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1991年12月25日晚,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那么,苏联是怎么解体的?东欧国家又发生了怎样的剧变呢?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被降下
【学习目标】
1.了解经互会的建立,苏联模式对东欧的影响
2.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3.知道八一九事件,分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
【重点】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难点】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苏
联
波
兰
罗马尼亚
匈牙利
保加利亚
民德
南斯拉夫
大西洋
捷克斯洛伐克
阿尔巴尼亚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
1、成立“经互会”
①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简称“经互会”。
②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
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人_____________的轨道。
2、中苏关系:
①1949年,中苏建交;
②1950年,中苏缔结了_____________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经济互助委员会
友好同盟互助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苏联计划经济
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户会”。
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为榜样,展开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经济上管得过死,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1.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1926--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只有1.5%
2.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1953年,
斯大林逝世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
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
1、背景:
2、主要内容/措施:
3、结果:
4、评价/影响:
(1)经济
(2)政治
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①发动垦荒运动
④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批判对斯大林个人崇拜
②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失败
有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经济政治体制。
赫鲁晓夫严厉批评已故斯大林
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勃列日涅夫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失败
1、背景:
2、主要内容\措施:
3、结果:
4、评价\影响:
勃列日涅夫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里,苏联的经济取得了较快速度的增长,工业总产值年递增率为6%,比美英等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同期的速度都快,仅次于日本。到1980年,苏联的石油、钢、生铁、化肥等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均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国民收入在1965年相当于美国的59%,十年后的1975年就达到了美国的67%。在这段时间里,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职工工资提高了80%,城市居民的平均住房面积从10平方米增加到了13平方米,拥有电视机的家庭从32%上升到90%,拥有电冰箱的家庭从10%上升到99%,还有10%的家庭购买了属于自己的小汽车。
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并获得了成效。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边是高耸的烟筒,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广袤无际的肥沃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小的“倒爷”们才能得到,甚至连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
抗衡,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
但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
2、主要内容\措施:
(1)经济改革:
(2)政治改革:
3、结果:
4、评价\影响: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
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
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
元化”,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失败
(一)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经济改革:采用经济管理方式,调整所有制结构
国民生产总值,1981—1985年间增长19.5%,年均增长率为3.9%。而1986—1990年间仅增长13.2%,年均增长率下降为2.6%,1990年下降2%,1991年下降幅度高达17%。
——李垂发《经济状况越来越糟》
物资匮乏的苏联:排起抢购长龙
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速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政治改革:
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
(一)东欧剧变
1.原因:
2.表现:
(一)东欧剧变
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③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①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东欧剧变的实质)
②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③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各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减产,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1956年10月23日,布达佩斯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群众示威游行,随后演变为流血冲突。10月24日和11月4日,苏联两次派兵镇压,史称“匈牙利事件”。
东欧剧变:罗马尼亚
东欧剧变:波兰
波兰等大多数国家通过和平方式,民主德国是通过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罗马尼亚是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交替。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东欧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1.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3)外部原因:
2.表现:
3.实质: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二)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1991年8月19日发动政变,
试图挽救苏联失败。戈尔巴乔夫辞职,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八一九事件)
②1991年底,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八一九”事件
叶利钦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直接引发“八一九”事件的爆发。
在“8·19事件”中俄国军队掉转炮口,支持叶利钦。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
叶利钦控制了全局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历史。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乱”
“僵”
“垮”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史
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实践
一国实践: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多国实践: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挫折: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第一次伟大尝试:
巴黎公社
1.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4.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说一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
2.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
—直接导致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
量的壮大
1949年,经互会成立
1950年,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东欧剧变
没有取得成效
C
1.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最先提出改革的苏共领导人是(
)
A.列宁
B.普京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D
2.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苏联政局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B
3.“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的这个国家的最终结局是(
)
A.经济日益强大
B.国家走向解体
C.社会政局安定
D.各种矛盾缓和
C
4.“这些事情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材料中的“这些事情”指的是(
)
A.冷战开始
B.苏联解体
C.东欧剧变
D.经济危机
D
5.在苏联历史上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最后一位领导人是(
)
A.叶利钦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九年级历史学科教案
课
题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
型
新授课
编
号
39
主
备
日
期
12.5
审
核
【教学目标】
1.了解经互会的建立,苏联模式对东欧的影响。
2.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3.知道八一九事件,分析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
【教学重点】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教学难点】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平板。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复习提问上节知识点。
2、导入新课。
1991年12月25日晚,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那么,苏联是怎么解体的?东欧国家又发生了怎样的剧变呢?
平台使用:展示上节复习提纲,推送课件。
二、【自主学习】
1.
自学指导
预习课文,完成下雪问题:
(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成立“经互会”
2、中苏关系: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2、主要内容/措施:
3、结果:
4、评价/影响: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1、背景:
2、主要内容\措施:
3、结果:
4、评价\影响: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主要内容、结果、评价
2、东欧剧变的原因、表现。
3、苏联解体的原因、表现、实质。
大字部分精读,小字部分略读。知识点圈划出来,关键词标注上去。
自学检测
教师检测知识点。
平台使用:推送预习提纲。
三、【合作探究】
说一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1.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4.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四、【检测提升】
平台使用:平板推送客观试题练习。
五、【课堂小结】
1.
知识梳理
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口答归纳总结、补充完善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2.
课堂评价
班长对本节课表现较好的小组、个人进行总结,给与肯定表扬。
平台使用:展示答案。
六、【课后反思】
七、【课后反思】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