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二人教版:第7课 《短歌行》 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必修二人教版:第7课 《短歌行》 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1-30 20:2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歌行
自探要求:
1.用心思索,激情投入。
2.注意结合文本进行独立探究,将思考成果简单地标注整理,做好小组讨论的准备。

讨论要求:
1.根据自探情况,就个人的自探所得在小组内互讲互学。遇到有难度的问题也可小组间交流。
2.组长认真负责,简要整理答案,全力帮扶组内
同学,确保——
人人参与,激情高效。
1.行动迅速,工整认真,条理清晰,
要言不烦,分条列点,规范作答。
2.其他同学接着讨论,为补充和点评做好准备。
题号
1
2
3
小组


第1组
第4组
第6组
1.以10分为总分,先打分,接着陈述打分理由。
用红色粉笔标示关键词并补充内容,不超过2分钟。
2. 声音洪亮,充满激情,神态自然, 大方得体。
3.评价字迹是否工整,思路是否清晰,答题是否全面规范。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及时补充和质疑。
题号
1
2
3
小组


第3组
第5组
第2组
高考《考试大纲》要求: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级.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型:
(1)这首诗塑造或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简析下面这首诗歌的人物形象,并说明通过这一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请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
2、抓住诗歌对人物的直接描写,即关注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
3、注意间接描写:景、人、物的衬托。
答题规范:
三步走: 
①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及身份。
②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
③人物形象的意义或表达效果。
我也来命题!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诗词积累来口头展示我们所接触的塑造人物形象的例子,强化把握高考考纲中对人物形象鉴赏的要求。

(1)自编自答
(2)自编他答
链接高考:
2012年安徽卷第8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参考答案】①本诗中的人物是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②通过动作与心理的描写,写出了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③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变式训练:
简要分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诗歌描写了一个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
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想要建功立业。
③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想要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感慨。
闺怨 王昌龄(唐)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①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 形象。
②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凝妆”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时光流逝,夫君未归;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③表现了“少妇”的空闺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 .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天资聪颖,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
问题: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答:
(步骤一)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画家形象.
(步骤二)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
(步骤三)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总结:
①请一位同学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②学科班长评出“四星一组”:设疑之星、展示之星、评价之星,质疑之星,优胜小组。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1、 作为政治家的曹操
2、作为军事家的曹操
3、作为文学家的曹操

《短歌行》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此《短歌行》。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字词
譬pì如 呦yōu呦 子衿jīn 鼓瑟sè 可掇duō
越陌mò 度dù阡qiān 三匝zā 吐tǔ哺 bǔ
当(对着)歌 几何(多少) 苦(苦于)多
何以(用什么) 悠悠(长久) 可掇(采取)
契阔(久别重逢) 谈讌(通“宴”,欢宴)
三匝(周) 厌(满足)深 相存(问候)
?整体感知: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
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第一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生苦短的感叹
—年华易失的苦闷
比喻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不然。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思慕贤才的情怀
—贤才难得的忧愁
比喻
起兴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求贤难得的惶恐
—访求贤才的态度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节
?
绕数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难觅贤才的孤独
—广纳人才的真诚
—爱才之情的殷勤
比喻
比喻
类比
讨论: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描写了什么环境?
1、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
2、这同时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3、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讨论鉴赏
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2、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
求贤
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
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
思考:曹操何许人也?
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艺术特色
⑴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总结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返回
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返回
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