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语文七上《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关键词句划分段落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
2.通过批注关键语句,感受人物美德,理解课文主题。
3.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抒发感悟。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品味赏析法、读写结合法
第四单元解析
人文主题:本单元围绕“人生之舟”主题编排了《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4 篇课文。通过学习体味不同的人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学会规划人生,珍爱生命。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学会圈点勾画,除了勾画关键语句外还可以在喜欢的词句和有疑惑的地方做批注。在默读中,整体把握文意,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厘清作者的思路。
《植树的牧羊人》解析
人文要素:理解主题: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
语文要素: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通过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课程导入
教师语言:一片几千公顷的荒山,几十年的时间被一个人一点一点全部栽上了树,荒山变得有了生机,大家相信这是事实吗?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人物,他或许就是中国的“愚公”。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 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 20 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多数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请找出“我”三次去高原的句子
教师语言: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
1. ? 请找出点明“我”三次去高原的句子。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交流。
明确:
①那是 1913 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②战争结束了。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
③1945 年 6 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填写表格,比较异同
教师语言:是的,课文分别叙述了三次见到牧羊人的情况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请大家填写表格,找出“我”三次去高原的异同。
2. ?? 填写表格,比较异同。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填表,讨论。
明确:
①55 岁,亲人离世,独自住在石房子中,放羊、种树。
②身体很硬朗,养蜜蜂,种树。
③87 岁,没有任何动摇或怀疑。
④荒野,光秃秃的山,狂风呼啸,村庄废弃,泉水干涸,干旱无比。
⑤山毛榉树一眼望不到边,出现泉水,橡树茂盛,白桦树鲜嫩、挺拔。
⑥微风飘着香气,富饶,一万多口人幸福地生活。
提取关键句,复述故事
学生活动:口头复述故事,并展示。
【设计意图】
利用课后习题中设计的表格,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关键词句划分段落层次,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并通过复述故事梳理课文内容,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初识人物形象,感悟人物情怀
教师语言:?假设老人尚在人世,被邀请到了我们班级颁奖典礼现场和我们做一个现场访谈。你会向老人提什么问题?请你写出问题并想象老人的回答。
学生活动:进入情境,体会人物情怀,进行口头表达,并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
从整体上感受牧羊人的艰辛与执着,通过口头表达训练语言组织能力。
第二课时圈画批注,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语言:上节课,同学们感受了牧羊人高尚的情怀与伟大的贡献,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牧羊人,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教师语言:让我们再次默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牧羊人的语句,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课件示例:“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轻轻”一 词生动地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体现了牧羊人对于挑选种子认真、仔细的特点。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勾画语句,圈点批注,班级展示交流。
分析细节,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语言:文中除了作者直接描写了牧羊人的形象,还间接描写牧羊人,请从文中找出能够间接体现牧羊人形象的语句加以品析。
课件示例:“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勾画语句,圈点批注,班级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紧扣文本,结合具体字词句,分析和感受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圈画关键词句,体会表达效果
教师语言:文章对牧羊人的描写朴实而饱含情感,你们能否找出一句进行分析?
1. ? 圈画关键词句,体会分析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圈画句子,分析语言。
示例 1:“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示例 2:“这是老人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明确:
“杰作”指超过一般水平的好作品。“奇迹”指不平凡的事情或业绩。这两个词语蕴含了作者对牧羊人成就的高度评价,表达对牧羊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分析疑难,理解主旨
教师语言:有同学在预习是提到对这个句子理解的困惑,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得出你的结论。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学生活动: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组讨论。
课件明确理解:
??? 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命运会被改变。
【设计意图】
通过品析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理解文章主旨。
第二课时课外活动
教师语言: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课件出示】
要求:概括事迹,写出评价和感受。300 字以内。
示例: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 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扎进太行山,搞起了山区开发研究,这一扎就是34年。其间,他在当地推广了 36 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 35 亿元,纯增收 28.5 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 28 项,建立了太行山板采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的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太行山 10 万群众脱贫奔小康,他被村民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学生活动:查阅资料,独立写作。完成后在班级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
联系生活,进一步感受“植树人精神”,感受生活中的“种树的人”身上散发的理想光辉和性格力量,受到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