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送东阳马生序》2课时课件(共50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1《送东阳马生序》2课时课件(共50张PPT)+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30 09:50:5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预习交流
1.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
背景资料。
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3.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三、听读朗读课文
1.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③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④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⑤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⑥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四、解读课文
(一)第一段:求学之苦——渴望与决心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2.根据要求填空。
(1)《送东阳马生序》开篇即点出作者“_____”与“_____”的矛盾,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他能“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家贫
嗜学
不敢稍逾约)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求学精神;“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态度;表现作者不屈不挠,执着请教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学好问
尊重老师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思考:
(1)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
明确:余幼时即嗜学。
(2)作者是如何解决“无书”“无师”这两个困难的?(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解决“无书”的办法:
明确: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②解决“无师”的办法:
明确: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第一段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
明确:①幼时借书抄录;②成年远行求师。
5.第一段中提到两次“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或态度?
明确:①前一个“不敢”,表现了作者讲诚信、守诚信的美好品质,这也是对借书人的尊重。
②后一个“不敢”,表现了作者谦虚好学、求教诚恳的态度以及尊敬老师的品质。
(二)第二段:从师之旅——宜勤奋求学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
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做了官,承受着天子的恩宠光耀,跟随公卿之后,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天底下都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2.思考:
(1)文章第二段依次从___、住、食、___四个方面写出了求学的_______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处用原文回答)。(行、住、艰苦、以中有足乐者)
(2)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明确: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为什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明确:用同舍生衣着豪华的生活与自己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
同类型题目:
◎作者对“同舍生”的穿戴做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丽,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的志趣所在。
(三)第三段:诸生学习——优越而懈怠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
馁之
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
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现在许多在太学里的学生,朝廷每天按时供给粮食,父母每年给予(他们)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受冻饥饿的忧虑;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子里面诵读诗书,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有司业、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任何问题得不到解决、没有任何要求得不到满足;
2.思考:
(1)作者多次将自己与“太学生”进行对比,请任意找出两组,并简析其作用。
明确:①太学生“日有廪稍之供”
岁有裘葛之遗”,与作者“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对比。
②太学生“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与作者求教时“未尝稍降辞色”,常遇“叱咄”对比。
③太学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作者“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
作用:突出作者求学的艰难和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从而凸显作者的志趣并以此勉励马生。
(2)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四)第四段:作序目的——勉乡人以学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都称赞他的贤能。我进京朝见皇帝时,马生君则以同乡的人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言辞非常流畅通达,同他分析、议论问题,(他总是)言辞谦和,脸色平易。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他自己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十分劳苦,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所以我特意讲求学的艰难来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而在同乡面前显示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2.思考:
(1)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①马生读过此文后,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②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作者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些优越的条件,学习作者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有所成。
五、小结本课
六、本课作业
1.归纳文言知识。2.笔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查
1.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③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2)古今异义: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汤
  ②走送之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③尝趋百里
趋:古义:快步走
今义:趋势
④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⑤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最终
今义:士兵
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借
 今义:假期
(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4)一词多义:
  ①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
言和而色夷
谦和
  ②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③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④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
日再食
两次
  ⑤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
无冻馁之患
忧患
  ⑥以:
以衾拥覆
介词,用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把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来
  ⑦之:录毕,走送之
代词,他
/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的
文言句式:
省略句: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首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②寓逆旅(“寓”后面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①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2.查看笔译。
二、深入探究
1.全文从哪四个方面记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选文是写给马生的赠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
明确:第一问:①得书之艰
②求师之难
③旅途之艰
④生活之苦
第二问:作者现身说法,以切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更有说服力。
2.为何本文能感人?
明确:面对同乡晚辈的请教,宋濂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运用现身说法。述说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如拉家常,显得情深意切,语重心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3.从作者的成长中我们不难看出,除勤奋刻苦外,他还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你把体会最深的地方写出来。
明确:①诚实守信。作者向他人借书,从来都会准时归还,不负约,所以能借到更多的书读。
②有礼有节。作者向“德隆望尊”的“乡之先达”求教时,总是“色愈恭,礼愈至”,故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③安贫乐道。同舍生都衣着华丽,作者却无羡慕之意,坚守于学习之道。
④持之以恒。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
4.你如何看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这种尊师方式?
明确:(1)不赞成。应以民主、平等。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2)赞成。“先达”的这种“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根据课文内容,理一理你受到的启发。
明确:(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三、写作特点
1.记叙、描写二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2.结构严谨,详略有致。
详写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难和勤奋;略写太学生的求学条件。
3.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的写法。
作者是德高望重的达官显贵,赠言的对象是一个同乡的青年,但文章没有盛气凌人之感,而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引起学习的动力,把握学习的方法。
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而这一切又无不是为了勉励马生。
4.用对比说理。
(1)将自己的缊袍敞衣和同舍生的华丽穿戴对比。
(2)将师生态度对比,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生:色愈恭,礼愈至。
(3)将自己求学的艰难与太学生优越的求学条件对比。
通过对比,道理不言自明。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勤”的名言警句、俗语: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2.老师寄语:
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上一层楼。
五、当堂训练(PPT)
板书设计:
得书之难——借书抄书、录毕送之
从师之难——立侍左右、俯身倾耳
求学之苦——负箧曳屣、四支僵劲
生活之艰——食无滋味、缊袍敝衣勤且艰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何为赠序,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把握本文因事说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语言风格。
3.辩证看待学习中的难与易、苦和乐。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法指导:
1.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写此文的良苦用心,从中能够获得有益的启示。
2.联系现实生活来关注作者刻苦学习,尊敬老师的态度,引发自己的思考。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并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为明“开国文臣之首”。
2.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二、预习任务
1.朗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口译全文,并进行词语归类积累。
2.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找出其中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的句子,用思维导图梳理文中的对比体现在哪些地方。
三、预习检测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能用原文时请用原文)。
1.文章主要是以作者自身______经历,勉励马生读书当____且____(用原文)。
2.为说明上述问题,作者用了四个切身事实说明问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解决无书以读的困难,作者克服了怎样的困难(请用原文回答)?结果如何(用原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如何克服无师以教的困难?(用原文)结果如何?(用原文)
①尝趋百里外。
②学习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老师脾气不好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老师气色缓和时,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6.作者奔走求师,克服了哪些困难?(用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8.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听读朗读课文
1.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文中标记)
二、解读课文
(一)第一段:求学之苦——渴望与决心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2.根据要求填空。
(1)《送东阳马生序》开篇即点出作者“_____”与“_____”的矛盾,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他能“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求学精神;“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态度;表现作者不屈不挠,执着请教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考:
(1)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
明确:
(2)作者是如何解决“无书”“无师”这两个困难的?(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解决“无书”的办法:
明确:
②解决“无师”的办法:
明确:
4.第一段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
明确:
5.第一段中提到两次“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或态度?
明确:①前一个“不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后一个“不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段:从师之旅——宜勤奋求学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2.思考:
(1)文章第二段依次从___、住、食、___四个方面写出了求学的_______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处用原文回答)。
(2)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明确:
(3)为什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明确:
同类型题目:
◎作者对“同舍生”的穿戴做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
(三)第三段:诸生学习——优越而懈怠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2.思考:
(1)作者多次将自己与“太学生”进行对比,请任意找出两组,并简析其作用。
明确: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
(四)第四段:作序目的——勉乡人以学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2.思考:
(1)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
三、本课作业
1.归纳文言知识。2.笔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查
1.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_____”,_________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_____”,_________
  ③日再食
食:通“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______
 
今义:菜汤
  ②走送之
走:古义:____
 
今义:行走
  ③尝趋百里
趋:古义:________
今义:趋势
④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______
 今义:或者
  ⑤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______
今义:士兵
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____
 今义:假期
(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①和:久而乃和
______________
/
言和而色夷
_______
  ②冠:勇冠三军
______________/
既加冠
_____________
  ③请:战则请从
____________
/
俯身倾耳以请
_____________
  ④再:一而再,再而三
__________
/
日再食
_________
  ⑤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______
/
无冻馁之患
________
  ⑥以:
以衾拥覆
______________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_____/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_______/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______
  ⑦之:录毕,走送之
代词,_______
/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_______
(5)文言句式:
省略句: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首省略主语“______”,“与”后省略宾语“_______”)
②寓逆旅(“寓”后面省略介词“______”)
倒装句:
①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___________”)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后置,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改订正笔译。
二、深入探究
1.全文从哪四个方面记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选文是写给马生的赠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
明确:第一问:
第二问:
2.为何本文能感人?
明确:
3.从作者的成长中我们不难看出,除勤奋刻苦外,他还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你把体会最深的地方写出来。
明确:
4.你如何看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这种尊师方式?
明确:
不赞成:
赞成:
5.根据课文内容,理一理你受到的启发。
明确:
三、写作特点
1.记叙、描写二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______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_________,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______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2.结构严谨,详略有致。
详写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__________的求学条件。
3.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的写法。
作者是德高望重的达官显贵,赠言的对象是一个同乡的青年,但文章没有盛气凌人之感,而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引起学习的动力,把握学习的方法。
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而这一切又无不是为了勉励马生。
4.用对比说理。
(1)将自己的缊袍敞衣和同舍生的__________对比。
(2)将师生态度对比,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生: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自己求学的_______与太学生优越的求学条件对比。
通过对比,道理不言自明。
四、拓展延伸
关于“勤”的名言警句、俗语:(记一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五、当堂训练(PPT)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
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
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
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
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俟其欣悦(
)
(2)媵人持汤沃灌(
)
(3)同舍生皆被绮绣(
)
(4)腰白玉之环(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现身说法,对马生的殷切希望,寓于其中。
B.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艰苦,成就便会越大。
C.本文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
的艰难。
D.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节选部分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4.宋濂求学经历中体现出的哪种品质对你触动最大?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5.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何为赠序,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2.把握本文因事说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语言风格。
3.辩证看待学习中的难与易、苦和乐。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法指导:
1.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写此文的良苦用心,从中能够获得有益的启示。
2.联系现实生活来关注作者刻苦学习,尊敬老师的态度,引发自己的思考。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关于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学识渊博,工散文,文字简练朴素,与刘基、高启并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为明“开国文臣之首”。
2.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二、预习任务
1.朗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口译全文,并进行词语归类积累。
2.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找出其中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的句子,用思维导图梳理文中的对比体现在哪些地方。
三、预习检测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能用原文时请用原文)。
1.文章主要是以作者自身______经历,勉励马生读书当____且____(用原文)。
答案:求学


2.为说明上述问题,作者用了四个切身事实说明问题,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幼年抄书之艰
②成年叩问之难
③求师奔走之劳
④住读生活之苦
3.为解决无书以读的困难,作者克服了怎样的困难(请用原文回答)?结果如何(用原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②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结果:遍观群书。
4.作者如何克服无师以教的困难?(用原文)结果如何?(用原文)
①尝趋百里外。
②学习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老师脾气不好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老师气色缓和时,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立侍右左,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③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④则又请焉。
结果:卒获有所闻。
5.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答案:以中有足乐者
6.作者奔走求师,克服了哪些困难?(用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②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③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④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7.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答案:对比。以此展现作者一心向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8.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以身说法,亲切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课中导读】
第一课时
一、听读朗读课文
1.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③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④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⑤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⑥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二、解读课文
(一)第一段:求学之苦——渴望与决心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2.根据要求填空。
(1)《送东阳马生序》开篇即点出作者“_____”与“_____”的矛盾,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他能“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家贫
嗜学
不敢稍逾约)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求学精神;“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态度;表现作者不屈不挠,执着请教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勤学好问
尊重老师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思考:
(1)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
明确:余幼时即嗜学。
(2)作者是如何解决“无书”“无师”这两个困难的?(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①解决“无书”的办法:
明确: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②解决“无师”的办法:
明确: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第一段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
明确:①幼时借书抄录;②成年远行求师。
5.第一段中提到两次“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或态度?
明确:①前一个“不敢”,表现了作者讲诚信、守诚信的美好品质,这也是对借书人的尊重。
②后一个“不敢”,表现了作者谦虚好学、求教诚恳的态度以及尊敬老师的品质。
(二)第二段:从师之旅——宜勤奋求学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
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做了官,承受着天子的恩宠光耀,跟随公卿之后,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天底下都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2.思考:
(1)文章第二段依次从___、住、食、___四个方面写出了求学的_______情形,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处用原文回答)。(行、住、艰苦、以中有足乐者)
(2)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明确: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为什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明确:用同舍生衣着豪华的生活与自己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
同类型题目:
◎作者对“同舍生”的穿戴做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丽,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的志趣所在。
(三)第三段:诸生学习——优越而懈怠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现在许多在太学里的学生,朝廷每天按时供给粮食,父母每年给予(他们)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受冻饥饿的忧虑;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子里面诵读诗书,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有司业、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任何问题得不到解决、没有任何要求得不到满足;
2.思考:
(1)作者多次将自己与“太学生”进行对比,请任意找出两组,并简析其作用。
明确:①太学生“日有廪稍之供”
岁有裘葛之遗”,与作者“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对比。
②太学生“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与作者求教时“未尝稍降辞色”,常遇“叱咄”对比。
③太学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作者“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
作用:突出作者求学的艰难和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从而凸显作者的志趣并以此勉励马生。
(2)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四)第四段:作序目的——勉乡人以学
1.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都称赞他的贤能。我进京朝见皇帝时,马生君则以同乡的人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言辞非常流畅通达,同他分析、议论问题,(他总是)言辞谦和,脸色平易。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他自己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十分劳苦,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所以我特意讲求学的艰难来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而在同乡面前显示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2.思考:
(1)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①马生读过此文后,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②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作者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些优越的条件,学习作者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有所成。
三、小结本课
四、本课作业
1.归纳文言知识。
2.笔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查
1.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③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2)古今异义:
  ①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热水
 
今义:菜汤
  ②走送之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③尝趋百里
趋:古义:快步走
今义:趋势
④或遇其叱咄
或: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⑤卒获有所闻
卒:古义:最终
今义:士兵
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义:借
 今义:假期
(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4)一词多义:
  ①和: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
言和而色夷
谦和
  ②冠: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
既加冠
男子20岁成年
  ③请:战则请从
请让我
/
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④再: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
日再食
两次
  ⑤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
无冻馁之患
忧患
  ⑥以:
以衾拥覆
介词,用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把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介词,因
/
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来
  ⑦之:录毕,走送之
代词,他
/
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的
(5)文言句式:
省略句:
①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首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②寓逆旅(“寓”后面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①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2.查看笔译。
二、深入探究
1.全文从哪四个方面记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选文是写给马生的赠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
明确:第一问:①得书之艰
②求师之难
③旅途之艰
④生活之苦
第二问:作者现身说法,以切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更有说服力。
2.为何本文能感人?
明确:面对同乡晚辈的请教,宋濂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运用现身说法。述说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如拉家常,显得情深意切,语重心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3.从作者的成长中我们不难看出,除勤奋刻苦外,他还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你把体会最深的地方写出来。
明确:①诚实守信。作者向他人借书,从来都会准时归还,不负约,所以能借到更多的书读。
②有礼有节。作者向“德隆望尊”的“乡之先达”求教时,总是“色愈恭,礼愈至”,故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③安贫乐道。同舍生都衣着华丽,作者却无羡慕之意,坚守于学习之道。
④持之以恒。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
4.你如何看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这种尊师方式?
明确:(1)不赞成。应以民主、平等。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2)赞成。“先达”的这种“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根据课文内容,理一理你受到的启发。
明确:(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三、写作特点
1.记叙、描写二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2.结构严谨,详略有致。
详写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难和勤奋;略写太学生的求学条件。
3.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的写法。
作者是德高望重的达官显贵,赠言的对象是一个同乡的青年,但文章没有盛气凌人之感,而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引起学习的动力,把握学习的方法。
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而这一切又无不是为了勉励马生。
4.用对比说理。
(1)将自己的缊袍敞衣和同舍生的华丽穿戴对比。
(2)将师生态度对比,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生:色愈恭,礼愈至。
(3)将自己求学的艰难与太学生优越的求学条件对比。
通过对比,道理不言自明。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勤”的名言警句、俗语: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2.老师寄语:
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上一层楼。
五、当堂训练(PPT)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
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
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
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
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
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俟其欣悦(
)
(2)媵人持汤沃灌(
)
(3)同舍生皆被绮绣(
)
(4)腰白玉之环(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作者现身说法,对马生的殷切希望,寓于其中。
B.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艰苦,成就便会越大。
C.本文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
的艰难。
D.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节选部分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4.宋濂求学经历中体现出的哪种品质对你触动最大?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谈一谈。
5.本文作者是怎样劝学的?
答案:
1.(1)等待
(2)浇
(3)同“披”
(4)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2.(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或“于是,就”)能够看
到各种各样的书。
(2)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B.文中作者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
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
他主观上是否努力,不在于天资的高下或条件的优劣。故选
B
项。
4.(示例)作者的勤奋对我触动最大。懒惰是我最大的缺点,做事经常
偷懒,习惯拖延,今后一定改正。(所谈品质要符合原文内容,可从勤奋、坚
韧、谦虚、诚恳、诚信、尊师、不攀比等方面作答)
解析:解答此题,需细读文章内容,了解宋濂勤奋刻苦、诚实守信、虚心请教、
不怕艰苦等高贵品质,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选取触动最大的一点,并结合自
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和流畅性。
5.作者现身说法,首先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之后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明确告诉马生,学业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条件的优劣和天资的高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3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文学常识填空。(3分)
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字景濂,号潜溪,__________(朝代)初文学家。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体裁),这是一种__________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__________之辞。
2.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弗之怠(dài)
既加冠(ɡuàn)
以乡人子谒余(yè)
B.烨然(yè)
容臭(xiù)
言和而色夷(yí)
C.朱缨(yīnɡ)
执经叩问(kòu)
有裘葛之遗(wèi)
D.逾约(yú)
绮绣(qǐ)
主人日再食(sì)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先达德隆/望尊
B.益慕圣贤/之道
C.门人弟子/填其室
D.手指不可/屈伸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录毕,走送之(完成)
B.色愈恭,礼愈至(至于)
C.尝趋百里外(曾经)
D.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5.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B.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D.岂他人之过哉
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B.腰白玉之环
腰缠万贯
C.右备容臭
臭味相投
D.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
7.下列加点词的古今词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2分)
A.不敢稍逾约
B.媵人持汤沃灌
C.主人日再食
D.右备容臭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手自笔录
B.戴朱缨宝饰之帽
C.腰白玉之环
D.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9.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译文: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
B.未尝稍降辞色。(译文:不曾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文: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
不觉得口中和身体的奉献不如人。)
D.撰长书以为贽。(译文: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
10.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
)(2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无硕师名人与游
③益慕圣贤之道
④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无鲜肥滋味之享
⑥缊袍敝衣处其间
⑦同舍生皆被绮绣
⑧余因得遍观群书
A.①④⑤⑧
B.③⑤⑥⑦
C.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
1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了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
心向学的精神。
B.作者描写富家子弟生活上的奢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章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2.下面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例如“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人们常说的“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分别指四十岁、五十岁。
B.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C.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其宗旨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为目的。——这句话有语病。
D.这篇文章,语言艰涩难懂,内容空洞无物,读起来味同嚼蜡。——加点成语运用准确。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材料一 “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雷海为从7万多名报名者中,一路过关斩将,用十三年的坚持和努力夺得了总冠军。“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他那上千首的诗词没有白背,诗词影响和改变着他的人生。?
材料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雷海为成名后,有网友嘲讽他:“一个连生活条件都还没改善的人,不想着怎么去赚钱,背那么多没用的诗词干什么?”“背诗歌又不能当卡刷,不还得去送外卖?”
材料三 教育部日前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排查,了解掌握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各校要加强午间、课后等时段管理。[甲]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积极建设良好的班级氛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各地各校要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乙]要提醒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特别要安排好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的生活,引导孩子绿色上网,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和不当消费。
(1)以一句诗作为材料一的开头,下面哪项最合适(
)(3分)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2)你同意材料二中网友的说法吗?请简述理由。(3分)
(3)材料三中画线句存在语病,请你帮忙修改。(4分)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 
 ”后加“ 
 ”。?
14.按照要求填空。(5分)
(1)全文的总领句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外出求学,以“缊袍敝衣”处在富家子弟之间却“略无慕艳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_____”和“_____”
字;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穷冬裂风 
穷冬: 
?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舍: 
?
(3)烨然若神人
烨然: 
?
(4)故有所览,辄省记
辄: 
?
(5)为一说,使与书俱
为: 
?
?
16.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当余之从师也
/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B.归而形诸梦
/
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8.【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4分)
19.结合【甲】文宋濂早年求学的故事,说说【乙】文中“少时之岁月为可惜”给你的启示。(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送东阳马生序》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3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文学常识填空。(3分)
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字景濂,号潜溪,__________(朝代)初文学家。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体裁),这是一种__________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__________之辞。
答案:宋濂全集
宋濂

赠序
临别赠言
勉励、称许
2.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2分)
A.弗之怠(dài)
既加冠(ɡuàn)
以乡人子谒余(yè)
B.烨然(yè)
容臭(xiù)
言和而色夷(yí)
C.朱缨(yīnɡ)
执经叩问(kòu)
有裘葛之遗(wèi)
D.逾约(yú)
绮绣(qǐ)
主人日再食(sì)
解析:冠ɡuān。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C
)(2分)
A.先达德隆/望尊
B.益慕圣贤/之道
C.门人弟子/填其室
D.手指不可/屈伸
解析:A.应为:先达/德隆望尊。B.应为:益慕/圣贤之道。D.应为:手
指/不可屈伸。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录毕,走送之(完成)
B.色愈恭,礼愈至(至于)
C.尝趋百里外(曾经)
D.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5.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2分)
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B.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C.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D.岂他人之过哉
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A项中的“支”是通假字,同“肢”。
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
(2分)
A.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B.腰白玉之环
腰缠万贯
C.右备容臭
臭味相投
D.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
解析:A.两个“若”都是“好像”的意思。B.“腰”依次为: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名词,腰间。
C.“臭”依次为:香气/气味。D.“再”依次
为:两次/表示又一次。故选
A。
7.下列加点词的古今词义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 )(2分)
A.不敢稍逾约
B.媵人持汤沃灌
C.主人日再食
D.右备容臭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C )(2分)
A.手自笔录
B.戴朱缨宝饰之帽
C.腰白玉之环
D.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C项加点词的用法是名词作动词,其他三项加点词的用法都是名词作状语。
9.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译文: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
B.未尝稍降辞色。(译文:不曾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文: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
不觉得口中和身体的奉献不如人。)
D.撰长书以为贽。(译文: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
解析:C
项正确的翻译应为: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10.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作者求学艰难的一项是(D
)(2分)
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无硕师名人与游
③益慕圣贤之道
④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无鲜肥滋味之享
⑥缊袍敝衣处其间
⑦同舍生皆被绮绣
⑧余因得遍观群书
A.①④⑤⑧
B.③⑤⑥⑦
C.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⑥
解析:①写的是致书之难,②写的是求师之难,⑤⑥两句写的是生活之难。其他几句则不是。
1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2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了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
心向学的精神。
B.作者描写富家子弟生活上的奢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章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解析:用富家子弟生活上的奢华和自己的贫寒进行对比,突出了他的学习虽苦犹乐。
12.下面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2分)
A.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例如“始龀”指七八岁,“加冠”指二十岁,人们常说的“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分别指四十岁、五十岁。
B.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C.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其宗旨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为目的。——这句话有语病。
D.这篇文章,语言艰涩难懂,内容空洞无物,读起来味同嚼蜡。——加点成语运用准确。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病句辨析、词语运用。A项,“花甲之年”指六十岁,“知天命之年”指五十岁。B项,说法正确。C项,句式杂糅。把“其宗旨”与“以……为目的”删除其一即可。D项,味同嚼蜡:味道像嚼蜡一样。形容说话或文章枯燥乏味。该成语意思符合该句语境。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材料一 “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雷海为从7万多名报名者中,一路过关斩将,用十三年的坚持和努力夺得了总冠军。“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他那上千首的诗词没有白背,诗词影响和改变着他的人生。?
材料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雷海为成名后,有网友嘲讽他:“一个连生活条件都还没改善的人,不想着怎么去赚钱,背那么多没用的诗词干什么?”“背诗歌又不能当卡刷,不还得去送外卖?”
材料三 教育部日前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排查,了解掌握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各校要加强午间、课后等时段管理。[甲]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思想情绪和同学关系状况,积极建设良好的班级氛围,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各地各校要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掌握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知识;[乙]要提醒家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特别要安排好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的生活,引导孩子绿色上网,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和不当消费。
(1)以一句诗作为材料一的开头,下面哪项最合适(A)(3分)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D.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解析:A句意思是“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此句与雷海为的事迹相符。B句,比喻志向远大。C句,借岩竹的坚韧顽强,表现自己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D句,意在勉励人们珍惜时间,刻苦读书。
(2)你同意材料二中网友的说法吗?请简述理由。(3分)
示例: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人除了追求物质的享受之外,更要有精神方面的追求。雷海为在送外卖之余刻苦背诵古诗词,他所获得的精神享受是物质享受无法替代的。
(3)材料三中画线句存在语病,请你帮忙修改。(4分)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 建设 ”改为“ 营造 ”。?
②[乙]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 消费 ”后加“ 的行为 ”。?
14.按照要求填空。(5分)
(1)全文的总领句是“________________”。作者外出求学,以“缊袍敝衣”处在富家子弟之间却“略无慕艳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_____”和“_____”
字;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余幼时即嗜学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勤

梅花香自苦寒来
解析:根据题干的提示进行默写,注意“嗜”“砚”“屈”等字不要写错。
二、阅读理解(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穷冬裂风 
穷冬: 
?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舍: 
?
(3)烨然若神人
烨然: 
?
(4)故有所览,辄省记
辄: 
?
(5)为一说,使与书俱
为: 
?
答案:(1)深冬,隆冬 (2)学舍、书馆 (3)光彩鲜明的样子
(4)就 (5)作,写 ?
16.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C)(3分)
A.当余之从师也
/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B.归而形诸梦
/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解析:C项“以”,介词,分别为“用”和“凭借”之意。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答案:(1)(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2)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18.【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重点将自己从师学习时的条件之艰苦与同舍生的奢华作对比;【乙】文既有“我”少时借书读之专与长大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对比,也有黄生与自己在借书这件事上彼此不同遭遇的对比。
19.结合【甲】文宋濂早年求学的故事,说说【乙】文中“少时之岁月为可惜”给你的启示。(4分)
示例:宋濂早年向别人借书并亲手抄写,不辞路途遥远向名师请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勤奋努力才有后来的成就。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要远远优于宋濂、袁枚当年,因此更应当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参考译文】
【乙】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家藏书很多,我前往借阅,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景。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竟然达到这样的程度。因此,只要看过的书就认真地去领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做了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到处都堆放满了。(由于长期不翻阅,)白色的蛀虫和灰色的虫丝时常沾满书本。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慷慨借书给人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舍不得借给人,这一点大不相同。既然如此,那么是我不幸碰上张氏呢,还是黄生有幸而遇到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那么他读书一定很专心,而他还书也一定迅速。
(我)写了这一篇(借书)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0张PPT)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成语中有诸多如此历经磨难成才的故事: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悬梁刺股(苏秦与孙敬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苦难
成功
垫脚石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文体知识
本文的文体:______
赠序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后记。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为推重、勉励、称许之辞。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本文即属此类。
第一课时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宋濂和刘基、高启被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介绍自己的求学经历及态度,勉励他勤奋读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

东阳马生

送给
东阳的马君则
赠序
读准字音
1.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shì
huán
yàn

dài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guān
shuò

kòu
jiàng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shì
yuán
chì
duō


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
,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qiè


jūn
shè
yìng
qīn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xiù
yùn
páo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miù
mào
3、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wèi
qiú

něi
lǐn
4、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zhì
zhuàn



第一段
求学之苦——渴望与决心
余幼时即
嗜学。家贫,无从
致书以观,每
假借
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
还。天
大寒,砚

坚,
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爱好读书
没有办法,
每每常常
抄写

表顺承,相当于“而”
砚台里(墨汁)
结成坚硬的冰
弯屈伸直

超过约定的期限
得到
即“弗怠之”,不懈怠,指不放松抄录书

人称代词,我

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




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
百里外,从
乡之先达
执经
叩问。先达
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因此

广泛地阅读
各种各样的书
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学说
忧虑担心
学问渊博的老师
疾走,跑
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请教
道德声望高
挤满
言辞和脸色
能够

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余立侍左右,援


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
获有所闻。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质,询问。
请教
有时
训斥,呵责
周到
回答,解释。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高兴,愉快
最终,终于
等待
所以
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根据要求填空
1.《送东阳马生序》开篇即点出作者“_____”与“_____”的矛盾,由此引
出求学的艰难。他能“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求学精神;“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表现了作者_______的态度;表现作者不屈不挠,执着请教的一句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家贫
嗜学
不敢稍逾约
勤学好问
尊重老师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思考:
1.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
2.作者是如何解决“无书”“无师”这两个困难的?(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解决“无书”的办法:
(2)解决“无师”的办法:
余幼时即嗜学。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第一段叙述了作者勤苦求学的哪两件事?
①幼时借书抄录;②成年远行求师。
4.第一段中提到两次“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或态度?
①前一个“不敢”,表现了作者讲诚信、守诚信的美好品质,这也是对借书人的尊重。
②后一个“不敢”,表现了作者谦虚好学、求教诚恳的态度以及尊敬老师的品质。
第二段
从师之旅——宜勤奋求学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

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
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
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
沃灌,以衾
拥覆,久
而乃
和。寓
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深冬,隆冬。穷,极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客舍,书馆
同“肢”,肢体
侍婢。这里指旅舍中的仆役

被子
寄居在
暖和
在……的时候
供养,给……吃
旅店
新鲜肥美的东西

围着盖上
热水
鞋子
拖着
书箱
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同舍生皆被绮
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左佩刀,右备
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
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被同“披”,穿
绣花的衣服
系帽的带子
在腰间佩戴,用作动词
香袋
光彩照人的样子
挂着
破旧的衣服。
缊,乱麻。敝,破
羡慕
因为
值得
吃穿的供给
发语词,这里放在句首表大概。
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
君子之列,而承天
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
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年老
参与
这里指有官位的人
跟随
恩宠光耀
何况,况且
超过
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做了官,承受着天子的恩宠光耀,跟随公卿之后,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天底下都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思考:
1.文章第二段依次从___、住、食、___四个方面写出了求学的_______情形,
但这些之所以未动摇作者的求学意志,那是因为“___
______________”(最后一处用原文回答)。


艰苦
以中有足乐者
2.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为什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
同类型题目:
◎作者对“同舍生”的穿戴做了详细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用同舍生衣着豪华的生活与自己节衣缩食的艰苦生活作对比,从而表现作者专心致志、以苦为乐的学习态度。
突出了“同舍生”服饰的华丽,与“我”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的志趣所在。
第三段
诸生学习——优越而懈怠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
岁有裘葛之遗,无冻
馁之
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
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
不得者也;
朝廷
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
饥饿
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
都是古代学官名
给予,赠送
做,当
现在
忧虑
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现在许多在太学里的学生,朝廷每天按时供给粮食,父母每年给予(他们)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受冻饥饿的忧虑;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子里面诵读诗书,也没有奔走的劳累;有司业、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任何问题得不到解决、没有任何要求得不到满足;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
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代词,他们
即“假之于人”,向别人借。诸,相当于“之于”。
低下
应当
养成
精通
天赋资质

难道
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思考:
1.作者多次将自己与“太学生”进行对比,请任意找出两组,并简析其作用。
①太学生“日有廪稍之供”
岁有裘葛之遗”,与作者“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对比。
②太学生“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与作者求教时“未尝稍降辞色”,常遇“叱咄”对比。
③太学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作者“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
作用:突出作者求学的艰难和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从而凸显作者的志趣并以此勉励马生。
2.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第四段
作序目的——勉乡人以学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
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
和而色
夷。
同辈
拜见
退休后进京朝见皇帝
言辞
初次进见尊者时所持的礼物
谦和
脸色
平易
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都称赞他的贤能。我进京朝见皇帝时,马生君则以同乡的人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言辞非常流畅通达,同他分析、议论问题,(他总是)言辞谦和,脸色平易。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善于
勉励
治学,做学问
意志
诋毁毁谤
显示骄傲
认为,说

夸耀
根据注释,自行口译。
他自己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十分劳苦,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所以我特意讲求学的艰难来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际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而在同乡面前显示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思考:
?马生读过此文后,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1.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作者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些优越的条件,学习作者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有所成。
1.全文从哪四个方面记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选文是写给马生的赠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
(1)①得书之艰
②求师之难
③旅途之艰
④生活之苦
(2)作者现身说法,以切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更有说服力。
深入探究
2.为何本文能感人?
面对同乡晚辈的请教,宋濂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运用现身说法。述说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如拉家常,显得情深意切,语重心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3.从作者的成长中我们不难看出,除勤奋刻苦外,他还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请你把体会最深的地方写出来。
①诚实守信。作者向他人借书,从来都会准时归还,不负约,所以能借到更多的书读。
②有礼有节。作者向“德隆望尊”的“乡之先达”求教时,总是“色愈恭,礼愈至”,故能得到更多的收获。
③安贫乐道。同舍生都衣着华丽,作者却无羡慕之意,坚守于学习之道。
④持之以恒。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克服困难,做到有恒心、有毅力。
4.你如何看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这种尊师方式?
(1)不赞成。应以民主、平等。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2)赞成。“先达”的这种“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尊师重教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根据课文内容,理一理你受到的启发。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1.记叙、描写二者的自然结合
写作特点
2.结构严谨,详略有致。
详写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难和勤奋;
略写太学生的求学条件。
3.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的写法
作者是德高望重的达官显贵,赠言的对象是一个同乡的青年,但文章没有盛气凌人之感,而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引起学习的动力,把握学习的方法。
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而这一切又无不是为了勉励马生。
(1)将自己的缊袍敞衣和同舍生的华丽穿戴对比。
4.用对比说理。
(2)将师生态度对比,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
生:色愈恭,礼愈至。
对比
通过对比,道理不言自明。
(3)将自己求学的艰难与太学生优越的求学条件对比。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关于“勤”的名言警句、俗语
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上一层楼。
老师寄语:
【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当堂训练
一、比较阅读,回答问题。
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略)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2、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4、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译: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邴原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
(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
(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
二、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后,九年级(6)班的同学举办了以“逆境与成功”为主题的语文专题活动,如果请你也来参加,你能完成下面的任务吗?
(1)【读一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灾难。可是,通常的情况是,当灾难没有落到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然而,事实上,一旦这种情形发生了,你就必须承受,往往也就能够承受。正如周国平所说的那样:“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为什么呢?因为生存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败,就像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那个“可以被打倒,但是绝不可以被打败”的老人一样。
结合材料,想想你读过的哪些书中有这样的人。请选择其中一个,结合相关情节对其进行评价。
《贝多芬传》中贝多芬在耳聋之后,仍然用一支小木棍听音乐,他在挫折面前没有屈服,用坚强和乐观谱写了生命的最强音。
(2)【辩一辩】有同学认为只要身处逆境,我们就能够成功。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情说说你的看法。
(3)【搜一搜】你知道哪些与“逆境与成功”有关的名人名言?请你写出其中的两句。
我认为这个同学的观点不正确。逆境的确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能力,但是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逆境中不断进取,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获得成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道

拜伦
(4)【写一写】活动结束后,班里决定出一期以“逆境与成功”为主题的黑板报。其中缺少“卷首语”,如果让你来写,你打算怎样写呢?(不少于50字)
“多难兴才”曾一度被人定为规律。请看: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岁丧父笃学而成才;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雪洗国耻;韩信遭胯下辱而统率百万雄兵……他们都是在与逆境搏斗中成为伟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