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粤教版二年级音乐上册第7课《歌曲《老爷爷赶鹅》》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花城粤教版二年级音乐上册第7课《歌曲《老爷爷赶鹅》》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花城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12-01 14:1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爷爷赶鹅》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教材版本:花城版小学二年级音乐(上册)
2、教材内容:第7课《老爷爷赶鹅》
3、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提倡学科综合和完善评价机制的理念,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等特点和本课的教材特点,在本课教学中,我采取听、唱、看、演、创编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使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进而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通过音乐创作实践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大胆地想象,富于个性的表达,培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1)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以及相关文化知识。玩是孩子的天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聆听、模仿、动作创编、分角色表演等教学手段,师生、生生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音乐潜质。结合《老爷爷赶鹅》的节奏特点,在导入阶段我设计了“鹅宝宝”出场的PPT动图,利用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在感受节奏韵律美的前提下,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唱难点乐句的过程中,我通过制作节奏卡纸,让学生不仅仅可以通过听觉,还可以从视觉上去感知音乐,最后采取玩“开火车”的游戏来接龙唱的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表现音乐、欣赏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本节课设计的“师生合作为歌曲创编动作”这一环节,为学生想象、创造、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突出音乐学科特点,以美感人,以美育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生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在音乐审美体验中,获得审美的愉悦,积累审美的经验。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视听结合、模仿、律动等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美的享受,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三、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老爷爷赶鹅》是一首罗马尼亚儿童歌曲,情绪活泼欢快。歌词采用叙事体呈现,讲述了老爷爷赶鹅进城的一个小故事,琅琅上口,符合儿童的学习兴趣。旋律八度内进行,前十六、后十六节奏的运用,使歌曲的情绪更显得轻快活泼。象声词“嘎嘎、嘎嘎嘎”的出现,使歌曲的童趣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更增添了儿童的演唱兴致。
歌曲体现了人声的音色变化,我们要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歌声表现出歌曲风趣、诙谐的情感。歌曲最后3个乐句是相同的,既像是鹅的叫声,又像是人们的笑声。通过让学生随录音演唱带有八分休止符的乐句,让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八分休止符的时值感觉。
2、学情分析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爱玩。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但对新鲜事物却很感兴趣,想象力丰富,表现欲强烈。根据这个年龄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给他们提供了足够的音乐实践空间。根据奥尔夫教学原理,通过“听、唱、动、演、创等多种教学手段,使乐理知识的介入不露痕迹。本节课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唱以及音乐审美为核心,力求通过各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游戏手段,贯穿音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我课前通过收集图片、动画资料、影音资料等等,制成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上好本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聆听、模仿、动作创编、角色扮演等途径,让学生愿意并乐于参与到音乐活动中。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唱《老爷爷赶鹅》,体验歌曲活泼、风趣诙谐的情绪,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模仿、声势律动、动作创编等途径,感受体验音乐。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用活泼、风趣的声音演唱歌曲《老爷爷赶鹅》并为歌曲创编动作。
(2)掌握歌曲中“O XX X O”的节奏。
(3)初步感知音乐的结构,寻找歌曲中相同的乐句。
五、教学重点:
能用活泼、风趣的声音演唱《老爷爷赶鹅》,并随音乐做律动。
六、教学难点:
歌曲中 “X X XX X | O XX X O”节奏的掌握。
七、教学准备:
音频资料、PPT、钢琴、黑板、“老爷爷”和“小鹅”的纸质图片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段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邀请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来到我们的课堂,你们看,这是谁啊?”
1、出示PPT“小鹅走路的动图”,让学生模仿小鹅的叫声。
2、跟我学
① X X X X X X |
嘎嘎 嘎 嘎嘎 嘎|
② X X X X X |
嘎 嘎 嘎嘎 嘎|
3、播放歌曲录音范唱
师:你们知道是谁把这个可爱的鹅宝宝带到这里来的吗?
出示课题:《老爷爷赶鹅》 一、情景导入
认真观看PPT,回答问题。(小鹅)
1、模仿鹅的叫声:
嘎嘎 嘎嘎嘎|O嘎嘎 嘎O
2、跟我学
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模仿小鹅的叫声。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
3、学生带着问题认真地聆听歌曲。
答案:老爷爷

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通过创设一个神秘的情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节奏模仿,让学生提前熟悉歌曲中的难点节奏,为接下来的新歌学唱做好铺垫的作用。
3、采取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聆听歌曲,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段 二、学唱《老爷爷赶鹅》
1、听听、说说
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思考歌曲内容。
◆教师出示人物图片,简单总结歌曲故事内容。
2、找找、学学
请学生找出歌曲中最能表现“鹅宝宝”的开心、快乐的乐句。
3、读读、唱唱
(1)出示歌谱,分句学唱。
①先读后唱:学唱歌曲的难点乐句。(第3乐句)
◆用手势来提醒休止符的位置,让学生多模仿跟唱。
②学唱歌曲的第1、第2乐句。
◆指导学生根据歌曲中不同的角色要求,采取不同的音色来表现歌曲。
(2)完整演唱歌曲
师生采取“开火车”的游戏来接龙唱。
◆注意时刻关注学生的演唱状态,随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3、找找、比比
(1)找出相同乐句
找出歌曲中完全相同的旋律,用相同颜色的笔画出来。
(2)引导学生用色块来表示歌曲的结构。
4、创创、动动
(1)根据歌词创编动作
师生合作进行动作创编,教师在学生的创意基础上进行加工整合。(2)加入动作完整演唱 二、学唱《老爷爷赶鹅》
1、听听、说说
聆听歌曲,说说歌曲讲述了一个什么样故事?
(参照歌词内容,教师通过语言动作及时引导学生)
2、找找、学学
3 3 3 2 1 |0 5 5 i 0 |
嘎嘎 老爷爷|O嘎嘎 嘎O |
3、读读、唱唱
(1)出示歌谱,分句学唱。
①学唱歌曲的难点乐句。
X X X X X | O X X X O|
嘎嘎 老爷爷|O嘎嘎 嘎O
◆学生熟悉节奏之后,配合起握拳手势,并按节奏读唱歌词。
②学唱歌曲的第1、第2乐句。
◆控制自己的音色变化,唱出老爷爷的语气,用风趣、诙谐的情感表现歌曲。
(2)完整演唱歌曲
“开火车”接龙唱——用活泼、风趣的声音演唱歌曲。
3、找找、比比
(1)找出相同乐句
看看、比较、找出歌曲中完全相同的两段旋律。
(2)感知音乐的结构
△ + △ + □
4、创创、动动
(1)根据歌词创编动作

(2)加入创编的动作、完整演唱歌曲。
1、通过出示人物图片来总结歌曲故事内容的方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进一步熟悉歌词。
2、提前解决歌曲的难点乐句,为歌曲学唱做准备。
3、采取先读后唱的方式,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通过学习歌曲,达到使学生“会唱歌、唱好歌”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以及审美能力。
采取游戏学唱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图形能更直观地让学生分辨出乐句的异同,并初步感知音乐的结构。
4、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发挥集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段 5、分角色演唱
角色:旁白、老爷爷、一群鹅。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用活泼、风趣的声音演唱歌曲。 5、分角色演唱
加上动作,控制好音色变化,分角色演唱歌曲。
◆用歌声表现出歌曲风趣、诙谐的情感——特别要唱出老爷爷的语气。 5、聆听与律动表演结合,让学生探索用动作来表现音乐,体验在“玩中学”、“在动中学”的乐趣。




段 师:“小朋友,老爷爷说他要回家啦,我们一起来开个欢送会,请你带着欢快的情绪、好听的歌声,配上我们美美的动作,一同欢送我们的老爷爷和小鹅回家,好吗?”
学生用风趣、诙谐的情感演唱歌曲,并随音乐律动结束课堂。 在一个愉悦、欢快的氛围下结束课堂,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又能进一步巩固歌曲的旋律。
九、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的内容,整节课我都紧紧地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主要通过歌曲的体验、律动等方式,再结合“听”、“唱”、“演”等要素让学生感知音乐、表现音乐。总的来说,这节课学生表现积极,教学目标基本上能很好地达成,整节课达到了我想要的预期效果。
课前我通过收集图片、影音资料等制成课件,并且制作节奏卡片、人物剪纸图片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上好本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等特点和本课的教材,在教学中,我采取听、唱、看、演、创编动作等教学手段,尽量做到让每一位学生有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也关注有音乐天赋的学生,给他们个性发展的空间。
唱游活动最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设定了一个特殊的人物角色“鹅宝宝”,并以此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导入部分,结合《老爷爷赶鹅》的节奏特点创设情境,即模仿“鹅宝宝”——“嘎嘎 嘎嘎嘎”的叫声,这一环节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其次,通过模仿节奏练习,让学生提前熟悉歌曲《老爷爷赶鹅》中的难点节奏,为接下来的新歌学唱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难点乐句“嘎嘎 老爷爷|O嘎嘎 嘎O”的学唱,我设计了“开火车”的接龙唱游戏,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兴趣,配合手势律动,轻松简单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设计的“根据歌词创编动作”的唱游活动中,我还通过让学生反复聆听、模仿、师生合作等途径,为学生想象、创造、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而自由的空间。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歌曲结构”这个乐理知识的教学上,为了能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的结构,我引导学生用色块来表示歌曲的结构,通过颜色以及图形更直观地让学生分辨出乐句的异同。当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并且能背唱歌曲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分角演唱歌曲”这一环节,营造氛围,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音乐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和音乐的表现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整节课下来,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教学目标很好地完成了,课堂也达到了我想要的预期效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还需提高,应时刻关注整体学生,对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及时给予提示,使学生注意力时刻保持在音乐课堂中。另外,在歌曲学唱过程中,我把重点都放在了节奏以及演唱时的音准上,从而忽略了学生的音色问题,以及在歌曲情绪上的一些处理。学生在“角色扮演”这一环节,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兴趣较高,要是能预留多一点课堂时间在这个环节上,所起的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