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九上《2.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本诗,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基调,了解诗歌的意象。
2.反复朗读,结合注释、旁批或所给资料,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把握诗作的情感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反复朗读,并结合注释、旁批或所给资料,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2.在把握诗作的情感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与互评,尝试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诵读法
第一单元解析
人文主题:本单元属于“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自主欣赏”围绕“诗歌”编排了《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五首诗作,任务二是自由朗诵,任务三是尝试创作。通过学习,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能够在朗读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并学习本单元几首诗作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我爱这土地》解析
人文主题:理解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语文要素: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把握诗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将进行多篇现代诗歌的欣赏与诵读。其实在七、八年级我们已经接触过多篇国内外的现代诗歌。同学们还能想起那些?
学生思考回答:如《黄河颂》《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天上的街市》等等。
教师语言: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比如《天上的街市》,就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构建出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情境。
又如《未选择的路》,以实际的路比喻人生的路,引导读者体会诗人对人生选择的理性思考。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读诗,赏诗,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诗歌,为接下来的欣赏做准备。
初读感受
教师语言:?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之后请同学来谈一谈你的初读感受。
学生活动一: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学生活动二: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并谈一谈自己的初读感受。(请?2-3 位同学)
初读感受示例:
①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
②感觉作者非常的深情,情感很浓烈。
③全诗具有象征色彩。
【设计意图】
还原学生读诗过程,首先素读诗歌,进行初步感知。
情感基调及意象
教师语言:大家读得很好,初步感受也很到位。下面有两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问题一: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课件出示“情感基调”定义:情感基调是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取向,或者说情感态度。
问题二:这首诗选取哪些意象?
课件出示“意象”定义:意象就是包含着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感情基调:忧郁、深沉
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设计意图】
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基调,了解诗歌的意象。
体会意境、情感
教师语言: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小组反复朗读本诗,回答以下问题:
①诗歌的情感基调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或形式表现出来的?
②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课件出示“意境”定义:意境是通过对一个或一组意象的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情调或情境。一般情况下是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么的感情?
④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教师语言:大家要学会利用注释、旁批或所给资料帮助你分析体会。
老师给出这首诗的相关资料:《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 年 11 月 17 日,发表于同年 12 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
答案示例:
①诗歌的情感基调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或形式表现出来的?
课件出示: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②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体现了怎样的情感或意境?
意象有:土地、河流、风、黎明、鸟
分析:
“土地"凝聚着作者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对于“土地”的描述,营造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
“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诗人将自己化身为一只喉咙已经“嘶哑”的鸟,通过歌咏包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物象。营造出了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祖国景象。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么的情感?④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诗人的感情: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作者将自己比作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体现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即使是面对这样一片浸透着苦难的土地,作者也要无条件地去爱,要永远不知疲倦、竭尽全力地去为这片土地而歌唱!"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现了自己决心生于土地、歌于土地、葬于土地,与土地生死相依、忠贞不渝的强烈情感。
【设计意图】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学习朗诵技巧传递情感
教师语言:大家分析的非常好,情感体会也很到位。那么,当你朗诵时,你将通过哪些手段(比如语气、语调、语境、重音、停连等)来传达诗作的情感?
学生活动一:小组分析讨论,进行朗读活动。
答案示例:重读标蓝,轻读标红,停顿加/,慢读加下划线。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学生活动二:学生个别读——分句朗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在把握诗作的情感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后活动
课下再查找?1-2 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写一写推荐理由。
【设计意图】
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自通过推荐理由的书写,自主欣赏诗歌,全面把握推荐诗歌,继续落实课上所学。为单元任务二:自由朗诵,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