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质量测评(原卷板+解析版)湘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质量测评(原卷板+解析版)湘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11-30 08:46:57

文档简介

阶段质量测评(三)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1、2、3、4、6、7、8、9、31
大气受热过程
5、10、11、12、13、14、15、16、17、18、21、22、32、33
大气热力环流
19、20、23、24、25、26、27、28、29、30、34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大气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完成1~2题。
1.(区域认知)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
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
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
D.居民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
答案 D
解析 北京市冬季寒冷,生活取暖耗能多,工业生产能耗增加,导致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故D项正确。
2.(综合思维)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出现最低值时刻的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强
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
D.居民生活取暖耗能少
答案 C
解析 以图中4月日均变化为例,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出现最低值时刻是17时。此时是下午时间,可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强,A项不符合题意;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B项不符合题意;交通工具、餐饮耗能不会减少,C项符合题意;北方春季4月份生活取暖耗能少,D项不符合题意。
一位游客的旅行日记中写道:“北京—巴黎国际航班,飞机正平稳地飞行在1万米的高空,透过窗外看到纯净湛蓝的天空,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完成3~5题。
3.(综合思维)此刻,该旅客乘坐的飞机正飞行在(  )
A.对流层底部
B.平流层底部
C.高层大气
D.对流层顶部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此刻飞机的飞行高度是1万米,应飞行在对流层顶部。
4.(综合思维)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的大气运动的显著特点是(  )
A.对流运动显著
B.水平运动显著
C.上升运动显著
D.下沉运动显著
答案 A
解析 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是对流层,其大气运动的显著特点是对流运动显著。
5.(综合思维)窗外天空呈蔚蓝色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散射作用
B.反射作用
C.吸收作用
D.保温作用
答案 A
解析 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6~7题。
6.(综合思维)b层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
A.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
B.对流强盛,输送热量多
C.地面是该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D.吸收大量地面辐射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b层为平流层。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大,其主要原因是该层中的臭氧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而使该层增温,故A项正确。
7.(综合思维)下列关于b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②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③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④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对流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平流层中的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平流层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南极臭氧层空洞扩大到了火地岛,当地政府要求岛上居民出门时必须带墨镜和遮阳帽。下图为南极臭氧层空洞图。完成8~10题。
8.(区域认知)臭氧层位于大气层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散逸层
答案 B
解析 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
9.(综合思维)南极臭氧层空洞出现的自然原因是(  )
A.太阳辐射
B.太阳活动
C.火山喷发
D.发生地震
答案 B
解析 受太阳活动的影响,臭氧层受到破坏。
10.(综合思维)当地政府要求居民带墨镜和遮阳帽,原因是臭氧对太阳辐射具有(  )
A.吸收作用
B.反射作用
C.散射作用
D.折射作用
答案 A
解析 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当地政府要求居民带墨镜和遮阳帽主要是为了遮挡紫外线、避免紫外线过度照射,A项正确。
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的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图一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图二示意北极地区海鸟。完成11~12题。
11.(综合思维)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主要环节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会增强大气的反射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从而降低北极的气温,故A项正确。
12.(综合思维)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B
解析 夏季气温较高,微生物数量较多,鸟粪被微生物分解的量较多,形成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较多,对降温影响最明显,故B项正确。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了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所示。完成13~14题。
13.(人地协调观)图中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
A.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答案 A
解析 图中塑料薄膜是透明的,对太阳辐射削弱很少;能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从而起到保温作用,直接影响的是地面辐射。黑色尼龙网削弱太阳辐射作用明显,直接影响的是太阳辐射,对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影响很小。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
14.(人地协调观)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
A.春季晚上
B.夏季午后
C.秋季早晨
D.冬季傍晚
答案 B
解析 黑色尼龙网的主要作用是削弱太阳辐射。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夏季午后,此时段太阳辐射最强,容易将作物晒伤,B项正确。春季晚上没有太阳辐射,A项错误。秋季早晨、冬季傍晚太阳辐射弱,C、D两项错误。
图一显示的是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典型服饰,图二为大气主要受热过程模式。完成15~16题。
15.(区域认知)不对称是图中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地理原因是(  )
A.山峰多冰川
B.昼夜温差大
C.草原面积广
D.高原光照强
答案 B
解析 青藏高原上昼夜温差大,藏袍的“不对称”特点与之有关。
16.(区域认知)与四川盆地相比,青藏高原受热状况的突出特征是(  )
A.②强④弱
B.①弱③强
C.①强②弱
D.③弱④弱
答案 A
解析 与四川盆地相比,青藏高原大气密度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即②强。由于大气密度小,青藏高原上大气逆辐射弱,即④弱。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可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完成17~18题。
17.(区域认知)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少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答案 A
解析 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少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起到保温的效果。
18.(区域认知)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 C
解析 在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一位地理爱好者去北半球沙漠地区旅游,发现绿洲附近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的特征。读“沙漠地区绿洲示意图”,完成19~20题。
19.(综合思维)夜晚M地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答案 A
解析 M地位于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夜晚地表迅速降温,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绿洲降温幅度相对较小,近地面形成低压,故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形成东南风,故A项正确。
20.(综合思维)造成该地区风向昼夜变化的原因是(  )
A.高低差异
B.降水差异
C.人类活动差异
D.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 D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风向的昼夜变化主要是由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故D项正确。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甲箱比乙箱气温高了3
℃。完成21~22题。
21.(地理实践力)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答案 D
解析 本实验利用土层模拟地面,通过实验发现有土层的玻璃箱气温较高,原因是土层吸收太阳辐射较多,地面辐射较强,这表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故D项正确。
22.(综合思维)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削弱作用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答案 B
解析 甲箱底部放一层土,乙箱底部不放土,两箱下垫面性质不同,甲箱地面辐射强于乙箱,因此甲箱气温高于乙箱,B项正确;实验中的日光是一样的,A项错误;两箱中空气是一样的,C项错误;两箱大气辐射强弱的差异是箱中气温变化的结果,而不是气温变化的原因,D项错误。
“绝地求生”是广受年轻人喜爱的一款游戏,其中蕴含着不少地理知识。图甲为海岛地图,图乙为跳伞降落时该岛东部沿海地区海陆热力环流图,图丙为气温变化特征图。完成23~25题。
23.(地理实践力)某队员在该岛从1
500
m左右高空跳伞降落过程中,仅从大气的热力状况分析气温和气压变化状况是(  )
A.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B.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C.气温升高、气压升高
D.气温降低、气压降低
答案 C
解析 同一垂直面上越靠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高,C项正确。
24.(综合思维)图乙中①②③④四处气压最高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 A
解析 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的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的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大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①④两处气压高于②③两处,水平方向上气流由①处流向④处,故①处气压较高,A项正确。
25.(综合思维)据图丙,降落后队员可能感觉陆风的时间段是(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16时到次日8时陆地气温低于海洋,陆地形成冷高压,海洋形成热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故A项正确。
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生长,但春季逆温天气频繁出现,茶园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当夜晚温度降到约4

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甲为风扇防霜冻的工作机理示意图,图乙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完成26~28题。
26.(综合思维)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米
B.7~8米
C.6~7米
D.4米以下
答案 B
解析 由右图可知,通常情况下在4~8米之间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升高,有逆温层存在,高度为8米时大气温度最高,安装在7~8米之间有利于将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使茶树减轻或免受霜冻影响,故B项正确。
27.(综合思维)当防冻风扇自动启动时,杭州西湖龙井茶基地(  )
A.地表上空气温比地表高,存在逆温层
B.近地面气温比防冻风扇处气温高
C.近地面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D.夜间为阴天,地面冷却弱
答案 A
解析 此风扇启动时,茶丛顶部的空气层温度低于结霜临界温度4
℃。早春时节地表上空气温比地表高3
℃~5
℃,风扇启动后可把温度较高的空气吹向茶树,达到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的目的。因此地表上空气温比地表高,存在逆温层,A项正确,B、C两项错误。夜间为阴天,大气逆辐射较强,不易出现霜冻,D项错误。
28.(综合思维)关于防霜冻风扇的工作机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防霜冻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②防霜冻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防霜冻风扇的转动会增加下层暖空气上升速度 ④防霜冻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提高下层空气温度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在8米高度附近,气温最高,风扇启动后,可把该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故可以防止茶树冻伤,①正确;风扇本身吹出的热风较少,难以防霜冻,②错误;近地面(0~4米)存在空气对流运动,风扇吹下来的暖空气,会削弱近地面的对流运动,③错误;防霜冻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提高下层空气温度,④正确。D项正确。
某中学生在我国西北某地野外考察时,感受到林地和沙地间存在空气环流(下图)。完成29~30题。
29.(地理实践力)该空气环流为(  )
A.大气热力环流
B.大气水平环流
C.大气垂直环流
D.地面大气环流
答案 A
解析 受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沙地和林地之间形成大气热力环流。
30.(地理实践力)该同学由沙地走向林地过程中感觉到(  )
A.沙地气流下沉
B.林地气流上升
C.温湿气流经过
D.干热气流经过
答案 C
解析 图示为白天,沙地气温高,气流上升;林地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林地气压高于沙地,气流由林地流向沙地,较为湿润,故C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40分)
31.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从图中分析,A层是________,B层是________,C层是________。(3分)
(3)A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____,B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____。(2分)
(4)对流运动强烈的是图中的________层,有利于飞机飞行的是________层,对无线电通信有影响的是________层(填字母)。(3分)
答案 (1)大气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
(2)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3)递减 递增
(4)A B C
解析 第(1)题,人们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大气分为三个层次。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C为高层大气。第(3)题,读图可知,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第(4)题,对流层中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多变;平流层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飞行;高层大气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32.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属于长波辐射的有________、________,属于短波辐射的是________。(6分)
(2)图乙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据甲图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4分)
答案 (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B C A
(2)② 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气温日较差小。
解析 第(1)题,太阳将能量传递到地面是太阳辐射,地面将能量传递到大气是地面辐射,大气将能量传递到地面是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第(2)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变化特征。
33.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京津冀地区的十月份本应秋高气爽,但2019年10月19日至21日,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等地有轻至中度霾,京津冀沿山一带局地有重度霾。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其方向与③相反。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____。(3分)
(2)图中⑤表示____________作用。受其影响强烈时,白天气温________
(“高”“低”)一些。(2分)
(3)京津冀地区十月“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其原因是什么?(5分)
答案 (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或地面辐射)
(2)大气的反射(削弱) 低
(3)京津冀地区秋天多晴朗天气,云层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差,气温较低,故昼夜温差大。
解析 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图中①来自太阳,应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来自大气,其方向与③(地面辐射)相反,表示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或地面辐射)。第(2)题,读图可以看出,图中⑤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削弱)作用。受其影响强烈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温度低,传给大气的能量少,因此白天气温低一些。第(3)题,“秋高气爽”说明天气晴朗。晴朗的白天,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气温高;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较快,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较大。
34.读华北地区某城市2013年11月13日20时气温(单位:℃)实况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________效应;在这种效应作用下,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郊之间风向应该是______________。指出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5分)
(2)城市上空多云和雾,试分析原因。(2分)
(3)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绿化带的意义。(3分)
答案 (1)热岛 由郊区吹向城市 城市人口、产业集中,人为热排放量大;城市地面硬化,比热容小,吸热快。
(2)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区多上升气流;城区空气中杂质多,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3)美化环境,净化流向城区的空气,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城区气温较高,反映了城市具有热岛效应。受热岛效应的影响,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城市人口、产业集中,人为热排放量大;地面硬化,吸热快。第(2)题,城市上空多云和雾的原因从大气运动和凝结核两方面分析。第(3)题,结合绿化带的功能和城市热岛环流来分析。绿化带具有降温、增湿、净化空气的作用。
PAGE
-
12
-阶段质量测评(三)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1、2、3、4、6、7、8、9、31
大气受热过程
5、10、11、12、13、14、15、16、17、18、21、22、32、33
大气热力环流
19、20、23、24、25、26、27、28、29、30、34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大气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a)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完成1~2题。
1.(区域认知)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
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
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
D.居民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
2.(综合思维)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出现最低值时刻的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强
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
D.居民生活取暖耗能少
一位游客的旅行日记中写道:“北京—巴黎国际航班,飞机正平稳地飞行在1万米的高空,透过窗外看到纯净湛蓝的天空,而在飞机下方则是翻腾的云海……”。完成3~5题。
3.(综合思维)此刻,该旅客乘坐的飞机正飞行在(  )
A.对流层底部
B.平流层底部
C.高层大气
D.对流层顶部
4.(综合思维)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的大气运动的显著特点是(  )
A.对流运动显著
B.水平运动显著
C.上升运动显著
D.下沉运动显著
5.(综合思维)窗外天空呈蔚蓝色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
A.散射作用
B.反射作用
C.吸收作用
D.保温作用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6~7题。
6.(综合思维)b层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
A.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
B.对流强盛,输送热量多
C.地面是该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D.吸收大量地面辐射
7.(综合思维)下列关于b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②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③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④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近年来,南极臭氧层空洞扩大到了火地岛,当地政府要求岛上居民出门时必须带墨镜和遮阳帽。下图为南极臭氧层空洞图。完成8~10题。
8.(区域认知)臭氧层位于大气层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散逸层
9.(综合思维)南极臭氧层空洞出现的自然原因是(  )
A.太阳辐射
B.太阳活动
C.火山喷发
D.发生地震
10.(综合思维)当地政府要求居民带墨镜和遮阳帽,原因是臭氧对太阳辐射具有(  )
A.吸收作用
B.反射作用
C.散射作用
D.折射作用
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的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图一示意大气受热过程,图二示意北极地区海鸟。完成11~12题。
11.(综合思维)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主要环节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12.(综合思维)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了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所示。完成13~14题。
13.(人地协调观)图中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
A.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14.(人地协调观)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
A.春季晚上
B.夏季午后
C.秋季早晨
D.冬季傍晚
图一显示的是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典型服饰,图二为大气主要受热过程模式。完成15~16题。
15.(区域认知)不对称是图中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地理原因是(  )
A.山峰多冰川
B.昼夜温差大
C.草原面积广
D.高原光照强
16.(区域认知)与四川盆地相比,青藏高原受热状况的突出特征是(  )
A.②强④弱
B.①弱③强
C.①强②弱
D.③弱④弱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可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完成17~18题。
17.(区域认知)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少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8.(区域认知)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一位地理爱好者去北半球沙漠地区旅游,发现绿洲附近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的特征。读“沙漠地区绿洲示意图”,完成19~20题。
19.(综合思维)夜晚M地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0.(综合思维)造成该地区风向昼夜变化的原因是(  )
A.高低差异
B.降水差异
C.人类活动差异
D.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甲箱比乙箱气温高了3
℃。完成21~22题。
21.(地理实践力)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大气的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2.(综合思维)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削弱作用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绝地求生”是广受年轻人喜爱的一款游戏,其中蕴含着不少地理知识。图甲为海岛地图,图乙为跳伞降落时该岛东部沿海地区海陆热力环流图,图丙为气温变化特征图。完成23~25题。
23.(地理实践力)某队员在该岛从1
500
m左右高空跳伞降落过程中,仅从大气的热力状况分析气温和气压变化状况是(  )
A.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B.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C.气温升高、气压升高
D.气温降低、气压降低
24.(综合思维)图乙中①②③④四处气压最高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5.(综合思维)据图丙,降落后队员可能感觉陆风的时间段是(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生长,但春季逆温天气频繁出现,茶园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当夜晚温度降到约4

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甲为风扇防霜冻的工作机理示意图,图乙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完成26~28题。
26.(综合思维)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米
B.7~8米
C.6~7米
D.4米以下
27.(综合思维)当防冻风扇自动启动时,杭州西湖龙井茶基地(  )
A.地表上空气温比地表高,存在逆温层
B.近地面气温比防冻风扇处气温高
C.近地面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D.夜间为阴天,地面冷却弱
28.(综合思维)关于防霜冻风扇的工作机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防霜冻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②防霜冻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防霜冻风扇的转动会增加下层暖空气上升速度 ④防霜冻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提高下层空气温度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某中学生在我国西北某地野外考察时,感受到林地和沙地间存在空气环流(下图)。完成29~30题。
29.(地理实践力)该空气环流为(  )
A.大气热力环流
B.大气水平环流
C.大气垂直环流
D.地面大气环流
30.(地理实践力)该同学由沙地走向林地过程中感觉到(  )
A.沙地气流下沉
B.林地气流上升
C.温湿气流经过
D.干热气流经过
二、综合题(共40分)
31.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2分)
(2)从图中分析,A层是________,B层是________,C层是________。(3分)
(3)A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____,B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________。(2分)
(4)对流运动强烈的是图中的________层,有利于飞机飞行的是________层,对无线电通信有影响的是________层(填字母)。(3分)
32.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属于长波辐射的有________、________,属于短波辐射的是________。(6分)
(2)图乙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据甲图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4分)
33.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京津冀地区的十月份本应秋高气爽,但2019年10月19日至21日,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等地有轻至中度霾,京津冀沿山一带局地有重度霾。
(1)图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其方向与③相反。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____。(3分)
(2)图中⑤表示____________作用。受其影响强烈时,白天气温________
(“高”“低”)一些。(2分)
(3)京津冀地区十月“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其原因是什么?(5分)
34.读华北地区某城市2013年11月13日20时气温(单位:℃)实况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________效应;在这种效应作用下,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郊之间风向应该是______________。指出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5分)
(2)城市上空多云和雾,试分析原因。(2分)
(3)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绿化带的意义。(3分)
PAGE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