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个案设计
人教版 九年级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设计:
本课是九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落实: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小说主题,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社会现实。教育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加懂得我国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通过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莫泊桑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学生通过诵读,可以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可以走进人物,从而可以让学生思考文章人物的描写,情节的安排等方面的特色。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内蕴丰富,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景,激活学生思维,主动去探讨形象特征,探讨作品主题,探讨疑难问题,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
3、续写法: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续写结局,使文章波澜起伏,主题鲜明。
教具:
录音机、幻灯片
精彩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唱到一半去声音留伴奏)
2、老师来一段动情的开场白:是的,家是我们每个人避风的港湾,是它让我们每个人感到温馨和幸福,也正是家,演绎了一个个浪漫美好的动人故事。然而也有一些家庭上演着一幕幕悲痛凄凉的伤心惨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由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为我们讲述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家庭中发生的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
幻灯片显示: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二、作者简介(幻灯显示)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的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1、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理解疑难字词。
2、文中写了家庭成员谁与谁之间发生的故事,以“我”的口吻加以复述。
四、学习新课,理解探究讨论
1、请学生以“我”的口吻复述故事内容。明确:故事中涉及的主要家庭成员是兄嫂菲利普夫妇和弟于勒之间的故事。
幻灯片显示:兄嫂:菲利普夫妇 弟:于勒
2、探讨文章的主人公,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教师启发引导分析,明确:于勒是线索人物,“我”是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
菲利普夫妇是主人公。
3、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主人公对于勒不同称呼和态度变化的内容,学生分角色诵读,体会人物的情感态度及变化,之后,截取相应内容播放录音,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对比手法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作用。(录音播放内容:4—8自然段,34—38自然段)
4、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探究讨论,采取说话方式回答。
幻灯显示:说话形式:菲利普夫妇是一个 的 人。(要求:横线上填上形容词)理由是: 。
(学生说的词语有:自私、冷酷、虚荣、唯利是图等)
5、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学生探究讨论陈述。
教师启发引导,最后归纳幻灯显示。
小说描述了哥嫂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因贫穷而兄不认弟的悲惨景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金钱把家庭的亲情、人性给扭曲了。同时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我国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五、根据情境续写结局
请同学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突出主人公的描写。
1、去游玩的船上看到成了富翁的于勒……
2、破产了的于勒一天敲开了“我”的家门……
六、结束小结
家庭需要亲情、需要爱、社会需要你我付出爱,只有生活在爱的世界里,我们才能感到真正的温馨和幸福,让我们一起用歌声和行动唱响《爱的奉献》。
播放《爱的奉献》录音,师生共唱。
板书设计:
幻灯显示:
有、盼、赞
兄嫂菲利普夫妇 弟于勒
无、避、惧
教学反思
教学的成功之处:
通过诵读课文,学生能够把握内容,能熟练地找到描写人物的精彩语段,能基本掌握人物的形象特征,教学中,整体熟知课文是理解分析课文的前提和基础,这一步很重要。
通过探究讨论,学生能更全面的理解课文,能深入细致地去体会人物的形象特征,能更切实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探究讨论,还更好的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在主题方面,学生的思维更开阔了,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情境的创设更好地让学生走进了作品,走进了人物。本案例通过播放《我想有个家》,把学生带入家的温馨和幸福之中,也因此会对作品中的兄弟之情有了更透彻的理解:虚伪、贪婪、自私、唯利是图。通过对比播放兄嫂因于勒贫富变化而截然不同的内容,鲜活的人物形象得到再现,学生对人物形象也有了真切的认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主题。
教学的不足之处:
小说因篇幅大,而本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多,这导致了一些阅读水平差的学生很难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把握内容,熟悉人物,体会主题。
文章主题主要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社会现实,而作为学生很难体会,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中也有类似的故事发生,但学生不知文章所反映的是社会的普遍现象,而我们生活的类似故事是个别现象。学生缺乏背景体念。因此,学生应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让学生多关注人文,关注时代气息的作品非常重要,这更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