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的内容。教材在介绍动物、细菌、真菌后,本章介绍病毒。在学生学习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后,再学习病毒这类特殊生命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生物界的几大类群。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毒的种类、结构、生活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七年级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结构层次”、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没有细胞的病毒也是生物。
学情分析:
信息的时代,学生通过媒体等渠道初步认识艾滋病、禽流感、非典等疾病,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病毒是怎样感染人体的,它在人体内是作用繁殖的,它有哪些特征等,学生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对“辩证的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的了解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推理,但逻辑性不强;热情高,但耐性不足。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病毒的种类。
(2)说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主动学习、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2)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与繁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相关疾病的图片:非典(SARS)、禽流感 (H7N9) 、艾滋病(AIDS),同学们知道引起这些疾病的元凶是什么?除这些疾病外,你还知道哪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学生展示介绍课前搜集的疾病资料)病毒这种病原体能引起这么多疾病,夺取了那么多生命,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原体,大家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究认识病毒。
二、新课学习
1病毒的发现
设疑:究竟病毒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它是什么时候被人发现的呢?
教师展示课件:伊万诺夫斯基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的现象。
(1)伊万诺夫斯基在研究初期,以为烟草花叶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于是他便将得病的烟草花叶榨出汁液,然后用能将细菌滤去的过滤器进行过滤,那剩下的滤液里面还有没有细菌?
(2)那按照伊万诺夫斯基最初的设想,剩下的滤液里面没有细菌了,然后他用这个滤液再去感染正常的烟叶。那大家想一下,如果这种花叶病是由于细菌引起的,那么这个滤液还能不能使正常的烟叶得病?
(3)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当他用滤液去感染正常的叶片时,正常的烟叶又被感染上这种病了,那这是为什么?
(4)那这种使烟草得病的物质比细菌大还是小呢?
学生讨论,对实验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说明病毒比细菌还小。
总结:你们的结论跟科学家的结论不谋而合,这是人类第一次感知病毒的存在。因为它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所以科学家把它称为“滤过性病毒”。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病毒发现史教育,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教师点拨:20世纪初,有了电子显微镜这一有力武器,人类才逐渐看清楚长期危害人和其他生物的病毒的真面目。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只能用纳米nm(1nm=1/1000000毫米)来表示它的大小,让学生对照手中米尺1/1000000毫米感受病毒的大小十分微小。如果将10亿个病毒放到一起,就像一根头发丝那么粗细。而病毒的大小在10~300 nm之间。
2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种类
(1)教师出示教材中三种病毒的结构图,让学生找出共同点,归纳病毒的特殊结构特点。
(2)请学生根据病毒的结构图给病毒分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语言描述能力。病毒的结构学生根据课本的介绍感知的结果很抽象,难以形成具体的认识,因此教师借助图片、视频、动画资料帮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点拨:①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②病毒按外形可以分为杆状,球状,螺旋状。按寄主的不同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3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
(1)病毒的结构如此简单,他是怎样维持自己的生命呢?教师播放“病毒生活与繁殖”的视频,展示动画。学生通过视频、动画归纳描述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过程。
(2)病毒的结构如此简单,病毒是生物吗?
教师点拨: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寄生在生物体的活细胞中,但是当寄主死去,消逝病毒不一定消逝。病毒离开了活细胞会变成结晶体。当环境适宜时又会出现。这就是为什么每到春夏和秋冬交替的季节,流感等一些疾病会迅速蔓延。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利用自己的遗传物质在寄主体内复制完成繁殖过程。这就是为什么病毒不能离开寄主还独立生存。尽管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它能繁殖,也是生物。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首先介绍资料:1801年,拿破仑派遣了2.5万名士兵进军西印度洋的卡伊德岛准备镇压当地黑人。由于军队染上了"黄热病",结果病死2.2万多人,只好不战自败。直到1902年才查明:引起"黄热病"的元凶是黄热病毒。然后请学生观察病毒给动物和人类造成危害的图片(如鸡瘟、口蹄疫、艾滋病患者等),说明约有60%的动物和人类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引发学生讨论,据你所知人类有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等,对这些常见的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由学习小组代表宣读所收集的资料,教师从致病原因、症状、危害等方 面用图片和语言进行总结。为了实施教育 部关于“在学校中开展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的要求和配合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无论学生是否提到艾滋病,教师都应该向这方面引导,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充分利用所收集的图片和数据资料宣传艾滋病的危害和预防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艾滋病病人。
对于病毒给农业生产和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 ,可以用中 世纪发生 在爱尔兰的土豆减产造成150万人因饥饿而死和鸡瘟给养殖业造成的巨大损失等实例结合图片资料来说明。
经过以上讨论交流后,学生很容易形成病毒都是对人类生活有害的观点。所以,教师要继续引导讨论病毒有没有对人类生活有益的方面。可以由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破坏绿脓杆菌的例子引发讨论,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继而由学习小组代表交流所收集的病毒对人类有利的实例资料,如利用植物病毒使郁金香的花瓣出现花纹、用天花病毒制成疫苗抵御天花、用乙肝病毒制成疫苗预防乙肝、口服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用噬菌体进行疾病治疗、用病毒进行农业病虫害的防治、用病毒进行转基因研究等等。最后,教师总结:病毒对人类的生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指导学生形成辩证的科学观点。
教师点拨:有害让人和动物患病,有利生产疫苗预防疾病。
板书设计
第五章 病毒
一、病毒的发现:伊万诺夫斯基
二、病毒的结构和病毒的种类
1、没有细胞结构
2、蛋白质的外壳、内部的遗传物质动物病毒
3、植物病毒 动物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
三、病毒的生活和病毒的繁殖
寄生 结晶体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个体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培养情感的过程。依据《课标》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大量的采用由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锻炼了查找、收集资料的能力,收集资料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集体作用,培养了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展开讨论,于讨论中明晰知识,准确把握生物学概念,培养了科学严谨性。采用学生代表表述资料、集体讨论交流的方式,于探究中获得知识,学生有成就感,而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知识要由学生去自主获取,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其去伪存真,去粗留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在关键性问题上指引探究方向,控制教学进程,总结归纳知识,纠正探究过程中的偏差,而不是干涉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资料和信息往往只是停留在收集层面,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强,今后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对信息进行一定的科学认识和理性思考能力。同时,资料的收集要进行分工,不然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和造成资料的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