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30 18:4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语文九上《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将想象中的圆明园与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作者赞美圆明园的目的,理清思路,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3.通过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高度与立场上表达观点。
二、教学重点:
1.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立场上表达观点。
四、教学课时:2
五、教学方法:读写结合法、比较法、探究法
第二单元解析
人文主题:本单元由《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4篇议论性文章组成。这些文章,或谈人生,或议社会,或论教养,都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通过学习,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我们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基本特点。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要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解析
人文主题:想象圆明园之美,了解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实质。
语文要素:把握作者的立场及态度,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理解本文善于铺陈、类比,以及运用反语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请同学用一个词语或者句子描绘画面中圆明园的被毁现状,可以使用修辞手法。
【课件出示圆明园残破图片】
学生活动:(示例)一颗陨落的东方明珠,一朵凋零的艺术奇葩,也是一道民族心灵的伤痕。
教师语言:根据提示,发挥想象,你脑海中没有焚毁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用一句话或一组句子描绘未焚毁的圆明园。
课件出示相关提示:
1. ? 圆明园是世界园林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被欧洲人称为“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
2. ? 圆明园是康熙至咸丰六代皇帝 151 年,集中举国人力、物力、财力和智慧兴修的。
3. ? 法国军医阿尔芒·吕西感慨道:“我为我看到的东西所震惊,现在,《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两天中,我在珍宝财富中徜徉!”
学生活动:激发想象与联想,描述自己想象的圆明园。
【设计意图】
初步感知圆明园今昔差异。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品读雨果笔下的圆明园
教师语言:雨果没有见过圆明园,他想象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
【课件】要求:阅读课文 1-3 段,摘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活动:摘读本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喜欢的原因:说一说在作者描写的语言中有哪些发现,总结出一些自己发现的语言规律。
明确:作者善用铺排。铺陈与排比用在一起,叫铺排。意指将一连串内容相关的景、事、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几段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这种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有重复的章法,无形中使文章产生一种整体的节奏感,并在回旋反复中使文章感情得到强化,主题更加突出。
小结
本节课我们走近圆明园,想象了作者笔下圆明园的独特。同时我们了解了铺排的特点,借助铺排我们体会了雨果强烈的感情。
【设计意图】
?学生研读文本,体会作者语言风格,了解铺排的手法。
第一课时课后活动
将阅读感悟进行再创作
教师语言:采用缩写、改写已有语句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引导我们体会语言的精彩,请同学们把自己刚刚所读的铺排语句改写成一首关于圆明园的诗歌,可描写可抒情。如果愿意自己借用文中语句进行创作也可以。
学生活动:创作诗歌。
(诗歌示例)
圆明园
玉石、青铜、瓷器、雪松,
构筑了一个民族的梦想。
神像、异兽、琉璃、珐琅,
装饰了帝王永恒的愿望。
一座座花园,
一方方水池,
一眼眼喷泉,
成群的孔雀,纷飞的天鹅
最终不过是一炬成灰的火光。
【设计意图】
?学习缩写、改写,运用所学,进一步体会铺排特点。
第二课时朗读个性化创作
教师语言:朗诵改编或创作的诗歌,简述自己的写作目的。
学生活动:朗读、交流。
【设计意图】
巩固学习成果,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雨果赞美圆明园的目的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法兰西帝国拿破仑远征军团长巴特勒上尉率领远征军凯旋,在法国红极一时。巴特勒希望得到文豪雨果作诗文美言赞颂,雨果却在 1861 年 11 月 25 日复函怒斥其对圆明园的破坏。
教师语言:身为一名法国公民,面对全国人民热烈欢迎的“英雄行径”,为何雨果敢于“唱反调”?请再走进文本,品析语言,深入思考。
学生活动:阅读文本,圈画批注,交流讨论。
1. ? 雨果使用哪些手法赞美圆明园?赞美圆明园的目的何在?
明确:雨果先对圆明园进行浓墨重彩地渲染和描绘,从材料、布局、陈设等方面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接下来发挥想象,使用类比手法,将圆明园与古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类比,突出圆明园在世界上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赞美圆明园是一个“世界奇迹”,是亚洲文明的代表。这样的赞美,为后文批判英法联军做了铺垫。
作者表明态度的方法
除了描述之外,作者还采用哪种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明确:反语。反语,即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达本义。面对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雨果在书信中巧用反语,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与批判。
圈画词句及分析:描述圆明园被洗劫时,作者用“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词语,反讽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极具嘲讽和批判意味。
拓展:“美丑对照”原则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真实产生于两种典型:即崇高优美和滑稽丑怪的结合。”——雨果《<克伦威尔>序言》。最能体现这“美丑对照”原则的作品——《巴黎圣母院》。
归纳作者情感
归纳作者表达的态度和情感。
赞美圆明园——越美好,越可惜。
谴责侵略者——越表扬,越讽刺。
小结作者的态度和情感:高度赞美圆明园,愤怒谴责英法联军劫掠、毁灭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对本国政府强盗行为的愤怒以及对被侵略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设计意图】
品析语言,学习利用反语进行讽刺的手法。
雨果持讽刺态度的原因
教师语言:雨果对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为什么持反对的立场讽刺的态度?
学生活动:文中寻找雨果持讽刺态度的原因。
“岁月所创造的一切属于是属于人类的”——人类高度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也永远不会是强盗”——人民立场
【课件出示】雨果之所以难能可贵,在于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他指出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的难能可贵,还在于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总结启示
教师语言:只有站在足够的高度上才能俯瞰事情的全貌,只有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活动:总结本文获得的启示。
1. ? 通过富有感情与立场的描写去评价;
2. ? 站在高度与立场上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
总结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立场思考问题的方式。
第二课时课后活动
【课件补充《九三年》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急风暴雨时代,发生在共和国诞生不满一岁、革命与封建复辟势力生死搏斗的 1793 年。
5 月,巴黎国民军的一个“红帽子联队”在树林里搜索时,发现了在饥饿中的农妇佛莱莎和她的三个孩子并收留了他们。6 月 1 日傍晚,大雾之中,从英国一个海岛起航了一只伪装成商船的军舰,船上有逃亡的法国保王党军人,还载着一个农民打扮的重要人物——朗德纳克侯爵,他戴着皇后在塔堡监狱绣的百合花统帅绶带,被秘密派到旺代,发动十万盲目忠于国王的农民军叛乱,迎接英国人登陆,企图一举把法兰西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军舰起航前,共和国方面已得到情报,并通知巡逻舰俘获此船,将朗德纳克送上断头台。
朗德纳克的军舰由于途中一尊大炮滑脱,船员无法控制,终于迷失航向,误触暗礁。滑脱的炮身又撞漏了船,撞死了炮手,撞坏了一半以上的大炮,船身不断下沉。在这危急的当口,法国巡逻舰舰队又出现在面前,无论是迎战还是后退,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必然毁灭。为了完成以旺代为基地摧毁新生的共和国,使王室、贵族的反革命势力起而复生的使命,舰长派一名勇敢的水手阿尔马罗用小舢板护送侯爵逃生。
朗德纳克侯爵在布列塔尼一个海湾登陆,在小山顶的碑石上发现了通缉他的告示,署名的海岸远征军司令正是他的继承人,他的侄孙郭文子爵。他内心升起无比痛恨的火焰,决意与这一家族的叛逆势不两立。上岸次日,他便找到报复的机会。在山下村子里,他正好与刚刚占领这村子的七千旺代军队相遇。在他的命令下,这帮反革命匪徒把战斗中俘获的巴黎联队士兵全部枪毙,包括那个被联队收留的母亲,把村子烧光,把三个孩子带走。
在巴黎,英勇的市民兴高采烈地庆祝革命的胜利。在一家小酒店里,革命领袖罗伯斯庇尔、丹东、马拉正共同商量解除共和国巨大潜在危机的办法。为了消灭威胁革命的旺代叛军,国民公会委派西穆尔登为海岸远征军司令部政治委员,并由他们三人正式签署了公安委员会的正式委任令。他们说,西穆尔登有全权去监视那个司令官,因为这个年轻的贵族虽然很有军事才能,又很勇敢坚强,已经打败了年老的朗德纳克,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宽恕、待人慈悲。他释放俘虏,认为强者对弱者有保护的责任,他不愿杀死已经趴在地上的人,总之他有半颗柔弱的心。但革命对反革命是绝不能宽大的,尤其对那个顽固的反革命侯爵;同时革命对那些宽恕反革命的人也绝不能容忍。
当西穆尔登听到司令官的名字是郭文子爵时,顿时脸色苍白。这正是他朝思暮想的世界上唯一的亲人。西穆尔登以前是个教士,他有一颗纯洁高尚然而忧郁的心,他善于思考、博学多才,虽然科学毁灭了他的信仰,他却一直守着教士的戒律,孤身一人。他曾把全部感情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那是他年轻时在布列塔尼的郭文家族当家庭教师时的郭文子爵。这是一个无父无母、由叔祖父朗德纳克侯爵抚养的孩子,他把自己的知识、信仰、意识、道德、理想、人民的灵魂都灌输给这个贵族子弟。一次郭文重病,他日夜守护在床边,挽救了孩子微弱的生命。孩子长大成人,当了上尉出发到军营去了,他们再也没见过面,只能相互思念。
西穆尔登憎恨诺言,憎恨专制政体,憎恨神权,他曾幻想共和,终于成为一个冷酷、坚定的革命者。西穆尔登日夜兼程赶到旺代时,正遇上共和军与叛军的厮杀,他用自己的身体又一次拯救了郭文的生命。他凝视着久别重逢的亲人,淌着血的脸上闪耀着快乐的光芒。郭文叫着“恩师”跪在他的身旁。
西穆尔登看到昔日的孩子已经变成勇猛的战士、一个屡建战功的指挥官、革命的柱石和英雄。他梦想他将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军事领袖,披着光闪闪的铠甲,前额闪着正义和理性的光芒,好像看到自己的灵魂化成伟大,但幸福的面容上随即掠过一层阴影。
尽管朗德纳克也是个军事领袖,并且更残酷、更狡猾、更疯狂。但在搏斗中,总是代表正义与革命的郭文占上风。最后,不但阴谋未能得逞,还被打得走投无路,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十八个人退守到富耶尔森林角上他们家族的一个废弃的旧碉堡里。那是一座基墙厚达十五尺的圆形高塔,出口是个墙洞。高塔与高地由一座石桥相连,桥墩上有一座三层城堡,他们把三个孩子带入其中作为人质,下层堆满干柴、柏油,第三层置放干草。而从桥上进入城堡的厚铁门的钥匙放在侯爵口袋里。一根硫磺引线从铁门下拉入高塔,这样使得共和军无法从桥上进攻高塔。勇敢的共和军先锋队在郭文的指挥下从墙洞向高塔中的敌人发起勇猛进攻,“红帽子联队”曹长巧妙地从炮眼爬进碉堡,里外夹攻,敌人大败,只剩下侯爵几个人从壁上一个能转动的石头暗门逃跑了。
但是负责断后的一个敌人临死前点燃了引线,桥头的小城堡大火腾空而起,被乞丐救活的佛莱莎在火光中从窗户看见了房中酣睡的她的三个孩子,大呼救命,这喊声惊住了已经脱险的侯爵。共和军打不开铁门,又没有梯子,正为救不出孩子而焦急万分。这时候,侯爵出现了,他手里拿着钥匙走向铁门。之后,他的白发在火光中闪现,从楼里竖下一架梯子,把三个孩子一个个送下来。然后他束手就擒,被押在地牢里。
西穆尔登连夜召开军事法庭会议,定于次日处侯爵绞刑。然而侯爵用自己的自由换取三个孩子生命的举动,引起了郭文剧烈的思想斗争。郭文认为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这是上帝赋予他的责任,他决然放走了侯爵,自己留在地牢中。为了这一宽恕,西穆尔登按革命法律判处郭文以绞刑,施刑的前夜,他来到地牢中与他的孩子一同进餐告别,内心充满痛苦。天色微明,当郭文被执行绞刑的同时,一声枪响,西穆尔登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阅读材料,运用今天学习的方法评价郭文放走朗德纳克伯爵的做法。
要求:辩论并评价同伴发言时所处的高度和所站的立场。
【设计意图】
?体会作者立场,运用所学进行判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