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包弟是谁?
姓名
籍贯
主人
特长
包弟,曾用名斯包弟
日本
瑞典人,作者朋友,作者
作揖
怕生识趣
客厅作揖
守候亲热
日本客人拍摄包弟
日本女人过问包弟
爱人讨骨头喂包弟
读第2—5段,找出对“包弟”的有关描写,说说这是一条怎样的狗。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聪明
乖巧
可爱
有情义
懂人性
a.包弟越聪明可爱,有情义通人性,一家人就越不忍让它离开,作者一家与它的情感越深厚,对它的离开也就越悲痛。
b.为后来作者深深的痛苦和忏悔埋下了伏笔。
用 意 是 什 么 ?
巴 金
1980年1月4日
小狗包弟
—— 一场灵魂的自我救赎
旁边的小狗就是巴金作品中的“小狗包弟”
小狗
包弟
巴金
为什么小狗包弟这么聪明可爱,
还是逃脱不了厄运呢?
1、日本种的小狗,瑞典旧主人(里通外国嫌犯);
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四旧”嫌疑);
当时人人自危,力求自保,无暇他顾
(人们划清界限自保)。
表明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在于残忍的社会
作者面临的环境有多险恶?
是作者太敏感吗?
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
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
这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
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
抗日战争中,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2000余万。
1966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后,红卫兵运动迅猛发展。红卫兵运动最初是破除“四旧”随后发展为抄家、打人、砸物。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
当红卫兵象流星般划过中国的政治天空之后,留下的,是对中国文化遗产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对几代中国人(也包括他们自己)从精神到肉体的摧残。
“红卫兵”,意即毛主席的红色的卫兵。最早只是北京的一些中学生自发成立的一个群众组织,而且还是被视为非法的地下组织。但在毛泽东对其造反精神表示肯定和赞扬之后,红卫兵组织如烈火燎原一般迅速风靡全国,并几乎形成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但是,让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卷入成人的政治生活,这一超越常规的作法注定不能长久并产生巨大的负作用。
清华大学校门被毁
故宫改名为“血泪宫”
大量书籍被撕毁
刘少奇惨遭批斗
两位元帅遭批斗
批斗成为家常便饭
三位被迫害致死的文人代表(从左往右):
老舍、吴晗、傅雷
陈寅恪,曾就读于复旦、柏林、苏黎世、哈佛,通晓八国语言,先为清华大师,后教于牛津,学贯中西,全唐诗10万首都可倒背如流,被称为500年才出一个的大家,蒋介石称之为国宝。
蒋介石退台湾时下令:国宝不能留在大陆。陈说这把年纪了,不想离开故土。当“新体制”出来后,陈悔当初没有去台湾,并亲自写好挽联,准备随时死去。
文革动乱中,陈寅恪被残酷折磨至死,在台湾的蒋介石闻讯,水杯都摔掉了,流泪说:惨无人道!
文革,是一个民族的集体疯狂,灵魂的集体自杀!
“文革”期间的人与狗
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款待它。
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
作者为什么要先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1)结构上:是为引出下文话题,起着铺垫、暗示下文包弟悲惨命运的作用 。
2)内容上: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悲伤;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文革时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形成对照,反映那个时代人和人的关系竟不如狗对人的信任(以狗的仁义反衬人的无情,心灵上给人更大的震撼力)深化了主题。
3)写作效果上: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 “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这更衬出了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承担责任的精神态度。
巴金与包弟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梳理情节脉络
—— 欢快
—— 忧虑
—— 轻松
—— 沉重
—— 歉疚
与包弟的接触
如何安排包弟
送走包弟时
送走之后
至今
(事)
(情)
探究作者的情感
1.请找出表现作者“沉重”和“歉意”的句子。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文眼
作者是为了保全自己,把小狗送到了手术台上,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所以这不仅仅是一种歉意,更是一种发自灵魂的忏悔,是对生命的尊重。
2.作者为什么会对一只狗产生如此深重的歉疚之情?
1、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2、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动乱,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巴金在十年浩劫中的大致经历:
放弃包弟并没有换得保全一家人,1968年8月,巴金被关进牛棚改造,随后经受了大字报、挂牌游街等形式的批斗。
1970年,到农村改造,掏大粪、喂猪、背稻草、种地……
1972年,妻子萧珊在饱受精神折磨后患癌症病逝。
巴金的儿子在劳动改造的过程中也饱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性格变得内向抑郁,疾病缠身。
巴金曾在《病中》一文写道:“当姚文元拿着棒子的时候,我给关在牛棚里除了唯唯诺诺之外,敢于做过什么事情?十年间我不过是一条含着眼泪等人宰割的牛。”
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一、提醒我们,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写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 (“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二、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
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也是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
关于《随想录》
“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人世了。”
——巴金
仅凭早期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巴金就已经确立了“巴、老、曹”并称的巨匠地位。但因为有了5卷本、40多万字的《随想录》,不但使他的文学创作攀上新的高峰,也更使他因“讲真话”的巨大的勇气,而成为一个特殊时代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榜样。正如鲁迅已经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旗手,更是民族性格和意志的标志一样,巴金是作为民族良心和品质的旗帜而被人们所崇敬。
二十世纪的良心
揭露文革的荒唐、没人性
表现作家勇于自我解剖、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
呼唤人性,讴歌人性
总结文章主旨:
从巴金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巴金也是受害者之一,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他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讲真话,为人真诚正直,值得我们后人敬佩。
1970年12月6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出访波兰。按照日程安排,
勃兰特将于第二天向华沙无名烈士
墓和华沙犹太人街区殉难者纪念碑
献花圈。二战时期,波兰人死亡
600万,很多人对德国人有敌视情
绪。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来到
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在为
死难者献花圈时突然双膝跪倒,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人杀戮的600万犹太
人谢罪,为本国、本民族的不光彩的历史谢罪。
这出乎意料的举动不在计划安排之列,勃兰特
也未同任何人商量。东道主波兰深为震惊,许
多人为勃兰特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勃兰特
波兰之行,重塑了德国在整个世界的形象,赢
得了波兰和其他国家的好感。在国内有些人用
最恶毒的言语骂他,说他丢尽了德国人的脸。
但是他说“我不需要理解,愿意理解我的人就
会理解我。”
侧面描写:
秦武阳:人不敢与忤视。
秦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