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文言文二则 课件+教案(共29+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文言文二则 课件+教案(共29+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30 11:40:39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七单元?第21课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诗导入
古诗导入
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友情是何等珍贵,如再遇知音那便是人生一大幸事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古诗导入
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古诗导入
“鼓”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认为该书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其为《吕氏春秋》。
为了精益求精,也为了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宣传该书: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干金(成语“一字千金”就来源于这个故事)。这样一来,其轰动效应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
初读课文
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伯牙鼓琴
初读古诗
(1)“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2)“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g,不要读成tāng。
(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4)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初读古诗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品读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1)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
(2)联系上下文。
(3)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文言文翻译方法
留,即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帝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等。
换,即替换。
删,即指有的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当的词来表示,不能翻译的。
补,即补充。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调,即调整语序。
词语解释
方:正,正在。
鼓:弹琴。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若:像。
志:心志,情志。
善哉:好啊。
巍巍:高大的样子。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少选:一会儿,不久,形容时间极短。
以为:认为。
复:再。
足:值得。
品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品读课文
介绍人物背景: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品读课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品读课文
(2)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
品读课文
(3)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杨柳依依
清风徐徐
白雪皑皑
明月皎皎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品读课文
(4)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品读课文
(5)学生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用一个词来形容?
悲,痛;
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品读课文
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结构图示
内容概括
主要内容
《伯牙鼓琴》讲述的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弹琴,锺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能从曲中悟出伯牙的心意,二人成为知音。锺子期
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
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破琴绝弦,
终身不再弹琴。
总结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知音!
拓展延伸
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与伯牙、子期传说有关的古诗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孟浩然《示孟郊》
锤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王安石《伯牙》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与音乐相关的典故
曲高和寡
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吗?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记载的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2.试着将课文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现代文。
再见《文言文二则》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朗诵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导入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友情是何等珍贵,如再遇知音那便是人生一大幸事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3.教师板书课题——文言文二则
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鼓”是什么意思?(弹。)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1)“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2)“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g,不要读成tāng。
(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4)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3.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1)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
(2)联系上下文;
(3)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介绍人物背景
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4.感悟知音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
(3)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
清风徐徐
白雪皑皑
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4)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5)学生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用一个词来形容?
悲,痛;
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5.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6.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四、总结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知音!
五、拓展延伸
1.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2.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布置作业
1.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记载的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2.试着将课文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现代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伯牙鼓琴》
2.《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音乐能将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澎湃化为音符,震荡人的心灵。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围绕着这幅画,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3.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
二、初读课文
1.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
“书”,是写的意思。“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戴嵩: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2.介绍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擅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
4.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5.重点字音:
杜处(chǔ)士
好(hào)书画
曝(pù)书画
斗(dòu)牛
所宝以百数(shǔ)
6.师生再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注意字音及停顿节奏。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好:喜欢。
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曝:晒。
拊掌:拍手。
搐:抽缩。
股:大腿。
乃:却。
掉:摆动,摇。
谬:错误。
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3.结合注释说说文章大意。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真爱。他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杜处士晒字画,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牧童说得对。
4.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戴嵩的《斗牛图》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
5.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有什么反应?由此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6.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7.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不能迷信权威。虽然戴嵩是唐代有名的画家,但不代表他画的画就没有问题。
当我们遇到难题和困惑时,不应闭门造车,而应该去问有相关知识的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以请教有相关特长的人。
……
8.读第12个注释,思考:这个注释告诉了我们什么?对课文你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谬:错误。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刚才同学们读了注释,会发现真实情况是,牛在角斗时,尾巴不一定都是夹入两腿之间的。牧童的观察也没有错,只是画家画的只是牛相斗的一瞬间,而无法顾及所有情况。所以戴嵩画的斗牛其实并没有错。那么是苏轼错了吗?苏轼记载这个故事,其实是为了告诫人们凡事要仔细观察,要向亲历者了解情况,要请教有经验的人。
四、整体回顾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不要迷信权威;要勤于观察;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五、作业布置
1.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也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3.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共26张PPT)
第七单元?第21课
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伯牙鼓琴》,同学们都会背了吗?
复习导入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带我们重温了一段动人的知音故事,也让我们欣赏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音乐能将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澎湃化为音符,震荡人的心灵。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看一幅画,围绕着这幅画,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复习导入
情境课文
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
初读课文
“书”,是写的意思。“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戴嵩: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初读课文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
文学成就
主要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zhān),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与其父苏洵(xún)、其弟苏辙(zhé)并称为“三苏”。
《饮湖上初睛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名言佳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他人评价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辰翁)
重点字音:
字词学习
杜处(chǔ)士
好(hào)书画
曝(pù)书画
斗(dòu)牛
所宝以百数(shǔ)
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好:喜欢。
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曝:晒。
拊掌:拍手。
搐:抽缩。
股:大腿。
乃:却。
掉:摆动,摇。
谬:错误。
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字词学习
多音字学习


bào
曝晒
曝露
曝光

zhóu
zhòu
车轴
线轴
压轴
大轴子
字歌
运用
表示“晒”的意思时,读pù,如,曝晒、一曝十寒;在“曝光”一词中读bào。
画轴(zhóu)卷起放阁楼,压轴(zhòu)好戏演风流。
车轴(zhóu)定期需检测,大轴(zhòu)子总有看头。
字词学习
书/戴嵩/画牛
品读课文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结合注释说说文章大意
品读课文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数以百计。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真爱。他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杜处士晒字画,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认为牧童说得对。
读课文第2自然段,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戴嵩的《斗牛图》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品读古诗
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
杜处士听了牧童的话有什么反应?由此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品读古诗
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杜处士是一个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品读古诗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品读古诗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不能迷信权威。虽然戴嵩是唐代有名的画家,但不代表他画的画就没有问题。
当我们遇到难题和困惑时,不应闭门造车,而应该去问有相关知识的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以请教有相关特长的人。
读第12个注释,思考:这个注释告诉了我们什么?对课文你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品读古诗
谬:错误。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刚才同学们读了注释,会发现真实情况是,牛在角斗时,尾巴不一定都是夹入两腿之间的。牧童的观察也没有错,只是画家画的只是牛相斗的一瞬间,而无法顾及所有情况。所以戴嵩画的斗牛其实并没有错。那么是苏轼错了吗?苏轼记载这个故事,其实是为了告诫人们凡事要仔细观察,要向亲历者了解情况,要请教有经验的人。
整体回顾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
不要迷信权威;要勤于观察;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结构图示
内容概括
主要内容
《书戴嵩画牛》讲述的是蜀中有个杜处士,喜爱收藏书画,其中有一幅戴嵩的
《斗牛图》,在晾晒时被一
个牧童指出有不符合生活实
际的错误,杜处士听后认为
牧童说得有道理的故事。
书黄筌画雀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拓展阅读
译文:
黄笙一次画了一只飞鸟,脖子和脚都是伸展开的。有人对他说:“飞鸟缩起脖子才能把脚张开,把脚缩起来才能把脖子伸出来,“没有像这样两者都张开的。”黄筌就去验证了一下,发现果然是这样。由这件事我们知道,如果不能仔细的观察事物,即使只是个画师,也无法做好本职工作,更何况是做大事的人呢?因此君子应该认真的学习并且善于提问才是。
拓展阅读
岳柱指瑕①
元岳柱,字止所②,八岁观画师何澄③画《陶母剪发④
》图。柱指陶母腕上金钏⑤
,诘⑥之曰:“金钏可易⑦酒,何用剪发为之?”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⑧矣。
【注释】①本文选自《戒庵老人漫笔》。瑕:缺点。②元岳柱,字止所:元朝岳柱,字止所,元朝集贤大学士。③何澄:元初画家。④陶母剪发:晋代大将军陶侃的母亲,早年因家贫,偶遇贵客来访,便剪下自己的头发卖钱换酒招待客人,有“贤母”之称。
⑤金钏:金镯子子。⑥话:追问。⑦易:交换。③画理:绘画的原理。
拓展阅读
【译文】元朝的岳柱,字止所,八岁的时候观看画家何澄画的《陶母剪发》图。岳柱指着陶母手腕上的金镯子,追问画家:“金镯子可用来换酒,还剪头发干什么?”何澄感到非常惊讶,这样观看就可以知道作画的道理了。
拓展阅读
1.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也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3.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作业布置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