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古 诗 中 的 “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
散文代表作有:《绿》、《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1、蓑(su ) 2、水涨(zh ng)
3、酝酿(yùn niàng)
4、应和 (yìng hè )
5、薄(báo)烟 6、黄晕(yùn)
7、捉迷藏(cáng)
返回
本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观,通过———、——、——、——、——五幅主要图画,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
文章思路
春
盼春(1)
绘春(2—7)
颂春(8—10)
(轻快 热切)
(高昂 振奋)
(欢快 愉悦)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盼春
(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2)总括春天
(3)春草图
(4)春花图
(5)春风图
(6)春雨图
(7)迎春图
(8)“新”
(9)“美”
(10)“力”
(一)
(二)绘春
(三)颂春
春草图
坐、躺、滚、踢、跑、捉——人(喜悦、高兴)
嫩、绿、满、软——草(生机勃勃)
人与自然的和谐
春花图
春风图
作者从哪些感觉来写春风?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泥土的气息、草味、花香
鸟鸣、流水、短笛
触觉
嗅觉
听觉
运用各种感觉描绘春风柔、暖、清新的特点。
一下就是三两天
像牛毛、像花针……
……一层薄烟
绵长
细密
轻盈
抓住特点描绘春雨的“润”
作者抓住了春雨什么特点?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新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
展的,笑着,走着。
美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力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春》资料
《春》中的叠字的运用也很有特点。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文章中几乎全是对称的或排比的短语、短句,而且大量地运用叠词,这种句式,结构整齐、匀称,音韵和谐、优美,节奏轻盈、活泼,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用短语、短句表情达意,是汉语的传统,也是汉语的优点。古人作文多用短语短句,很少有用长句子的。用短语、短句,语意显豁,节奏明快,读起来遒劲有力。本文很好地继承了汉语的这一传统,用的多是短语、短句,最长的一句不超过15字,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最短的只有二三字,“坐着”、“躺着”、“园子里”、“田野里”等,大多数是在10个字以内的短句子。
汉语多是双音节词,词语由两个或四个音节结合起来,我们说话写文章,只用单音节词的时候是极少的。但是如果只用双音节词,又会单调、呆板。注意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交替运用,才能使音节匀称,又富于变化。文章中很多四字句,有的是“一二一”句式,如“打两个滚”;有的是“二一一”句式,如“红的像火”。其它句子也多是四字句式的增删和改造。这就形成了流畅、明快的节奏,和谐而错落有致的音节。作者在注意调配词语的同时,还运用了口语的节奏,把长句子化为短句子。有的是把句子中的并列词组提出来,拆为两个句子,如:“园子里,田野里”,“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我们也可以说“园子里和田野里”,“有的是功夫和希望”,但试想,如果我们说:“园子里和田野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小草”,意思虽也不差,但节奏和韵味与原文比,就差多了。
至于词序的变动,更有一种奇妙的艺术力量。试读读这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按常规的词序应该是“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修饰语的后置,改变了观察视点,原先只是一种客观的叙述,现在一切都是读者主观的观察(更确切的说,是“心”的感受与发现):先看见(发现)小草偷偷“钻出来”的神态,再注意(感受)到小草“嫩嫩的”质感(甚至产生了“拧得出水来”的感觉),最后才注目(倾心)于“绿绿的”颜色;无论眼的观察,还心的感受,都是一个过程,形成一种动态。句式的变化也会产生新的语调。“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是重复的句式;本来,“起来了”在意义上就表示一种向上的发展运动,在音韵上又有“抑而扬”的效果,现在一再地叠用,并且与“山”、“水”、“太阳”这样的形象连结在一起,就显出了一种明朗的调子和壮阔的气势。有时候把长句化为短句,长、短句交错起来说,更会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自然节奏,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定语的后置,可以突出形象的特征,增强表现力。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小姑娘的定语“花枝招展”被提出来后置,强调了小姑娘的美丽迷人,再和“笑着、走着”两个动作连在一起,更突出了小姑娘的形象:美丽、活泼、欢乐,仿佛都可以看到在她蹦蹦跳跳走着的时候,拨洒一路的鲜花和欢笑。
《春》通篇看去,全是写春天的景物,无一处有“我”,但细细品味,无一处无“我”,于有“我”无“我”的交错中,造出象外之“象”的意境来。“盼望着,盼望着”──“我”是一位急切的“盼春者”;“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我”是一个细心的“寻春者”;“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细细品尝,“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仿佛面前已满是春的果实──“我”沉溺其中,是一个多情的“恋春者”;“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我”是一个热情的“颂春者”;结尾一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领着我们上前去。”──主客交融,物我同一,“我”和春一同“上前去。”
《春》既抒写了对春的赞美之情,又完整地写下了春的六个节气,包含了一条清晰的节令纵线。首段写东风,扣住一个“盼”字,“来了”、“近了”,形象地展现了大寒过后,立春将临的情景,使盼春之状现于章首。二段总写“一切”,立春过后,万象更新。作者又把握住一个“起”字,写“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绘出立春、谷雨之间的景色,迎春之意跃然纸上。三段赞春草。这是谷雨惊蛰时令刚萌发的鲜嫩小草,作者工笔描摹,在细字上下功夫,先正面描写,后借助游春踏青者的动作侧面描写,写出小草的纤细、柔软、温厚的品质,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的脉脉深情,游春之悦溢于言表。四段咏春花。循着时序,惊蛰过后,百花已由萌发、含苞到盛开怒放,作者紧扣一个“闹”字,以动写静,闹春之乐力透纸背。五段赋春风。先从人的触觉起笔,“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然后攫住一个“系”字,巧妙地把风放在泥土、空气、花草、群鸟、流水以及牧童的笛声等事物的相互联系中精心抒写,真切地写出清明前后的感受。七段颂春雨、惜春时。时序翻过谷雨,雨则“像牛毛”,似“薄烟”,小草、树叶也都变得“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作者又扣住一个“惜”字,极写农民珍惜春光,不误农时。接着写天上的风筝渐多,十分典型地写出谷雨至立夏间的暮春景象。结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使惜春之情,洋溢于卷间。末段由实而虚,扣准一个“寄”字,把人类的憧憬寄托在象征春的“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身上,展示春天无限光明的前景,使颂春之情升于峰巅。
《春》的第二部分(第三到第六段),极写春的情状,却不着一个春字,但句句又都在绘春景,状春态。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从不同角度,将细致观察和细心体验的结果,准确、生动地传达出来。虽调动描写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描写,但却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在这些段落中,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可以看到作者为突出春的特点而选择的各类典型景物,又可以发现高低、上下的观察点移动顺序,还有时间变化的顺序;景物的描写有动静之别。可以以“春花图”(第四小节)为例。
在“春花图”中,作者突出一“闹”字,描绘了一幅百花争春的图景。描绘这幅画面共用了五句话,写了两类花。先写果花,后写野花。观察点由高而低,由画面的主体前景,推延到广阔的背景。写果花从详,用了四句话:先用拟人手法写桃、杏、梨花竞相斗妍(第一句)。作者不仅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春花,而且用拟人的笔法,写花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争春,仿佛是成群结队而来,“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一起笔,就为这幅画面定下了热烈的调子。接着依次写它们的色(第二句)、味(第三句)、香(第四句)。写色用排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生动形象,且用“红的”、“粉的”、“白的”依次分指桃、杏、梨花,井然有序。写味用联想,由实而虚,虚实相应:“花里带着甜味儿”,这固然是由嗅觉得到的,但恐怕并不只此,后一分句:“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嗅到的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又以想象中成长起来的果实的甜味,来印证目下这些花儿的甜味的确实,写得多妙!写花香则用侧面烘托,不用“花香扑鼻”之类的词,连“花香”二字也不出现,而极写花下的蜜蜂和蝴蝶“成千成百”,有大有小,其实那蜂蝶不就是由花香引来的吗?蜂喧蝶舞,不仅烘托出花香之浓,花蜜之多,又暗暗照应了“花里带着甜味儿”,而且还使画面具有了一种热烈的动感,进一步表现果树开花的繁盛景象。写野花从略,只一句(第五句),却以生动的比喻写出杂花遍地,摇曳多姿,在春天的阳光下闪烁迷离的那种惹人喜爱的情态。野花是杂样的,又“散在草丛中”,是星星点点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微微的春风中不断闪烁。正因为野花有这些特点,才和星星的闪烁、眼睛的眨动极其相似。作者说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确是极传神的。
“春风图”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春风,落笔于古诗,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展现了一幅和煦温暖的春风图。
无形的春风怎么构成一幅春天的图画呢?文章先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温柔。古人说“吹面不寒柳风”,这是“不错的”,春风是那样的温暖、柔和,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那样让人感到亲切、舒服。这里作者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接着又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的轻微、芳香。“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这种气味是不太浓的,只有在微风中才能嗅到。“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春风湿润、温暖,花香才浓郁,轻风徐吹,人们才能闻到,如果是东风浩荡,各种花香也就“酝酿”不成了。光是从触觉、嗅觉角度写,还形不成一幅图画。下面作者又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春风吹拂下的景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大概鸟儿也闻到了春天的芳香,特别惬意吧?所以也“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树上绿叶扶疏,繁花似锦,花香鸟语,树下轻风流水,叮叮咚咚,互相应和,远处青青的草地上,荫荫的河岸边,“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是多么美的一幅百鸟迎春,春风唱和图啊!作者就是这样,通过春风中的景象描写,把无形的春风写成一幅有声有色、有人有物、有情有感的图画。
“春雨图”同样是抓住特征,多角度多侧面描写的典范。开头一句虽没有任何修饰,平白如话,却一下子道出江南春雨的特征:在春日中“雨是最寻常的”,且绵绵不绝,“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到这儿,作者马上提醒我们:“可别恼”,引我们去细细品味春雨的情趣,欣赏春雨的可爱。接下去,作者就象放电影一样,让你看到一连串活动的画面。先是一个春雨的特写镜头:“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用三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描写出春雨的形态。这三个比喻,有一个共同点,都写出了春雨的“细”,但又各有侧重点。“像牛毛”,言其又细又密;“像花针”,写其细小而闪亮;“像细丝”,则突出其柔细且绵长不绝。镜头继续移动,拉成近景、中景、远景。那春雨在微微的春风中“密密的斜织着”,一个“斜”字,写出春风的存在,也照应了春风是“轻悄悄的”;轻风和细雨交织着,织成一幅透明的雨幕。视线移动,远远望去,那蒙蒙的细雨,在人家屋顶上轻轻地飘动、升腾,不正象一层薄烟在屋顶缭绕?“薄烟”一词,恰到好处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一个“笼”字,也写出了雨雾淡淡的特点:远处的屋顶仍然可见,只是那些线条变得模糊。细雨仿佛为整个画面罩上了一层轻纱,一切似乎着上了一种朦胧、柔和的调子。 作者正面描写了春雨之后,又描写了雨中的景色。一共用了四句,既有远近之分,又有动静之别。第一句“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是近景描写。这时的树叶,不再是刚刚抽芽长叶时那种“脱不了鹅黄的底子”的绿,小草也不再是刚出土时那种“嫩嫩的”绿;一切的植物,在春雨的滋润、洗涤下都变得鲜亮、夺目。这是侧面描写,更写出了春雨“润”的特点。这句中,“逼”字用得好。试想,我们前面看到的春雨的画面,一切似乎着上了一种朦胧、柔和的偏灰的色调,这时作者把镜头一下子推向经春雨滋润、洗涤的植物,在朦胧、柔和的、偏灰的色调中,一下子出现一片鲜亮的绿;这时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鲜明,夺目。但这不同于夏季烈日下叶子的反光,那是一种白亮亮的、耀眼的绿;而春雨中的草绿,虽“青得逼你的眼”,但那是色差造成的强烈效果:在整个的柔和的底色中,它鲜明,夺目,但不刺目,仍旧不脱春雨中青绿的柔。一个“逼”字,极其准确地传达出了这种颜色感。第二句“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写的是远景。何以见得?灯光“一点点”。“点”者小也,乃远望所致;灯光“黄晕”,因灯光被雨雾蒙着,远远看去,呈现出小小的黄色的晕圈。这点点的黄光,给画面增添了一层静宓、温暖的色调。这一句写景由近至远,时间也随之推移了。第三句由静而动,镜头慢慢摇动,“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人们珍惜春光,农民更是不误农时,雨中仍在劳作。这里虽然写人的活动,但并不热闹,主调仍然是安静、平和的。第四句“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又写静景,是远镜头,构成了整幅画面的背景。由动而静,更突出春雨图安静、平和的主调。从全段看,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写景物变化,又有时间推移;景物描写中,也远近相应,动静结合,于是构成了一段连续运动的画面,围绕安静、和平的主调缓缓地展开去。
这里写春雨,作者落笔即点出春雨的特点──细微,接着扣住这一特点描绘了各种雨景。写雨景并不是以时间推移或空间转移为序,而是充分考虑到其色彩、亮度乃至动静的对比效果,依次向我们推出了三幅“春日雨景图”。第一幅:“薄烟”似的细雨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色彩:绿、青;亮度:明亮。紧接着推出第二幅:“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色彩:黄晕;亮度:晦暗。这就在色彩和亮度上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幅主体是物,是静景。随后推出第三幅:“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这幅则以人物为主,是动景。至于“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不妨看作这幅以人物为主的雨景图的背景。这一幅和前两幅构成了动与静的鲜明对比。这样三个画面,两个层次,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共同组成的大幅“春雨图”就异常自然而又生动了。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理的布局,借助于鲜明可感的视觉形象,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细微”的特点。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按照先“昼景”后“夜景”的顺序,把写雨夜景色的一句放在最后,那就完全打乱了作者的构思,效果就远没有这样好了。
《春》的音乐美突出的表现在轻音字和儿话韵的运用上。通过轻声字、儿话韵的运用,声调、词语的调配,句式的变化,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和谐流畅的节奏,饱含着一种音乐美。如文章开头就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四句话都用“着”或“了”收尾,句子简短,语意亲切,给全文定下了轻快、活泼的基调,抒写了作者盼春的热切、喜悦的心情。接着,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天的轮廓画,“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连用了三个“了”字,烘托出活泼、明快的气氛,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接下去,作者就对这幅春景图作细致的描绘。小草“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开满了花赶趟儿”,“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作者用了许多累声字和儿话韵。全文六百多字,而轻声字和儿话韵就有五十多个,大部分又用在句尾,读起来轻快、活泼,语意亲切,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表现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也引起读者对春的强烈向往。
《春》的比喻运用也非常有特色。首先是作者善于把比喻、拟人相结合,不仅使事物变得生动形象,而且使所描绘的形象更准确、传神,富有情趣。如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作者用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来形容。人“刚睡醒”与万物复苏的情景相似,但只用“刚睡醒的样子”似乎还不够传神,于是作者再加上一句“欣欣然张开了眼”,一下子,就使春有了人的神态。这样用人们睡觉醒来、困顿全消、精力恢复的具体神态,就极准确、传神、又富有情趣的表现出了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点。其次是善用博喻。博喻是比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连出几个喻体来比方同一个本体。比如:“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连出“眼睛”、“星星”两个喻体,从个体和群体两角度共同描写野花,写出了野花的明亮、晶莹,星星点点的“散在草丛里”的特征。再加上一句“还眨呀眨的”,不仅描写出了野花在微风中摇动闪光的样子,而且活画出野花如小孩子一般顽皮可爱的神态。读起来极富情趣。又如写春雨,用“牛毛”、“花针”、“细丝”三个喻体,具体展现了春雨多、细、柔的不同特点。这样用博喻,不仅语势强,意思也丰厚得多了。第三是排比句连用。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将三个比喻连用,用“刚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突出春天的“新”;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比喻春天,突出春天的“美”;用“健壮的青年”比喻春天,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突出了春天的“强壮”,给人一种健康、壮美的感觉。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来赞美春天,层层相关,步步深入,比喻鲜明、生动、形象,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又增加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结尾鲜明、有力。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春》
作 者:李学森
工作单位:邢台市开发区北园中学
联系电话:
邮 箱:
联系地址:邢台市开发区黄家屯村黄家屯学校
邮 编:054001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春》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1.学生查阅朱自清及其作品的简介。2.搜集有关春天的诗句或文章。3. 搜集有关春的图片及朗读材料。
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理解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4、学习细致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教育方面:通过欣赏春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1、以朗读贯穿始终,在读中悟情。2、通过自主合作讨论的方式,品析画面。
3、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初中一年级语文课文朱自清的散文《春》。本文用明丽的色彩词语,生动形象的描写‘动静结合的画面,准确地修辞方法,给我们描绘了绘声绘色的一幅幅春天美丽的、动人的、热情的图画。为此,本节课结合PPT幻灯片的使用,用一些精美的图片长势春的情景,配以优美的音乐,并使用专业演员的朗诵录音,试图让学生能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充分感受散文美的意境,林惠作者要表现在“人们在春天里奋发的精神、昂扬的激情”的主题。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影视、动画、图片的展示,形象直观的将文中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展示给学生,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增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具体过程与方法如下:难点突破 以景诉情 身临其境、共同感知走进田野、拥抱春天利用图片及影视的展示,让学生形象真实地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丽景色,教师从中点拨指导,让学生结合所看到的景色理解作者写景的方法,感觉作者的思想感情。播放课文《春》的朗读,让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达到统一,近而使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教学过程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教学过程一、导语:(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画面,以《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做mtv,童音:春天来了!)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充满了期盼。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更是有着生命的歌颂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百度图片】春、冬的图片http://image./i 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B4%BA%B2%DD%CD%BC ( http: / / image. / i 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B4%BA%B2%DD%CD%BC )【百度视频】《春天在哪里》http://video./v word=%B4%BA%CC%EC%D4%DA%C4%C4%C0%EF&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 http: / / video. / v word=%B4%BA%CC%EC%D4%DA%C4%C4%C0%EF&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1024 )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投影展示: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百度百科】朱自清介绍http://baike./view/1222.htm ( http: / / baike. / view / 1222.htm )二、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磁带,学生找出生字词,读准字音。2、投影显示:读一读:朗润 酝酿 卖弄 宛转 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抖擞 3、 感知阅读:请班里朗读水平高的同学f范读。教师做指导:朗读采用的基本调是轻盈的,因内容不同而变化,表达盼春到来的欣喜的感情,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表达作者对春喜爱、欣赏的感情,可用明快的语调朗读,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朗读。【百度搜索】《春》的录音http://zhidao./question/122853912.html si=2 ( http: / / zhidao. / question / 122853912.html si=2 )学生尝试着自由朗读。三、理清思路:1、问:由阅读提示可知,本文是描绘江南春景的散文,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几部分?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盼春(1)、绘春(2-7)、赞春(8)2、思考第一段和文章主体部分有什么联系?3、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叠用“盼望着”是用反复手法生动的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则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喜春的感情。盼春是绘春的基础。4、速读绘春部分,看看这部分又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小组讨论,找代表回答。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5、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春花图、和春雨图。【百度图片】依次展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盼春图和争春图http://image./i 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B4%BA%B2%DD%CD%BC ( http: / / image. / i 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B4%BA%B2%DD%CD%BC )http://image./i 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r=ala0&pv=&ic=0&z=0&word=%B4%BA%BB%A8%CD%BC&s=0&oq=%B4%BAhua%CD%BC&f=3&rsp=0 ( http: / / image. / i 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r=ala0&pv=&ic=0&z=0&word=%B4%BA%BB%A8%CD%BC&s=0&oq=%B4%BAhua%CD%BC&f=3&rsp=0 )http://image./i 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4%BA%D3%EA%CD%BC&in=6157&cl=2&cm=1&sc=0&lm=-1&pn=0&rn=1&di=5486614576&ln=314&fr=ala0&ic=0&s=0 ( http: / / image. / i 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4%BA%D3%EA%CD%BC&in=6157&cl=2&cm=1&sc=0&lm=-1&pn=0&rn=1&di=5486614576&ln=314&fr=ala0&ic=0&s=0 )http://image./i 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r=ala0&pv=&ic=0&z=0&word=%B4%BA%B7%E7%CD%BC&s=0&oq=%B4%BAfeng%CD%BC&f=3&rsp=0 ( http: / / image. / i 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r=ala0&pv=&ic=0&z=0&word=%B4%BA%B7%E7%CD%BC&s=0&oq=%B4%BAfeng%CD%BC&f=3&rsp=0 )http://image./i 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r=ala0&pv=&ic=0&z=0&word=%D3%AD%B4%BA%CD%BC&s=0 ( http: / / image. / i 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r=ala0&pv=&ic=0&z=0&word=%D3%AD%B4%BA%CD%BC&s=0 )http://image./i 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r=ala0&pv=&ic=0&z=0&word=%C5%CE%B4%BA%CD%BC&s=0 ( http: / / image. / i 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r=ala0&pv=&ic=0&z=0&word=%C5%CE%B4%BA%CD%BC&s=0 )http://image./i 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r=ala0&pv=&ic=0&z=0&word=%D5%F9%B4%BA%CD%BC&s=0 ( http: / / image. / i 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r=ala0&pv=&ic=0&z=0&word=%D5%F9%B4%BA%CD%BC&s=0 )四、品析语言: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春草图(多媒体呈现画面)你认为在这部分中哪些词、句、用得比较贴切,试说出理由。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可能会找的句子:(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教师可适时引导:假如你就是一株小草,经历了漫长寒冬,当你刚从有些松软的土地里苏醒过来,你会做些什么?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2)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最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学生讨论后明确: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的生动活泼、富有生气。学生齐读第三段。2、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欣赏“春花图”学生品析后,可引导学生赏析。如“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句中的“闹”字可否换成“叫”,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教师可适时引导:“闹”一字传神,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如“红杏枝头春意闹”3、齐读第四段,欣赏春风图,学生自行找出美点进行讨论五、学生自由质疑、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8、9、10段中的三个比喻句。声情并茂的集体朗读全文,体会课文蕴涵的情味美。六、精品佳作——对照欣赏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春天,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百花争艳。春风抚面,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那北国的春风是什么感觉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北国,去感受一下北国的春风!(放录音带《北国之春》)一起欣赏林斤澜的《春风》【百度MP3】《北国之春》录音http://mp3./m word=%B1%B1%B9%FA%D6%AE%B4%BA&tn=159sifu_pg&tn=159sifu_pg&f=ms&ct=134217728 ( http: / / mp3. / m word=%B1%B1%B9%FA%D6%AE%B4%BA&tn=159sifu_pg&tn=159sifu_pg&f=ms&ct=134217728 )七、小结: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勃、花木峥嵘的春天画图,赞美、抒唱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八、积累:学生自由背出写春天的诗,然后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春天的诗句【百度搜索】http://zhidao./question/632292.html fr=qrl&cid=218&index=1 ( http: / / zhidao. / question / 632292.html fr=qrl&cid=218&index=1 )九、布置作业 1、用百度搜索工具搜索一些相关《春》的知识。2、观察某一件景物,用比喻、拟人和排比各写一句话。(世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我们同学们,就用你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某一件景物,用比喻、拟人和排比各写一句话。)附:板书设计: 春 一、 盼春。 盼、来、近(总领 全文,开启下文) 二、 描春 ㈠春的总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㈡细致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 图、迎春图) 春草图(草报春):偷、钻、嫩、绿、满——草 春花图(花争春):态、色 春风图(风唱春):触、 味、声:春雨图(雨润春):形、 状、景:迎春图(欢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拌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三、颂春:三个比喻句(春天像……)
教学反思《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个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两课时,一是品读课;一是赏析课。意在使学生学有所得。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七、教师个人介绍本人李学森,男,中共党员,邢台市第六届青联委员,河北省教育学会会员,河北教师教育网通讯员。先后在《语文周报》、《学周刊》、河北教师教育网等发表论文6篇。参加一项省级重点课题研究并亲自主持一项市级立项课题研究。(共28张PPT)
古 诗 中 的 “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朱自清
七年级语文上册
认识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背影》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郁达夫)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书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林非)
他人眼中的朱自清
水涨(zh 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 niàng) 应和 (yìng hè )
笼(lǒng)着一层薄(báo)烟
黄晕(yùn) 蓑(suō) 衣 巢(cháo)
听读课文,认知字词
文章思路
春
盼春(1)
绘春(2—7)
赞春(8—10)
(欣喜 热切)
(高昂 振奋)
(欢快 愉悦)
春
盼春
绘春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 1 )
(2-7)
( 8-10 )
朗读课文,文章描绘春天的哪几幅图画?
赞春
春草图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情态 质地:嫩 色泽:绿 长势:满 姿态
点面结合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草报春
这一段从哪些方面描写春草,写了春草的哪些特点?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春花图
花朵多 花色艳 花味甜
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高与低结合
花争春
作者如何全方位的描写春花?
春风图
“吹面不含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和煦 芳香 悦耳
从触觉、嗅觉、听觉角度来写
风唱春
作者从哪些感觉来写春风?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春雨图
细密 闪烁 绵长
描摹形状、写出雨中景物
雨润春
作者抓住了春雨什么特点?
迎 春 图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际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人迎春
范围广 人数多 年龄全
抓住特定情境中人的活动来写
迎春图有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什么情感?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新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
展的,笑着,走着。
美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
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
上前去。
力
你最喜欢哪些词句?哪幅画面?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例:
我最喜欢的句子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因为这一句运用了引用 、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触觉角度,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一样亲切、温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春风的柔和、温煦。
品词 析句 赏文
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请你模仿《春》中写景的方法,根据上面三幅图中提供的信息,写一篇《秋》的文章。
课后练笔11.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预习提纲】
1.搜集整理诗歌中描写春的诗句。看谁搜集的多。找几句你最喜欢的写在下面。
2.字词。
?巢Cháo应和hè 酝酿yùn niàng 晕yùn
3.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理解文章结构)
4.在文章中作者用诗意的笔调描绘了几幅图画?试概括。
5.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试说出自己的理由。
【合作展示】
1.文章结构和文章主旨。
2.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 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3.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4.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检测反馈】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文段抓住了春雨 、 、 的特点来写。
2.“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中,用“一层薄烟”来比喻 的情状;一个“笼”字准确地写出了这层薄烟的 ;一个“全”字把 展现得非常开阔。
3.文段含蓄地写了春风,从下面哪一句话可以看出?( )
A.雨是最寻常的 B.密密地斜织着 C.笼着一层薄烟 D.稀稀疏疏的
4.文段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感觉是( )
A.春雨绵绵,令人喜爱 B.春雨寻常,忧伤烦恼
C.清亮温馨,宁静和平 D.凄神寒骨,撩人思绪
5.文段描写雨中景物的正确顺序是从 到 ,从 到 ,从 到 。(每个方框填写一个字)
【学习心得】
11.春
【预习提纲】
3.第一节 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 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 歌颂春(第三段)
4.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合作展示】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 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 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 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 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3. 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检测反馈】
1.多 细密 轻盈2.细雨濛濛 高度 意境3.B 4.C 5.静景 动景 物 人 近 远以下是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她的教案以及教学后记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教学目的
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巢 应和hè 酝酿yùn niàng 晕yùn
第1段 迎接春天。(第一部分)
第2至7段 描绘春天。(第二部分)
第8至10段 歌颂春天。(第三部分)
四、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第二段: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 水涨Zhǎng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段。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 zhǎ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棗叫朋反,引伙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喷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全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作业:
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 下周去长风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总写 一切
山、水、太阳的脸(远)
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绘春 分写 风:抚摸、酝酿
雨:细、密
人:赶趟儿
颂春 生意盎然 千姿百态 青春活力
教学后记
教后:
1.接初一下学期班级后,自选了这篇教材作为补充读物。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着力于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2. 学生十分喜爱,两节课教下来,学生已能背诵。
3. 兼带教“百花争艳”“繁花似锦”“芬芳黎郁”“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问句。
4. 比较“买、卖”“胀、涨”。
5. 有些地方过于细碎,要改进。
又记:第二次教《春》时,吸取了前次教得细碎的教训,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内客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读得比较流畅,但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第一次抓住细笔细绘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学生在习作上明显地进了一步,写景不是大而化之,笼笼统统,而是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下笔具体得多,生动得多。要注意:纠正教学中缺点时,不能把长处也甩掉。(教案略)
又记: 第三次教《春》时,又作了较大的更动。一是加强了单元教学,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考虑,除抓住特点,比较异同外,引入课文也重新作了设计。设计是这样的: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香、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观出不同的美姿。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采的写法和表现的情境美。二是加强思维与语言的训练。先给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明确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川得特别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然后帮助同学自读课文,有条理的进行分析。学生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学习的效果比较好。(教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