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03 12:3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导入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学习新课之前老师先考一下同学们对于时事的了解。这个图标大家认识吗?现在在中国上海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举行的一次国际盛会是什么?
(生)上海世博会。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上海世博会。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盛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举行,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下面我们通过一组图片从视觉上感受一下世博的精彩。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界博览会,总投资达450亿人民币,创造了世界博览会史上最大规模记录。世博会的举办说明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增强。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流而上,600多年前的中国也曾以强大的经济为后盾君临天下,万国来朝,那就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本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明朝中外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师)郑和是明代杰出的航海家。云南昆明人,回族,本姓马,小字三保。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明朝平定云南后,郑和被明军掳进军中并被阉割,后来被送给燕王朱棣。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靖难”,郑和随军出征,“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朱棣即位后,赐其姓郑名和,擢为内宫监太监。
(师)明代以文莱即东经110°(相当我国雷州半岛以及加里曼丹岛西岸)为准来划分东、西洋,把文莱以西的地方叫“西洋”,文莱以东的地方叫“东洋”。郑和出使的国家,都在当时“西洋”的范围内,因此郑和的七次出使叫做“下西洋”。
(师)因为历史离我们太过久远。接下来我们先通过一段影视资料领略一下郑和下西洋的磅礴气势。
(师)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那么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情况怎样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93—95页黑体字部分完成自主学习的表格。
(生)目 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时 间:1405—1433年
在位皇帝:明成祖(朱棣)
人 数:二万七千多人
船 数:二百多艘
出 发 点:刘家港
次 数:七次
到达范围: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历史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师)同学们完成的很好,以上是关于郑和下西洋我们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郑和下西洋的航线我们通过图片来进一步深入了解一下。
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出长江口南下,经过占城(在今越南中南部),浡泥(在今加里曼丹岛北部),满剌加(在今马来西亚马六甲一带),榜葛剌(在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古里(在今印度科泽科德)。南亚国家非常欢迎郑和船队的到来,这幅图片表现的是郑和同国王乘坐大象接受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欢迎。
船队接着一路向西,到达了红海沿岸的天方(在今沙特阿拉伯麦加)。这幅图片反映的是郑和船队同阿拉伯人进行商品贸易。同学们观察图片双方交换了那些物品?郑和船队的丝绸和瓷器最受当地人喜爱。郑和船队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等特产。
郑和船队还到达了非洲东海岸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郑和船队同样也受到了当地黑人的热烈欢迎,并赠送了长颈鹿。当时中国人称之为“麒麟”。
从以上的图片资料中我们看出,郑和所到之处大都受到当地居民热烈的欢迎,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的使臣甚至国王搭乘他们的船只前来中国访问。
(生)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进行比较: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所以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师)郑和为什么能成功的实现远航,有哪些因素?
(生)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是这个航海壮举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造船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科学技术条件;郑和的个人因素。
(师)郑和不畏艰难险阻,将毕生献给了航海事业,作为一个宦官,史书上对他的家世生平并没有多少记载,但他的名字却在他留下的足迹上生根发芽。今天,在郑和曾经到过的亚非一些地方,仍保存着他留下的遗迹,当地人们也深深地怀念着这位中国古代的和平友好使者。
(师)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然而在600多年前那个武力和征服的年代,明王朝“君临天下”却没有靠船坚炮利称霸世界,今天的中国就更不会武力称霸。以史为鉴,我们在新时代的发现之旅中,扮演的不能仅仅是发现者、访问者,更应该是领导者、参与者,未来的历史会这样纪录: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
过渡: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明代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典范。但是,这一时期不仅有中外间的友好交往,还有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
二、戚继光抗倭
(师)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他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后来他又考中武举,负责山东的防倭事务。了解完了这个人物,我们还需要解释一个名词,何谓“倭寇”呢?
(生)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师)解释的很正确。明代倭寇主要由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为什么到明朝中期倭寇这个不安分因素会这么活跃呢?
(生)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
(师)关于戚继光抗倭的具体知识我们以问题探究的形式来完成。
阅读材料“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回答
(1)材料中的“我”指谁?
(生)戚继光。
(2)“海波平”指的是什么?
(生)东南沿海的倭寇被平息。(链接《戚继光抗倭形势图》)
(3)“我”的愿望最终实现,原因有哪些?
(生)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
(4)通过“我”的事迹,并结合材料,你认为“我”有什么品质值得学习?
(生)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师)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师)岳飞、文天祥名垂千古,但都不被称为民族英雄。而戚继光却被称为“民族英雄”,为什么?那么什么人才是“民族英雄”?
(师)民族英雄是指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卫中华民族作出一定贡献的英雄人物。根据这一定义,岳飞、文天祥虽然是英雄人物,但他们反抗的不是外来侵略,而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由于女真族和蒙古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因此岳飞、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只有在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世界形势的发展,我国才开始遭受外来侵略,才出现民族英雄。
过渡:刚才共同了解了明代我国东南沿海遭受外来入侵的史实,此时还有一处地方受到西方殖民者的骚扰。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师)学习这一内容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这首歌歌词原是摘自一首诗,《七子之歌—澳门》。这首诗写于1925年3月,是闻一多有感于近代西方列强占我国领土而作,共分七个部分,将七处地方比喻为与母亲离散的孤儿对祖国的眷念。这首诗表现的是我国哪一地方被列强霸占?
(生)澳门
(师)它是被西方哪个国家强占的?
(生)葡萄牙
(师)早在16世纪,西欧国家相继开始殖民扩张,那么最早将魔爪伸到东方的就是葡萄牙。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但是我们说这一时期“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思考:这里的“攫取”“居住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葡萄牙人夺取了澳门的居住权?或葡萄牙人把澳门占为己有?
(生)葡萄牙人是通过贿赂、欺骗的方式,堂而皇之地住下来。他们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所以叫“攫取”。这是澳门被葡萄牙长期居留的开始,但他们只拥有“居住权”,澳门的主权仍属中国。
(师)历经445个寒暑,1999年12月20日澳门终于回归祖国。
四、知识总结
由学生进行知识总结,教师进行指导。
(师)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五、学生活动
明朝中外交往与冲突新闻发布会(组织两名同学做为新闻发言人,其他学生作为记者进行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