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语文七上《22.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穿井得一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文体知识和《吕氏春秋》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字词。
2.梳理故事结构,多角度思考,理解寓意,从寓言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梳理故事结构。
三、教学难点:多角度思考,理解寓意。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思维导图法
第二课时??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伊索寓言》;
2.充分利用扩写情节、分角色演读、改写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寓意,培养其思辨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扩写情节,进入故事情境。
三、教学难点:多角度解读寓意。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想象补白法、思辨法
第三课时?? 杞人忧天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通过设计剧本把握寓言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2.阅读助读材料,多角度解读文本,说出从寓言中获得的有益启示。
二、教学重点:设计剧本,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运用审辨性思维,多角度解读寓言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想象补白法、材料探究法
第四课时?? 蚊子和狮子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2.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训练发散思维。
二、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改写故事。
三、教学难点:编写寓言故事。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
第六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构成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都是富于想象力的文本。通过学习,可以激发阅读兴趣,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体验虚构与想象的力量,扩大自身的视野,憎恶假恶丑,向往真善美。
语文要素:本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是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形象来曲折地反映现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想象丰富奇特。学习本单元时要学习快速阅读,通过寻找关键词语等方法提高阅读速度。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寓言四则》解析
人文主题:理解寓言假托的故事中寄寓的意味深长的道理,结合生活多角度思考。
语文要素:了解四则寓言的寓意,说出这个寓意是如何通过故事来体现的。能从不同角度、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激趣导入
教师语言: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图片,你能讲图中的故事吗?
(课件出示:乌鸦喝水、狼来了、狐狸和乌鸦等寓言故事图片)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引入寓言教学。
了解寓言
教师语言: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有关寓言的常识。
学生活动:结合下面几则材料,概括寓言的基本特点。
(1)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2)俄国寓言作家陀罗雪维夫说:“寓言是穿着故事外衣的真理”。
(3)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故事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道理好比是灵魂”。
明确: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故事”和“道理”是寓言的两个要素。
了解《吕氏春秋》
阅读课下注释有关《吕氏春秋》的介绍,了解《吕氏春秋》。
【设计意图】
整体把握寓言的基本特点,了解并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有问题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活动:
1. ? 结合注释,串译课文。
2. ? 小组讨论有疑问的地方,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 ? 班级集中讨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 ? 抽生串译课文。
【设计意图】
熟悉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探究结构
教师语言: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学生活动:
丁氏告人:①????????????。?
传之者曰:②????????????。?
宋君问之,(丁氏)曰:③??????????????。?
作者感叹:④????????????????。?
明确:①吾穿井得一人??? ②丁氏穿井得一人?? ③穿井得一人之使??
④以讹传讹不如无闻
【设计意图】
进一步了解故事内容,明确各人物和传闻的关系,为下一个环节理解寓意做铺垫。
从议论入手理解寓意
教师语言:如何理解作者在文末发出的感慨?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问题。
明确:文末的感慨表达作者的讽刺之情。这则寓言故事说明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对我们的启示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该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从故事的主要形象入手理解寓意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探讨下列问题。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各组派代表展示。
(1)丁氏家的家事被闹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他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2)你如何评价“闻而传之者”?
(3)如果你是国人中的一个,有什么理性思考?
(4)你如何评价宋君?
明确:
(1)说话要表述清楚,不要含糊其辞,更不要产生歧义。
(2)不可轻信传言,更不要盲目传播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遇事要有判断力,调查了解真相。
扩展延伸
教师语言:你能联想到哪些和这个故事有关的成语或者俗语?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问题。
明确:谣言止于智者、人云亦云 、鹦鹉学舌 、道听途说 、流言蜚语
以讹传讹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听风就是雨
【设计意图】
?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加强了相关的积累。
积累文常
教师语言:哪位同学了解《伊索寓言》,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学生活动:阅读课下注释,结合老师的补充介绍,了解《伊索寓言》。
? ? ?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是古希腊、古罗马流传下来的故事,可以看作是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伊索(约公元前 6 世纪),生活在古希腊城邦时代。相传,伊索是一名奴隶,据说那时一个奴隶值一到两只羊,而伊索值五只羊,他的优点是他常常使他的主人思考,他还多次在各种重要场合,用自己的机智辩才为主人赢得荣誉,因此得到主人的赏识而获得自由。
《伊索寓言》在明朝时传入我国,我国第一个《伊索寓言》的译本是 1625 年刊印的《况义》。清代之后,出现了许多《伊索寓言》的译本。
【设计意图】
积累文常。
感知故事梗概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故事,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学生活动:读课文,填空。
①???????????
赫耳墨斯?? ???????与????????? 雕像者
②???????????
明确:①三问? ②三答
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语言:文中说,“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如何理解“虚荣”和“爱慕虚荣”?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明确:虚荣是指外表、成就、地位等外在的荣耀。爱慕虚荣指过分看重、过度追求和自身实力不相当的外在的荣耀。
教师语言:哪些地方能体现赫尔墨斯爱慕虚荣呢?哪里又能体现他不受重视呢?
学生活动: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做批注,并在班级展示交流。
明确:
(1)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多大的”,表现赫耳墨斯笃定他在人间是一定会受到尊重的,“来到雕像者店里”的目的是希望听到人们对他的恭维,表现他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狂妄自负的特点。
(2)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笑着”,可以理解为赫耳墨斯对宙斯雕像才值一个银元的不屑和讥笑;也可以理解为他对自己的价值能超过宙斯显得胸有成竹,是一种轻松得意的笑。表现他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的特点。
(3)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我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我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多少钱?”宙斯和赫拉是赫耳墨斯的父母,职位也比他要高,可是赫耳墨斯觉得自己比他们“更”值钱,一个“更”字凸显了赫耳墨斯的目中无人、目空一切、自以为是。
教师总结:在西方文学作品中,赫耳墨斯的名字常被用来讽刺那些自视甚高,却不被人重视的人,成语“夜郎自大”和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赫耳墨斯的雕像”一语,则常被用来指代“一文不值的东西”。
教师语言:尽管赫耳墨斯自我感觉良好,但在雕像者的眼里,他是一文不值的,请你发挥想象,填写下列空白处。
学生活动:填空,并说明理由。
雕像者?????????????????地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明确:
漫不经心的、不耐烦、不屑;斜眼看着赫耳墨斯的雕像,努努嘴,漫不经心
热情、急切;捧起雕像,递到赫耳墨斯眼前,扬起笑脸,急切
慷慨、大方、豪爽;指了指宙斯和赫拉的雕像,又指了指赫耳墨斯的雕像,右手一挥,慷慨
教师语言:听了雕像者的话,赫耳墨斯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明确:尴尬、难堪、难为情、羞愧、无地自容……
【设计意图】
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并在品读重要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故事情境,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并且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训练想象能力,发展思维。
多角度解读寓意
教师语言:“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你能把这句话改写成直接揭示故事哲理的句子吗?
学生活动:改写句子。
明确:这个故事告诉他们,要正确认识自己,过高估计自己的人只能自取其辱。
教师语言:思考,如果赫尔墨斯不化作凡人,故事会怎样?你能得出怎样的寓意呢?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这个故事适用于????????? ①??????????。
告诉他们?????????②??????????。
明确:①希望得到真实评价的人 ②要想得到真实评价,就要“隐藏”身份,深入基层
教师语言:面对同一件东西,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对它的价值评估悬殊巨大,他们各自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你能得出怎样的寓意呢?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这个故事适用于?????? ???①??????????。
告诉他们?????? ???②?????????????。
明确:赫耳墨斯觉得自己值钱的依据是自己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雕像者觉得赫耳墨斯不值钱,因为他是从原材料、工艺、工期、市场需求等角度考虑的。
①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人 ??②对待相同的事物,判断的标准不同,得出的价值也不同。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寓意,培养其思辩的意识和能力。
激趣导入
教师语言:老师教书育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医生救死扶伤,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法官惩恶扬善,是天底下最高尚的职业。如果今天老师要重新选择一种职业,你们猜我会从事什么职业?今天,我要变身法官,邀请各位同学当我的小助手、小秘书,咱们一起审理一个千古疑案。
【设计意图】
?引发悬念,激趣导入。
文学常识
教师语言:案件是这样的:一个来自周朝的杞国人,他要起诉列子,状告列子侵害了他的名誉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列子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杞人忧天》。
课件同步出现列子的相关资料:列子,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后人根据其思想编辑整理为《列子》,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题材广泛,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颇富教育意义。
疏通文意之断句
学生活动:1. ??大声朗读文章,根据注释及字典疏通文意,准确断句,积累字词(关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⑴ 断句示例:
杞(qǐ)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wú)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zhòng)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chú)步/跐(c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shì)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疏通文意之字词积累
(2)积累字词
亡(wú)无,没有。
积气:聚集的气体。
若:你。
中(zhòng)伤:伤害。
四虚:四方。
舍(shì)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奈何忧崩坠乎:为什么?? 奈地坏何:拿……怎么办
文章内容概括、脉络梳理
2. ?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并阐明要点。
杞人(其人)忧天,晓之者(忧彼之所忧者)三解其三忧。
三忧:忧天崩;忧日月星宿坠;忧地坏。
三解:天,积气耳,亡处亡气;日月星宿,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地,积块耳,亡处亡块。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习惯,并按照“三忧、三解”的思路快速理清文章思路。
体会人物心情
教师语言:故事内容了解了,咱们还需要去事发地调查走访目击者,请他们帮我们还原事件。
学生活动:(一)还原事件,设计剧本,阐述设计理念。
剧本框架: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设计理念:填写内容不唯一,但要体现杞人从忧心忡忡到释然大喜的变化。
把握人物形象
(二)概括人物形象,分角色演读:
学生根据剧本进行演绎,体现人物形象:
杞国有多愁善感、好奇心强、善于思考、并不固执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率真可爱、热情热心、开导有方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设计意图】
补充“杞人”和“晓之者”对话时的神情状态,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物性格。并通过分角色演读,进一步理解文意。
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师语言:同学们发挥了联想和想象,通过剧本设计和演读再现了当年的那一幕。现在,我们要换位思考,听听原告的陈述和辩解。
学生活动:换位原告,在横线上补齐上诉理由。
教师过渡语:两千多年前,我和一个人有过一次谈话,这次交谈不知道怎么传入了列御寇的耳朵里,他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了。到了晋代,又有人把这个故事整理到了《列子》这本书里。从此,我就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遗臭万年的人。
人们一读《杞人忧天》,就说,这个故事讽刺那种???? ①???的人。他告诉人们:天下本无事,????? ②?????。
人们还老用“杞人忧天”来造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你听:哎呀!你为什么要杞人忧天呢?哎呀????? ③?????。
我的诉求是:希望英明的法官为我翻案,让我不再成为无端忧虑的庸人的代名词。
①讽刺的是那种为不必要的担忧徒增烦恼的人。
②庸人自扰之
③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小组讨论总结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从下列任务群中选择一个活动,按要求完成辩护任务。注:不可与其他组任务交叠。
第一组:阅读三则材料,结合寓言故事的内容,说说你怎样看待“杞人之忧”。
[材料一]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屈原《天问》
译文: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十二等分?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如何置陈?
[材料二]
南方有畸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堕不陷,风雨雷霆之故。
——《庄子·天下》
译文:南方有一个长相奇特的人,名叫黄缭,他问天地不堕不陷的原因,问风雨雷霆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
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译文: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第四组:阅读材料,结合材料内容,提炼作者的观点,说说他怎样看待“杞人之忧”。
《杞人是一位哲学家》
?? ? ? ?河南有个杞县,两千多年前出了一个忧天者,以此而闻名中国。杞县人的这位祖先,不好好地过他的太平日子,偏要胡思乱想,竟然担忧天会塌下来,令他渺小的身躯无处寄存,为此而睡不着觉,吃不进饭。他的举止被当时某个秀才记录了下来,秀才熟读教科书,一眼便看出忧天的违背常识,所以笔调不免带着嘲笑和优越感。靠了秀才的记录,这个杞人从此作为庸人自扰的典型贻笑千古。听说直到今天,杞县人仍为自己有过这样一个可笑的祖先而感到羞耻,仿佛那是一个笑柄,但凡有人提起,便觉几分尴尬。还听说曾有当权者锐意革新,把“杞人忧天的成语改成了“杞人胜天”,号召县民们用与天奋斗的实际行动洗雪老祖宗留下的忧天之耻。
可是,在我看来,杞县人是不应该感到羞耻,反而应该感到光荣的。他们那位忧天的祖先哪里是什么庸人,恰恰相反,他是一位哲学家。试想,当所有的人都在心安理得地过日子的时候,他的眼光却超出了身边的日常生活,投向了天上,思考起了宇宙生灭的道理。诚然,按照常识,天是不会毁灭的。然而,常识就一定是真理吗?哲学岂不就是要突破常识的范围,去探究常人所不敢想、未尝想的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吗?我们甚至可以说,哲学就是从忧天开始的。在古希腊,忧天的杞人倒是不乏知己。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赫拉克利特和恩培多克勒都认为天是会毁灭的。古希腊另一个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则根据陨石现象断言,天由石头构成,剧烈的旋转运动使这些石头聚在了一起,一旦运动停止,天就会塌下来。不管具体的解释多么牵强,关于天必将毁灭的推测却是得到了现代宇宙学理论的支持的。
? ? 也许有人会说,即使天真的必将毁灭,那日子离杞人以及迄今为止的人类还无限遥远,所以忧天仍然是可笑而愚蠢的。说这话的意思是清楚的,就是人应当务实,更多地关心眼前的事情。人生不满百,亿万年后天塌不塌下来,人类毁不毁灭,与你何干?但是,用务实的眼光看,天下就没有不可笑不愚蠢的哲学了,因为哲学本来就是务虚,而之所以要务虚,则是因为人有一颗灵魂,使他在务实之外还要玄思,在关心眼前的事情之外还要追问所谓终极的存在。当然,起码的务实还是要有的,即使是哲学家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杞人因为忧天而“废寝食”倒是大可不必。
? ?? ? ?按照《列子》的记载,经过一位同情者的开导,杞人“舍然大喜”,不再忧天了。唉,咱们总是这样,哪里出了一个哲学家,就会有同情者去用常识开导他,把他拉扯回庸人的队伍里。小国之缺少哲学家,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第五组:阅读材料,结合材料内容,说说你怎样看待“杞人之忧”。
[材料一]有专家预测:全球变暖使得冰山冰雪的积累速度远没有融化速度快,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积累,这就断绝了当地的饮用淡水。这将会带来因缺水而产生的冲突和战争。气温升高会给人类生理机能造成影响,生病几率将越来越大,甚至滋生出新疾病。社会在医疗上所支付的金钱将越来越多,死于非命的人将越来越多。
[材料二]科学家们已经提出,当软件变得非常善于制造更好的软件时,可能就会出现所谓的“智能爆炸”,一旦目标设置得很不好,这些超级智能系统或许会使用其智力,给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设计意图】
要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杞人之忧”,就需要找到有利于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资料。阅读与《杞人忧天》同时期的作品,分析“忧”的字源与字义发展,从古人对自然的迷茫中,从古人对“忧”的表述里,学生能找到理解“杞人之忧”的钥匙——与自然现象打通,“杞人之忧”并非由来无端,是有其合理性的;从名家张国平的评判中,从“当代杞人”的行动里,学生可以认识到“杞人之忧”是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值得尊敬的。这样引导学生一步步为杞人“翻案”,让学生由嘲讽杞人的无端忧虑,到理解杞人“忧”之正常合理,最后到尊敬“杞人”的忧患意识,改变以往模式化的唯一答案,达到多角度解读寓意,培养学生思辩的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目的。
小结:同学们,虽然如此,但也有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当今,防患未然的“深忧远虑”有没有必要呢?
今天,我们又发现了《杞人忧天》这则寓言中更丰富的内涵,它肯定的是那种“忧天下之忧”
的智者,更启示人们应有一定的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是的,寓言是一座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也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多走几遍,我们既可以看见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设计意图】
?希望学生在阅读成就感的基础上,喜欢寓言,多读寓言,多品寓意。
课后活动
阅读《列子》中的另外几则寓言故事,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等。搜索相关资料进行多角度思考,选择其中一篇写出自己的感悟。( 200 字左右)
【设计意图】
首先是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同时,《列子》中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基于理解的阅读要求不会给学生制造阅读文言文的障碍,可以从另一方面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本节课学生学习如何阅读寓言,如何运用审辨性思维多角度解读寓言的现实意义,这种意识和能力需要借助作业,通过迁移运用达到巩固和提升。
?
读故事
教师语言:(出示蚊子和狮子的图片)想一想,一只蚊子和一只狮子对抗,谁会获胜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另一篇出自《伊索寓言》的故事《蚊子和狮子》。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故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
学生活动:朗读并概括故事内容。
明确:蚊子战胜了狮子,却在飞走的时候被蜘蛛网粘住。
教师语言:分角色演读故事,说一说,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蚊子?
学生活动:分角色演读,圈点批注,交流,分享。
明确:我看到了一只志在必得的蚊子,它的“挑战宣言”貌似狂妄,实际包含智慧,是在冷静分析敌我力量的基础上进行的挑衅。
我看到了一只得意洋洋的蚊子,它 “吹着喇叭”“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表现它骄傲自满,得意忘形之态。
我看到了一只沮丧懊恼的蚊子,它临死前的“叹息”,表现它的遗憾和不甘。
教师语言:下列成语中,哪一则能概括本文的寓意:骄兵必败;不自量力;大意失荆州;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学生活动:思考,选择,讨论。
明确:本文讽刺了那些能够战胜强敌却因得意反被弱者战胜的人,“骄兵必败”能概括本文的寓意。
【设计意图】
概括故事内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进一步熟悉内容,理解故事形象,并通过选择成语概括寓意的方法,精炼地概括寓意,增加语言积累。
?
改故事
教师语言:阅读修改后的故事,谈谈你对寓意的理解。
??? ? ?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说完,蚊子吹着喇叭冲了过去。狮子气得举起爪子,瞅准蚊子狠狠地一挥。蚊子感到天旋地转,晃荡两下后垂直坠落到地上。狮子抬起硕大的前腿,把蚊子捻成了肉酱。
学生活动:阅读,说寓意。
明确:不要盲目挑衅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
教师语言:阅读修改后的故事,谈谈你对寓意的理解。
??? ? ?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学生活动:阅读,说寓意。
明确:世上万事万物,各有所长所短。强者有短处,弱者也有长处,弱者如果能扬长避短,就可能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教师语言:如果我想表现的寓意是“一物降一物”,为了让这个寓意更明晰,请续写故事。
学生活动:思考,续写,展示,交流。
明确:示例:蜘蛛正咂摸着嘴,突然,松树上滴下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蜘蛛被松脂包住,网也被拉破......
【设计意图】
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语用训练,提升思维能力,理解故事情节与寓意之间的对应关系。
编故事
教师语言:下面我们来练习编写寓言故事。
题目一:《嘴和眼的对话》,寓意自定。
题目二:《树和斧子》,寓意自定。
要求:任选一题完成,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想象合理,300 字左右。
学生活动:构思,写作,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语用训练,提升思维能力。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