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12-01 10:3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乾隆南巡图》(作者
徐扬)

14课
清朝前期的鼎盛与危机
1840年之前
(康熙、雍正、乾隆
嘉庆、道光前中期)
第一目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第二目
疆域的奠定
第三目
统治危机的初显
康乾盛世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期,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多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
康熙
(1662—1723)
乾隆
(1736—1796)
雍正
(1723—1736)
人口压力与社会动乱
西方列强的潜在威胁
(盛世之表现)
(盛世之保障)
(盛世之危机)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奏折制度
①内容:单独呈送;不经过中转、收发环节
迅速、机密
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前朝:
清朝:
清朝创立奏折制度(密折)
②特点:
③作用: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奏折制度
杭州织造:有人造反啦
康熙:尔此无头无尾之言实在不懂!!
直隶总督:我想给你过生日
康熙:别来!!!!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奏折制度
2、军机处
军机处内景
内阁
军机处
雍正:设军机处
提高行政效率,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奏折制度
2、军机处
②作用:
①特点:
材料—: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值(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简、速、密





强发展过程:
7

西汉
隋唐

明清
确立
三公九卿制
巩固
中外朝制
(内外朝制)
一省两院制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加强
二府三司制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雍正设立军机处
(顶峰)
中书门下:行政
枢密院:军政
财政
中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奏折制度
2、军机处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奏折制度
2、军机处
3、加强思想控制
世宗(雍正)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清朝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文字狱
龚自珍《已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乾嘉考据学
1.东南:
1662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
清朝统一台湾
1684
清朝设台湾府,
隶属福建省
2.东北
(1)
17世纪清朝抗击沙俄
(2)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
楚条约》,划定中俄东
段边界。(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是中国领土)
3.西北、北方
(1)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叛乱
(2平定维吾尔族
大、小和卓
叛乱
(3)在蒙古族设立盟旗制度
(4)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4.西南
(1)册封达赖、班禅
(2)1727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1793年,以法律形式明确对西藏的管理权。
二、疆域的奠定
1、清朝前期对边疆的管辖
管理少数民族机构
管理少数民族政策
——理藩院
——因地制宜
康熙时期抗击沙俄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俄罗斯”
——康熙
康熙
彼得一世
清福建省全图
台湾岛
澎湖列岛
赤尾屿
钓鱼岛
福建省
二、疆域的奠定
1、清朝前期对边疆的管辖
1683年,清军统一台湾
台湾: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二、疆域的奠定
1、清朝前期对边疆的管辖
2、疆域及行政区划
十八省
总督、巡抚
东北、外蒙、新疆则设立五个将军辖区
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
◎中华人民共和国
◎清朝疆域图(1820年)
二、疆域的奠定
1、清朝前期对边疆的管辖
2、疆域及行政区划
3、版图的奠定
清朝(1820年)与现在中国版图的区别
二、疆域的奠定
1、清朝前期对边疆的管辖
2、疆域及行政区划
3、版图的奠定
三、统治危机初显
1.内部危机
统计于张宏杰著: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和珅抄家清单:
房屋3000间、田地8000顷、赤金60000两、大金元宝(100两一个的)100个、小银元宝56600个、洋钱15800元……所有物品总计约10亿两白银,
真富可敌国。
乾隆末年、嘉庆初年震动全国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可以看作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的一个标志……这场斗争……持续九年,蔓延湖北、陕西、四川、河南、甘肃五省……清朝政府调动了十六个省的军队,耗费军费2亿两白银,才把它平定下去……清朝从此由盛转衰。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天理教起义

阶级矛盾(白莲教起义)
①资源危机

政治腐败
三、统治危机初显
1、内部危机
2、外部危机
三、统治危机初显
1、内部危机
2、外部危机
乾隆帝给予了答复:“……尔国王或未能深悉天朝体制,并非有意妄干……况尔国王僻处重洋,输诚纳贡,朕之锡予优加,倍于他国……尔国王当仰体朕心,永远遵奉,共用太平之福。”
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要求开拓中国市场

西方:

中国:
已有旨传谕杨应琚,令以已意晓谕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押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著署两广总督李侍尧
遍谕番商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贸易事上谕》
1793
马嘎尔尼访华
实行闭关锁国;
广州一口通商;
“十三行”管理外贸;“天朝上国”心态
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如此缺乏了解。——《全球通史》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三、统治危机初显
1、内部危机
2、外部危机
康熙
雍正
乾隆
道光咸丰
同治
光绪
宣统
“瓷母”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顶峰
清前中期的“鼎盛”就像“瓷母”一样,
华丽又脆弱;
这种以农业文明为依托的“鼎盛”
经不起在西方工业文明的重击……
康乾盛世
落日余晖
总结:
1、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时出现100多年的鼎盛局面,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形成的奏折制度及雍正时创立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同时,清朝频繁制造了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了严重摧残。
2、康乾盛世时,版图得到开拓与巩固。
东南方向: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方向:17世纪,沙俄入侵,清朝通过雅克萨战役迫使沙俄谈判,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个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
西北方向:17世纪后期,清朝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叛乱;平定维吾尔族
大、小和卓
兄弟叛乱;在蒙古族设立盟旗制度;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南方向:册封达赖、班禅;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以法律形式明确对西藏的管理权。
3、清朝中期的疆域:西跨葱岭,
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至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和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全国内地设18省,由总督、巡抚治理,边疆地区设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4、康乾盛世后期,由盛转衰,内部出现资源危机、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爆发白莲教、天理教起义,攻入皇宫;外部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要求开拓中国市场,中国实行闭关锁国,仅保留广州一口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管理外贸;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