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1-03 18:4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对三大战役基本史实的掌握,采用学生通过阅读,再结合地图讲述,加深理解、记忆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2、对三大战役时机成熟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得出结论。
3、对三大战役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平津战役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国民党军队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原因由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方式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2、教学难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教学方法:讲述、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①全面内战爆发于什么时间 以什么为标志
②全面内战爆发后,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是怎样的 这种战略态势是何时转变的 其标志是什么
2、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战略进攻阶段解放军各个战场的形势,指导学生把握战略决战前全国战场形势的整体轮廓,自然过渡到“决战时机成熟”。党中央据此当机立断,做出了与敌人展开战略大决战的部署。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三大战役
1、自主学习:
a.三大战役的过程、战略战术及作用。
b.三大战役的战果和意义
2、小组交流:
a.淮海战役中,我军为什么在人数相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取得胜利
b.平津战役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c.三大战役后,对我军的战略形势有何作用?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教师精讲点拨】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
  个性化修改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探究结论】首先,东北战场上我军相对于敌人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这在其他战场上是不具备的。其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而且敌人是撤是守,举棋不定。其三,我军在东北有巩固的后方,后援力量雄厚。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党中央决定战略决战的首役选定在东北。
学习任务(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1、自主学习:
a.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
b.渡江战役的结果如何?
2、小组交流: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101页“自由阅读卡·邓小平不做黄包车”回答: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三、学以致用, 拓展延伸:
【问题】课本P100页: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
【教师精讲点拨】分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仅就战争而言,双方力量对比;第二层面要从战争性质,人心向背,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指挥是否得当,部队士气,军队多少,装备优劣等方面战争因素来分析;第三层面,要从国民党政权性质代表的集团利益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第四层面看中国社会历史阶段的发展趋势。
【探究结论】1、表格所列数字,是可以随着战争的
个性修改
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2、国民党指挥失当,共产党战略战术得当;解放军打仗勇敢,国民党士气低落,斗志不高; 3、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共产党代表的是全国人民的利益。4、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四、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
学习完本课,本单元的内容也就学完了,我们来对整个单元作一下知识梳理。本单元讲述的是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后,国共两党先是进行重庆谈判,签订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但是《双十协定》很快被国民党政府撕毁,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内战中,国民党先是处于战略进攻的态势,先后发动了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相应的共产党处于战略守势,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粉碎了敌人的进攻。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军队转入战略防御,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而揭开了反攻序幕的就是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随后国共两党进行了战略决战,中共中央接连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并于1949年4月发动渡江战役,攻占南京。到此,国民党政权垮台,而共产党即将建立新中国。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1、课本“练一练”填表
个性修改
2、《综合能力训练》填空题、选择题部分
六、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后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