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 用多大的声音
教学目标
1.知道根据场合用合适的音量与人交流是文明、有礼貌的表现。
2.根据场合,用合适的音量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不同场合采用合适的音量与人交流。
教学准备
场景图、词卡,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讲述故事,引出话题
1.教师讲述故事,导入话题。
创设讲故事情境,教师有意用微弱的声音给孩子们讲个小故事。
提示:此环节联系了课本插图中的第三幅图,意在使孩子们指出教师使用微弱声音讲故事的不恰当。如此,既引出了交际话题,又学习了教材内容。
2.展开讨论,揭示话题。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同学们听不清老师的故事内容?进而点明讲故事时应该声音响亮,引出本课交际话题——用多大的声音。(板书课题)
板块二 随机体验,进入情境
1.出示文中第三幅情境图,引导观察发现。
(1)讨论:图中的小朋友和老师刚刚的表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样做正确吗?
(2)交流: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说一说。
2.创设情境,学生表演。
(1)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讲故事?
(2)学生上台模拟表演,师生评议。
板块三 观察图画,自主交际
1.观察课文插图,教师模拟,学生辨析。
(1)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现书中所示的图书馆、办公室和教室三个场景。
老师示范不正确的说话音量——
在图书馆中大声说:“请问,这里有人吗?”
在办公室大声说:“老师,我在教室里捡到一块橡皮。”
(2)学生用手势做动作,表示“正确”还是“错误”。
(3)学生交流,发表观点:判断这样做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不同的场景需要用不同的音量。(板书:音量)
2.进入情境,表演体会。
(1)小组合作,自主选择这两个场景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表演。
(2)指名表演,交际互动。
提示:每一场景,请一组学生上台表演。引导其他同学关注人物所在的场所,认真倾听,觉察出在不同的场所需要不同的音量。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呈现交际提示:有时候要大声说话,有时候要小声说话。
(3)学生互动,尝试小结。
每一小组表演完一个场景,激励学生进行评价,进而让他们自己总结:在哪儿应该怎样说话。
提示:口语交际要有一定的情境性和交际性。学生表演办公室的场景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关注交际对象,面对老师或长辈说话时,音量要适度。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还应渗透交际礼仪的培养,引导学生做到落落大方、彬彬有礼。
3.激励评价,教师小结。
小声说话,要在他人听得见的前提下,把声音降低到最小;大声说话,要声音响亮,姿态大方。
提示:教师可带着学生回顾前一个口语交际《我们做朋友》中的要求——说话的时候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传递真诚与尊重。
板块四 链接生活,场景体验
1.创设情境,启发思考。
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书本内容之外多种不同的场景,如餐厅、走廊、演讲现场等,并配上相关的说话内容。
2.学生观察,集体评议。
(1)场景一:餐厅。配字:老师,我可以加汤吗?
提示:引导学生关注餐厅里“小声说话”嘴唇口型标志,启发学生认识到在餐厅应小声说话,不应大声喧哗。
(2)场景二:走廊。配字:我们要慢慢地走,不要跑。
提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回忆自己平时是如何在走廊上说话、走路的。让学生意识到,不应该在走廊喧哗,更不应该追逐打闹。
(3)演讲现场。配字:我今天要朗诵的题目是……
提示:引导学生回想自己以前比赛的经历,体会到在舞台上表演或比赛,应大声说话,勇敢地表现自己。
3.自主选择,模拟表演。
(1)学生在以上三个场景中自主选择,进行表演。
(2)分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进行情境表演。
提示:教师参与其中,可以故意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发现并纠正。也可以请学生做小老师,手拿不同的图片任意走到一位同学面前,走到谁面前,就请谁用合适的声音说话。
4.教师小结。
提示:要注意观察区分不同的场景,思考判断后再用合适的声音说话。遇到小声说话的场合时,音量也不可过小,要让对方听得到。遇到需要大声说话的场合时,放开嗓门,但要注意不可过大,要注意保护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