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九上《3.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本诗,分析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2.把握诗作的情感基调,反复朗诵,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诗的结构美及音乐美。
二、教学重点:
1.自主阅读本诗,分析诗中意象,结合相关资料,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2.把握诗作的情感基调,反复朗诵,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讨论,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结构美及音乐美。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 ?诵读法
第一单元解析
人文主题:本单元属于“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自主欣赏”围绕“诗歌”编排了《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五首诗作,任务二是自由朗诵,任务三是尝试创作。通过学习,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能够在朗读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并学习本单元几首诗作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乡愁》解析
人文主题:理解诗人无形却具体可感的思乡愁绪,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语文要素:诵读诗作,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分析诗作的意象,体会用有形的意象表达无形的情感的方式。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多得叫人吃惊。我们随口就可以吟诵出许多抒发乡愁的名句,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那么,现代诗人对于乡愁这一永恒主题又是如何抒发的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余光中的小诗《乡愁》。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学习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本节课,希望同学们沿用上节课的自主阅读方式,自主阅读赏析《乡愁》这首小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同主题诗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勾连上节课所学,为学生自主赏析阅读进行铺垫。
梳理全诗结构
教师语言: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乡愁》这首诗,之后请同学来谈一谈你的初读感受。
学生活动一: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学生活动二: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并说一说全诗结构。(请2-3位同学)
初读感受示例:
①本诗在形式上分为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
②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
③四个阶段的特征是一致的,就是分离。
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的分离及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设计意图】
通过初步感知,简单梳理全诗结构。
自行提问并回答
教师语言:大家读得很好,初步感受也很到位。基本上梳理了全诗的结构。
教师语言:上节课我们针对一些问题,对诗歌进行了赏析。那么本节课,你能不能在初读感受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提出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尝试给出回答。
学生活动一:小组讨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辅助引导,明确问题)
问题示例:
①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②这首诗选取哪些意象?
③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好处?
④作者的情感表达是如何逐层深入的?
⑤本诗采用这样的结构形式,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二:
?小组交流讨论,反复朗读诗歌,深入体会,尝试给出回答。??
答案示例:
1. ?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低回怅惘(悲伤惆怅)。
作者不同时期品味着不同时期的离愁,无法改变,透露着深深的无奈,令人断肠。
2. ? ?这首诗选取哪些意象?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 ? ?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好处?
“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余光中,将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也就是为它找到了对应物,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有所依凭。
教师资料补充:这样的托物寄情在余光中的其他诗作里也很常见。
如:《白玉苦瓜》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留下/
这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的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在了一起。?????????????????
4. ? ?作者的情感表达是如何逐层深入的?
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和母亲永远的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戛然而止,留下悠长余韵。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分析把握本诗的情感基调、意象、情感等。
朗读训练
教师语言:大家对本诗情感体会很位。那么,当你朗诵时,你将通过哪些手段(比如语气、语调、语境、重音、停连等)来传达诗作的情感?
学生活动一:小组分析讨论,进行个人读或小组齐读,说一说这样设计的理由。
答案示例:重读标蓝,轻读标红,停顿加/,慢读加下划线。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活动二:学生个别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在把握诗作的情感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探究结构美、音乐美
学生活动:
问题探究:本诗采用这样的结构形式有什么好处?
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体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课后活动
课下再查找 1-2 首体现乡愁的诗歌,不限制时代国籍,并写一写推荐理由。
【设计意图】
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自通过推荐理由的书写,自主欣赏诗歌,全面把握推荐诗歌,继续落实课上所学。为单元任务二:自由朗诵,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