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测试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而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超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材料二: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中“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材料三: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论述诗歌时,开始“格”“调”是分开用的,后来两个字连用,正式出现了格调论。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的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解析:选B。B项,“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的感动”范围扩大。本文所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由材料二第五段“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分析可知,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故选B。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D.皎然《诗式》从内容上讨论谢灵运诗歌的精神境界,从形式上体会诗人的随性。
解析:选D。A项,“越背离……越能体现……”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二“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此处是说对作品的理解不必与作者一样,可以有更多的生发,而非“越背离……越能体现……”。B项,“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中“都”错。结合材料二“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第二、第三层次的读者也能够做到这一点。C项,“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错误。结合材料二“《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分析可知,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人数众多。故选D。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
B.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如“美是有用的”。
C.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
D.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形态。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解析:选A。文中观点是美在意象,只有A项符合要求。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
答案:①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②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③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④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5.有人说,诗歌能够润泽生命。请结合三则材料,联系你的阅读体会,表达你的观点。(6分)
答:
答案:(1)诗歌能够培养高尚的人格。一流的诗作既有美的形式,又有大格局、高境界,诗教的意义也正在此,如读杜甫的《登高》,在秋景之中感慨诗人的家国情怀。
(2)诗歌能够培养审美品位。美在感知中,亦在情境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一种境界。如读柳永的《雨霖铃》,在“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提升审美修养。
(3)诗歌能够拓宽视野。我们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增加精神阅历,从而实现对世界的介入。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沿着苏轼的思索轨迹思考不同的人生以及人生的有限与无限。
(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女孩与鼠
孙春平
前几年,我去辽西大山深处支教。那个村庄真是太偏远了。学校在村东的坡岗上,教室倒是不少,但学生只有四五十人,包括一到六年级,所以实际只占用了两间教室,一、三、五年级一间,二、四、六年级一间。我住村里,村主任说让年轻的女老师住村外,不放心。眼下的东北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新常态,不奇怪。
教室是几十年前盖的,虽然地面也铺过水泥,但啮齿类动物的牙齿可谓天下无敌,再加上当初用的水泥标号低,时间一久就成了“豆腐渣”。时常是,大白天的,半尺多长的老鼠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室里,甚至蹿到讲台上去。我这人天生就怕鼠,一看见鼠游脚下,难免大惊失色。每到这时,教室里就闹腾起来,胆小的孩子哇哇喊叫,胆大的男生则又是用扫帚打又是甩石块、土疙瘩。好不容易有学生抱来从亲友家借来的猫,可是那养尊处优惯了的猫见了老鼠非但不扑不咬,而且竟从窗口跳出远遁。为这事,我也曾几次找村主任,建议买鼠夹、买鼠药,没想到村主任摇头苦笑:“可不敢再试,学生们都不大不小的,真要一眼没照应到,手脚被夹了,或者鼠药被孩子送进嘴巴,那事情可就大了!”我说:“那就用水泥将教室地面重铺一次。”村主任仍是苦笑:“钱呢?”
有一天放学时,三年级的小秋有意留在最后,她小声对我说:“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
我大惊。小秋不过十岁,瘦瘦弱弱的一个黄毛丫头,平时不爱说话,学习却很努力,从来不耽误作业。我问:“你怎么打?”
小秋说:“反正我能打,你一看就知道了。但是,我要夜里打,天黑后我不敢一个人待在教室,老师能陪陪我吗?”
我说:“好,我陪你。但家长会让你夜里一个人出来吗?”
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但只一瞬,她又咧嘴笑了:“我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呀。”唉,又一个留守儿童,而且是自己独守。那晚,我把小秋拉到我的住处,煮挂面,还为她卧了两个鸡蛋。返校前,小秋说:“我回趟家,总得带上打耗子的武器呀。”
在村中路口,我再见小秋时,她仍是背着双肩书包,手上并没多出任何物件。我问:“武器带来了吗?拿出来给我看看。”
小秋仍是笑:“暗器不可轻易示人的,别急嘛。”那夜,天空高悬着圆圆的月亮,教室里铺满了银辉。小秋拉我坐在暗处,掰碎一块饼子撒在脚下,示意我不许出声。果然,耗子出现了。我刚要提醒,小秋突然出手,甩出去个什么东西,砰,一只耗子应声倒毙。小秋急将甩出的东西扯回,又将那只死耗子远远地踢到墙角,重坐回我身边,小声说:“耗子鬼得很,不远点儿踢开,别的就不来了。”我去抓她放到课桌上的小物件看,小秋忙拨开我的手,说:“老师别碰,脏死了。”
果然是暗器。老式10斤盘秤的小秤砣,铁铸的。因拴了两米多长纤细而结实的尼龙绳,沉甸甸的小物件打出去便有了收放自如的快捷。我惊异的是这么小的女孩子竟有如此手段,稳准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呀。
那夜,小秋一共击毙五只老鼠。本来还可以击中更多,但夜半时分,第六只出现时,小秋突然发了慈悲。那是一只大老鼠,身材颀长,却显疲惫,重要的是,它身后还跟着三只小老鼠,看来是刚出窝的,一只衔着另一只的尾巴,形成长长的一串。我问怎么不打,小秋发出一声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叹息,说:“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唉,够了,十天半月的,耗子不敢出来,这东西有记性。”
那夜,我和小秋同睡在我住处的土炕上。我问:“你怎么不跟你爸妈一起去外地呢?”小秋说:“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出去打工了。”我问:“那你怎么不跟你奶奶在一起?”小秋说:“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我再问:“是谁教的你打秤砣呀?”小秋说:“村里的孙爷爷呀。他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孙爷爷还说,梁山泊有个好汉,叫没羽箭张清,专用这个办法制敌,老厉害了。老师,我打秤砣的事你可一定要替我保密呀。”
我在那个小山村只待了两年。时至今日,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我”在辽西大山深处支教的故事,那里老人和儿童留守是常态。
B.教室里常出现老鼠,村主任拒绝了“我”用水泥把教室地面重铺一下的请求,因为村里太穷了。
C.小秋要帮“我”打老鼠,“我”带她回住处给她做饭,“卧鸡蛋”表现了“我”对她的怜惜。
D.“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是因为没能帮助小秋,“我”感到愧疚。
解析:选D。“是因为没能帮助小秋,‘我’感到愧疚”错误,从后文“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来看,“我”发呆是因为对小秋的挂念及对小秋命运的担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以“女孩与鼠”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这一背景使后文的故事合情合理。
C.小秋之所以选择放过大老鼠,是因为可怜三只小老鼠,这为后文交代小秋的身世埋下伏笔。
D.“我”是小说的讲述者,既能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又是小说中的价值判断的窗口。
解析:选B。“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错误,小说第一段并没有写到小说的主要人物“小秋”。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秋的性格特点。(5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考生要能根据人物所做的事情和文中对其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从文中对小秋家庭情况的介绍和她打秤砣技术高超可以看出她坚强自立,从她放过老鼠妈妈可以看出她很善良,从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看出她乐观懂事。
答案:①坚强自立。父亲死去,母亲外出打工,她独自生活,学习防身术保护自己。②乐观懂事。老师的话使她想起自己的身世,顿时神色黯然,但是她很快咧嘴笑了;体谅奶奶要照顾比她小的孩子,选择独自生活。③善良。为了三只小老鼠,她放过了大老鼠。
9.这篇小说让人既感到沉重,又感到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沉重”“温馨”分别表现在哪里,并探讨这样写的好处。(6分)
答:
解析:解答此题,要梳理小说内容,筛选出和“沉重”“温馨”相关的情节,用凝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小说的主人公小秋是一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现状让人感到沉重。但小说又能让人感受到温馨,从小秋对待生活的态度、小秋与“我”的师生关系、小秋与孙爷爷的邻里关系等可以感受到这种温馨。“探讨这样写的好处”就是要回答小说内容沉重和温馨交织的好处,应从读者感受和主题表达的角度思考。
答案:表现:沉重,文章叙写的留守儿童小秋身世之悲惨、心理之孤独,让人感到沉重。温馨,小秋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孙爷爷、“我”的关爱,小秋自己也自立自强、善良可爱,让人感觉温馨。
好处:沉重与温馨交织,既引发读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又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晏球,字莹之,洛阳人也。梁遣捉生军将李霸将千人戍杨刘,霸夜作乱,自水门入。晏球闻乱,不俟命,率龙骧五百骑击之,贼势稍却,末帝登楼见之,呼曰:“此非吾龙骧军邪!”晏球奏曰:“乱者,李霸一部尔,陛下严守宫城,而责臣破贼。”迟明尽杀之,以功拜澶州刺史。明宗兵变,自邺而南,遣人招晏球,晏球从至洛阳,拜归德军节度使。定州王都反,以晏球为招讨使讨之。都遣人北招契丹,契丹遣秃馁将万骑救都。晏球立高冈,号令诸将皆橐弓矢、用短兵,回顾者斩,符彦卿以左军攻其左,高行珪以右军攻其右,中军骑士抱马项驰入都军,都遂大败,自曲阳至定州,横尸弃甲六十馀里。契丹又遣惕隐以七千骑益都,晏球遇之唐河,追击至满城。契丹自中国多故,强于北方,北方诸夷无大小皆畏伏,而中国之兵遭契丹者,未尝少得志。自晏球击败秃馁,又走惕隐,其馀众奔溃投村落,村落之人以锄耰白梃所在击杀之,无复遗类。惕隐与数十骑走至幽州西,为赵德钧擒送京师。晏球攻定州,久不克,明宗数遣人促其破贼,晏球以谓未可急攻。其偏将朱弘昭、张虔钊等宣言曰:“晏球怯耳!”乃驱兵以进兵果败杀伤三千馀人由是诸将不敢复言攻晏球乃休养士卒食其三州之赋悉以俸禄所入具牛酒日与诸将高会久之,都城中食尽,先出其民万馀人,数与秃馁谋决围以走,不果,都将马让能以城降,都自焚死。晏球为将有机略,善抚士卒。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自天成三年四月都反,明年二月始克之,军中未尝戮一人。以破都功,拜天平军节度使。
(节选自《新五代史·王晏球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乃驱兵以进/兵果败杀/伤三千馀人/由是诸将不敢复言攻/晏球乃休养/士卒食其三州之赋/悉以俸禄所入具牛酒/日与诸将高会/
B.乃驱兵以进/兵果败/杀伤三千馀人/由是诸将不敢复言攻/晏球乃休养/士卒食其三州之赋/悉以俸禄所入具牛酒/日与诸将高会/
C.乃驱兵以进/兵果败/杀伤三千馀人/由是诸将不敢复言攻/晏球乃休养士卒/食其三州之赋/悉以俸禄所入具牛酒/日与诸将高会/
D.乃驱兵以进/兵果败杀/伤三千馀人/由是诸将不敢复言攻/晏球乃休养士卒/食其三州之赋/悉以俸禄所入具牛酒/日与诸将高会/
解析:选C。结合文本理解意思,这段话是说“于是带兵进攻,军队果然遭遇失败,伤亡三千余人。从此诸将不敢再言进攻。王晏球于是让士卒休养,用那三州的赋税来供给部队。他自己获得的俸禄全部拿出来备办牛和酒,整天和各位将领聚会”,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兵”“诸将”“晏球”“士卒”“牛酒”等,再根据句子内容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三千馀人”是“杀伤”的宾语,故“杀伤”和“三千馀人”之间不能断开,这就排除A、D两项;“晏球乃休养士卒”是“王晏球于是让士卒休养”的意思,不能分开,这就排除B项,故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宗,后唐皇帝李嗣源庙号,古代称皇帝除庙号外,还有谥号、年号、国号、尊号等。
B.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朝廷赐以旌节作为全权调度的凭信而得名。
C.契丹,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唐末各部统一,建契丹国,后一度改称辽,为金国所灭。
D.中军,古时军队多分为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中军为主力,由主帅亲自率领。
解析:选A。A项,“古代称皇帝除庙号外,还有谥号、年号、国号、尊号等”错误,其中国号不用来称皇帝。故选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晏球忠于职守,遇事果敢。李霸作乱时,他不等命令下达,即率兵出城迎击,挫败敌方攻势,控制危局,立下战功,深得君王赏识。
B.王晏球统兵有方,军纪严明。面对王都和契丹的联军,他登上高岗,亲自指挥,严明号令,督促诸将奋勇杀敌,最终使得敌军惨败。
C.王晏球英勇善战,威震契丹。他先大败秃馁,又击溃惕隐,使契丹余众四处溃逃,改变了中原之兵与契丹交战“未尝少得志”的窘况。
D.王晏球颇有智谋,指挥若定。攻打定州时,明宗多次催促,部下也以言相激,但他认为不能急攻,坚持围而不打,终使对方自乱阵脚。
解析:选D。D项,“坚持围而不打”错误,原文是“晏球攻定州,久不克,明宗数遣人促其破贼,晏球以谓未可急攻。……其击秃馁,既因败以为功,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自天成三年四月都反,明年二月始克之,军中未尝戮一人”,是说不可急攻,非选项所说的坚持围而不打。故选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契丹自中国多故,强于北方,北方诸夷无大小皆畏伏。(5分)
译文:
(2)诸将皆欲乘胜取都,晏球返,独不动,卒以持久弊之。(5分)
译文:
解析:(1)中的“中国”,中原;“多故”,很多变故;“强于北方”,状语后置句,即“于北方强”,在北方强大起来;“无”,无论;“畏伏”,畏惧服从。(2)中的“取都”,攻打王都;“返”,返回、回来;“独”,独自;“持久”,长期坚持;“弊”,使动用法,使……疲困。
答案:(1)契丹从中原发生很多变故开始,在北方强大起来,北方各少数民族部落无论大小都畏惧服从它。
(2)各位将领都想趁着胜利攻打王都,王晏球回来后,独自坚持不行动,最终凭借长期坚持使得王都的军队疲困。
参考译文:
王晏球,字莹之,是洛阳人。梁国派遣捉生军将领李霸率领千人戍守杨刘,李霸在夜间造反作乱,从水门进攻。王晏球听到动乱消息,不等到命令下达,就率领龙骧五百骑迎战李霸,叛军的攻势稍微退却,梁末帝登上城楼看见这种情形,高呼道:“这不是我的龙骧军吗!”王晏球回答道:“作乱的,是李霸这一部分罢了,陛下在宫城坚守,督促我打败反贼。”天快亮的时候杀光了李霸的军队,王晏球凭借这一功劳被授予澶州刺史。后唐明宗发动兵变,
从邺城向南进攻,派人招请王晏球,王晏球跟随明宗到了洛阳,被授予归德军节度使。定州王都造反,明宗让王晏球担任招讨使讨伐王都。王都派人向北请契丹援助,契丹派遣秃馁率领一万余骑兵救援王都。王晏球站在高岗上,
号令各位将领都装备好弓箭,备用短兵器,向回逃的立即斩首,符彦卿率领左军攻打左面,高行珪率领右军攻打右面,中军的骑士抱着马颈飞驰冲入王都军中,王都于是大败,从曲阳到定州,横尸和丢弃的盔甲,绵延六十余里。契丹又派遣惕隐率领七千骑兵增援王都,王晏球在唐河遭遇惕隐,一直追击到满城。契丹从中原发生很多变故开始,在北方强大起来,北方各少数民族部落无论大小都畏惧服从它,而且遭遇契丹兵的中原军队,未曾有稍微获胜的。从王晏球打败秃馁,又使惕隐奔逃之后,契丹其余的军队溃逃投奔村落,村落的人用农具棍棒攻打击杀他们,没有漏网的。惕隐和数十骑兵奔逃到幽州西面,被赵德钧擒获送到京师。王晏球攻打定州,很久都不成功,
明宗屡次派人催促王晏球攻打叛贼,王晏球认为不能够急迫攻打。他的副将朱弘昭、张虔钊等扬言说:“王晏球怕了!”于是带兵进攻,军队果然遭遇失败,伤亡三千余人。从此诸将不敢再言进攻。王晏球于是让士卒休养,用那三州的赋税来供给部队。他自己获得的俸禄全部拿出来备办牛和酒,整天和各位将领聚会。时间久了,王都城中的粮食没有了,先赶出他城中的万余百姓,屡次与秃馁谋求突围而逃,没有成功,王都的将领马让能率领全城投降,王都自焚而死。王晏球作为将领有谋略,善于安抚士卒。他攻打秃馁的时候,已经把败局变成了功劳,各位将领都想趁着胜利攻打王都,王晏球回来后,独自坚持不行动,最终凭借长期坚持使得王都的军队疲困。从天成三年四月王都造反,第二年二月才攻克下来,军队中不曾杀戮一人。王晏球凭借打败王都的功劳,升任天平军节度使。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 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沉沦的悲愤之情。
B.“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解析:选B。B项,“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作者落泪的原因并不包括“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故选B。
15.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①借景抒情,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词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词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词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为力的心情。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来表现诗人渴望贤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表达自己漂泊他乡,多愁多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一生只能写故乡主题的作家,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成为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那样一辈子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邮票般大小的故乡”生活的作家,二是成为逃离故乡,定居________的繁华都市,一辈子在书房里依赖故乡记忆写作的作家。但单单写故乡美好景物与风土人情,是没法让一位作家真正深刻起来的,作家一旦开始用“美图秀秀”式的写作方式来写故乡主题,通常也就到了________的时候。海明威说过,心酸的童年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历练。而童年的痛苦记忆,往往与故乡又有着________的联系,( )。莫言很早就提出了“超越故乡”的观点,“对故乡的超越首先是思想的超越,或者说是哲学的超越”。如此,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
新生代的写作者,是没有故乡的人,所以年轻作家更喜欢写科幻、玄幻、穿越、都市等题材的作品,而对故乡题材________。坚持写故乡主题的主流作家们,其笔下的故乡也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味道了。这个时候,更期待有“逆子型”的作家,去勇敢触碰故乡的隐秘与疼痛,写出震撼的、可以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灯红酒绿 捉襟见肘 盘根错节 嗤之以鼻
B.灯红酒绿 江郎才尽 千丝万缕 敬而远之
C.光怪陆离 捉襟见肘 千丝万缕 嗤之以鼻
D.光怪陆离 江郎才尽 盘根错节 敬而远之
解析:选B。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语境强调的是繁华都市的特点,故此处应填“灯红酒绿”。江郎才尽:泛指才思枯竭。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语境强调的是作家才思用尽,故此处应填“江郎才尽”。千丝万缕:形容关系非常密切。盘根错节:形容事情或关系等相互交织,纷繁复杂。语境强调的是童年的痛苦记忆与故乡联系紧密,故此处应填“千丝万缕”。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嗤之以鼻:用鼻子吭气,表示看不起。语境说的是不写故乡题材,而不是看不起,故应填“敬而远之”。故选B。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种痛苦记忆能否被超越并得到正视,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
B.能否超越并正视这种痛苦记忆,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
C.这种痛苦记忆能否得到正视并被超越,会成为对作家们的一种考验
D.能否正视并超越这种痛苦记忆,会成为对作家们的—种考验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面说“而童年的痛苦记忆”,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痛苦记忆”,括号中的句子应该是以“痛苦记忆”为主语,
根据句子主语的一致性,可排除B、D两项;根据“正视”在先、“超越”在后的逻辑顺序,可排除A项。故选C。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
B.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一名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写作者。
C.作家才能真正摆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一名自由的写作者。
D.作家才能真正解脱成为“故乡的逆子”的精神压力,成为不再被故乡戴上纸枷锁的自由的一名写作者。
解析:选A。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提炼句子主干,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阅读语段,分析画线句的句子成分,可知该句有两处语病。前一个分句搭配不当,“解脱”与“压力”不搭配,可将“解脱”改为“摆脱”,排除B、D两项。后一个分句语序不当,属于多项定语的语序不当,应将“一名”移至“不再”前,排除C项。故选A。
20.下面是某位同学的申请书,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申
请
书
校团委:
我一不小心扔掉团员证,特乞求补发,以便交团费。一定要同意。
申请人:高三19班杨子
2019年10月6日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一不小心”“扔掉”“交”“一定要同意”过于口语化,与语境不合,分别改为“不慎”“遗失”“交纳”“敬请批准”;“乞求”程度过深,应改为“请求”。
答案:①“一不小心”改为“不慎”;②“扔掉”改为“遗失”;③“乞求”改为“请求”;④“交”改为“交纳”;⑤“一定要同意”改为“敬请批准”。
21.家风是给家人树立的价值准则,良好的家风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根据横批,利用所给材料组成三副关于家风的对联,要求用完材料。(6分)
横批:勤劳致富 勤俭持家 耕读传家
材料:独长 偏生 莫奢华 尚勤俭 败由奢 穷在惰
丹桂有根 创业艰难 成由勤俭 守成不易
黄金无种 诗书门第 富在辛劳 种田人家
(1)勤劳致富
(2)勤俭持家
(3)耕读传家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审题,题目要求根据横批,利用所给材料组成三副关于家风的对联,题干中给出了家风的解释。考生要准确理解对联的横批,然后仔细阅读所给的对联材料,按照横批内容进行分类,经辨析可知:“独长、偏生、丹桂有根、种田人家、黄金无种、诗书门第”与横批“耕读传家”对应;“莫奢华、尚勤俭、创业艰难、守成不易”与横批“勤俭持家”对应;“穷在惰、败由奢、富在辛劳、成由勤俭”与横批“勤劳致富”对应。最后依据对联的对仗的修辞和尾字来排列,尾字讲究仄起平收。故可得出答案。
答案:(1)富在辛劳穷在惰 成由勤俭败由奢 (2)创业艰难尚勤俭 守成不易莫奢华 (3)丹桂有根独长诗书门第 黄金无种偏生种田人家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今年春节,顾氏家族成员从各地回到老宅,欢度新年,畅叙亲情。
大太爷爷一家四代同堂,都住在老宅。大太爷爷早年以画像为业,儿子开照相馆,孙子经营影楼,曾孙女开发了一款美图软件,在网上爆红。
二太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儿子是大庆油田的技术员,孙女改革开放之初到深圳创业,曾孙正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
三太爷爷年轻时到旧金山打拼,儿子在当地开了个小超市,孙子娶了当地的姑娘,曾孙Peter今年18岁,中文名字叫顾念祖,第一次随父亲到中国探亲祭祖。
顾念祖把大太爷爷手绘的祖辈画像和家族历次团聚的照片传到网上,这些照片有黑白的,有彩色的,诉说着家族的故事。他留言说这次聚会给了他许多温暖和感动,他对顾家的家族观念充满好奇。
顾氏家族是无数中国家族的缩影。每个人都在谱写家族的历史,每个家族的历史都折射着时代的变迁、国家的发展。请你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回应顾念祖的留言,帮助他理解中国的家族文化。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部分分为五个段落。第二段:概述大太爷爷一家的状况。“四代同堂”,这在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里是最幸福的事情。“都住在老宅”,表明这家人在家乡的坚守。四代人的工作都跟影像有关,但又各有发展,画像-开照相馆-经营影楼-开发美图软件。这个家庭有自己的坚守,坚守老宅,坚守影像工作,但是不断与时俱进。第三段:概述二太爷爷一家的状况。四代人的轨迹,参加抗日战争-大庆油田的技术员-改革开放之初到深圳创业-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表明了这家人跟祖国命运相连,参与到国家各个时期的发展大潮中,勇立潮头。第四段:概述三太爷爷一家的状况。这是一个华侨家庭的发展轨迹,旧金山打拼-开小超市-娶当地姑娘,表明了华侨家庭的艰辛与在侨居国家的融合,同时引出这次作文的主角:Peter,顾念祖。他18岁,跟我们高中的同学们大致同龄,他是第一次回国探亲。他有英文名,也有中文名,他的名字意义深远。第五段:概述顾念祖对这次家族聚会的反应。主要是两种反应,一是把大太爷爷手绘的祖辈画像、家族历次团聚的照片传到网上,这些照片“诉说着家族的故事”;二是留言,表达他的感受和体会,主要是温暖、感动、好奇。考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立意,进行写作。
[参考立意]
①国弱家贫,当有人守家之故土,传承技艺文化,此中国家族文化之坚守。
②投身社会洪流,以奋斗进取实现自身价值,以付出拼搏助推时代发展,此中国家族文化之奋斗。
③无论行至何处,皆不可忘却家根,皆应时时念祖,刻刻铭记家族文化之坚守、之奋斗。
[参考例文]
给顾念祖的一封信
亲爱的顾念祖朋友:
你好!
今年春节,你跟着家人从美国旧金山来到中国,回到太爷爷的故乡,欢度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你见到了你的大太爷爷一家人,见到了二太爷爷一家人。包括你一家人,几十个人在一起过节,吃吃喝喝,嬉笑玩耍,非常开心快乐。这就是红红火火的中国年,这就是热热闹闹的中国年。
念祖,你把大太爷爷手绘的祖辈画像和家族历次团聚的照片传到网上,留言说这次聚会给了你许多温暖和感动。作为一个在美国出生的华裔人,从你的太爷爷算起,你算是第四代了。你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你的根在中国,你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
与其说你对顾家的家族观念充满好奇,不如说你对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充满好奇。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文化,这从中国人的姓氏里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人的“姓氏”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姓”和“氏”又不完全等同。搞清这个问题,需要追溯到遥远的部落社会和氏族社会。传说中的夏商周时代,就是中国人姓氏大爆发的时代。同一个姓氏同文同种,即通常所说的家族。古人生产力低下,征服大自然的能力不强,在那个茹毛饮血、充满丛林法则的时代,一个人要生存下来,实在是不容易。因此,抱团生存就是必须的了。如何抱团?那当然就是家族抱团了。中国人很重视家族。古代的基层政权,只管到县一级。再往下,林林总总的事情,往往都是家族出面解决。俗话说“家法大于王法”,就是这个道理。从某种角度说,中国人的家族,就是一个小社会。中国人很重视宗族宗派,虽说现代化的国家管理从一定程度上摧毁了宗族宗派,但中国人家族观念依然很重。中国人把“国”称为“国家”,这个“家”,指的就是家族,指的就是家庭。顾念祖,从你的中文名字就可以看出,你家也是有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的。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大国,也是一个饱经伤痛的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经历了无数次战乱。每一个普通人,在大战乱面前,都很难掌控自己的命运。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每一次战乱,人民流离失所,在神州大地上到处迁移。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同一个姓氏,天南海北到处都有。比如你们顾家,你家太爷爷当年就是迫于生计,跑到美国旧金山讨生活的。在中国,每一个家族的历史,都是一部有波澜的历史,折射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念祖,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抽出时间回到中国来,好好研究一下中国的家族史,你一定会觉得特别有趣的。
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这个朴素的道理,如今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观念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摆脱了长期的战乱,进入了和平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国策的推行已经有40多年了,中国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人富裕了,国家强大了。念祖,这些你应该可以从你大太爷爷家和二太爷爷家的现状中看出来,大太爷爷家的人继承祖业,二太爷爷家的人活跃在各行各业。他们的幸福生活,正是当今富强中国的一个缩影。
纸短情长,念祖,我就写了这点儿文字,帮你了解中国人的家族文化,帮你了解中国。欢迎你常回祖国看看!
祝你:万事如意!
中国强
2019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