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九上《16.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文章,把握小说情节,概括人物的变化过程。
2.理解小说主题,分析“孤独”的含义,感悟“孤独”与“成长”的关系。
3.欣赏小说包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主题,分析“孤独”的含义,感悟“孤独”与“成长”的关系。
2.欣赏小说包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欣赏小说包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品读法 批注法 合作探究法
第四单元解析
人文主题:本单元按照体裁编写,由《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孤独之旅》3篇小说构成。通过感受小说展示的人生经验,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获得自我成长的教益。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孤独之旅》解析
人文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从少年的成长之旅中感受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语文要素:通过文中直接和简洁的心理描写,以及一系列语言、动作的描写,梳理人物内心变化,理解小说主题。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很多同学都在小学时读过曹文轩的作品。关于曹文轩,你知道多少?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
【课件播放】曹文轩,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小说代表作《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根鸟》《青铜葵花》等。2016 年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017 年获得 2016-2017 “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同年,凭借特殊文体长篇小说《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教师语言:《孤独之旅》就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件播放】电影《草房子》中与《孤独之旅》相关的视频片段。
教师语言: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我们思想上的共鸣。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进行阅读时,我们应当以对人物成长过程的分析和对故事的感悟为重点,并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设计意图】
通过音视频资料,快速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教师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用之前学习的阅读小说的方法快速梳理故事情节。
学生活动:分析课文的情节结构,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
明确:这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有着完整的情节结构。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和父亲前往芦苇荡,并在芦苇荡安顿下来,享受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在暴风雨中,杜小康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父子放养的鸭子下蛋了。
【设计意图】
层层推进,深入阅读。
品析环境描写一
教师语言:作为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曾说:“我一向认为,风景描写很重要,尤其是写给孩子看的书,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阅读《孤独之旅》,我们会发现,其中处处流动着鲜活动人的景物描写。
阅览全文,你能发现文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吗?你又知道作者为什么描写这些景物吗?是的,我们会看到作者着墨较多的景物有鸭群,芦荡和暴风雨。这些景物描写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文中还有特定的作用。接下来,我们一起对这些景物描写进行仔细分析。
学生活动:阅读文章,圈画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分析思考,回答问题。
明确:
1. ? 写鸭群,在文中写道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因为天地空旷,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这与主人公的心理是对应的。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这里,鸭子的恐惧感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最后,“鸭子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这意味着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杜小康也变得成熟起来。
2. ? 写芦荡,文中写道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这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芦荡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3. ? 写暴风雨,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佛世界已到了末日”,烘托了极为恐惧的气氛。暴风雨来临后发生了什么呢?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这就推动了杜小康的寻鸭之旅。恰恰也是在这场暴风雨里,杜小康表现出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暴风雨既是杜小康成长的舞台,也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人成长过程中关键的考验的象征,也是人心灵斗争的象征。
小结:在《孤独之旅》中,景物描写大致有这几种作用,分别是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也象征性地呈现了小说的思想主题。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作用都不是单一的。
除此之外,散文化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还强调一种诗意葱茏、生动新鲜的自然境界和情绪氛围的营造与创设,这是一种“物我一体”的诗意境界。
教师语言:因此,为了构建理想中的雅致诗意的空间与氛围,景物描写在散文化小说创作中也得到更多的重视。
【课件展示】曹文轩曾说:“生成美的途径尽管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并最容易收到效果的途径就是描写风景。”
品析环境描写二
教师语言:再往深处研究,你对曹文轩在《孤独之旅》中的景物描写还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呢?
提供资料【课件出示】:曹文轩的景物描写独具特色,为了适应儿童的阅读追求,他注重对色彩的描绘与搭配,借色彩的感性形象去呈现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
学生活动:分析文中包含色彩的景物描写。
【课件出示】示例:白茫茫的水,绿色浪潮般的芦苇,黑色的暴风雨,风雨过后澄澈湛蓝的天空。这些色彩都与主人公的内心感受相互交融。如白茫茫表现了杜小康内心对前方的茫然,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绿潮般的芦苇荡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这正反映了杜小康内心的恐惧对其心灵的包围与绞杀。黑色代表阴沉,天黑,河水黑,芦苇荡也成为黑海,这三样是肉眼可以观察的,可以感知的。但是“风也是黑的”显然跟前面不一样,黑色的风不过是杜小康在这样的环境下由意念、心绪所引发的想象。不仅暴风雨是黑色的,甚至他此时的世界也是黑色的。湛蓝的天空不仅是雨过天晴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杜小康此刻明亮的心里色彩,经过与暴风雨的搏击,他已经成长了。
教师语言:《孤独之旅》中大量的环境描写、景物描写、色彩描写,都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纯粹地为描写而描写,它们的出现都融合了人物的主观情绪,或悲或喜、或明或暗都与人物的生命情调、心灵色彩息息相关,带有人物的感情与温度。
【设计意图】
层层推进,深入阅读,突破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探究主旨
教师语言:同学们,我们最后来品一品《孤独之旅》中的“孤独”二字。相信大家都体会过孤独的感受。一个人在家时,你会感到孤独;被朋友孤立时,你会感到孤独;内心的想法不被人理解时,你会感到孤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阅读这篇文章,并且想一想学了这篇文章后你对“孤独”有什么新的认识。
首先,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
【课件展示问题】
1. ? “孤独”来自于哪些方面?
2. ? 主人公与“孤独”的关系是怎样的?
3. ? 为什么作者要将标题定为“孤独之旅”?
4. ? “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教师提示:要了解主题,就必须紧扣小说情节。我们可以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回顾《孤独之旅》情节:“我”因家道中落而不得不辍学随父亲背井离乡,到偏远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练,最终在暴风雨中,“我”独自一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后,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在“我”的整个旅途中,孤独是贯穿其中的。
学生活动:深入阅读,结合小说情节起伏,分析“孤独”的内涵。
明确:问题 1. ? ?“孤独”来自于哪些方面?
从小说具体情节来说,“我”因为家道中落,不得不离开学校,离开同学,和父亲两个人去放鸭,从而脱离了熟悉的社会环境和群体,由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又因为每天只有“我”和父亲两个人,彼此没有共同语言,缺乏心灵的沟通和交流,让“我”感到孤独。这可以看作是情感世界的孤独。
同时,“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让人感到恐惧和无助;“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让人“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在如此空旷的自然环境下,个体显得如此渺小。这是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
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漫漫放鸭路,何处是尽头?对前途怀抱的迷茫和恐惧,也是孤独的原因。
明确:问题 2. ? ?主人公与“孤独”的关系是怎样的?
当被孤独一直侵蚀,杜小康又是怎样对待孤独的呢?阅读小说,我们很容易发现,刚到达芦苇荡时,因为缺乏言语,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孤独。杜小康害怕和恐惧这种孤独,甚至半夜做梦哇哇大哭起来。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正是因为对孤独的正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最后,杜小康经历了独自与暴风雨的搏击,与孤独的对抗,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坚强了,所以他最终战胜了孤独,超越了孤独。
明确:问题 3. ? ? 为什么作者要将标题定为“孤独之旅”?
牧鸭之旅,芦荡之旅,成长之旅,人生之旅远不如孤独之旅更符合作者创作杜小康这个人物的初衷。对于杜小康来讲,无论到哪一天,他也不会忘记在芦荡度过的那几个月———那是一个荒无人烟的世界。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鸭子、孤独、忧伤、生病、寒冷、饥饿……这一切,既困惑、折磨着杜小康,但也在教育、启示着杜小康。孤独由最初的敌人成为日日相伴的朋友甚至成为了助力他成长的老师。
明确:问题 4. ? ? “孤独”的含义是什么?
品味“孤独”在文中的含义: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孤独之旅,正是心灵成长、自我觉醒之旅。一个人精神上的成长,总是作为一个个体独自获得的,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尖锐激烈的心灵斗争,总会给成长中的个体带来一种“孤独”之感,这实际上正是自我意识觉醒所必须踏出的一步。这是一种内省式孤独,与我们日常感受到的孤独是不同精神层面。
正如曹文轩在《论孤独》中所说,“它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教师小结:对于“孤独”的理解,大家理解得很深刻。未来,我们也许会经历更多的孤独,也祝大家能经得起孤独的考验,最终获得成长。
【设计意图】
拓展阅读。
课后活动
请大家寻找相关文学作品,从不同文学作品、不同作家的视角理解、体会“孤独”的含义。也可以写一篇随笔,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示例:
《孤独》
汪国真
追求需要思索
思索需要孤独
有时,凄清的身影
便是一种蓬勃
而不是干枯
两个人
也可以是痛苦
一个人
也可以是幸福
当你从寂寞中走来
道路便在你眼前展开
【设计意图】
拓展阅读视野,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结合现实,进行言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