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案(3课时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案(3课时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1-30 23:39:25

文档简介

第3课时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知识与技能】
应用几何推理、证明解决几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推理的论证过程,感受几何中逻辑推理的内涵,培养符号化语言.
【情感与态度】
培养严谨的证明意识,提高思维能力,体会几何学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
重点是学会应用理性推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难点是形成演绎推理的思路.
一、回顾迁移,严谨论证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80~81页.
【教学说明】组织学生用五分钟时间阅读、理解课本第80页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知识.
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回顾交流,完善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方法以及表达格式,总结辅助线的作法.
辅助线引入:为了计算和证明的需要,在原来图形上添加(画)线,叫做辅助线,辅助线常常画成虚线.
新知探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已知:△ABC,如图.
求证:∠A+∠B+∠C=180°.
【分析】以前我们通过剪拼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这不是证明,但它却给我们以启发.现在我们通过作图来实现这种转化,给出证明.
【证明】如图,延长BC到点D,以点C为顶点、CD为一边作∠2=∠B.
则CE∥B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C,D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作)
∴∠1+∠2+∠ACB=180°,
∴∠A+∠B+∠ACB=∠1+∠2+∠ACB=180°.
【归纳结论】证明命题式证明题的基本步骤:
1.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根据条件画出图形,在图形上标出有关字母与符号;
2.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分析因果关系,找出证明途径;
4.有条理地写出证明过程.
教师提问: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用几何语言证明.
由基本事实、定理直接得出的真命题叫做推论.
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已知:如图所示,在△ABC中,∠C=90°.
求证:∠A+∠B=90°.
【证明】
在△ABC中
∵∠C=90°(已知)
∴∠A+∠B=180°-90°=9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推论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证明:对顶角相等.
已知:如图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O,∠AOC与∠DOB是对顶角.
求证:∠AOC=∠DOB.
【证明】∵∠AOC+∠AOD=180°
∠AOD+∠DOB=180°
∴∠AOC=∠DOB(同角的补角相等)
例2如图所示,∠1与∠2互为补角,∠3=∠B,试判断∠C与∠AED的大小关系,并证明.
【解】∠C=∠AED.理由如下:
∵∠1与∠2互为补角,而∠1与∠5也互为补角,∴∠5=∠2.∴BD∥EF.∴∠3=∠4,而∠3=∠B,∴∠4=∠B,∴DE∥BC,∴∠C=∠AED.
【教学说明】通过例题发现三角形内角的各个定理及其推论.
三、合作交流,探索思路
1.已知:如图,∠1=∠2,∠3=∠4,求证:AC∥DF,BC∥EF.
2.根据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画出图形并写出已知、求证.
(1)等角的余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组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课本第81~82页练习1、2.
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作业.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提问:
(1)什么是证明?
(2)证明命题的步骤有哪些?
(3)书写格式有什么特点?
2.证明命题式证明题的基本步骤:
(1)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根据条件画出图形,在图形上标出有关字母与符号;
(2)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分析因果关系,找出证明途径;
(4)有条理地写出证明过程.
1.课本第84~85页习题13.2的5、6、7、8.
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作业.
本节采用“回顾迁移,严谨论证——范例学习,应用所学——合作交流,探索思路”几个环节使学生能应用几何推理、证明解决几何问题,经历探索推理的论证过程,感受几何中逻辑推理的内涵,培养符号化语言,培养严谨的证明意识,提高思维能力,体会几何学的实际意义.
1第2课时
证明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公理、定理、证明的内涵,会进行简单的推理.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证明的过程,弄清证明的基本方法以及书写格式,体会演绎推理的意义.
【情感与态度】
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和表述能力,感受证明的几何价值.
【教学重点】
重点是掌握推理方法.
【教学难点】
难点是培养演绎推理意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定义引入:
在数学研究中,首先要确定数学的研究对象,例如,我们研究方程时,要明确什么是方程,在数学上称之为“定义”.
2.公理引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大家常常把公认的并且长期检验所取得的真命题,把它们作为论证其它命题的根据,这样的最原始的真命题我们称之为公理.
3.素材提供:
(1)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称为对顶角.
(2)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3)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4)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4.定理引入:有些命题,如“对顶角相等”,“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等角的补角相等”等,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定其它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5.证明引入:前面我们议到的话题:并不是所有命题都正确,只有经过演绎推理来论证,我们把这种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课本78页例3)
已知:如图,直线c与直线a,b相交,且∠1=∠2.
求证:a∥b.
【证明】∵∠1=∠2(已知)
又∵∠1=∠3(对顶角相等)
∴∠2=∠3(等式性质)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可见,证明是由条件(已知)出发,经过一步一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的过程.
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
例2(课本79页例4)
已知: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OF平分∠BOC.
求证:OE⊥OF.
【证明】∵OE平分∠AOB,OF平分∠BOC,(已知)
∴OE⊥OF.(垂直的定义)
【教学说明】通过例题体会证明的过程,感悟证明要有理有据,不能凭空想象.
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第78~79页练习.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提问:
1.定义、命题、公理的概念是如何确定的?有何异同点?
2.什么叫证明?
3.如何进行推理以及表达?你有什么想法.
4.你是否总结出了证明的常规思路?
证明是由条件(已知)出发,经过一步一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的过程.
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
1.课本第80页练习.
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的作业.
采用创设情境、范例学习使学生了解公理、定理、证明的内涵,会进行简单的推理,经历探索证明的过程,弄清证明的基本方法以及书写格式,体会演绎推理的意义,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和表述能力,感受证明的几何价值.
113.2
命题与证明
第1课时
命题
【知识与技能】
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命题以及结构的过程,体会命题的内涵.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论证意识,感悟几何思想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重点是认识命题的内涵和结构.
【教学难点】
难点是区别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问题引入
有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m的铜线将我们生活的地球赤道绕一圈.想一想,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空隙有多大(假设地球是球形的)?能放进一个苹果吗?
2.阅读课文
教师提问:前面一节课中,我们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时,大家采用剪、拼的手法,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只是接近180°的某个值,但不是准确的180°.
教师引导:研究几何图形,从观察和实验得到的认识,有时会有误差,难以使人确信其结果一定正确.因此,就得在观察的基础上有依据地说明理由.也就是说,要判断数学命题的真假,需要进行必要的逻辑推理.
二、情境合一,继续探究
1.教师引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要遇到下面的表达语言.
例如:(1)福州市是福建省的省会.
(2)3+7<11.
(3)邻补角互补.
(4)有共同顶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5)对顶角相等.
(6)上海是在湖北.
请同学们观察,判断上述语言是否正确?
【归纳结论】在逻辑学中,凡是可以判断出真(正确)、假(错误)的语句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2.教师提问:下列句子都是命题吗?哪些是命题?
(1)今天下雨了.
(2)画一条直线.
(3)我回家.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以A为圆心,2
cm为半径画圆.
3.每个命题都有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有时为了叙述简便,也可以省略关联词“如果”、“那么”.如命题“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可以写成“对顶角相等”.
以“如果……那么……”为关联词的命题的一般形式是“如果p,那么q”,或者说成“若p,则q”,其中p是这个命题的条件(题设),q是这个命题的结论.
三、辨析应用,发展思维
1.课堂演练:下列各命题的题设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若x<0,则|x|=+x.
(2)如果两个角是同位角,那么它们相等.
(3)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4)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2.教师提问:在演练题中,哪些命题是真命题,哪些命题是假命题?
四、拓展延伸,互动交流
1.观察交流:
(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对顶角相等.
(4)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2.教师提问:
(1)上述四个语句是命题吗?是真命题吗?
(2)它们的题设、结论分别是什么?
(3)1和2与3和4之间,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活动
4.教师引入:把一个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互换,便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命题,我们称这样的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教师提问:如果原命题是真命题,那么它的逆命题是否也一定是真命题呢?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结论的例子,叫做反例)即可.
例1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1)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如果∠A=∠B,那么∠A的补角与∠B的补角相等.
【解】(1)“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是条件,“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是结论.
(2)“∠A=∠B”是条件,“∠A与∠B的补角相等”是结论.
例2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所得逆命题的真假,如果是假命题,请举一个反例.
(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如果a=0,那么ab=0.
【解】(1)逆命题是“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是真命题.
(2)逆命题是“如果ab=0,那么a=0”,是假命题.反例,当a=1,b=0时,ab=0.
五、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湖北襄阳中考)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A.所有的实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B.等角的补角相等
C.无理数包括正无理数,0,负无理数
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福建厦门中考)已知命题A:任何偶数都是8的整数倍.在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命题A是假命题”的反例的是()
A.2k
B.15
C.24
D.42
3.命题“对顶角相等”的题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
D3.两个角是对顶角这两个角相等
六、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今天学习了哪些概念?
2.举例说明真假命题的判断.
3.举例说明互逆命题.
1.课本第77页练习1、2、3.
2.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应练习.
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经历探究命题以及结构的过程,体会命题的内涵,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论证意识,感悟几何思想的应用价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