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
陆游
追寻作者的游踪,鉴赏风景的特点
过小孤山大孤山
八月一日
八月二日
小孤山
烽火矶
澎浪矶
彭蠡口
大孤山
长江水
突兀
峭拔秀丽
无风浪涌
四望无际
如浮水面
高
秀
奇
整体感知
清浊不乱
舟中望山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
又有一石
杰然特起,丹藤翠蔓,罗络其上
如宝装屏风······
秋深潦缩,故得尽见
观看角度
观看对象
景物特点
轮廓
“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远景
近景
特写
巨石
“杰然特起”
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
“突兀而已”
奇石
作者如何描写烽火矶
1、本段写景采用怎样的顺序?
2、这种写作顺序有何好处?
由远及近
曲径通幽
读一读
朗读第一段,感受烽火矶之“高”
小孤山
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冬夏晴雨,
姿态万变,但祠宇极于荒残。
三面临江,倒影水中,虽无风,亦浪涌
澎浪矶
烟雨空濛,鸥鹭灭没······俊鹘抟水禽
沙夹
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的?(找到相关句子)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对比
衬托
读一读
朗读第二段,感受小孤山之“秀”
彭蠡口
四望无际
大孤山
四周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长江水
清浊不乱
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如浮水面这一特点的
西梁山
小孤山
大孤山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与小孤山相对比,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大孤山
读一读
朗读第三段,感受大孤山之“奇”
1、烽火矶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小石矶,陆游花了不少笔墨描绘它,请探究其中的原因。
合作探究
2、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1、烽火矶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小石矶,陆游花了不少笔墨描绘它,
请探究其中的原因。
陆游离乡入蜀,志在
雪国耻,复中原
作者饱览长江名胜风景的同时,还用战略眼光对长江沿岸的 进行了考察。
宋南渡后,金统治者一直未收敛他们南侵的野心,因而长江又成为南宋的重要防线,一些历史上的战略要地又都驻扎上南宋的军队。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地形地貌
本文主旨是什么?
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流露出作者的忧国忧民、爱国忠君之意。
江山如此多娇,引英雄陆游竞折腰
【释义】:山色苍翠,烟
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
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
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
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
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
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
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
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
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
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
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 苏轼
???? 山苍苍,水茫茫,
大孤小孤江中央。
???? 崖崩路绝猿鸟去,
惟有乔木搀天长。
???? 客舟何处来?
棹歌中流声抑扬。
???? 沙平风软望不到,
孤山久与船低昂。
???? 峨峨两烟鬟(huan),
晓镜开新妆。
???? 舟中估客莫漫狂,
小姑前年嫁彭郎。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写作背景
元丰元年(1078年)冬,诗人在徐州看到李思训画的《长江绝岛图》这幅杰作,作了这首诗。诗中附会画意,融合世俗的传说,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长江中小孤山、大孤山、澎浪矶以及客舟往来等景象。
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清 吴乔
诗写意,文写实
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作特点,以“喀纳斯湖”景区景点为主题,写一段描写景区风光的短文,3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