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1《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4.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30 09:39:32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何为赠序,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把握本文因事说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语言风格。
3.辩证看待学习中的难与易、苦和乐。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法指导:
1.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写此文的良苦用心,从中能够获得有益的启示。
2.联系现实生活来关注作者刻苦学习,尊敬老师的态度,引发自己的思考。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并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为明“开国文臣之首”。
2.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二、预习任务
1.朗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口译全文,并进行词语归类积累。
2.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找出其中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的句子,用思维导图梳理文中的对比体现在哪些地方。
三、预习检测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能用原文时请用原文)。
1.文章主要是以作者自身______经历,勉励马生读书当____且____(用原文)。
2.为说明上述问题,作者用了四个切身事实说明问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解决无书以读的困难,作者克服了怎样的困难(请用原文回答)?结果如何(用原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如何克服无师以教的困难?(用原文)结果如何?(用原文)
①尝趋百里外。
②学习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老师脾气不好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老师气色缓和时,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6.作者奔走求师,克服了哪些困难?(用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8.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听读朗读课文
1.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文中标记)
二、解读课文
(一)第一段:求学之苦——渴望与决心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2.根据要求填空。
(1)《送东阳马生序》开篇即点出作者“_____”与“_____”的矛盾,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他能“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求学精神;“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态度;表现作者不屈不挠,执着请教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
(1)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
明确:
(2)作者是如何解决“无书”“无师”这两个困难的?(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解决“无书”的办法:
明确:
②解决“无师”的办法:
明确:
4.第一段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
明确:
5.第一段中提到两次“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或态度?
明确:①前一个“不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后一个“不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段:从师之旅——宜勤奋求学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2.思考:
(1)文章第二段依次从___、住、食、___四个方面写出了求学的_______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处用原文回答)。
(2)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明确:
(3)为什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明确:
同类型题目:
◎作者对“同舍生”的穿戴做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
(三)第三段:诸生学习——优越而懈怠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2.思考:
(1)作者多次将自己与“太学生”进行对比,请任意找出两组,并简析其作用。
明确: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
(四)第四段:作序目的——勉乡人以学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2.思考:
(1)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
三、本课作业
1.归纳文言知识。2.笔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查
1.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_____”,_________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_____”,_________
  ③日再食
食:通“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______
 
今义:菜汤
  ②走送之
走:古义:____
 
今义:行走
  ③尝趋百里
趋:古义:________
今义:趋势
④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______
 今义:或者
  ⑤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______
今义:士兵
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____
 今义:假期
(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①和:久而乃和
______________
/
言和而色夷
_______
  ②冠:勇冠三军
______________/
既加冠
_____________
  ③请:战则请从
____________
/
俯身倾耳以请
_____________
  ④再:一而再,再而三
__________
/
日再食
_________
  ⑤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______
/
无冻馁之患
________
  ⑥以:
以衾拥覆
______________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_____/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_______/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______
  ⑦之:录毕,走送之
代词,_______
/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_______
(5)文言句式:
省略句: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首省略主语“______”,“与”后省略宾语“_______”)
②寓逆旅(“寓”后面省略介词“______”)
倒装句:
①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___________”)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后置,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改订正笔译。
二、深入探究
1.全文从哪四个方面记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选文是写给马生的赠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
明确:第一问:
第二问:
2.为何本文能感人?
明确:
3.从作者的成长中我们不难看出,除勤奋刻苦外,他还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你把体会最深的地方写出来。
明确:
4.你如何看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这种尊师方式?
明确:
不赞成:
赞成:
5.根据课文内容,理一理你受到的启发。
明确:
三、写作特点
1.记叙、描写二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______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_________,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______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2.结构严谨,详略有致。
详写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__________的求学条件。
3.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的写法。
作者是德高望重的达官显贵,赠言的对象是一个同乡的青年,但文章没有盛气凌人之感,而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引起学习的动力,把握学习的方法。
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而这一切又无不是为了勉励马生。
4.用对比说理。
(1)将自己的缊袍敞衣和同舍生的__________对比。
(2)将师生态度对比,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生: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自己求学的_______与太学生优越的求学条件对比。
通过对比,道理不言自明。
四、拓展延伸
关于“勤”的名言警句、俗语:(记一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五、当堂训练(PPT)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
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
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
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
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俟其欣悦(
)
(2)媵人持汤沃灌(
)
(3)同舍生皆被绮绣(
)
(4)腰白玉之环(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现身说法,对马生的殷切希望,寓于其中。
B.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艰苦,成就便会越大。
C.本文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
的艰难。
D.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节选部分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4.宋濂求学经历中体现出的哪种品质对你触动最大?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5.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何为赠序,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把握本文因事说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语言风格。
3.辩证看待学习中的难与易、苦和乐。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法指导:
1.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写此文的良苦用心,从中能够获得有益的启示。
2.联系现实生活来关注作者刻苦学习,尊敬老师的态度,引发自己的思考。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并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为明“开国文臣之首”。
2.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二、预习任务
1.朗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口译全文,并进行词语归类积累。
2.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找出其中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的句子,用思维导图梳理文中的对比体现在哪些地方。
三、预习检测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能用原文时请用原文)。
1.文章主要是以作者自身______经历,勉励马生读书当____且____(用原文)。
答案:求学


2.为说明上述问题,作者用了四个切身事实说明问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幼年抄书之艰
②成年叩问之难
③求师奔走之劳
④住读生活之苦
3.为解决无书以读的困难,作者克服了怎样的困难(请用原文回答)?结果如何(用原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②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结果:遍观群书。
4.作者如何克服无师以教的困难?(用原文)结果如何?(用原文)
①尝趋百里外。
②学习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老师脾气不好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老师气色缓和时,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立侍右左,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③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④则又请焉。
结果:卒获有所闻。
5.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答案:以中有足乐者
6.作者奔走求师,克服了哪些困难?(用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②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③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④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7.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答案:对比。以此展现作者一心向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8.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以身说法,亲切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听读朗读课文
1.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③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④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⑤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⑥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二、解读课文
(一)第一段:求学之苦——渴望与决心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2.根据要求填空。
(1)《送东阳马生序》开篇即点出作者“_____”与“_____”的矛盾,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他能“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家贫
嗜学
不敢稍逾约)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求学精神;“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态度;表现作者不屈不挠,执着请教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学好问
尊重老师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思考:
(1)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
明确:余幼时即嗜学。
(2)作者是如何解决“无书”“无师”这两个困难的?(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解决“无书”的办法:
明确: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②解决“无师”的办法:
明确: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第一段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
明确:①幼时借书抄录;②成年远行求师。
5.第一段中提到两次“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或态度?
明确:①前一个“不敢”,表现了作者讲诚信、守诚信的美好品质,这也是对借书人的尊重。
②后一个“不敢”,表现了作者谦虚好学、求教诚恳的态度以及尊敬老师的品质。
(二)第二段:从师之旅——宜勤奋求学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
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做了官,承受着天子的恩宠光耀,跟随公卿之后,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天底下都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2.思考:
(1)文章第二段依次从___、住、食、___四个方面写出了求学的_______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处用原文回答)。(行、住、艰苦、以中有足乐者)
(2)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明确: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为什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明确:用同舍生衣着豪华的生活与自己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
同类型题目:
◎作者对“同舍生”的穿戴做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丽,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的志趣所在。
(三)第三段:诸生学习——优越而懈怠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现在许多在太学里的学生,朝廷每天按时供给粮食,父母每年给予(他们)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受冻饥饿的忧虑;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子里面诵读诗书,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有司业、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任何问题得不到解决、没有任何要求得不到满足;
2.思考:
(1)作者多次将自己与“太学生”进行对比,请任意找出两组,并简析其作用。
明确:①太学生“日有廪稍之供”
岁有裘葛之遗”,与作者“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对比。
②太学生“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与作者求教时“未尝稍降辞色”,常遇“叱咄”对比。
③太学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作者“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
作用:突出作者求学的艰难和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从而凸显作者的志趣并以此勉励马生。
(2)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四)第四段:作序目的——勉乡人以学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都称赞他的贤能。我进京朝见皇帝时,马生君则以同乡的人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言辞非常流畅通达,同他分析、议论问题,(他总是)言辞谦和,脸色平易。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他自己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十分劳苦,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所以我特意讲求学的艰难来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而在同乡面前显示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2.思考:
(1)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①马生读过此文后,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②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作者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些优越的条件,学习作者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有所成。
三、小结本课
四、本课作业
1.归纳文言知识。
2.笔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查
1.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③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2)古今异义: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汤
  ②走送之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③尝趋百里
趋:古义:快步走
今义:趋势
④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⑤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最终
今义:士兵
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借
 今义:假期
(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4)一词多义:
  ①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
言和而色夷
谦和
  ②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③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④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
日再食
两次
  ⑤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
无冻馁之患
忧患
  ⑥以:
以衾拥覆
介词,用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把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来
  ⑦之:录毕,走送之
代词,他
/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的
(5)文言句式:
省略句: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首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②寓逆旅(“寓”后面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①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2.查看笔译。
二、深入探究
1.全文从哪四个方面记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选文是写给马生的赠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
明确:第一问:①得书之艰
②求师之难
③旅途之艰
④生活之苦
第二问:作者现身说法,以切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更有说服力。
2.为何本文能感人?
明确:面对同乡晚辈的请教,宋濂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运用现身说法。述说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如拉家常,显得情深意切,语重心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3.从作者的成长中我们不难看出,除勤奋刻苦外,他还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你把体会最深的地方写出来。
明确:①诚实守信。作者向他人借书,从来都会准时归还,不负约,所以能借到更多的书读。
②有礼有节。作者向“德隆望尊”的“乡之先达”求教时,总是“色愈恭,礼愈至”,故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③安贫乐道。同舍生都衣着华丽,作者却无羡慕之意,坚守于学习之道。
④持之以恒。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
4.你如何看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这种尊师方式?
明确:(1)不赞成。应以民主、平等。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2)赞成。“先达”的这种“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根据课文内容,理一理你受到的启发。
明确:(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三、写作特点
1.记叙、描写二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2.结构严谨,详略有致。
详写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难和勤奋;略写太学生的求学条件。
3.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的写法。
作者是德高望重的达官显贵,赠言的对象是一个同乡的青年,但文章没有盛气凌人之感,而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引起学习的动力,把握学习的方法。
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而这一切又无不是为了勉励马生。
4.用对比说理。
(1)将自己的缊袍敞衣和同舍生的华丽穿戴对比。
(2)将师生态度对比,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生:色愈恭,礼愈至。
(3)将自己求学的艰难与太学生优越的求学条件对比。
通过对比,道理不言自明。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勤”的名言警句、俗语: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2.老师寄语:
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上一层楼。
五、当堂训练(PPT)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
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
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
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
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俟其欣悦(
)
(2)媵人持汤沃灌(
)
(3)同舍生皆被绮绣(
)
(4)腰白玉之环(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现身说法,对马生的殷切希望,寓于其中。
B.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艰苦,成就便会越大。
C.本文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
的艰难。
D.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节选部分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4.宋濂求学经历中体现出的哪种品质对你触动最大?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一谈。
5.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
答案:
1.(1)等待
(2)浇
(3)同“披”
(4)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2.(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或“于是,就”)能够看
到各种各样的书。
(2)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B.文中作者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
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
他主观上是否努力,不在于天资的高下或条件的优劣。故选
B
项。
4.(示例)作者的勤奋对我触动最大。懒惰是我最大的缺点,做事经常
偷懒,习惯拖延,今后一定改正。(所谈品质要符合原文内容,可从勤奋、坚
韧、谦虚、诚恳、诚信、尊师、不攀比等方面作答)
解析:解答此题,需细读文章内容,了解宋濂勤奋刻苦、诚实守信、虚心请教、
不怕艰苦等高贵品质,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选取触动最大的一点,并结合自
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流畅性。
5.作者现身说法,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明确告诉马生,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