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语句衔接与连贯
专题突破训练
1.[2020·东城区二模改编]结合语境,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天坛建筑中暗藏着许多数字象征。祈年殿柱子的数目,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围和外围相加为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加上内围为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铜柱为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圜丘共分三层,据统计,每层石阶、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之说。更让人赞叹的是,上中下三层台面直径之和为四十五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还含有“九五之尊”的意思。 。?
A.圜丘通过对数字“九”的反复运用,强调了“天”至高无上的地位
B.天坛建筑通过对数字“九”的反复运用,强调了“天”至高无上的地位
C.通过对数字“九”的反复运用,以天坛建筑强调“天”至高无上的地位
D.通过对数字“九”的反复运用,以圜丘强调“天”至高无上的地位
2.[2020·石景山区二模改编]结合语境,在材料第二段横线处填入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这个事情挺复杂的。首先,垃圾填埋场快填满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填埋都是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但是,垃圾填埋场的容量是有限的。随着生活垃圾越积越多,填埋场的容量已经趋于饱和了。那再多建点儿填埋场呗!填埋场越来越多,会挤占生活空间,造成“垃圾围城”的景象;况且垃圾不能及时填埋,很短时间内就会臭气熏天,导致更严重的污染。
你可能会说,那可以焚烧啊,可以生物处理啊,可以回收利用啊。没错!可真正实行时就会遇到问题。比如,生活垃圾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含水量高的厨余垃圾,这些垃圾会降低焚烧效率;再比如,只有保证所有垃圾都是可以快速降解的,才可以实施生物处理。更别说那些废旧塑料、纸张等,本来可以回收利用,但被厨余垃圾沾污后,回收利用价值就不大了。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居民端直接进行垃圾分类。这样就能 ,实现良性循环。?
A.更有针对性地分流不同种类的垃圾,让各种处理手段有效地运转起来
B.让各种处理手段有效地运转起来,更有针对性地分流不同种类的垃圾
C.更有针对性地减少生产生活中的资源浪费,让节约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D.让节约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更有针对性地减少生产生活中的资源浪费
3.[2020·通州区一模改编]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的语段,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在明清时期享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盛名,这里曾经是漕运物资的必经之地,仓储重地。历史上通州曾是最重要的皇家码头。每到开春后,运河上南来的粮船便日渐繁多,从堤岸南望,各类船只帆樯星罗棋布,见头不见尾,十分壮观,形成了独特的通州八景之一。清末漕运终止。古城渐失繁华光彩;八国联军烧掠,城内官署民居精华火毁殆尽;1912年、1920年、1926年、1937年又连遭战火洗劫,古城满目疮痍。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善市容环境,通县政府将通州古城拆除。至此, 。而如今,成为城市副中心的通州,将谱写和谐宜居新篇章。?
【甲】通州古城的遗迹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只留下与之相关的地名,如东关、南关、北关、南大街和西大街等
【乙】通州古城的历史只残留在一些遗迹中,如东关、南关、北关、南大街和西大街等与古城相关的地名
【丙】通州古城的遗迹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如东关、南关、北关、南大街和西大街等与古城相关的地名
4.[2020·房山区二模]在讲述“房山红色故事”活动中,有位同学准备了下面内容。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943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群众剧社一个叫曹火星的19岁青年,来到房山区霞云岭堂上村。他使用当地民间流行的霸王鞭民歌形式,激情满怀地创作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不朽歌曲。这首唱出了中华儿女心声的红歌从大山里飞出,就像插上了翅膀,很快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
A.它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经久不衰,被中国人民广为传唱。
B.它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被中国人民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C.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它经久不衰,被中国人民广为传唱。
D.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它被中国人民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5.[2020·昌平区二模改编]根据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长城,巍峨峻拔,气势磅礴,跨越千年历史,纵横十万余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① ,金戈铁马、逐鹿疆场、改朝换代等在长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替和荣辱变迁。 ② ,除了本身具有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饰、绘画等建筑艺术外,还有因长城而出现的诗词歌赋、民间文学等文学艺术,长城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 ③ ,无论是《义勇军进行曲》中的“新的长城”,还是弘扬时代精神的“众志成城”,长城无不彰显着顽强、奋斗、敢牺牲、坚不可摧、勠力同心的民族精神。?
A.①长城是历史的实物丰碑 ②长城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③长城是文化艺术的宝藏
B.①长城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②长城是历史的实物丰碑 ③长城是文化艺术的宝藏
C.①长城是文化艺术的宝藏 ②长城是历史的实物丰碑 ③长城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D.①长城是历史的实物丰碑 ②长城是文化艺术的宝藏 ③长城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6.[2020·燕山地区一模]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从历史上看,疫病一直是和人类共生的。人类战胜了老的疫病,有了预防措施,新的疫病又不断冒出来,给人类造成麻烦、带来灾难。三千年来的历史说明,中国是一个勇于并善于抗击疫情的国度。 。?
A.疫病让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同舟共济,战胜了疫情,发展繁衍至今。
B.疫情让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同舟共济,战胜了疫病,繁衍发展至今。
C.面对疫病,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同舟共济,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战胜了疫情,发展繁衍至今。
D.面对疫情,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同舟共济,以坚忍不拔的精神战胜了疫病,繁衍发展至今。
7.[2020·海淀区九上期末改编]年级开展了以“探文学初心,增文化自信”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活动中同学们追溯新中国70年来文学创作的历程,探寻作家创作初心的共性。请阅读下面文段,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2分)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从70年文艺实绩来看,如果不是在人民群众中有深厚根基,深入生活,同人民的感情、思想和心愿结合在一起,老舍就不会有《龙须沟》《茶馆》这样感人肺腑的剧作;如果不扎根人民、扎根乡里,周立波就不会创作出《暴风骤雨》《山乡巨变》这样优秀的长篇小说;如果不是“不管漂泊到何处,心永远贴着黄土地”,对家乡人民爱得真挚、彻底、持久,路遥怎能展现出《平凡的世界》里那种时代巨变中年轻人的进取精神? 。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才会增强攀登文艺高峰的信心和勇气。?
A.这些优秀作品,充分体现出作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努力和成就。
B.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作家们创作出这些优秀作品的初心。
C.作家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创作出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8.[2020·门头沟区九上期末改编]请阅读下面文段,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ニ、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击退了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红军翻过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取得胜利。长征的胜利,是理想的胜利,是信念的胜利。这场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 , , 。?
①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征程
③宣告了敌人想要消灭红军意图的彻底失败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衔接。本段内容中,根据“圜丘共分三层……‘九五之尊’的意思”可知“对数字‘九’反复运用”的是圜丘,而非天坛,因此填写的句子应该与圜丘有关,而不是整个天坛建筑,根据语句衔接不改变主语的特点,确定填写语句为A。
2.A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衔接。从内容看,这段文字在说垃圾分类的问题,不是节约理念和资源浪费问题,所以排除C、D。先分类再有效运转符合逻辑顺序,所以选A。
3.甲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至此”指到“通县政府将通州古城拆除”的时间为止。“通县政府将通州古城拆除”是说明通州古城的遗迹消失,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而不是说通州古城的历史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与古城相关的地名”不属于“遗迹”,为病句。
4.D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联系上下文得知,句子的主语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红歌,“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中”是时间状语,承接上文句子主语不变,答案应选D。
5.D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衔接。根据“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替和荣辱变迁”可知,①应该选择与之相照应的“长城是历史的实物丰碑”。根据“长城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可知,②应该选择与之照应的“长城是文化艺术的宝藏”。根据“长城无不彰显着顽强、奋斗、敢牺牲、坚不可摧、勠力同心的民族精神”可知,③应选择与之照应的“长城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6.D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衔接。横线处之前的句子的主语是“中国”,接下来,应该表述中华民族是如何面对疫情的,故主语应是“中华民族”。“繁衍”与“发展”两个词语有先后逻辑关系,“繁衍”在前,“发展”在后。
7.B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衔接与连贯。本次活动的主旨是探寻作家创作的初心。A项主要讲作家的努力与成就,C项强调的是作家们创作出这些文学作品的原因,都没有设计这次活动的主旨“初心”。
8.D [解析]本题考察语句衔接与连贯。这三句话写的是“长征”的意义,“宣告了……”“实现了……”“开启了……”,这三个句子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共29张PPT)
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
复习精品课件
专题六
语句衔接与连贯
1.[2019·北京第5题]下面是“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前言中的一段话。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既有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叶形矛头,也有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黄金武士;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既有柬埔寨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铜鼓,也有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突线钮铜铎,展览中的精美文物众多,举不胜举。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充分体现了这些精美文物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
【乙】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在这些精美文物的融合互鉴、交汇碰撞之中
【丙】这些精美文物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
【答案】丙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给出的文段分说丝绸之路上不同国家的“精美文物众多”,段末应该以“这些精美文物”为主语来总结概括这次展览的特点。
2.[2019·北京第17题]见专题十三“中考真题精选”第二、2题
3.[2018·北京第15题]见专题十三“中考真题精选”第三、1题
略
略
4.[2016·北京第5(3)题]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生肖也叫属相,是代表十二地支而用来记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十二属相之说在东汉时已有记载。在十二属相中,猴位列第九,即“申猴”。由于“猴”与“侯”同音,人们就通过创作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的吉祥画、玉雕、木刻、剪纸等艺术作品寓意“马上封侯”。猴子的形象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里,童话里有“猴子捞月”,寓言里有“朝三暮四”, 。有关猴的成语也不少,如“猴年马月”“沐猴而冠”。可见,“猴”在我国文化领域留下了诸多痕迹。?
【甲】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原本就是一只石猴
【乙】“齐天大圣”孙悟空原本就是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一只石猴
【丙】原本“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是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一只石猴
【答案】甲
【解析】联系上文,根据句式一致原则,即可选出答案。
【考情总结】
语句衔接与连贯,是北京市中考语言表达应用的重要内容。主要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简明”指表意简洁明确,没有歧义;语言表达“连贯”指能调整或选用语句,做到过渡自然、前后照应、衔接合理;语言表达“得体”指能根据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恰当地使用语言。
北京中考对本考点的考查,一种为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入横线处,使之与上下文连贯,如2019年、2016年,以及2019年、2018年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也曾出现;一种为给出几个顺序错乱的短语或句子,排序后还原到文中,如2015年、2014年北京中考试卷。
1.观察陈述对象是否相同,语意是否连贯
一般来说,题干中所给文字往往保持共同话题,即以某一陈述对象为中心。陈述对象的主语若一致,则语段的陈述话题、说明中心、议论角度也就相应一致。同时,上下文在语意上也会关系密切,相互呼应。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在把握句子整体意义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词、关键句来解答衔接题。
如2014年北京中考第1题,通读语段可知,这段话是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介绍,“周口店遗址”是这段话的陈述对象,而不是“周口店”。
2.观察词语是否照应,语脉是否相承
语脉的前后相承,必定有显性或隐性的词语与之相应。前面或后面出现了某一词语,再寻找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确定其先后顺序,使语脉的链条相承并衔接恰当。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通过对语意的理解和对关键词语的分析,把握语句间的前后联系,准确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句相呼应的词句。
[例1][2020·朝阳区二模]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其中既有唐代的荣启期问孔子葵花镜、历代御制孔庙碑拓片等文物精品,还有各种语言版本的《论语》,以及当代艺术名家创作的孔子题材艺术作品等。这些展品诉说着孔子思想形成、发展与传承演变的历程,讲述了孔子文化的深远影响,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
A.展览集中展示了孔子不同时期的700余件艺术品及珍贵文物、古籍
B.展览集中展示了孔子不同时期的700余件珍贵文物、古籍及艺术品
C.展览集中展示了不同时期与孔子相关的700余件艺术品及珍贵文物、古籍
D.展览集中展示了不同时期与孔子相关的700余件珍贵文物、古籍及艺术品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与运用。从横线后面的文段中可以找到相关线索:“葵花镜”“孔庙碑拓片”都是珍贵文物;“各种语言版本的《论语》”是古籍;“孔子题材艺术作品”是艺术品。这些展品出自不同时期,是“不同时期与孔子相关的”,而不是“孔子不同时期”的。所以选D。
3.观察句式是否一致,结构是否照应
语句间的照应,包括内容上的前后照应以及语序上的前后照应,如答句与问句间的照应、上下句词语间的照应、前后句式间的照应等。文段中往往有些隐蔽性的暗示,找出这些带有暗示的关键词句,题目便可迎刃而解。
如2016年北京中考第5题,联系上文,根据结构照应的原则,后一句也要和“童话里有‘猴子捞月’”“寓言里有‘朝三暮四’”一致,采用“文学作品怎么样”的形式。
4.观察语境是否相符,语意是否粘连
对于写景复句或语段,要注意语境因素,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别;气氛,有热烈、冷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常用的判断角度有:感彩一致;风格情调一致;语体风格一致。
如2012年北京中考第5题根据语段中“轻轻”“丝丝”“微漾”等词语,可以判断意境是宁静安详的,“喧哗与躁动”显然不符合语境,应选“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与“轻轻掠过”风格情调也不一致,应选“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
5.判断事理是否相承,顺序是否合理
句子衔接,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合乎思维规律,即合乎逻辑,否则上下句在事理上就会出现“裂痕”,衔接不上。常见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从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来看又有因果关系、总分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等。
[例2][2020·房山区一模]下面是学校“人与自然”主题展览前言中的一段话。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是视人与自然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和道德共同体,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高理想。现代科学也证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休戚相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必须要遵循的客观规律。因此,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 ?
A.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系统工程。
B.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系统工程。
C.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系统工程。
D.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系统工程。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语序。句子语序既有逻辑关系,也有语言习惯问题。本题中“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条件和基础。“一项”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位置是讲话的语言习惯,即数量词位于修饰语前面。所以选C。
1.[2020·朝阳区一模]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从荒漠戈壁发射成功,一曲嘹亮的《东方红》响彻寰宇。今年4月24日,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暨“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之际,“永远的东方红——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云展览在国家博物馆云展厅开幕。
“永远的东方红”云展览紧扣“弘扬航天精神 拥抱星辰大海”活动主题,分为“太空奏响东方红”“五十年砥砺前行”“精神的力量”“航天强国立新功”四个单元。云展览通过文字、图片、音频等数字资源,展出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嫦娥”系列航天珍贵物证近50件套,涵盖手稿、任务书、名单、邮票、模拟器、航天服等诸多品类。 。
【甲】这些珍贵的物证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时刻和巨大成就,阐释了建设者艰苦奋斗的精神。
【乙】为了阐释不断传承发展的航天精神,这些珍贵的物证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
【丙】这些珍贵的物证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阐释了不断传承发展的航天精神。
【答案】丙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解答时要注意做到保持话题统一,做到句意连贯和前后照应。阅读内容共两段,第一段写为了纪念五十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国家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主题展览。第二段具体介绍了这次主题展览:第1句介绍了云展览的四个不同的单元,第2句介绍云展览通过不同的形式展出了近50件套珍贵的航天物证。横线处为第二段第3句,紧承第2句的内容,总结珍贵航天物证的意义。承接第2句句末“诸多品类”,第3句的开头应为“这些珍贵的物证”,排除乙。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与航天无关,排除甲。故选丙。
2.[2020·海淀区一模改编]结合语境,在文末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人民的奋斗;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
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曾经历风雨如晦的动荡年代;长期奋斗中,中国人民曾面临一次又一次挑战。然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危急关头、挑战面前,中国人民从不屈服,勇于斗争,书写下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孕育了以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为内涵的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精神,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闪耀于大好河山、广袤田野,凝结于交织交融、同心同德的56个民族,体现于为实现梦想而执着前行的征程。我们的民族精神引领着人民以创造、以奋斗、以团结、以梦想,收获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书写彪炳史册的文明奇迹。
。?
【甲】我们自信的底气,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都源于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
【乙】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源于我们自信的底气,源于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力量
【丙】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答案】丙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要注意句子衔接的连贯得体。本段其他句子都是以“民族精神”为主语来说的,横线上的句子也应以“民族精神”为主语,因此排除甲句。乙句颠倒了两者的关系,表述错误,因此排除乙句。故选丙。
3.[2020·丰台区一模改编]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担当,意味着接受并负起责任。“责任担当”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方面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时代的要求、民族的希望、人民的期待。 ,心怀家国、坚定理想、不畏艰难、敢于担当。?
A.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争做参与者、担当者和建设者每个人
B.我们每个人都要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担当者和建设者
C.我们每个人争做参与者、担当者和建设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衔接。本句缺少主语,横线处应该填写的句子的主语可以充当“心怀家国、坚定理想、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主语成分。A、C项的主语是事,B项的主语是人,与后文衔接更恰当。
【专题突破训练】内容见Word版资源:
专题06 语句衔接与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