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我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我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30 18:4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语文九上《5.我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全诗,领悟诗的意境。
2.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3.学习和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二、教学重点:领悟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与生命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掌握自主品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的多种色彩。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第一单元解析
人文主题:本单元属于“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自主欣赏”围绕“诗歌”编排了《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五首诗作,任务二是自由朗诵,任务三是尝试创作。通过学习,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能够在朗读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并学习本单元几首诗作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我看》解析
人文主题:理解诗作中对人的生命的感悟,理解作者的独特体验和思考。
语文要素:诵读诗歌,理解内容,把握主题和情感。分析意象,感受诗歌的美。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品味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笼罩着漫天黑暗,遭受着践踏和苦难,诗人们或为之扼腕叹息,或为之慷慨激昂,或为之嘶哑歌唱……又或者,会发出另一种声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倾听诗人穆旦的声音。
【设计意图】
?同为 1938 创作的诗歌,却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诗境上有所差异。艾青与穆旦分别作为“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两首诗也恰巧体现出两种诗派的差别,在比较阅读的同时,也可借此让学生对诗派有所认识。
诗歌感受及层次划分
(一)教师语言:既然是倾听诗人的声音,便要以你最认真的态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来理解穆旦的话,下面请同学们用最喜欢的方式诵读这首诗,并且完成任务:
【课件出示】
①诗歌整体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诗歌可以如何划分层次?
学生活动:朗读,完成任务。
明确:
①浪漫的、闲淡的、荡漾的……
② 1~2 节:美好的、令人沉醉的春日图景;3~5 节:议论与抒情,抒发憧憬与深情。
(二)教师语言:请在这两个部分中,任选你喜欢的一部分尝试进行朗诵,可以在课本上标注好重音、停连和语气,然后与大家分享你的朗诵。
学生活动:朗诵,分享。
明确:(示例)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柔和地)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悠长地)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回味地)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充满生机地)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
【设计意图】
?诗歌的篇幅较长,且有一定的层次,可以进行分节的研读,在此之前先以朗诵来带动理解。
根据旁批讨论思考
首先让学生根据旁批的阅读指导进行讨论和思考,再由教师进行引导分享。
品读1-2节
教师语言:“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提示:从意象、修饰词和动词着手分析)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分享。
明确:
①画面:春风吹拂下的春水荡漾着青草,一片绿油油的晚春图。在黄昏时分,鸟儿在深邃的天空中翱翔,夕阳染红了天边的流云,彩霞铺满天空,也映红了大地。
②意象:春风、青草、飞鸟、晴空、流云和大地。
③修饰词和动词:“丰润” 的青草、“深远” 的晴空,给人安宁与浪漫的感受;“揉过”“吸入”形象生动,丰沛与辽远之感;“揉过”“低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吹过草地,小草随风摇曳的情景;“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地比作“绿潮”,写出了绿草像“潮水”一样涌动,给人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品读3-5节
教师语言:
问题一:品读第三节,这里的“你”指什么?“你”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分享。
明确: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大自然”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通过“欢乐和忧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表现出来。“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丰润”和“勃发”表现出来。
问题二:品读第四节,如何理解“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分享。
明确: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怀着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例如诗歌、绘画等。
问题三、 品读第五节,作者在这里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分享。
明确:作者萌发出想要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自由自在、愉快地生活的愿望。可以通过“飞奔”“坦荡地漫游”“歌唱”“流盼”“摇曳”等词语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
?借助旁批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的讨论,剖析诗歌的意境与艺术特色。
主旨探究
教师语言:我们已经知道本诗写作于 1938 年,①你是否能从诗中读到一些时代的影子呢?②穆旦是否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呢?
学生活动:思考,分享。
明确:①作者心中的“忧戚”与“哀愁”。②抒发了热烈的情感,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憧憬。
(课件补充:艾青和穆旦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诗歌流派,具有不同的特色。七月诗派:现实战斗性,表现了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以及对侵略者、统治者的恨的时代内容;对历史、人生的思索,以及对理想、光明的追求。九叶诗派:内容上既坚持了 30 年代新诗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传统,又保留了抒发个人心绪波澜的自由,而且力求个人感受与大众心态相通,力求智性与感性的融合,把思想、感情寄托于活泼的想象和新颖的意象。)
【设计意图】
?置于时代背景下,看待穆旦的这首诗歌,同时将其与其他两首同期诗歌进行一定的对比,认识到整个时期诗歌发展的多种色彩。
课后活动
  选择本单元认识的五位诗人中最喜欢的一位,找到他/她的另一首诗,自主进行批注和赏读( 200 字以上)。
【设计意图】
?落实自主品读诗歌这一目标能力,能用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赏析陌生诗歌,并阐述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