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节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 重点、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6、 课后训练: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内容,并思考: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共79张PPT)
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 凰
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凤凰基本上是个以文章出名的地方,假如你很熟悉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去了一定失望;但是如果你不了解沈从文对故乡的描述,你根本不必去凤凰。
穿过成就沈从文的边城凤凰
清丽的沱江如碧萝带一般从远山飘摆而来,轻轻地穿山绕城,为这座古老凝重的古城增添了更多活力……
两岸的吊脚楼象是时间板结中脱落的歌声,弥漫着神奥古绌的原始气息……
吊脚楼因江河的繁华而繁华,昔日水手粗犷的船工号子引来了一群群俊美的女子住进楼里,在吊脚楼中演了一幕幕死去活来的爱情故事……
日子平淡而又从容的过着,一方水土养育出来的人的个性,却不会改变。这里的人们仍旧热情、善良,淳朴……
走进狭长幽深的巷陌,脚步声声叩响湿漉漉的石板,如同叩问一个古老的神话……
凤凰人对爱的坚守和渴望,充满神性,它已留在了沈从文为我们叙述的故事里……
看看沱江,听听棒棒洗衣声,溜溜石板路,在小店烤烤火,吃吃炒火锅,闹闹嗑,拍拍老人与孩子,然后哪儿也不想去了……
阴湿的天空下,远山白雾氤氲,古城的气质清雅宁静。
青砖红瓦的古楼,飞檐翘角的马头墙,老宅的蛛网,都板结成时间的坚果,像一本本没有句读的线装书,等待着你去破译和解读……
何时也能去那儿看看,看看那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景象。
也可以象当地的村民一样把双脚浸在江水里,慢慢得感受岁月在脚下流逝的感觉……
有什么东西已流逝远去,似还需要清夜扪心,头枕着沱江潺潺的水声细想……
阅读凤凰,不能不记住
“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沱江用一派清波拥抱了一个至善若水的灵魂……
被尘封的大师
——沈从文
沈从文
1902-1988
湘西凤凰人,苗族
原名沈岳焕
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十二岁就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
十五岁随军外出
曾做上士
还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
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
1923年到北京。
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
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杂志,
并参加了新月社。
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爱上了他的英语系学生张兆和
--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
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1988年病逝于北京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
阶级烙印的自然化
的人,讴歌一种自
在自得的人生。
他不是过客,
他是凤凰的归人
从水乡走出去的沈先生最终还是魂归故里。沱江岸边,矗立着他的墓碑兼安息地。在他的墓旁,不败的山菊,淡淡的色彩和一缕清香,陪伴着这个不朽的灵魂。
古语说,凤凰择良木而栖。沈从文终于回到他魂牵梦萦的良木故土。
湘西的流波碧水,裹挟着一个自称“乡下人”的深深眷恋,更加辽远悠长、绵绵无尽……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一个美国学者给沈老的诗
我知道许多管船渡的老人,
在迷人的渡口守望着河流。
但是,我只知道一个翠翠,
我也知道她永远等待我,
在那丛山中奔流而下的小溪边上,
在一个比游鱼出没还深的梦里,
她永远等待
我过渡,就在边城那边。
这是一个老故事,如果你想听听旧日往事,那就坐到这石阶上来,只要你悉心感受这河边的微风,侧耳倾听这潺潺的流水,你就可以听到一个动人的故事-----《边城》。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
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等待 邵诗波
我不知道 风风雨雨里
还要等你多久 凋谢了青春
村口的路边 如果承诺
我等你 注定要在千年后
站成了百年老树 开花结果
花开花谢 那么我只有在等
不见你的归期 待中 慢慢变老
等等等等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
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
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
十五年来一向如此
有天这女孩碰上憨实的男子
两人相识在朦胧的年纪
男子只因难以承受心中的那份愧疚
而背井离乡
翠翠在渡口独守那份执著
等过第一个秋 等过第二个秋
等到黄叶滑落 等等到哭了 为何执著依旧
她等着他的出现 等着他的回头 等到了雁儿过
等等到最后 竟忘了今夕是几何
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 看在村人的心里是断肠
无法言语而又难以把握的命运 让这女孩等到天荒
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 让这辛酸无声流传
一曲乡村挽歌
一部怀旧经典
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
在小说中,每
个人都热情诚
实,人人均有
君子遗风。
不仅保持着古老淳朴的民风,
也相应地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
这样的风俗,带
有与民同乐的意
味,更衬托出边
城人和睦安乐的
风貌。
《边城》充满了一种牧歌情调,是一幅没有任何阶级纷争与伦理规范的静穆和谐的人生图画。
《边城》不是以塑造人物和设计惊险情节来取胜的,而是以描摹和谐的人际关性系与淳朴的风俗民情见长。
——沈光明《牧歌下的边城》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其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翠翠: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
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其关怀备至
对傩送的爱情纯洁真挚,矢志不渝
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外公:
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
对孙女爱怜备至,
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天保:
痴情、豪爽、慷慨。
既大胆表露爱情,
又爱惜手足之情,
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矛盾中,
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
傩送:
多才多艺,
性格与天保很相似,
孤独地追求爱情,
最后为亲情放弃爱情。
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爱
亲情
爱情
祖孙情
手足情
作者描写的湘西,
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
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
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
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
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
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
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
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作者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
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
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
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
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隐含着
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
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
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
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边城》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边城”不只是一地理概念,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沈从文从乡下跑到大城市,对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对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深恶痛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残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边城》解题
便是在湘西,这种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边城》所描写的那种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1933-1934)已经几乎不复存在。《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
一曲乡村挽歌
一部怀旧经典
边城的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乐”
在各人都是自觉自愿真心实意地为对方付出
“哀”
在爷爷爱孙却不能陪她到老;
翠翠爱爷爷却不能长与其厮守;
大老爱翠翠却只能孤独地离开,闯滩而死;
傩送爱翠翠却痛失仁兄,
爱情与手足情不能两全;
翠翠爱傩送却只能在希望渺茫中孤独地苦等
由湘西的封闭农业文明社会性质决定,人们内心流露出了一种“孤寂”的色彩。
翠翠:
外公虽无微不至,
但无法真正理解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
所以她感到孤独;
对于爱情,
她只能从虚幻的梦境中来开始体会;
对于两兄弟的“决斗”,
她更是不知道前因后果,
最后只能孤独、凄凉地等待不可知的将来。
外公:
女儿女婿的悲剧在老人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
所以不敢直接告诉孙女天保兄弟的选择。
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走其母的老路;
对于天保的死,他既难过又自责,
而对此引起孙女的悲剧,
他更无能为力,又无人可以诉说,
因此,他在孤独中死去。
天保兄弟:
哥哥在糊里糊涂地陷入爱情的矛盾中后,
因为竞争的失败孤独地离开并死于意外;
弟弟也是孤独地追求着爱情,
唱情歌而不为心上人所知,
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所至。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汪曾祺
特点: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写景优美舒展,写人亲切真挚,
叙事更是如歌如诵
和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乡情民情爱情手足情骨肉情情情乱痴心
风声水声歌声谈话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