海水养殖。
(4)发展海水淡化补充淡水。
1.判断正误。
(1)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是3.5‰。(×)
(2)赤道地区海水温度最高,因此表层海水盐度最高。(×)
2.长江口附近海区,海水盐度最低的季节是(  )
A.春  
B.夏  
C.秋  
D.冬
答案 B
解析 夏季,长江流域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大量淡水流入海洋,降低了海水盐度。
3.为什么渤海是我国海水盐度最低的海域?
提示 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纬度较高,蒸发量较小;有多条河流注入大量淡水,降低了海水盐度;海域较为封闭,海水交换少。
三 海水的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
2.影响因素: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
(1)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
(2)一般来说,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3.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2)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对深海探测、深海航行具有一定的影响。
1.判断正误。
(1)海水的密度总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2)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
2.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不包括(  )
A.温度 
B.盐度 
C.深度 
D.光照
答案 D
解析 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包括温度、盐度和深度。
3.说明海水密度和盐度的关系。
提示 海水盐度越高,密度越大。
主题探究 海水的温度
2018年7月20日,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启航,7月30日,考察队抵达北极圈,为了纪念这一时刻,队员们在平台上摆出了国旗、队旗,并且摆出了“9北66°34′”的造型。在最北到达北纬84°48′并进行冰站作业后,“雪龙”号放弃穿极计划决定南返继续进行科考作业。9月26日,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返回上海。下图为我国第9次北极科考瞬间照片。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我国选择7~9月进行北极科学考察的原因。
(2)比较上海附近海域和北极地区水温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据照片说明海水温度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成果展示] (1)7~9月为北半球夏季,北冰洋海区海水温度高,极冰大量融化,利于科考。
(2)上海附近海域水温高,北极地区水温低。上海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多;北极地区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
(3)海水温度低,海域结冰,不利于海洋航行。
1.海水温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同一季节不同纬度
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
同一纬度不同季节
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
同一纬度不同海区
暖流流经的海区,水温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水温低
洋流
2.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深度
规律
原因
海洋表层至1
000米水深
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增加而降低
海水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受太阳辐射影响大
水深1
000米以下
水温变化很小,保持低温
受太阳辐射影响小
3.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实例
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
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会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
人类的渔业活动要考虑各海域的水温状况和海洋生物对水温的要求
影响海洋运输
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备,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
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
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读海洋水温曲线图,完成(1)~(2)题。
(1)影响曲线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海水比热容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2)图中曲线①表示的是某地的海水温度垂直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处于高纬度海区
B.随着深度的增加,水温上升
C.水深1
000米以下,水温变化不大
D.大陆架海区,水温变化最小
[科学思维] 海水温度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影响因素
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少。
据曲线②可知,纬度越高,海水温度越低。
分布
根据表层水温判断纬度;根据水温垂直变化曲线判断水温垂直变化特点。
曲线①显示表层水温较高,说明纬度较低,海水深度越深,水温越低;浅水区水温垂直变化大,深水区水温垂直变化小。
[答案] (1)D (2)C
主题探究 海水的盐度
海水表层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下图为全球降水量和蒸发量随纬度分布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找出全球最缺水的纬度带。
(2)由此判断,全球海洋表层盐度最高的纬度带是哪里?
(3)海洋表层温度最高的纬度地带是________地区,这一海区为什么没有成为盐度最高的海区?
(4)南半球40°~60°地区与北半球同纬度相比,降水量大,但海水盐度也高,原因可能是什么?
[成果展示] (1)南纬20°~30°的副热带地区。
(2)南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海区。
(3)赤道 赤道地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降水对表层海水盐度有稀释作用,因此并非为盐度最高的海区。
(4)南半球40°~60°地区大部分为海洋,而北半球同纬度地区陆地面积比重较大,入海径流丰富,导致盐度降低。
1.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因素
表现
气候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洋流
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淡水注入
有大量河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结冰与融冰
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
海区的封闭度
海区封闭度越高,与其他海域海水交换越少,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
2.分布
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赤道、两极递减
副热带海区
盐度最高。气温高,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赤道海区
盐度较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高纬度海区
盐度低。气温低,蒸发量小
南北纬60°附近海区
60°N比60°S海区盐度低。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水注入多
红海
盐度最高的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没有陆地淡水注入;海区封闭
波罗的海
盐度最低的海区。降水较多,蒸发量小;淡水注入量大;海区封闭
3.盐场形成的条件
(1)地形: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盐场布局。
(2)气候:降水较少,气温较高,多晴天。
(3)盐度:海水盐度较大。
(4)海岸:泥质海岸海水不易渗漏,利于海盐的收集,不易混入沙粒。
(5)海水:水质洁净,盐质好。
下图为欧洲局部海域等盐度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L1到L2沿线盐度变化规律是________。
(2)甲海域是世界盐度________(填“最低”或“最高”)的海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思维] 海水盐度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分布
根据等盐度线判断分布特点。
从L1到L2,盐度先增大后减小。
影响因素
盐度受气候、河流、海区封闭度等影响。
甲海域为波罗的海,因降水多、蒸发弱、河水注入量大,海区封闭,使其成为盐度最低的海区。
[答案] (1)先增大后减小
(2)最低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降水较丰沛;沿岸径流汇入;海区较封闭
主题探究 海水的密度
材料一 海水密度大,海水的漂浮能力强。经常出海航行的人都知道,轮船的“吃水”(船体在水面以下的深度)在不同海区不同,这与海水的密度有关。
材料二 1963年4月10日,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在美国东部大陆架边缘做下潜300米的潜水试验时,忽然沉入2
300米的海底。导致129名船员全部遇难。
材料三 下图为世界海洋表层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分布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表层海水密度最低的海区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60°N海区比60°S海区海水表层密度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艘满载的油轮自波斯湾出发,到目的地上海。沿途吃水深度变化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推测“长尾鲨”号核潜艇失事最可能的原因。
[成果展示] (1)赤道偏北海区 温度高,密度小
(2)小 大量入海径流注入降低了海水密度
(3)从波斯湾到马六甲海峡,吃水深度增加;从马六甲海峡到上海港东侧外海区吃水深度减少;到上海港吃水深度又会增加
(4)有时候随深度的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浮力也突然变小,称为“海中断崖”,“长尾鲨”号核潜艇可能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导致突然下沉到海底而失事。
海水密度取决于温度、盐度和压力(或深度)。在低温、高盐和深水压力大的情况下,海水密度大;在高温、低盐的表层水域,海水密度小。
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度高,所以密度更大。
在垂直方向上,一般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有时候随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浮力也突然变小,称为“海中断崖”。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海水质量,其大小取决于盐度、温度和压力。读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大
C.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小
D.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大
(2)下列关于海水密度的组合,正确的是(  )
A.赤道海区—密度小—水温高
B.极地海区—密度大—盐度高
C.表层海区—密度大—压力大
D.深层海区—密度小—压力小
[科学思维] 海水密度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分布
盐度最高的纬度为副热带海区;密度最高的纬度为极地海区;温度最高的纬度为赤道海区。
①为温度曲线,②为盐度曲线,③为密度曲线;赤道海区温度高,密度小。
影响因素
水温高,密度小;盐度高,密度大;压力大,密度大。
纬度升高,水温降低,密度增大;深度增加,压力增大,密度增大。
[答案] (1)C (2)A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50页思考]
思路点拨 中高纬度1
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小,曲线斜率较大;纬度越高,变化幅度越小,曲线斜率越大。
[教材第52页活动]
思路点拨 1.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西沙海域水温季节变化小,葫芦岛海域水温季节变化大。
2.西沙:全年。厦门:4~11月。葫芦岛:6~9月。
3.西沙海域适宜游泳时间最长,葫芦岛海域适宜游泳时间最短。西沙海域纬度最低,水温最高;葫芦岛海域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教材第54~55页活动]
思路点拨 1.红海地区:全年炎热干燥。波罗的海地区:全年温和湿润。
2.红海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盐度高;没有河流水注入红海。波罗的海地区降水较多,蒸发量小,盐度低;周边河流众多,有大量河水注入,降低了盐度。
3.两个海域均较为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少,易保持较高或较低的盐度。
4.红海盐度高的原因: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无淡水注入;海域封闭,海水交换少。
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降水较多,蒸发量小;有大量淡水注入;海域封闭,海水交换少。
[教材第55页思考]
思路点拨 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南北两侧递减;海水密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增。
核心素养速提升
素养提升1 综合思维
读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完成1~2题。
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表示海水热量的支出
B.曲线B表示海水热量的收入
C.C区域表示海水热量的亏损
D.D区域表示海水热量的亏损
答案 D
解析 低纬海区海水热量收入大于支出,故曲线A表示海水热量的收入,曲线B表示海水热量的支出,C区域表示海水热量盈余;中高纬海区热量收入小于支出,D区域表示海水热量亏损。
2.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海水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 ②海水热量的支出主要是海水运动带走的热量 ③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各个海区的热量收支并不平衡 ④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的收支是不平衡的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海水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不同季节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不同,各个海区的热量收支也是不平衡的;对全球来说,年内海洋的热量收支是平衡的。
素养提升2 人地协调观
吃水深度,简称吃水,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垂直距离。据此回答1~2题。
1.影响吃水深度的直接因素是(  )
A.海水温度
B.海水盐度
C.海水运动
D.海水密度
答案 D
解析 吃水深度与水的浮力有关,浮力大小直接取决于海水密度,故D项正确。
2.下列海区中,吃水深度最浅的是(  )
A.地中海
B.红海
C.阿拉伯海
D.南海
答案 B
解析 四个海区中,红海盐度最高,海水密度最大,浮力最大,吃水深度最浅,故B项正确。
素养提升3 区域认知
下图是世界大洋海水密度(单位:g/cm3)随纬度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世界大洋海水密度(  )
A.赤道附近海区海水密度最高
B.南北纬30°附近海水密度最高
C.赤道地区海水密度垂直差异大
D.两极附近海区海水密度垂直差异大
答案 C
解析 影响海水密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海洋表层海水密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赤道附近海区表层海水密度低;赤道地区表层水温最高,深层保持低温,故密度垂直差异大;两极附近表层水温低,与底部海水温度差异较小,因此密度垂直差异小。
2.南半球深层海水密度比北半球普遍偏高的原因可能是(  )
①南极大陆附近冷海水不断下沉,低温海水沿海床向低纬运动 ②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径流量大,对海水有一定的稀释作用 ③北极地区为海洋,接受低纬输送的热量多,深层水温较高 ④南半球海洋比北半球海洋深度深,深层海水受到压力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高纬地区南半球海水深度小于北半球,排除④。
素养提升4 地理实践力
1.选择我国某海域,上网查找该海域水温、盐度、密度特征。
2.世界某海域被称为“淡水海”,请找出该海域。
3.上网查找我国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及现状。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探究点
题号
海水的温度
1、2、3、14(1)(2)(3)
海水的盐度
4、5、6、7、8、13
海水的密度
9、10、11、12、14(4)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国家海洋局海水温度预报图(单位:℃),完成1~3题。
1.(综合思维)图示海域水温分布的总体特征是(  )
A.由南向北递减
B.由东向西递减
C.由西向东递减
D.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海域水温由南向北递减。
2.(综合思维)造成我国海域水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昼长
B.海水运动
C.纬度
D.海域形状
答案 C
解析 我国海域水温由南向北递减,主要取决于纬度。
3.(综合思维)在我国近海海域中,水温受大陆影响最大的是(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等温线分布最密集的海域是渤海,且该处水温具有明显的西高东低的变化,说明渤海海域水温受大陆影响最大。
读某海域等盐度线分布图,回答4~5题。
4.(区域认知)图示海域盐度普遍较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河流径流量小
B.降水少,蒸发强
C.河流补给少
D.海水利用量大
答案 B
解析 读图,根据海陆轮廓、纬度等可知,该海域为红海。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域,主要是因为位于副热带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其次还有周围陆地上无淡水注入、海域较封闭等原因。
5.(区域认知)该海域盐度分布规律可以表明(  )
A.印度洋是这里海水交换的主要水源
B.北回归线处降水最少
C.两岸国家都是无流国
D.沿海地区是人口稠密地区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红海北部盐度高于南部,主要原因是南部海水通过海峡与印度洋相通,与印度洋存在海水交换,盐度略低。
读下图,回答6~7题。
6.(综合思维)图中,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暖流
C.寒流
D.径流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该海域在长江入海口处。长江入海口盐度明显低于外海盐度,主要原因是受入海径流的影响,故D项正确。
7.(综合思维)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Q点(2.8等值线上的最东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是(  )
A.2月
B.5月
C.7月
D.10月
答案 A
解析 Q点离海岸线越近,入海口海水盐度越大,则河流径流量越小,故A项正确。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辽东湾是我国水温最低、冰情最重、海冰资源分布最多的海区,但目前仍未大规模开发。据此完成8~9题。
8.(综合思维)辽东湾海面冬季易结冰,主要原因有(  )
①地处高纬,太阳辐射少 ②河水注入量较大,海水盐度低 ③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差 ④受大陆影响较大,冬季易降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辽东湾位于中纬度地区,纬度较高,①错误;据图可知,有多条河流注入辽东湾,河水注入量较大,海水盐度降低,有利于结冰,②正确;图示海湾较封闭,水体流动性差,有利于海面结冰,③正确;受大陆影响大,冬季易降温,④正确。故选D项。
9.(综合思维)海湾封冻会导致(  )
A.上空空气湿度增加
B.区域内降雪量增加
C.冰面风力显著减弱
D.冰下海水密度升高
答案 D
解析 海湾封冻会导致海水蒸发减弱,上空空气湿度减小,区域内降雪量减少,A、B两项错误;海湾封冻,冰面摩擦力较小,冰面风力显著增强,C项错误;海湾封冻促使冰下海水盐度升高,密度增大,D项正确。
读大西洋表层海水性质示意图,回答10~12题。
10.(综合思维)关于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的含义,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温度,乙—密度,丙—盐度
B.甲—温度,乙—盐度,丙—密度
C.甲—密度,乙—温度,丙—盐度
D.甲—密度,乙—盐度,丙—温度
答案 C
解析 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乙表示温度;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南北两侧递减,丙表示盐度;密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增,甲表示密度。
11.(区域认知)由图可知,北极地区的表层海水(  )
A.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高、密度小
C.温度低、盐度低、密度大
D.温度低、盐度高、密度大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北极地区表层海水温度低、盐度低、密度大。
12.(综合思维)海水的密度(  )
A.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
B.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
C.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
D.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
答案 C
解析 根据海水温度、盐度、密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温度越低,密度越大;盐度越大,密度越大。大体上,海水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故C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读年降水量与海洋表面平均盐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说明全球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的纬度分布特点。(2分)
(2)比较C纬度带和D纬度带盐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3)比较A纬度带和E纬度带盐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4)全球盐度最高的海域是________,试分析原因。(8分)
答案 (1)由副热带海域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2)差异:C纬度带盐度低,D纬度带盐度高。
原因:C纬度带降水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低;D纬度带降水稀少,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盐度高。
(3)差异:A纬度带盐度较低,E纬度带盐度较高。
原因:A纬度带位于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有众多河水注入海洋,海洋表面盐度较低;E纬度带位于南半球,大部分为海洋,缺少河水注入,海洋表面盐度较高。
(4)红海 地处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陆地淡水注入;海域封闭,与外界海水交换少。
解析 第(1)题,读图即可判断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第(2)题,读图可比较两个纬度带盐度差异,原因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分析。第(3)题,读图即可比较两个纬度带盐度的差异,原因从气候和河流两个方面分析。第(4)题,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是红海。原因从气候、河流、海域封闭性等方面分析。
14.图一为某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图二为某河口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指出图一所示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6分)
(2)简述M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对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提示:从水温升高和水温降低两方面分析)(8分)
(3)比较M、N两个海域表层海水水温的差异,并分析原因。(6分)
(4)M、N两个海域表层海水密度较低的是________,试分析原因。(6分)
答案 (1)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递增(或由南向北、由近海向外海递增)。
原因:由南向北,纬度越来越低,获得太阳辐射越来越多;近岸受寒流的影响,比同纬度其他海域表层海水温度更低。
(2)若表层海水温度升高,沿岸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若表层海水温度降低,沿岸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3)M海域水温低,N海域水温高。M海域受寒流影响,N海域受暖流影响。
(4)N N位于亚马孙河入海口,河水注入量大,盐度低;受暖流影响,温度高。
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度可知,该海域位于南半球太平洋东部海域,东侧为南美洲,表层海水温度主要受纬度、洋流等因素的影响。第(2)题,若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则沿岸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若表层海水温度降低,则沿岸气温降低,降水减少。第(3)题,根据洋流差异分析。第(4)题,N海域位于亚马孙河河口地区,入海径流量大,盐度低;受暖流影响,温度高,因而密度小。
PAGE
-
19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热点链接】 2010年8月21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10岁小男孩弗里登堡在海滩上将一个漂流瓶扔进了大海,这个瓶子里塞了一封弗里登堡写的信。2019年10月10日,法国的杜布瓦捡到了这个漂流瓶,并给19岁的弗里登堡写了回信。9年后,杜布瓦捡到了漂流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受海水运动(洋流)的影响,漂流瓶从美国东海岸来到了法国。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定位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平1:能够根据资料,说出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水平2:能够根据资料,列举影响海水运动的因素,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平3:能够根据资料,分析海水运动规律及其成因。水平4:能够根据资料,探讨海水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类对海水运动的开发利用。
人地协调观:能够理解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水资源时,应该遵循海水运动规律。综合思维:分析海水运动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海水运动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地理实践力:查阅海水运动的相关资料。
一 海浪
1.海水运动形式:海浪、潮汐、洋流。
2.海浪的主要形式
(1)风浪:由风力形成。风速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2)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形成巨浪。
(3)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
3.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
1.判断正误。
(1)海浪最常见的形式是海啸。(×)
(2)海底地震会引起风暴潮。(×)
2.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是(  )
A.海浪 
B.风浪 
C.海啸 
D.风暴潮
答案 A
解析 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3.举例说明风暴潮和海啸的破坏性。
提示 破坏沿海地区生产和生活设施;影响沿海地区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财产损失;危及生命安全。
二 潮汐
1.定义: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
2.涨落特点
(1)日变化,一天涨落两次: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晚上的海水涨落称为汐。
(2)月变化: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最为明显。
3.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
4.影响
(1)潮间带的采集和养殖。
(2)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
(3)潮汐发电。
1.判断正误。
(1)潮汐的形成主要是太阳对地球的引力。(×)
(2)潮汐每昼夜涨落一次。(×)
2.农历每月中,潮汐现象最为明显的日期是(  )
A.初一 初七
B.初八 十五
C.十五 二十二
D.初一 十五
答案 D
解析 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为明显。
3.潮汐发电的优点是什么。
提示 清洁、可再生。
三 洋流
1.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
2.分类:按海水温度,可以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
(1)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
(2)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
3.影响
(1)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易于形成大的渔场。
(2)影响海洋航行。顺洋流航行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3)影响海洋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1.判断正误。
(1)洋流的方向比较稳定。(√)
(2)暖流的水温高于寒流的水温。(×)
2.有利于大的渔场形成的是(  )
A.暖流流经的海域
B.寒流流经的海域
C.寒暖流交汇的海域
D.热带海域
答案 C
解析 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至海洋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生长,鱼类饵料增多,易于形成大的渔场。
3.举例洋流对人类的有利影响。
提示 促进渔场的形成,有利于渔业的发展;顺洋流航行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主题探究 海浪
2018年12月22日,印度尼西亚西部巽他海峡喀拉喀托火山喷发,并引发海啸。印度尼西亚国家抗灾署26日称,这场海啸灾难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上升到430人,1
495人受伤、159人失踪、大约2.2万人撤离。当地时间2018年12月28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继续喷发。喀拉喀托火山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巽他海峡中,是活火山,目前处于活跃期。下图为海啸和火山位置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海啸属于哪种海水运动形式?
(2)推测此次海啸的主要成因。
[成果展示] (1)海浪。
(2)喀拉喀托火山喷发引发海底岩层滑坡。
1.海浪的形式
类型
成因
影响
风浪
风力
影响海上活动,可进行海上冲浪活动
海啸
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
破坏性强
风暴潮
强风与海水涨潮
破坏性强
2.海浪与海岸地貌
(1)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2)保护海岸的措施
工程措施
修建防波堤
生物措施
种植海岸防护林
暑假期间,小明到海边旅游,发现海滩上有大量原本生活在较深海底贝类的贝壳,同时看到远处海水总是不停的起伏变化,近岸地区海水起伏变化更加明显。据此回答(1)~(2)题。
(1)小明看到的海水起伏变化的现象属于(  )
A.海浪
B.海啸
C.潮汐
D.洋流
(2)下列海水运动形式中,对人类的破坏性最大的是(  )
A.风浪
B.海啸
C.潮汐
D.洋流
[科学思维] 海水运动形式的判断方法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判断
海水运动包括海浪、潮汐和洋流,海浪包括风浪、海啸和风暴潮。
海水的起伏变化为海浪。
影响
海水运动的破坏力形成海洋灾害。
海啸和风暴潮都有巨大的破坏力。
[答案] (1)A (2)B
主题探究 潮汐
钱塘江位于我国浙江省,最终注入东海。钱塘潮天下闻名。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海潮到来前,远处先呈现出一个细小的白点,转眼间变成了一缕银线,并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白线翻滚而至。几乎不给人们反应的时间,汹涌澎湃的潮水已呼啸而来,潮峰高达3~5米,后浪赶前浪,一层叠一层,宛如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大有排山倒海之势。诗云:“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喷珠溅玉,势如万马奔腾。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
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潮汐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每天潮水周期性涨落几次?
(3)钱塘江大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类能够利用潮汐现象吗?
[成果展示] (1)潮汐现象与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
(2)两次。
(3)喇叭口状的地形;农历十五前后月球引力最大,与太阳引力叠加,引潮力大;夏秋季节盛行东南风,风助潮势;河水对潮流的顶托。
(4)船舶靠岸和离岸时,需要考虑潮汐规律;可以利用潮汐发电等。
1.潮汐的变化规律
(1)日变化:一天中有两次涨落现象。
(2)月变化:太阳、月球与地球大致在同一直线上时,高潮更高,低潮更低,潮差最大,形成大潮(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太阳、地球连线与月球、地球连线大致垂直时,高潮不高,低潮不低,潮差最小,形成小潮(农历每月初八和二十三前后)。
2.人类对潮汐现象的利用
(1)船舶靠岸或离岸时,选择在高潮时,水位高。
(2)利用潮汐现象可以发电:海水潮涨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势能,可以利用这种势能进行发电。
公元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领两万五千将士从金门岛出发,到达澎湖列岛,进入台湾攻打赤嵌城。郑成功的大军舍弃港阔水深、进出方便、但岸上有重兵把守的大港水道,而选择了鹿耳门水道。鹿耳门水道水浅礁多,航道不仅狭窄且有荷军凿沉的破船堵塞,所以荷军此处设防薄弱。29日,郑成功率领军队乘着涨潮航道变宽且深时,攻其不备,顺流迅速通过鹿耳门,在禾寮港登陆,直奔赤嵌城,一举登陆成功,成功收复台湾。据此完成(1)~(2)题。
(1)4月29日最可能是农历的(  )
A.三月二十三
B.四月初一
C.四月初八
D.四月二十三
(2)潮汐的成因是(  )
①月球的引力 ②地球的引力 ③太阳的引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科学思维] 潮汐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影响
农历每月初一或十五前后出现大潮,潮位高,方便登陆。
利用潮汐登陆应选择在大潮。
成因
天体的引潮力作用下,产生潮汐。
受月球、太阳引力作用,产生潮汐。
[答案] (1)B (2)B
主题探究 洋流
摩尔曼斯克(位置见下图)地处北纬69°附近,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终年不冻港。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摩尔曼斯克是世界上纬度最高的终年不冻港,主要原因是什么?
(2)甲处渔业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是什么?
(3)古代海上航行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成果展示] (1)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2)位于寒暖流交汇的海域。
(3)盛行风和洋流。
1.洋流的分类
洋流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实例
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
西欧温和湿润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西海岸的热带荒漠逼近赤道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
上升流
秘鲁渔场
海洋航运
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洋流带来的冰山影响航行安全
郑和下西洋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回;泰坦尼克号沉没与冰山有关
海洋污染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北太平洋垃圾洲的形成
下图为南美洲南部沿岸洋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①②两股洋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为暖流
B.①是暖流,②是寒流
C.均为寒流
D.①是寒流,②是暖流
(2)图示范围内世界著名的大渔场是(  )
A.北海渔场
B.北海道渔场
C.纽芬兰渔场
D.秘鲁渔场
[科学思维] 洋流的分析思路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性质
流向高纬方向,一般为暖流;流向低纬方向,一般为寒流。
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①洋流向北流,为寒流;②洋流向南流,为暖流。
渔场
上升流或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易形成大渔场。
图示区域的渔场为秘鲁渔场,是上升流形成的。
[答案] (1)D (2)D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60页活动]
思路点拨 1.赶海:赶海选择潮落的时间,大潮潮落时效果更好。
游泳:涨潮时,危险性小;退潮时,危险性大。
观潮:选择农历初一或十五前后观潮效果最佳。
船舶进出港口:应选择高潮位,进港时,选择涨潮时效果好;出港时,选择落潮时效果好。
2.人类活动除了考虑潮汐外,还要考虑其他海水运动形式及海水性质的影响。
核心素养速提升
素养提升1 人地协调观
海浪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较大的影响。据此完成1~2题。
1.海浪对自然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A.造成巨大灾害
B.提供丰富的能源
C.塑造海岸地貌
D.增加沿海地区降水
答案 C
解析 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
2.可以充分利用海浪的人类活动是(  )
A.海上冲浪
B.航海活动
C.海上捕捞
D.海上浴场
答案 A
解析 海上冲浪需要较高的浪高;航海活动、海上捕捞、海上浴场均应避开较大的海浪。
素养提升2 综合思维
石沪是修建在潮间带(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海岸),利用海水运动将鱼群困在石墙内的传统陷阱式捕鱼设施。下图示意台湾澎湖“双心形”石沪,“双心形”是集鱼的沪房,双心形左边向两侧延伸的是防止鱼游出石沪的石堤。完成1~2题。
1.石沪主要修建在潮间带,主要是因为潮间带(  )
A.海水深度较浅
B.渔业资源丰富
C.海面风浪较小
D.海水周期涨落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石沪主要修建在潮间带,可以利用潮间带海水周期性涨落捕鱼,故D项正确。
2.推测沪房处的石墙剖面结构与实际最符合的是(  )
答案 A
解析 沪房内侧的石墙较陡,沪房外侧的石墙较缓,鱼进入沪房后难以逃脱;石墙高度应在高潮位之下,低潮位之上,涨潮时鱼群随潮水进入石沪,落潮时,石墙露出水面,鱼群被困沪内。
素养提升3 区域认知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由英国南安普敦出发,前往美国纽约。4月14日23时40分,泰坦尼克号与一座冰山相撞。此次海难造成1
500多人丧生。下图为泰坦尼克号邮轮航线示意图,实线表示邮轮航行线路,虚线表示冰山可能来源方向。据此完成1~2题。
1.遇难地点的冰山的来源方向最可能是(  )
A.a
B.b
C.c
D.d
答案 A
解析 冰山应来自高纬度海区。读图可知,a方向由高纬度向较低纬度,冰山极有可能来自该方向。
2.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海域渔业资源丰富,其主要成因是(  )
A.受上升流的影响
B.受寒暖流交汇的影响
C.受暖流的影响
D.受下降流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海域邻近世界著名的渔场(纽芬兰渔场),渔业资源丰富,其主要成因是位于寒暖流交汇的海域。
素养提升4 地理实践力
1.搜集海难信息,找出与海水运动有关的海难事故。
2.观看钱塘江大潮影像资料,归纳其运动特点。
3.查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资料,分析其与洋流关系。
4.查阅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分析其与洋流关系。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探究点
题号
海浪
1、2、3、4
潮汐
5、6、7、8、13(1)(2)
洋流
9、10、11、12、13(3)、14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冲浪是以海浪为动力的极限运动。海浪的高度要在1米左右,最低不少于30厘米。下图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域月平均风速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人地协调观)冲浪时人们利用了(  )
A.潮汐的能量
B.洋流的能量
C.海浪的能量
D.海啸的能量
答案 C
解析 海上冲浪利用的是海浪的能量。
2.(综合思维)该海域海上冲浪最刺激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D
解析 海上冲浪最刺激的季节应是风浪最大的季节。读图可知,该海域冬季风力最大,海浪最高,故D项正确。
波浪能是一种新能源,我国海域辽阔,波浪能资源丰富。波浪能发电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下图示意我国渤海海域波浪能流密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人地协调观)仅考虑发电效率,最适宜建设波浪能发电站的海域是(  )
A.M
B.N
C.Q
D.K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K海域年均波浪能流密度最大,最适宜建设波浪能发电站,故D项正确。
4.(综合思维)下列海域冬季波浪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
A.M
B.T
C.S
D.Q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该区域冬季盛行西北风。受盛行风影响,陆地的西北岸为迎风岸,海浪较大;陆地的东岸为背风岸,风浪较小。T海域位于陆地的西北岸,冬季波浪能资源最丰富,故B项正确。
读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潮汐动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统计表,回答5~6题。
省份
平均潮差(米)
年潮汐总能量(亿度/年)
浙江
3.7
1
146
山东
1.5
165
江苏
1.2
101
河北
0.65
2.6
5.(综合思维)中国近海潮差的分布特点是(  )
A.黄海潮差小,东海潮差大
B.夏季潮差小,冬季潮差大
C.北部潮差小,南部潮差大
D.白天潮差小,晚上潮差大
答案 A
解析 四省中,河北临渤海,山东临渤海和黄海,江苏临黄海,浙江临东海。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黄海潮差小,东海潮差大,A项正确。
6.(综合思维)四省中,浙江省潮汐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原因不包括(  )
A.海岸线曲折,潮汐资源丰富
B.夏季风增强了潮汐的能量
C.地转偏向力大,潮汐能丰富
D.海底较深,海水运动的阻力小
答案 C
解析 潮汐与天体的引潮力有关,与地转偏向力无关,C项符合题意。
“潮汐发电”是海洋能利用中发展最早、规模最大、技术较成熟的一种方式。下图是潮汐发电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人地协调观)利用潮汐发电,一天中发电次数为(  )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答案 D
解析 涨潮和落潮时,海水都可以推动涡轮机发电,每天海水涨落两次,因此一天中可以发电四次,故D项正确。
8.(区域认知)下列海区中最有利于建设潮汐发电站的是(  )
A.杭州湾
B.渤海海峡
C.台湾海峡
D.南海
答案 A
解析 杭州湾为喇叭口形的海湾,这种海湾地形能够使海水涨落幅度变大,大海和水库间的势能增大,最有利于发电。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降水和气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区域认知)造成图示区域20°纬线大陆东西两岸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性质
B.风向差异
C.海陆位置
D.地形起伏
10.(综合思维)关于图中甲、乙两洋流的性质及流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寒流,向南流
B.甲,暖流,向北流
C.乙,寒流,向北流
D.乙,暖流,向南流
答案 9.A 10.D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甲洋流沿海地区气温低于乙洋流沿海地区,是因为甲洋流为寒流,向北流;乙洋流为暖流,向南流。
16世纪开始,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工业品到非洲。从非洲将黑奴贩卖到美洲,再经大西洋将美洲的农矿产品运回欧洲。下图为“三角贸易”航线示意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综合思维)决定“三角贸易”路线的主导因素是(  )
A.洋流性质
B.洋流流向
C.潮汐规律
D.海浪大小
答案 B
解析 决定“三角贸易”路线的主导因素是洋流流向。
12.(综合思维)关于图中各航段所借助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程借助的洋流为暖流
B.中程借助的洋流为寒流
C.归程借助的洋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
D.出程、中程、归程借助的洋流性质相同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各航段所借助洋流大体上都位于北半球,出程借助的洋流向南流,为寒流;中程借助的洋流向西北方向流,为暖流;归程借助的洋流向东北方向流,为暖流,对沿岸气候具有增温增湿作用。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2018年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再超10亿吨,继续保持世界唯一的超10亿吨超级大港的地位,港口排名实现全球“十连冠”;年集装箱吞吐量首超2
600万标准箱,首次跻身世界港口排名前三名。
材料二 2018年9月23日下午4时,2018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首届中国·舟山渔场丰收节活动拉开帷幕。
材料三 2018年9月27日(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迎来本年度最大的潮水。浙江省海宁市沿江一线盛景,共吸引了超过15.7万游客驻足观看。
(1)轮船进出港时如何利用潮汐?(4分)
(2)简述“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一著名水文地理景观的形成原因。(8分)
(3)分析舟山渔场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8分)
答案 (1)进港、出港时选择高潮位;进港时,应选择潮汐上涨时;出港时,应选择潮汐回落时。
(2)农历八月十八处于天文大潮时期,引潮力大,潮差较大;杭州湾呈三角形(喇叭形),口大内小,当潮水从外海涌来时,被不断推高;夏秋季节东南季风盛行,加强了潮势。
(3)大陆架宽、浅,水温适宜;地处寒暖流交汇处,鱼的种类多;有长江、钱塘江等河流注入,带来大量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饵料丰富;周围岛屿众多,为鱼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解析 第(1)题,进、出港均应选择高潮位。进港时,应选择潮位上涨时;出港时,应选择潮位回落时。第(2)题,钱塘潮的形成与特殊的海湾地形、特殊的天文条件、盛行风等有关。第(3)题,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和饵料丰富、生存环境适宜有关。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2分)
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成就。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伦率领的探险船队于1519年9月20日出发,1522年9月6日成功返回,历时1
082天,航线全长60
440千米。下图为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
(1)麦哲伦环球航行的主要动力是什么?(4分)
(2)比较甲、乙、丙、丁四个航段航速的快慢,并说明理由。(8分)
(3)指出图中①②③④四大渔场的名称,从洋流角度说明四大渔场的成因。(12分)
(4)比较A、B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从洋流角度说明理由。(8分)
答案 (1)盛行风和洋流。
(2)甲、乙两个航段航速快,丙、丁两个航段航速慢。甲、乙两个航段顺洋流航行,丙、丁两个航段逆洋流航行。
(3)①是纽芬兰渔场,②是北海渔场,③是秘鲁渔场,④北海道渔场。①②④三个渔场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③渔场是上升流形成的。
(4)A地气温低,降水少;B地气温高,降水多。A地受寒流影响,B地受暖流影响。
解析 第(1)题,16世纪,海洋航行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和洋流。第(2)题,根据洋流方向和航行方向即可判断。第(3)题,读图可知,①②④三个渔场位于寒暖流交汇处,③渔场位于上升流处。第(4)题,A地受寒流影响,B地受暖流影响。
PAGE
-
16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海陆间循环 ②蒸腾 ③水汽输送 ④地表径流 ⑤太阳辐射 ⑥海水蒸发 ⑦递减 ⑧递减 ⑨副热带
⑩蒸发量 ?低 ?小 ?大 ?大 ?增大 ?大 ?地震 ?强风 ?月球 ?日 大 暖流 降温减湿 寒暖流交汇 时间 污染范围
素养突破
人地协调观——以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例
1.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过度开发利用河流。
(2)保护水资源的途径
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的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手段,提高农业灌溉技术;加强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发展海水淡化;加强水污染的防治;提高生产、生活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迁移应用】 目前,市场上的家用节水型水龙头大多是通过加气或减小过流面积来降低通过水量。下图为某种节水型水龙头工作原理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水龙头体现了水资源合理利用方式中的(  )
A.开源
B.节流
C.调水
D.净化
答案 B
解析 该图是节水型水龙头工作原理示意图,体现了水资源合理利用方式中的节流。
(2)下列生活方式中与上图体现的水资源合理利用方式不同的是(  )
A.用淘米水洗菜
B.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
C.用节水马桶
D.用淡化后的海水做饭
答案 D
解析 该图体现的水资源合理利用方式是节流。用淡化后的海水来做饭属于开源。
综合实践
模拟实验
1.实验物品:透明塑料箱,盆、碗,干沙、干土,斜坡、木块,热水。
2.实验要求
(1)分三个小组,分别模拟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
(2)海上内循环:在盆中盛入适量热水;将盛有热水的盆置于透明塑料箱中;观察塑料箱顶及盆中状况。
(3)陆地内循环:在碗中放入一定量的热水,置于盆中,模拟陆地上的河湖;在盆中其他区域填入泥土,模拟陆地环境;将盆放置于透明塑料箱中;观察塑料箱顶及盆中状况。
(4)海陆间循环:在碗中装入一定的热水,置于塑料箱中,模拟海洋;在另一个碗中填入泥土,模拟泥土地,置于热水碗旁;准备一个斜坡,使之低处恰好对准热水碗碗口,模拟不易下渗的土地;观察塑料箱顶及盆中状况。
自我评价: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加深了对水循环类型和环节的认知;使用材料的差异会影响实验效果。
教师点评:本实验有很多可取之处,如分组模拟三类水循环,通过观察可以认识水循环的环节。本实验还可进一步改进,如陆地模拟环境可设置易下渗和不易下渗两种地面,观察地表径流的差异;还可以增加水汽输送的模拟。
?方向与建议
1.调查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2.利用盆、吹风机、震动器等模拟海水运动。
3.观察河边、湖泊、海边水体运动状况,并进行比较。
展示与评价 略。
专题一 洋流图的判读
1.洋流分布图的判读(以下图为例)
(1)判读陆地轮廓,确定所临大洋
图中E点位于北美洲,其南面为墨西哥湾;F点位于欧洲;D点位于非洲,由此判断图示海域所属大洋为大西洋。
(2)判读纬度,确定海域位置
图中虚线代表的纬线穿越墨西哥湾和非洲大陆北部,应是北回归线,由此确定图示海域为北大西洋中低纬海域。
(3)判读洋流流向,确定洋流性质
图中A洋流向东北方向流,应是暖流;B洋流向南流,应是寒流。
(4)分析洋流的影响
图中E处沿岸受暖流影响,气候暖湿;F处受暖流影响,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性气候;D处沿岸受寒流影响,热带荒漠景观延伸到西部海岸地带。
2.根据海洋表层海水等温线判读洋流
(1)判断南北半球:根据图示方向(一般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越往北水温越低的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如图,甲为北半球,乙为南半球。
(2)判断洋流流向:等温线弯曲方向即为洋流流向。如等温线向北弯曲,则洋流就在等温线弯曲处向北流。
(3)判断寒流、暖流:洋流由温度高的海区流向温度低的海区为暖流,如甲图;洋流由温度低的海区流向温度高的海区为寒流,如乙图。
【迁移运用】 读某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下图为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曲线为等温线,线段①②③④表示洋流。能正确表示乙洋流的是(  )
A.①洋流
B.②洋流
C.③洋流
D.④洋流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洋流位于南半球,乙洋流向南流,为暖流。根据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知,①洋流和④洋流位于北半球,排除A、D两项;②洋流和③洋流位于南半球,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流向一致,②洋流向南流,为暖流,③洋流向北流,为寒流,故B项正确,C项错误。
(2)关于洋流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洋流增加沿岸的降水
B.乙洋流降低沿岸的气温
C.甲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净化
D.乙洋流缩小污染的范围
答案 C
解析 甲洋流是寒流,对沿岸的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A项错误;乙洋流是暖流,对沿岸的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B项错误;洋流对污染物起净化的作用,但会扩大污染的范围,C项正确,D项错误。
专题二 河流特征
【迁移运用】 每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壶口瀑布水量骤增,每秒流量达到2
440立方米,形成壮美瀑布群。由于恰逢沿岸山桃花盛开,故被称为“桃花汛”。下图是区域水系分布图和壶口瀑布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桃花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降水丰富
B.季节性积雪融水多
C.上游冰凌消融
D.高山冰雪融水猛增
答案 C
解析 春季时,当地降水稀少,A项错误;该地区冬季降雪少,春季基本没有季节性积雪融水,也没有高山冰雪融水,B、D两项错误;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气温回升,黄河的上游部分河段形成的冰凌会融化,形成汛期,故C项正确。
(2)壶口瀑布含沙量最大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B
解析 壶口瀑布含沙量最大的季节是夏季,因为夏季降水多,多暴雨,对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冲刷作用强,河流含沙量大增。
专题三 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
资料1 渤海海冰资源量
1.可以开采利用。理由:渤海海冰融水盐度低;渤海海冰面积大,冰层厚,储量大;渤海海冰可开采的时间长,次数多;渤海沿岸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
2.因为渤海由北向南纬度逐渐降低,气温逐渐升高,结冰时间变短,可开采次数减少。
资料2 渤海海冰淡化研究
1.可以用作化工厂的原料,从高深度盐水中提取盐、碱和其他有用的成分。
2.从供需的角度看,淡化海冰生产淡水是可行的。环渤海地区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供应紧张,尤其冬春季节,降水少,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更严重;渤海海冰资源丰富,储量大,持续时间长,可开采利用的时间较长。
【迁移运用】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甲、乙两地年平均气温≤-4
℃的日数介于20~40天之间,丙、丁两地年平均气温≤-4
℃的日数介于0~20天之间。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应当越厚,排除C、D两项。甲地位于渤海内部,远离海岸,海水相对较深,受海洋影响大,水温较高,因而结冰期较短且海冰较薄,排除A项;乙地位于渤海边缘,靠近大陆,海水较浅,受大陆影响大,水温较低,因而结冰期较长且冰层厚,B项正确。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答案 A
解析 比较四个城市,葫芦岛市附近海域年平均气温≤-4
℃的日数介于60~80天之间,说明当地海冰结冰期最长、厚度最大,因而单位面积的海冰资源最丰富。
(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成本过高
B.破坏环境
C.资源量不足
D.市场需求不足
答案 A
解析 海冰开采难度较大,成本过高,导致渤海海冰没有被大规模开采,A项正确。
(2019·江苏高考)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
A.10~15千米
B.15~20千米
C.20~25千米
D.25~30千米
(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
①地下水位上升 ②地表气温升高 ③生物多样性增加 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核心素养定位
学业质量标准
以城市不透水面为背景,考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体现了综合思维;通过探讨不透水面变化的影响,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人地协调观。
以水循环为基础,通过图表判读,分析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探讨变化带来的影响,体现了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3。
答案 (1)B (2)C
(2019·江苏高考)阿拉伯海是北印度洋的一部分,面积约386万平方千米,是全球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之一。下图为7月份阿拉伯海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析阿拉伯海成为全球表层海水温度最高的海域之一的原因。
(2)说明7月份阿拉伯海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特征。
核心素养定位
学业质量标准
以阿拉伯海为背景,结合阿拉伯海表层海水温度的时空特点,分析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归纳海水温度的分布特征,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能够根据图表资料,归纳海水温度分布,分析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体现了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2和水平3。
答案 (1)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受周边陆地影响大。
(2)东南高,西北低;西部形成一个低温中心。
PAGE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