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目标
1、通过贯穿全诗的思绪和激情,理解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与怀念之情,实质是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赞颂。
2、引导学生通过典型细节分析认识大堰河的形象:勤劳、纯朴、善良。
3、了解排比、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及对比的写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大堰河的形象特征
2.学习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讨论:这首歌抒发的是哪一种感情,听后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这首歌讴歌了母爱的平凡和伟大,抒发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让人深受感动。
发散,导入:母爱是伟大的,有史以来,讴歌母爱的诗篇数不胜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请大家齐读一遍: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眼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现当代最有名的母爱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板书课题)
2.作者:艾青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作者:艾青(1910-1996年),原名蒋海澄,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聂鲁达称他为“中国诗坛泰斗”,1985年荣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
艾青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向太阳》《火把》《古罗马竟技场》等是他的代表作。
与智利的聂鲁达、土耳其的希克梅特并称当时的世界三大诗人。
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的家里抚养。1到5岁,他是在大堰河(大叶荷)家度过的,大堰河非常疼爱自己的乳儿,她的几个孩子和艾青就像亲兄弟一样,艾青不仅享受到了甘甜的乳汁,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还在心底对劳动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5岁时,艾青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他被禁止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1932年1月诗人在监狱中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了这首赞颂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 播放朗读录音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诗中强烈的节奏和流畅跌宕的旋律。
2.辨析字词:
骀荡——青苔 懈怠——怡然 贻笑——糖饴
门扉——翡翠 流言蜚语——斐然
3.讨论:这首诗抒写了关于大堰河的一些什么事?你有什么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事情:这首诗写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大堰河的奶长大的。她心地善良、一生辛苦勤劳。
(2)感受: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为我们中国农村妇女塑造了一尊朴素庄严的塑像。
(3)思想感情:歌颂了贫苦农村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遭遇。并诅咒和揭示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
4.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并理解每层诗作者表达的感情。
明确:
第一部分(1-2节)写大堰河与“我”的关系,表达怀念与痛悼之情
第二部分(3-11节)追述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抒发眷恋与感激、同情和控诉之情。
第3节,描述了大堰河的坟墓和家园的凄凉景象。
第4节,深情回忆与大堰河一起度过的贫苦、却让我感到无限温暖的生活。
第5节,叙述了离开大堰河时的情景。
第6节,将我在自己家中的情形与在大堰河家的情形进行对比,表现我的陌生感、拘束感。
第7节,写大堰河劳动时的快乐和为家庭付出的艰辛。
第8节,表现大堰河对乳儿的淳朴情感和对乳儿寄予的希望。
第9节、第10节,写乳儿不在旁侧,大堰河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第11节,写在另一个世界的大堰河不知道自己家人的悲惨遭遇,突出如大堰河一样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第四部分(12-13节)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讴歌与赞美)
诗人的思维回到现实,回到监狱,用儿子对母亲的情感,为大堰河写下了一首赞美诗,并讲感情扩大,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5.综合讨论:结合本诗的结构,谈大堰河的形象、诗人抒发的情感、抒情方式和修辞手法:
结构 大堰河的形象 感情 修辞手法 抒情方式
一、大堰河与我 身世悲苦低微 怀念与痛悼 反复 间接抒情
二、大堰河勤劳、悲苦、善良的一生 勤劳善良
命运悲苦 眷恋、感激与同情 反复、排比 间接抒情
三、对大堰河的怀念与礼赞 千万劳动妇女的化身 讴歌与赞美 呼告、排比 直接抒情
小结:
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它成功塑造了大堰河这一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诗人在大堰河的形象上寄予了对旧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讴歌和赞美,同时,揭示了贫苦农民世代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发出了对旧世界的有力控诉,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检查朗读情况以导入
二、鉴赏诗句,体会诗情
1.“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一句连用两个乌黑,有何作用?
明确:大堰河家乌黑的酱碗和乌黑的桌子与后文生我的父母家“红漆雕花的家具”“油漆过了的安了火钵的炕凳”“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她家的极度贫穷,而这样贫穷的农妇却给乳儿带来了无尽的温暖,更显出了她的伟大。
2.能否将“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中加点的词语去掉呢?
明确:不能,这些诗句是写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为了生活,到我家来帮佣的情景。这些加点的词语表现了她劳动环境的恶劣,同时展现了她不分寒暑任劳任怨、质朴宽厚的品格,又与她含着笑形成对比,突出了她令人唏嘘的善良和对乳儿深深的爱。
3.大堰河关于她乳儿成婚,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的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呢?
明确:这说明了尽管大堰河深深地爱着她的乳儿,但她内心仍有一层自卑:乳儿毕竟是地主家的少爷。这个少年成婚之日,在彩堂上接受跪拜的应是他的生母,这“不能对人说”表明了大堰河深爱乳儿却又处处维护着乳儿的尊严。放弃也是一种爱护。
4.灵魂有没有颜色,如果没有,诗人为什么说自己写着一首赞美诗呈给大堰河紫色的灵魂呢?
明确:灵魂是抽象的,当然不会有颜色,但诗人赞美大堰河的灵魂是紫色的,是很恰当的,因为这是诗人对大堰河灵魂的主观感受,用紫色修饰灵魂,一是化抽象为具体,增加了诗意;二是写出了大堰河灵魂的美丽与高贵,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感激与歌颂。
三、诗歌表达技巧鉴赏
1.对比手法
第4节、第6节,两个家庭生活状况的对比,诗人在“自己家”和“大堰河家”受到不同的对待,不同感受的对比显示了诗人的亲疏与爱憎。还有大堰河的梦想与现实、生前与死后对比,都揭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2.反复、排比手法
第4节的八个排比,一方面具体叙述了大堰河生前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繁重劳动,歌颂她任劳任怨的品格,另一方面表明她在劳动时,无微不至的关心着乳儿,歌颂了她的美好心灵。诗中多处首尾重复,突出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深情。
3.呼告手法
诗歌的结尾,作者写道: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诗中还有多出用到了这个手法。
四、人物形象刻画手法
诗人是如何刻画大堰河的形象的?
明确:诗人使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大堰河的形象:
1.动作描写。大堰河几乎无休止的劳动,如第四节的8个排比句,以及第七节的“她含着笑……”句式等,既突出她的勤劳,又突出了她对乳儿的爱。她在完成奴隶一样繁重的劳动后,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她含着笑,去从事繁杂的劳动,这些表现了她爱人胜过爱己的宽厚品格,也包含她对苦难中的卑微生活感到满足的心理特征。她没有任何奢望,只求能养活自己和家人,能有活干,至于劳累、辛苦、疲惫等,她都毫无怨言。这些既突出了他的善良,也表现了作者对她的同情。
2.心理描写。第八节写了大堰河的一个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这些描写真实可信,同样表达了她对乳儿具备的那种真正的慈母般的发自内心的爱,可以说,大堰河已经把乳儿看做自己真正的儿子了。
3.侧面描写。诗人写回到自己家后,吃、穿、住、用都有极大的变化,与大堰河家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但诗人却写道: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诗人通过自己对亲生父母的陌生,烘托出了“我的保姆”伟大。
作者写道: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一是说明大堰河除了遭受整个社会的欺凌剥削之外,还像许多旧中国的妇女一样,在家里遭受着性别压迫,经常受到丈夫的打骂,突出了她命运的不幸;二是连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泪流满面,从侧面衬托了大堰河的勤劳和善良。
大堰河的形象是高尚的,但命运却是悲剧性的,作者写她不知道自己死后的凄凉,在另一个世界里,她不知丈夫死了,儿子们死的死,亡的亡,活着的也只是卑微地活着。
小结:这首诗中,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在表现大堰河的善良和伟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大堰河的深深的爱。
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课外阅读艾青诗作,加深对艾青诗歌艺术风格的印象。
教后记:(共26张PPT)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诗歌单元教学目标
把握节奏音韵 分析意象意境
体会感情形象 鉴赏语言技巧
高考考点: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方法:五读俱全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二轮诵读,缘景明情 三轮诵读,知人论世 四轮诵读,品味语言 五轮诵读,吟咏诗韵
目标定位:
在诵读中体会诗歌,掌握诗歌鉴赏的基
本方法。【五读俱全】
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重要字音:
青苔(tái) 荆棘(jí) 天伦(lún)
匾 (biǎn) 火钵(bō) 忸(niǔ)怩(ní)
麦糟(zāo) 炖 (dùn) 肉 团箕(jī)
凌侮(wǔ) 叱(chì)骂
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聆听诗朗诵
缘景明情:通过品味诗歌的意象——或景或物或人或事——连缀成画面,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感情。
二轮诵读,缘景明情
这首诗在意象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
描述意象
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
诗人笔下的大堰河
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她用她“厚大的手掌”
洗衣、做饭、养鸡、
喂猪,终日操劳;
勤劳
她永远是“含着笑”
去做每一件农活,
安天乐命,质朴乐观
善良
纵使在终日劳作的
疲惫之后,
她仍然不忘记同样
用她“厚大的手掌”
把“我”抱在怀里,
抚摸“我”;
慈
爱
像亲生母亲一样,
“深爱着她的乳儿”,
“对她的邻居夸口
赞美她的乳儿”,
她梦想能“吃着
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
亲切地叫她‘婆婆’”,
博
大
贫苦、劳累的生活
过早地夺取了她的
健康,年近40岁
就“含泪的去了!”
悲
苦
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
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
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
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
三轮诵读,知人论世
诵读作品,体会诗人对大堰河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艾青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地主家庭。母亲生他时难产,生了三天三夜,一个算卦的又说他是“克父母”的,因此他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甚至不许他叫父母为“爸爸妈妈”,只能叫“叔叔婶婶”。由于家里不喜欢这个“克父母”的婴儿 ,就托付给贫苦农民“大堰河”收养。这首诗写于1932年的冬日。当时的诗人因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被国民党逮捕,被关押在看守所中。据诗人自述,写这首诗时是在一个早晨,一个狭小的看守所窗口、一片茫茫的雪景触发了诗人对保姆的怀念,诗人激情澎湃地写下了这首诗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
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
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
/我敬你/爱你!”
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对
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
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四轮诵读,品味语言
1、体会第三节修饰语“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表达效果。
“被雪压着的”显得冷清,“草盖的”、“枯死的”、“一丈平方的”都说明大堰河身世的悲苦。这些修饰语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
2、 体会“大堰河,含泪的去了”这一节的修饰语的表达效果,如“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四块钱的”、“几尺长方的”。
给予这个世界的多,从这个世界带走的少。 生前那么辛劳,死后没什么陪葬。这是大堰河命运悲惨的写照。
3、体会诗中颜色词的运用
“长满了青苔的石椅”
表示一种荒凉、败落。
“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
显出大堰河家的生活十分穷困。
“红漆雕花的家具”“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
显示艾青父母家里非常富有、奢华。
3、体会诗中颜色词的运用
“大红大绿的关云长”,
符合“我”少年的特点,表现出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情。
“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显示大堰河梦中的艾青婚礼的隆重。
“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的灵魂。
“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显示大堰河的作为劳动人民劳作辛苦。
诗歌表现手法
1、是抒情诗,但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感情:如第4、7、8、11小节的叙述,抒发了同情、怀念、赞美、爱戴的感情。
五轮诵读,吟咏诗韵
2、妙用对比:
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
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
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品格与她的悲惨的命运就在这对比中凸显出来,从而显示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和对不合理的世界的诅咒。
3、大量反复:
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抒情效果。 (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如第1段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段首尾句反复:“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0、11段中,也都采用了的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4、多次排比:
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诗歌的气势。。 (排比的手法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特征。全诗除了一、二、五、十一、十三节之外,全使用了这种手法,诗中所形成的巨大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浓烈的抒情气氛,都与这种大排比的手法与句式相关。) 总之,反复、排比更有助于表达强烈浓厚的感情。
这首抒情长诗,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的黑暗社会。
诗歌鉴赏方法小结: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因声求气——缘景明情——知人论世——品味语言——吟咏诗韵
简称“五读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