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必修二人民版专题三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学情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法和学法
五、教具和教学设备
六、教学环节
七、课堂小结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预期效果
十、随堂练习 及作业
一、学情分析
首先,我介绍一下本班整体概况:我上的高一(10)班为普通班,本班共56人,这次月考试卷难度系数为0.55,我班平均分47分,80分以上的没有,70分以上的4人,及格人数16人,40几分的17人;
说明本班成绩很差,尖子生很少,及格率很低,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多。
总分前10名中有5人历史差;全班各科总分第31名至50名的学生中,有15人得历史成绩超过了第16名和第19名得学生;
说明班级优生偏科严重,学生存在学科不平衡现象,需要老师做好“治拐”工作,让学生知道学科平衡发展的重要性。
一、学情分析
选择题和主观题的得分率低,不喜欢做主观题。
这说明学生基础不牢靠,学生理解能力和归纳事件的综合能力不够,缺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大部分学生无学习历史的兴趣。
为此,提出几点应对的策略 :
1、教学方法、内容等要有针对性和趣味性,注重培养兴趣;
2、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传递历史学习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3、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能力的提升,夯实学生的基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狠抓平时教学当中对学生的常规工作,如作业、背诵、联系练习等等,让学生储备更多的知识。
5、多讲解题思路和方法,如何提取试题信息等等
6、主要是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良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现代史中经济建设探索中的重要内容,承接上节课探索中的成功与失误,党在纠正失误时做出的伟大决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开辟了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使中国人民由贫穷走向富裕,国家逐渐富强起来 。起到扭转中国乾坤的作用。无论在政治史、经济史还是思想史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认识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及对于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了。
②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③了解中国创立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课前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咨询身边的亲朋好友等等)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情况,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②课上运用文字、图表、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学习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阐述历史、分析问题和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和重大决策,充分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②通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增强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4)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难点: 国企改革的内及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根据本班的情况和本课的内容,我主要采用情景再现法、比较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学案教学法、图表归纳法。采用“课前自主预习—教师创设情景设问—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知练习”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学生中心论。
说学法:通过文字、图表、影视资料、歌谣等,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记忆背诵重要的知识点。
五、教具和教学设备
课前准备:
1、学生预备:学生课前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咨询身边的亲朋好友等等)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情况,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填好《世纪金榜》上的自主学案,勾划出本课的基础知识,对有疑问进行标记。
2、 教师预备 教学课件制作、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汇总并优化组合
六、教学过程
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及目标
导入 让学生看一组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衣食住行任意一组图片。设问:是什么带来了这些变化呢?
工作重点的转移(重点)
随堂抽查背诵情况;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知道其重要性。
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这次隆重的会议,让学生找到会议召开原因和内容,尤其是重心的转移和伟大决策
(2)会议的意义:三个历史性转变;两个标志;学生默读一遍 重难点
(1)会议召开的必要性和内容:(以利用课件展示视频“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重点
让学生直接入题,知道是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
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及目标
导入 两段凤阳花鼓词
农
村
经
济
体
制
改 革(重点)
迅速调动学生注意力,导入农村改革。
(1)改革的必要性:难点
(出示小岗村改革契约照片
和材料)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农村改革的必要性。
(2)改革内容: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填写表格,判断分析两段歌谣)。
培养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知识的迁移和比较能力、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城市
经济
体制
改革(重
点)
使学生理解农村改革的又一重要步骤——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理解农村改革的方向---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
(1)改革的必要性 难点
(出示一封公开信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两个工厂经营的实例)
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感悟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2)改革内容:由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回答: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②如何给企业“松绑”?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②展示乡镇企业的照片和现代农民生产、经营方式巨变的录像《现代化农业》
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难点 重组教材,指导学生比较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中归纳出改革的前提?实质?根本目的?
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形成易理解的重点
改革开放成就
使学生思维提升到理性认识层次,体会如何通过史实的归纳比较来探求、推断、印证历史结论。
背景音乐:《春天的故事》,学生结合地图,阅读教材,回答:①用史实对歌词进行解释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舒缓神经,烘托气氛;学会提炼教材中的关键信息;通过识图把历史地理相结合。
展示师生收集的资料。
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七、课堂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
总体构思
感受史实--用歌曲、图片、视频、文字材料设置情境。
探求规律--如: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领悟学习方法--如:论从史出;总结归纳,由此及彼;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八、板书设计
伟大的转折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原因:
2、会议的内容:(工作重心、改革开放)
3、会议的意义:(三个历史性转变;两个标志)
二、改革:农村到城市
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非农企业和乡镇企业(原因、历程、意义)
2、城市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起步、标志、要求、国有企业改革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形成背景;
2、历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特点和意义:
九、教学预期效果
1、本节内容学生初中了解的比较多,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多发挥自主性,回答有关的史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我也注重利用多媒体设施,放映相关的小影片(十一届三中全会)、寻找趣味性的歌谣、图片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在课堂教学中能帮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内容
3、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学生为主体和赏识教育的理念,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 ,总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
4、不足:基于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未对相关概念、术语进行深入阐述
十、随堂练习及作业
(思考回味、巩固的方式)
1、调查问卷:
①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②其中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③你在学习方法上有什么收获?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 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课后作业
凤阳花鼓词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1978年12月,地点:严立华家。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严宏昌、……关友申。”
这个契约被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藏品号为GB54563。
为什么农民会冒着生命危险签订这样一个契约?为什么这个契约会被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
(1)人民公社的体制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农民强烈要求改变生活困难的现状。(2)它率先实行分田到户,无意中揭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分配制度
经营管理制度
所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民公社制
公有制
公有制
高度集中统一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平均分配
按劳分配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家庭联产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一封“松绑”公开信
1984年3月23日福建省55位国营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写了一封公开信
信中写道: “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为此,我们怀揣冒昧大胆地向你们伸手要权。”
请回答:信中所说的现行体制指什么体制?
为什么“要向你们伸手要权”?要什么权力?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想安装几台风扇、鼓风机,但是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时间上的大量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都要听北京的。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工程需要1030万立方米石料,图为大江截流工程胜利完工的情景
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全景
上海宝山钢铁公司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上世纪50年代列宁装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