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朗诵(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朗诵(一)》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30 19:0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语文九上《课外古诗词朗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二、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三、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利,通讯不发达,诗人一旦离开家乡何时是归期,对家乡的景看也看不够,对家乡的话说也说不完,对家乡的人念也念不够,所以,古时候写思乡的诗歌不计其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月夜忆舍弟》和《商山早行》。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引入诗歌学习。
诵读《月夜忆舍弟》,感知诗意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要求:边读边思考问题:第一,诵读诗歌,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第二,诗中杜甫的“身”在哪里?何以见得?第三,诗中杜甫的“心”在哪里?何以见得?(课件出示三个问题)
学生活动:
1. ?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优美的意境。
2. ??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3. ? 自主思考教师提的问题。
4. ? 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展示。
学生展示预设(课件展示):
  画面想象: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诗人辗转难眠,心中不免悲叹,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教师语言: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心中,那戍鼓楼上的点点鼓声,那边秋之上的阵阵孤雁之鸣,更使自己愁上加愁,思上加思。同学们,让我们诵读诗歌,再一次走进诗中,走进诗人因为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忧愁、思念之中。
【设计意图】
?通过诵读诗歌,想象画面,再现诗境,感悟诗情。
诵读《商山早行》,感知诗意
教师语言: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思乡诗,作者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诗词名家,被称为“花间派”的鼻祖,他就是温庭筠。温庭筠极富才情,文思敏捷,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故屡举进士不第,生活坎坷,仕途失意。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一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流传千古。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温庭筠的这首《商山早行》。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要求:边读边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四个问题)
第一,用散文语言串通诗歌理解大意。?
第二,理清诗歌的起承转合,分析全诗如何紧扣“早行”二字展开?
第三,体现诗歌主旨的是哪一句诗?结合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第四,人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绝佳,试作简要赏析。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明确:
1. ? 清早起来出行,旅店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啊离乡而悲,归心似箭。雄鸡已经发出一声声啼叫,茅店外天空残月西斜,一片白霜的板桥上已留下人的脚印。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月光下驿站墙边的枳树花显得很明艳。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乐;而现在的自己,却离家远行。
2. ?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三四两句纯用名词组成诗句,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明显,所以用了个“明”字,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把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早行旅途上的景色形成鲜明地对照,“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3. ? “客行悲故乡”
悲“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前途未卜”,因思故乡而悲,但“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4. ? 这两句诗写景,通过“鸡声”、“茅店”、当空残“月”、“人迹”、“板桥”、微“霜”一些富有初春山村黎明特征的景物叠加使用,不用一个动词形容词,既具体形象地描写了“早行”的情景,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写尽人在旅途的万千情状,含蓄道出旅人凌晨赶路的凄凉感受和寂寞心情,语言简练又意蕴无穷。
【设计意图】
诵读诗歌,品读诗意,感悟诗情。
古今结合,拓展延伸
教师语言:的确,思乡是古老中国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缕缕情思是对家乡、对亲人割不断的片片真情。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一位台湾现代诗人的身边,他的名字叫余光中,欣赏他为我们带来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名诗。
  课件出示《乡愁》。
学生活动:诵读诗歌,体会诗中情感。
【设计意图】
从古至今,思乡成了亘古不变的主题。这里体现了同一主题的古诗和现代诗的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积累。
小结:同学们都沉浸在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记住,月是故乡明!
第一课时课后活动
1. ? 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 ? 拿起笔向远方的亲人写一段问候的话语,用上我们学过的思乡诗中的句子。
【设计意图】
在迁移运用中巩固所学。
第二课时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屈原、白居易、刘禹锡等,均曾有过这样辛酸凄惨的经历。刘长卿经历过,韩愈也未能逃脱。你对这两个人了解有多少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个人的诗歌。
  课件出示诗人介绍: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贬谪”。第一次贬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被贬长沙时写的。
  韩愈: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诗人时为刑部侍郎,上书极言其弊,触怒宪宗,被贬潮州刺史,此诗是在被贬途中所作。
【设计意图】
通过背景介绍,快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诵读《长沙过贾谊宅》,感知诗意
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要求:边读边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三个问题)
第一,诵读诗歌,找出诗眼。
第二,全诗都是围绕诗眼来写的,诗眼在诗歌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诗人借这首诗表达什么感情?
学生活动:
1. ??诵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2. ? 自主思考教师提的问题。
3. ? 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展示。
明确:
1. ??悲
2. ??全诗围绕“悲”来写。首联写贾谊被贬在这里三年,他的经历惹得千古以来无数迁客骚人的悲伤。同为被贬,自然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诗人内心也很悲伤。颔联写古人去后,“我”独自在秋草中觅迹,却只见斜日照耀下的寒林。在这种寒冷肃杀的氛围中,诗人的内心是孤独、失落、痛苦、悲伤的。颈联回忆起贾谊的一生,汉文帝虽然是有道明君,恩宠尚且太薄,湘水无情流逝,纵使贾谊在这里凭吊屈原,屈原又怎么会知道?诗人联想到自己,汉文帝至少还对贾谊有所赏识,虽然不是贾谊所渴望的,但是至少还看他一眼,那我的唐代宗呢?还不如汉文帝呢,我还不如你贾谊呀!你贾谊凭吊屈原,屈原不知道,我凭吊你贾谊,你也不会知道,同样,后人又有谁知道我刘长卿呢?我们都是一群寂寞的人呀!此时,诗人内心愁肠百结,伤心悲苦。尾联写诗人面对寂静的江山,秋风萧瑟,草木凋落,终于忍不住了,发出强烈的呐喊:可怜你为什么被贬到这么偏远的地方啊!既是对贾谊的同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控诉,更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呐喊,此时,心中的悲愤难以抑制,化作诗句奔涌而出。
3. ? 贾谊的命运和诗人的命运很相似,于是引起了诗人“天涯沦落人”之“悲”,诗人怀着慰藉的心理去探访贾谊故居,却只见满目疮痍,一片荒凉萧条之色,内心更加一层悲伤,于是诗人联想到贾谊的经历,更触动自己的寂寞之悲。全文以“悲”贯穿,让我们体会到了咏史怀古诗的厚重感和苍凉感。我们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来概括对这首诗的理解。
课件出示表格: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情感。
诵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感知诗意
教师语言:接下来,我们来学习韩愈被贬后所作的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要求:边读边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三个问题)
第一,放飞想象的翅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疏通诗意。
第二,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第三,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
学生活动:
1. ??诵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2. ? 自主思考教师提的问题。
3. ? 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展示。
明确:
1.? ??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知道你远道赶来送我是有深厚的情意,你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2. ? “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3.? ? 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设计意图】
通过反复诵读,疏通诗意,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拓展延伸,比较诵读
教师语言:诵读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比较这三首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
(课件出示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明确:
这三首诗歌,虽然都是诗人遭遇贬谪后写的诗,但在思想情感上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长沙过贾谊宅》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此时诗人因被诬陷,被贬为睦州司马。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全诗凄怆忧愤,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之感。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作于诗人初到柳州的时候,这一次的岭南之贬,比十年前的永州之贬更加使诗人感到前途渺茫,因此,诗人面对自己在仕途上的再次挫折和“百越文身地”的恶劣环境,其情感基调是愁思弥漫、凄苦无比的,但同时也有对恶势力的控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在离京去贬所,到达蓝田县时写的,此时诗人的怨愤尚有余息。此前,韩愈已是刑部侍郎,经过多年的历练,其仕途正是通达之时,而且是抱定“为圣明除弊事”的政治理想,力辟佛教,但皇帝不察忠心,几至杀身。故此,诗歌中充满了不平之气。“不平则呜”,所以诗虽出以凄切之语,却不衰飒,有一种“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气充斥在诗歌中。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对比阅读,了解同一主题的诗歌的不同,强化对贬谪诗的理解和认识。
小结:余秋雨曾说过:“ 中国历史上遭贬谪的官员,常常有饱读诗书之人。贬了官,摔了跤,而后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甚至受贬期间亲热过山水亭阁,足迹所到之处,便成了遗迹。”这些被贬的文人,他们的不幸造就了文坛的大幸;他们的坎坷,成就了文坛的辉煌。也正因为一次次的贬官,中华文坛上才不会是千篇一律的歌功颂德,吟风弄月。才有了壮志未酬,怀才不遇,怀古伤今,以抒其愤。
第二课时课后活动
1. ? 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 ? 诵读苏轼的《定风波》,体会苏轼被贬后的内心世界和我们今天了解的三位诗人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不同。结合课堂所学,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