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上《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把握文章观点。
2.分析关键词句,把握论证方法,感受文章散文化的语言特点。
3.联系实际,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构建个体精神空间。
二、教学重点:
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把握文章观点。
2.分析关键词句,把握论证方法,感受文章散文化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构建个体精神空间。
四、教学课时:1
五、教学方法:图表导读法 ?交流启发法
第二单元解析
人文主题:本单元由《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4篇议论性文章组成。这些文章,或谈人生,或议社会,或论教养,都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通过学习,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我们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基本特点。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要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
《精神的三间小屋》解析
人文主题: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的精神空间。
语文要素:把握作者观点,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名言导入文章
教师语言:?请同学朗读下列格言。
【课件出示】: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
在这世界上,除了人类心灵的崇高的精神表现以外,一切都是渺小而没有趣味。——契诃夫
心灵是其自身命运的主宰。???——菲?贝利
一个拥有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的,并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黑格尔
这些都是和心灵相关的格言,强调了心灵的重要或伟大。那么怎样拥有理想的心灵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毕淑敏的一篇文章,看看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学生活动:朗读格言,抄写积累。
【设计意图】
格言导入,激趣思考,奠定阅读基调。
自读梳理文章
教师语言:文章的题目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是怎样的三间小屋呢?小屋里是什么样子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文章,并勾画关键信息,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生活动:自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完成表格。
教师语言: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都完成了表格,下面进行交流,分享自读的成果。?
学生活动:分享探究成果,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找到三间小屋的内涵。
教师语言:作者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包含哪些重要的元素,即“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内涵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文章找到依据。
明确:爱、合理规划事业、独立的思想。
【设计意图】
理解文章内容,明确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
感受散文笔法
教师语言:深刻的思想要靠灵动的语言传达,有人评价毕淑敏的语言“炉火纯青,自成一家,似有一种贵族气息,表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范”,请同学们带着你对文章的理解,任选一间小屋的片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在语言表达上与《敬业与乐业》有怎样的不同?
学生活动:自选语段进行朗读,抓住关键语句进行赏析,对比《敬业与乐业》体会语言风格的不同。分享自己的感受。
明确:本文运用了更多比喻的修辞方法。除了表达观点,还有对小屋的生动细致、热情洋溢的描写,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教师语言:由此可见,本文作者既表达了自己对精神世界观点,又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和抒情。所以我们能感受到,它既有议论文的明确的观点,又有散文化的语言,所以我们叫它议论性散文,或哲理散文。
【设计意图】
?品读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拓展延伸
教师语言: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你从文中获得哪些启示呢?
学生活动:结合文中关键语句,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悟和启示。
教师引导:对于精神世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例如:
【课件出示】王国维的“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精神的小屋,你会怎样布置它们呢?
学生活动:朗读王国维三境界。思考自己的精神小屋,分享各自的思考。
小结:以毕淑敏《造心》中的句子为本课做小结。
“心为血之海,那里汇聚着每个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质量就是人的 质量。有一颗仁慈之心,会爱世界爱人爱生活,爱自身也爱大家。有一颗自强之心,会勤学苦练百折不挠,宠辱不惊大智若愚。有一颗尊严之心,会珍惜自然善待万物。有一颗流量充沛羽翼丰满的心,会乘上幻想的航天飞机,抚摸月亮的肩膀。”???——毕淑敏《造心》
【设计意图】
?联系自身实际谈出思考感悟,培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后活动
围绕自己的座右铭,写一段议论性的话语,体现自己精神世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