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近邻——月球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围绕着地球的“近邻”月球展开,设计了两个主活动和两个拓展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多关于月球的知识,初步了解月相的变化和月球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研究月球、探索月球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关于月球的问题。
2.能通过查阅资料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能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有关月球的知识。
3.能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4.能设法用模拟实验研究月相的变化。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月球的知识。
2.能坚持长期进行观察。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说出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以及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大胆设想自己应如何到月球上探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观察月球的运动模式。
难点:了解月相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月球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1969年,美国的宇宙飞船阿波罗11号首次登陆月球,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从此,迈开了人类探索月球的第一步。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查阅月球的资料
1.提出问题: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天体。关于月球,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讨论。
3.记录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1)月球是否发光?
(2)月球上有人类吗?
(3)……
4.收集可以利用的资料。
5.学生查阅资料,并及时的记录;
6.汇报。
我找到的关于月球的资料是……
7.评价。
◆活动2:观察月球的运动模式
1.介绍:什么是月相?
月球的形状经常的发生改变,有时像一块圆饼,有时又像一把镰刀。我们看到的月球的不同的形状就是月相。
2.问题: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布置任务和要求:
(1)可以在大人的陪同下选择晴朗的夜晚坚持长期的观察月球;
(2)采用和借助一定的工具来进行观察;
(3)及时的做好记录。
4.学生对月球进行观察。
5.交流:月球在一个月里的运动规律是怎样的?月相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6.阅读和理解:P99
7.汇报:月相的形成。
板书设计:
第二十课 地球的近邻——月球
1.月相
月球的形状经常的发生改变,有时像一块圆饼,有时又像一把镰刀。我们看到的月球的不同的形状就是月相。
2.月球在一个月的运动规律
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娥眉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回忆上节课内容,回答:
1.什么是月相?
2.月球在一个月的运动规律?
(二)新课教学
★拓展活动1:模拟月相的变化
1.介绍可以采用的工具和材料。
白色塑料球、黑墨水。
2.介绍模拟实验的做法。
见教材P100。
3.学生室外合作完成实验。
4.讨论:如果在月球的公转的轨道外,还能看到月相的变化吗?
★拓展活动2:做一个小小的宇航员
1.出示任务:
假如自己是一位宇航员,要到月球上去考察,需要带什么样的物品?在月球上会看到什么现象?把自己的想象写成一篇小短文。
2.学生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
板书设计:
第二十课 地球的近邻——月球
模拟月相变化
(1)材料:
白色塑料球、黑墨水。
(2)步骤:
见教材P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