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能运用抓住关键句的方法,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3.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4.正确诵读“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初步理解其意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难点:能运用抓住关键句的方法,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正确诵读“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初步理解其意思。
教学过程
板块一 交流平台
设计意图:
回顾教材内容,盘活学习经验,习得有效方法,做到活学活用。发挥交流平台的作用,梳理总结方法,实现经验由少到多,逐渐积累的过程。
活动1:回顾复习本单元中《古诗三首》的学习方法。
预设:
(1)借助注释理解字词。
(2)想象画面体会诗句。
(3)结合古代文化常识理解诗句。
活动2: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交流学习古诗词的其他方法。
提示:
(1)借助工具书(如《辞源》《说文解字》等)。
(2)借助课文插图。
(3)诗句前后勾连(如“茅檐长扫净无苔”,联系“净无苔”理解“长扫”即“常扫”)。
(4)联想相关诗句(如由“九曲黄河万里沙”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等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句)。
(5)比较式理解(可以将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进行比较式学习理解并归类积累)。
……
自由说说以往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的例子。
板块二 日积月累
1.启发思考,激发兴趣。
(1)板书“五”,启发思考:你都知道哪些与“五”相关的文化常识?
(2)出示“五行、五谷、五音、五彩”,学生根据已知交流。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学生朗读,教师根据学情正音,关注“黍、菽、稷、角、徵”等字的读音。
3.利用图片、资料等方式,帮助了解大致意思。
“五行”指自然界中“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试图用这五种物质说明世界的起源。
“五谷”中的“稻”,子实称“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有水稻、旱稻之分。“麦”,通常专指“小麦”。“黍”,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菽”,豆的总称。“稷”,又称粟,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
设计意图:
扫清认知障碍,提高积累效果;拓展相关阅读,开阔积累视野。避免死记硬背,让积累成为伴随思维、情感一同发生的言语活动。
中国的“五音”有别于西方,唱名对照西乐的七个音阶,“五音”相当于哆(do)、来(re)、咪(mi)、梭(sol)、拉(la)。
“五彩”,也写作“五采”,有时也泛指多种颜色。
4.趣味闯关,积累成诵。
(1)填空闯关。如:五行:金、木、________、________、土。
(2)归类闯关。如:将相关的事物图片归类连线。
(3)选择闯关。如:从七色彩虹中圈出“五彩”的颜色。
5.拓展阅读,丰富认知。
出示其他与“五”相关的文化常识,学生交流在课外书中了解到的与“五”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课件出示:
五脏:心、肝、脾、肺、肾。
五味:酸、甘、苦、辛/辣、咸。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
五更:从黄昏到天明中的一夜分为: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3点;五更,3~5点。
课时目标
1.能运用抓住关键句的方法,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2.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板块一 把握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本单元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就是抓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我们便多次运用这种阅读方法去把握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现在,我们要把这种方法复习一下。大家都掌握得怎么样呢?请大家阅读课本“词语段运用”第一题,可读出声,反复多读几遍。
活动1:回顾旧知,复习方法。
(1) 联系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复习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抓关键句,把握主要观点。
(2)进一步讨论:怎样的句子是关键句? ( 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过渡句……)
活动2:运用方法,实践练习。
(1) 默读书上的一段话,画出能表达观点的关键句。(第2句)
(2)讨论:为什么这句是关键句? (第1句讲的是人们的做法,后面几句讲的是原因。)
活动3:拓展练习,巩固方法。
读一读,说说下面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近年来,很多城市照明、高大建筑的玻璃幕墙等造成了光污染。光污染对动植物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大规模的人造光常常使迁徙中的鸟类迷失方向,美国芝加哥有一幢高楼每年都会“杀死”1 000~2 000只候鸟。在夜晚,地球大气层会散射城市的灯光, 维持较高的亮度。动物们受到光线的刺激,就会精神十足,而原本用于繁殖、自卫和觅食的精力便会无端消耗掉。环境学家还发现,紧靠强光源的树木存活时间短,而且光合作用能力弱,氧气释放量少。
(观点:光污染对动植物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板块二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在本单元学到的方法,重在思维参与,将方法的习得与平时的阅读经验结合起来,最终事先阅读能力的培养。
过渡语: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爸妈开车送来。)
教师:老师在上大学时一般都会采用坐公交车的形式出门,咱们今天就一起去看看如何坐公交车?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出行更顺利、便捷呢?
1.阅读课本“词语段运用”第二题,思考:你从站牌和旁边的提示中,读出了什么信息?
(1)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
明确:不同的车次停靠的站点数不一样,且有时是交叉的。选择合适的车次,关注首末车次的发车时间,选择合适的出发或返程时间。
2.学生讨论,小林到外婆家有哪些乘车方案?
(1)指名回答。
方案一:坐763路车直达,从自己家温泉镇站出发坐5站到宋家洼站外婆家下车。
方案二:先坐65路车,从自己家温泉镇站出发坐5站到桐荫街站下车,再换乘86路车,坐1站到宋家洼站外婆家下车。
方案三:先坐65路,从自己家温泉镇站出发,坐4站到四通桥站下车,再换乘86路车,坐4站到宋家洼站外婆家下车。
3.根据材料要求,采用排除法确定乘车方案,选出最佳出行方案为方案一。
明确关键词:“温泉镇”“早上九点以前”“宋家洼”。(板书:从阅读中提取有用信息)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建议学生假期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实际乘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