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九上《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及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
3.梳理文章结构,熟读文章,初步感知内容。
二、教学重点:
1.小组合作,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感知内容,力求当堂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而”,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
2.讨论点拨法(用于疏通文意、梳理每段的内容、文意理解与问题探究)
3.品评鉴赏法(用于品评文章的意境美与情怀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3.欣赏本文优美语言风格,学习体会文章写景之妙。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2.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第三单元解析
人文主题:本单元围绕“写景记游”主题编排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诗词三首》4篇古代名家诗文。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的政治理想和思想情感。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代诗文语言简洁、音韵和谐、意境深远的特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把握课文主旨,研讨重点难点问题。积累文言常用实词,注意其古今意义不同;几类常见文言虚词,注意其在表达语气、关联文意方面的作用;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醉翁亭记》解析
人文主题:理解文中“与民同乐”的思想和文人雅趣。
语文要素:了解本文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滁州的琅琊山上有一座著名的亭子,因宋代欧阳修而声名远播。后人有一幅对联:“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作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设计意图】
引入对联,激趣导入。
作者简介
教师语言: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文章作者欧阳修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先请同学们调动已有知识来介绍,老师来进行补充。
学生活动:回忆,梳理,回答。
多媒体出示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
欧阳修( 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 1030 )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关于“六一居士”: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
背景介绍
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 1045 ),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前已有介绍)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设计意图】
拓展知识,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写作背景。为理解作者政治思想做铺垫。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
教师语言:下面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字音。(课件出示重点字读音)
教师语言:接下来,请小组合作练习,再次订正字音。
学生活动一: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再次订正字音,熟悉文章。
学生活动二:全班齐读课文。
教师语言:大家读得很好,字音都没有问题。但是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文章本身具有韵律节奏,所以接下来,老师再范读一遍,这次请大家注意老师的断句、停顿。
学生活动三:学生练读,掌握朗读节奏。
如第二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设计意图】
熟悉文章,订正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
疏通文意
再读课文,疏通文句,要求读通读顺。
主要流程:
(1)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难词句。
(2)四人一组,按照“读文——释句——译文”的步骤小组内讨论交流,并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内容梳理
师生共同探讨,梳理内容。
明确: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周边环境和亭名的由来。描写醉翁亭周围的自然环境的顺序: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点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第二段: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第三段: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第四段: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设计意图】
疏通文意,梳理文章结构。
朗读提示
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也”的不同语气和“而”的轻重音;通过推究文理,梳理文脉,读出词、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旨在读得流畅。(本环节可根据时间灵活处理)
在学生疏通文句的基础上作朗读提示:
第一段,“环滁皆山也——琅琊也——酿泉也——醉翁亭也——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自号曰醉翁也——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中,前四个“也”表判断;五、六、七个“也”表解释;第八个“也”表肯定,语气坚定,“也”的语调要较重;第九个“也”表肯定,但语气较平稳。
第二段,这一段中“而”较多。关于“而”的读法,凡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节奏作用的,则应轻读。
第三段,四个“也”均表解释语气,六个“而”有的表修饰,如“杂然而前者”;有的表因果,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冽”。这些句子均应轻读。
第四段,一、二句“也”表陈述语气,四、五句“也”表解释。“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除第三个“而”表顺接需轻读外,其余三个均应重读。
【设计意图】
熟读文章、读出文章韵味节奏。
文脉梳理
探究文理,梳理文脉,旨在读得流畅,背得顺利。
教师语言:提问:请大家从内容、思路等角度,梳理课文脉络。
学生活动一:梳理课文脉络,可以有不同角度。
预设1: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预设2: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预设3: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预设4: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预设5: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
小结:可以用“亭”字一线串珠,也可以用“乐”字,可以用“醉”,也可以用“醉翁”“乐”,一线贯穿,巧妙组接。
【设计意图】
?梳理全文结构,读通文章。
第一课时课后活动
1. ? 根据课堂梳理的线索背诵课文。
2. ? 笔记归纳本课重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课程导入
教师语言: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梳理了文章结构,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进一步探究。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庆历三年( 1043 ),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等同为谏官。针对朝廷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情形,范仲淹提出以整顿吏制为主的十项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
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贬到邓州,期间写了传世名作《岳阳楼记》;欧阳修因为支持范仲淹改革而被贬滁州,写下了《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写出了范仲淹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那么,《醉翁亭记》想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设计意图】
?回顾上节课内容,快速导入本课探究目的。
探究本文思想情感
教师语言:提问: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一句的含意?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
明确:
①文章共包含三种“乐”:山水之乐(禽鸟乐之、游人乐之、太守乐之)
宴酣之乐(游人乐之、太守乐之)???????????
乐民之乐(太守乐之)
②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是酒醉,更指“陶醉”,实际借山水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③在写“太守宴”之前,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④“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可以适当联系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等人的经历与作品进行综合分析,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
问题探究,理解作品思想情感。
探究课文优美意境
教师语言:《醉翁亭记》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散文,秀丽多姿,饶有诗情画意。请大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文章的优美意境,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下面我们拟从意境和语言两个角度对作品进行品味。
学生活动:探究课文优美的意境。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有亭踞临泉上。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木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早晨的宁静、清新,傍晚的昏暗,色调不同,气氛有别。
四季变幻之美。作者选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了醉翁亭的四季变化。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四幅画面变化有致,又互相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动静对比之美。这篇散文动静相宜,相得益彰。有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如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有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如“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静,人影移散是动,彼此映衬。有人与人之间的动静对比,如写滁人游,“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如“众宾欢”与“太守醉”。由于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生趣盎然。
品味语言
学生活动:圈画本文精彩的语言,批注品味。
示例:
1. ? ?本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两个成语一直延用至今,这是语言高度概括的典型例子。
2. ? ?本文语言凝练精粹,如写四季景物,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精确熨帖。如“有亭翼然”形象地写出亭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课件出示】
欧阳修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设计意图】
探究课文优美的意境,品味本文出色的语言。
第二课时课后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角度,比较《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说说它们的异同。
示例参考: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作者因倡导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今天,我们把这两篇世人公认的优美散文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相同点:
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
①结构技巧有别。《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郑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②语言表述有别。《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③主题深度有别。《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
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由此可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
【设计意图】
?进行探究与拓展,深入理解两文作者的政治思想与追求。对于学生可以不必要求过高,有联系比较分析问题的意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