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六三)版数学四上 智慧广场--植树问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六三)版数学四上 智慧广场--植树问题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12-01 15:5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智慧广场——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智慧广场。
【教材分析】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在学校门前的小路一旁栽树的现实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需要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习“两端都栽”“一端不栽”“两端都不栽”时,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间隔问题。间隔现象的规律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学生都接触过,有利于学生自主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体会探究的方法,提高思维水平,感受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目标】
   1.结合植树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一一对应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规律的获得过程,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1.谈话:我们都有一双小巧手,即能写字、又能画画、还能干很多活,是吗?
伸出右手,看、五指并拢,再打开,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数学上空格叫做间隔。(板书:间隔)
追问:有几个间隔,也就是间隔数是4。把手放下,想一想3个手指有几个间隔?
预设:2个间隔
2.谈话:请三个同学站起来,同学们仔细边观察,几个间隔?前后同学各退一步,刚才两个同学间的间隔长还是现在间隔长?原来间隔有长有短。间隔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谁能举几个例子?
小结:数学上把刚才说的有间隔问题的例子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引发学生对间隔的深入理解,为后续解决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 3.12植树节到了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
课件出示情境图:
谈话: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学校门前有一条长10米的小路,
计划在小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
追问:同学们,你们看,他发现了小路
长多少米,那每隔5米栽一棵,什么意思?
预设:两棵树之间距离是5米。
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呢?
预设:能栽几棵树?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引发学生对题目的深入理解,为后续解决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借助经验,探索方法
1.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谈话:到底能栽几棵树呢?学校邀请你来做一个小小设计师,帮学校设计出一份植树方案,
要求学生借助一号学习任务单记录自己的想法。
教师巡视指导!
2.分层展示,汇报交流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
预设1:两端都栽10米长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能栽3棵树苗。
谈话:刚才这种方案10米的小路,隔5米一棵, 10米里有几个这样的间隔长,间隔数是几?栽了几棵树呀?
板书:2棵树,3个间隔。
小结:像这种植树方案,两端都栽了,我们起个名字叫做“两端都栽”。板书:两端都栽
预设2:只栽一端,每隔5米栽一棵,我们栽了2棵,因为考虑到这一端可能有障碍物。
谈话:这位小设计师能结合生活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考虑的真全面。
追问:在这种植树情况中,有几个间隔呢?
板书:2棵树,2个间隔。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我们这种栽法是左端不栽,右端栽。还可以哪端不栽哪端栽?
预设:还可以右端不栽
小结:这两种栽法是属于同一种植树方案。我们起个名字叫“一端不栽”。板书:一端不栽
预设3:两端都不栽,能栽3棵树苗,我考虑到两端可能都有障碍物,所以栽了3棵。
追问:在这儿有几个间隔呢?
板书:1棵树,2个间隔。
小结:像这种两端都没栽树的情况,起个名字叫“两端都不栽”。板书:两端都不栽
3.总结异同点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了这三种植树方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种植树方案,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预设:棵数不同,间隔数相同。
追问: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请同学们继续来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呢?(老师指着棵数和间隔数的数字问)。
预设:棵数=间隔数,
谈话:(手指一端不栽图)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棵数和间隔数正好是一一对应的,所以 ,棵数=间隔数
一一对应在数学上是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板书(一一对应),
预设:棵数=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
【设计意图】以10米的小路上栽树为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直观手段与相互交流的展现方式,明确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情形,通过学生描述每隔5米栽一棵树,自然而然的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促使学生形成比较完善的认知结构,通过让学生总结异同点,发现间隔数相同,而棵数不同,初步猜想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四、补充素材,验证方法
谈话:同学们了不起,发现了不同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有一定的规律。那这些规律成立吗?我们验证一下。生活中类似这三种情况的植树问题很多,看下面图片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课件出示情境图:
谈话:第一幅图属于哪种情况?这里有树吗?谁相当于树?
预设:一端不栽,千纸鹤相当于树
追问:间隔数与千纸鹤数、人数、墩数什么关系?小组交流
预设1:一端不栽时,间隔数=千纸鹤数。
预设2:两端都栽时,间隔数+1=人数。
预设3:两端都不栽时,间隔数-1=隔离墩数。
小结:表达真完整。同学们观察,这里的规律跟刚才发现的规律怎样?也就是植树问题只要符合这三种情况,规律都一样。说明这些规律成立的。
【设计意图】规律的发现不应过早,应该让学生充分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通过开放性的自我设计活动,真正实现了每一个学生都亲身操作,进一步认识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使规律真正植根于学生的内心,而非简单的被动记忆。
五、借助素材,提升方法
谈话:谁能把三种情况的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完整地说一遍。通过规律我们发现,要知道栽多少棵树,关键要知道什么?
预设:间隔数
谈话: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加1,减1,还是不加不减。那10米的小路,一端不栽,5米一棵,栽几棵?
预设:10÷5=2 (棵)
追问:怎么想的?
预设:10里面有2个5,2个间隔,再根据间隔数=棵数计算出棵树,
谈话: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会栽几棵?在练习题上写一写
预设:10÷5=2个 ,2+1=3棵
15÷5=2个 ,2-1=1棵
小结:看这三个算式,先算什么?也就是要求棵树先求间隔数,再根据实际情况加1减1 ,或不加不减求棵树。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己探索出“植树规律”后,提升方法,自主建构起解决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六、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谈话:植树问题的规律我们不仅要会学,还要会用,下面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多媒体出示练习
1. 一条走廊长32米,每隔4米放一盆花,两端都要放,一共需要放多少盆花?
学生先独立尝试,再全班交流,应用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
2.一条圆形走廊长32米,每隔4米放一盆花,一共需要放多少盆花?
谈话:今天我们研究的都是在一条直线上的植树问题,其实植树问题还有其他情况,如:把这条走廊变成一条圆形走廊,请想一想怎样列式呢?
(1)学生独立尝试并全班交流。
(2)课件演示,化曲为直!让学生再次感知“数形结合”的方法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3)让学生知道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属于一端不栽的情况!
小结:圆形走廊摆花原来与于今天所学一端不栽是一种情况,那正方形、三角形这些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又属于哪种情况?课下愿意探究的同学可以继续研究。
3. 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每锯断一次需要6分钟,锯完这根木头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谈话:有个成语叫一刀两断,相当于今天植树问题的哪种情况?谁相当于树?谁相当于间隔数,
(1)学生先独立尝试,再全班交流。
(2)让学生知道锯木问题就相当于植树问题“两端都不栽”的情况!
【设计意图】应用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策略,并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七、回顾反思,感受价值
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植树问题。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知道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一端不栽,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
预设2: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
小结:植树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