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必修二语文《荷塘月色》课件及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必修二语文《荷塘月色》课件及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1-03 12:05:52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感受朱自清高洁的人格魅力。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 “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朱 自 清
朱自清像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俄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么 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朗读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熟悉生字词:
乘凉
蓊蓊郁郁
独处
袅娜
霎时
脉脉
峭楞楞
梵婀玲
媛女

敛裾
Chéng
W ng
Ch
Ni o nuó
Shà

Léng
Fàn ē
Yuàn
Cháng

辨别以下多音字:
chéng(乘凉)

shèng(千乘之国)
ch (独处)

chù(妙处)
chàn(颤动)

zhàn(颤栗)
yuàn(媛女)

yuán(婵媛)
mài(脉络)

mò(含情脉脉)
shang(衣裳)

cháng:古代指裙子
āi(挨近)

ái(挨打)
chā 差别 差价 差额 阴差阳错 差强人意
cī 参差不齐 犬牙差互
差 chà 差不多 就差你一个 真差劲
chāi 差使 差事 当差 信差 受人差遣
bēi 背包袱 背负
背 bèi 背影 背井离乡
bó 单薄 鄙薄 日薄西山
薄 báo 薄被 薄饼
bò 薄荷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 体 感 知

小径
求宁静
不宁静
得宁静
出宁静
小径
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全文分三大部分:
一(1): 观荷缘由(点明题旨)
二(2-6):荷塘月色(主体)
1、(2、3节)荷塘的环境,抒写个人心境,体会独处妙处。
2、(4、5节)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
3、(6节)再写环境:一幅寂静、朦胧的月色图
三(7-8):联想述志(结尾)
江南采莲旧俗,表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赏读课文体味妙处

本句是全文的“文眼”,全文的神。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赏析第一部分:
全文首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用是什么?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1、对现实的不满和苦闷;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如何理解第三句?
赏析第二部分
分析第一层
1、第2节中的情与景是如何结合的?
2、第3节中有“这是独处的妙处”,这妙处何在,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分析第二层
1、第4节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按什么顺序排列
静态
动态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荷韵(流水)
这些景物按照由上而下,由近而远,由静而动的顺序排列
荷塘
田田 出水很高 像婷婷舞女的裙(比喻)
零星 袅娜(拟人)
明珠 星星 美人
缕缕
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一道凝碧
看不见的 脉脉


幽雅宁静
月下的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通感:
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用到另外一种感官上。又称“移觉”。
这孩子的嘴真甜。
听觉——味觉
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听觉
“微风过处”一句,清香与歌声相通在何处?
通 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
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
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⑸“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听觉转为味觉)
2、第5节描写了塘上的月色,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你认为哪些词用得生动、传神?
月色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朦胧优雅
塘上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用词准确生动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漂”替代“浮”呢?
“泻”的范围广,与
“流水”相照应,而
且有动态美,显得生
动活泼。“照”的范
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
显得不灵泛。
“浮”突出静态美,
“笼”可与之对照。
“漂”突出动态美,
“笼”不能与之对照。
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
(泻)
青雾
(浮)
叶和花
(洗)



(笼)

倩影


光 影
荷塘的四周
( )
( ) ( )
( ) ( )
杨柳
远山 蝉声
灯光 水里的蛙声
树梢 树上
树缝 树下
树姿: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树色:阴阴乍看像烟雾般
整体的风光
分析第三层
第6节描写了荷塘四周的环境和前文所写的环境特点有何不同?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作者是否完全解脱了呢?
少 年 女 子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赏析第三部分
1、从荷塘月色联想到江南采莲,这是否给人以突兀之感?
2、作者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
总结课文

明线
游踪
暗线
情感
现实现实
带门出去
走在路上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江南旧俗
推门近来
塘的四周
颇不宁静
淡淡喜悦
淡淡哀愁
淡淡喜悦
淡淡哀愁
无限慨叹
惦记江南
无法回避
幽雅宁静朦胧
文眼:
脉络:
心里颇不宁静
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我什么也没有
想起采莲的事
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困惑
寻求
超脱
回到
现实
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仍是淡淡的哀愁
叠字的运用
请你找出这篇散文运用了哪些叠字?
如:“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脉脉”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
好处: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运用这些叠字有什么好处?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4、5节。
2、描写一段景物,表达自己一定的情感。
3、预习《听听那冷雨》《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下简称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篇目、作者)朱自清先生曾经很自信地说,他有一种神奇的本领,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荷塘,平凡吧;月色,普通吧。要从其中创造令人惊异的美,真让人难以置信。我们就慢慢欣赏吧。
二、诵读感知
师:首先,我朗读一遍课文。同学们在听准字音的基础上,感受文本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掌声)
师: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说一说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主要写了作者欣赏月下荷塘美景的过程以及之后的一些感受。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作者还抒发了他的情感。
师:很好,不仅有眼前之景,还有胸中之情。
师: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些段落集中写了“荷塘月色”。
生:四、五、六自然段。
师:你觉得哪些段落写了荷塘?哪些段落写了月色呢?
生:第四段、六段写荷塘,第五段写月色。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是写的荷塘,没有写月色。
师:题目为什么叫“荷塘月色”呢?
生:月色无形无声,很难把握。所以借助荷塘来写。
师:侧面描写,这才是作者高明的地方。第四段只写了荷塘,第五段只写了月色吗?
生:(恍然)都是既有荷塘,又有月色。
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才更加丰富。
三、品味语言(主要是四、五两段,诵读贯穿整个环节)
第一部分:鉴赏四、五段,让学生自由发现鉴赏点,教师适当引导。
师:下面我们一起寻找“惊异”之美。先鉴赏第四段。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注意读准字音、停顿,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
生:(有感情地读)
师: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
众生:挺好。
师:不错,这位同学开了个好头。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文本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准备好了请举手。(给学生二三分钟思考时间)
生:我觉得“层层的叶子中间……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很好。我们仿佛感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特别是把“清香”比作“歌声”,用了通感手法,非常形象生动。
师:很好,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的流动。你觉得清香和歌声有那些相似之处呢?
生:美好,沁人心脾。
师:再加上屡屡和渺茫的修饰呢?
生:还有若有若无、不清晰的特点。
师:同学们以前接触过通感这种手法吗?
生:接触过。
师:顾名思义,通感就是感觉相通。一种感觉一重美感,两种感觉就是双重美感。这种手法并不少见,能举个例子吗?
生:(一时想不出)对不起,想不出来。
师:还记得“红杏枝头春意闹”吗?红杏绽放在枝头,本来是靠视觉感受到的,作者说红杏在枝头喧闹,多么生动。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啊,这个人爱说“甜言蜜语”,这个南方人操着一口“吴侬软语”,都是。还有一首通俗歌曲,名字叫“暗香”。
师:同学们继续说说你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一句。作者看到流水,觉得它很有情意。“脉脉”本来是形容人深含感情的样子,这里用来写叶子,很新颖。
师:体会得不错。不过,作者看到流水了吗?
生:哦,没有,是……听到了。
师:好,你这也是“通感”了。谁还要说一说。
生:我喜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用“田田”形容荷叶相连很形象,我觉得“田”字的字形就像一张大荷叶,田田当然是荷叶相连了。
师:你真是富有想象力。谢谢你用这么形象的方法教我们掌握了这么美的一个词。学习母语,我们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因为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不是冷冰冰的。
生:我觉得“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读成zhàn)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秘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很好。风吹过来,叶子纷纷卷起,像多米诺骨牌,一下传到另一边。而且用“挨”字形容叶子,是拟人吧,很有情趣。
师:你描述得很生动。不过我有个疑问,荷塘里的风能有那么大的力量,把荷叶吹成多米诺骨牌吗?
众生:(笑)
师:“像闪电般”,是形容风势之大吗?
生:形容速度快。
师:有一个词,读颤(chàn)动还是颤(zhàn)动。
生:颤(chàn)动。
师:继续鉴赏。
生:我喜欢“一粒粒的明珠”。“ 粒粒”这个叠词有一种音韵之美。
师:自清先生钟爱甚至是偏爱叠词,文中还有很多,不仅强化了丰富了词的意蕴,还有音韵之美。下面我们齐读一下第四段,感受音韵之美。
生:(齐读)
师:继续鉴赏第五段。阅读文本,还是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二三分钟思考时间)
生:我“喜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月光比喻为“牛乳” 和 “轻纱”,很清新,朦胧。
师:牛如和轻纱是形容月光吗?
生:是“青雾”。
师:前面把月光比为流水。牛奶和流水有浓淡之别,所以分别形容青雾和月光。
生:我喜欢“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同样是用了通感的修辞,把光与影比喻为小提琴的曲子,显得轻灵飘逸。而且我特别喜欢小提琴这个词用了音译——“梵婀玲”,就像一个女孩的名字。
师:你说得真精彩,体会得很细腻,从一个音译的词语体会到作者的一份匠心。
生:我喜欢“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不仅写了光,还写了影,使塘中景物的层次更丰富了。
师:很好,还有比这更美的影子吗?
生:(齐)还有杨柳的“倩影”。
师:同学们应该留意一下生动的动词,作家锤炼语言,很多时候就是体现在动词上。比如画在荷叶上的“画”字,换个词好吗?比如换成映照的“映”字和印刷的“印”字?
生:我觉得“映”字没有美感,没有情感;“印”字太生硬了,有一种硬物与之挤压成像的感觉。
师:体会的好。画字还容易引发人的联想:是谁画的呢?是用月光做水彩,以荷叶做画纸画成的吧。
第二部分:质疑探究
师:我们觉得这两段很美,但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两段的比喻用了很多女性形象,太柔美了。同学们怎么看?
生:这和文章的写作对象有关,月下的景物当然应该柔和一点,朦胧优美一点。
生:也和作者的心情有关。写作背景是1927年7月,社会黑暗,江南血雨腥风,作者作为极富良知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内心很不平静,心情沉痛,情绪低落,不可能写出太昂扬的东西来。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我们不妨改成阳刚一点的试一试。其中几句用《荷花淀》的风格表现一下:“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如一道铜墙铁壁,是监视清华园的哨兵吧!”
生:(大笑)
师:同学们自然地联系文章的写作内容和背景来谈,非常好。形象和语言风格要考虑整体语境。
四、体会情感(问题探究)
师:第六段有这么几句话,“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明明说过自己“爱热闹,也爱冷静”,为什么面对蝉鸣蛙声的景致,不兴致勃勃地欣赏了呢?
生:因为作者的心情很不宁静,而且这种情绪时时涌上心头,所以不喜欢这种热闹。
师:同学们看第七自然段的“江南采莲图”也很热闹,作者却很神往,这是为什么呢?
生:江南采莲图看似热闹,内在却是很宁静的,这里的人们不受任何干扰,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所以作者很神往。
师:很好。原来表面看似情趣迥异的“荷香月色图”和“江南采莲图”有相同的特点,一个是宁静,还有什么相同的呢?
生:另一特点是都很美好。
生:还有都充满温情。
生:还有个特点就是人在其中都能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江南采莲图”里的人们可以自由热烈地表达对爱情的向往,荷香月色图里作者也可以尽情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说的很精彩,二者还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如同梦境。“荷香月色图”是作者静夜的一个梦,江南采莲图是作者一个久远的梦。同学们再回想一下“荷香夜色图”是不是充满了梦幻的特点,朦胧、宁静、安逸。
生:是的。
师:作者那么喜欢美好的梦境,可惜这种美好照不进现实,所以内心还是充满了苦闷,这就是他的心情一直有一种不宁静的底色的原因。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美的东西等待同学们去发现,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鉴赏。
师:最后送同学们几句话。一位哲人说过,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有时候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还有的时候,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灵,而是缺少表现美的才情。希望同学们课下多多阅读精美的文学作品,培养美的鉴赏力,也从而提高写作水平。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