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和求和均分,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1—133页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在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上周,四年级1班举行了踢毽子比赛,这是其中两个组的成绩。
出示并提出问题 第一组:总计32个 第二组:总计35个 你想把优胜奖颁给哪个组?
2、反馈 问:为什么你们想颁给第二组?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比总数一定能比出哪组好吗? 出示两组的实际情况统计表:
3、再讨论,引出比较平均每人踢的个数 问:现在你还想把优胜奖颁给第二组吗? 既然总数不能比,那比每组中的最好成绩可以吗? 比什么合适呢?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生尝试解决问题 出示毽子统计图和表,找一找第一组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 独立思考,在图中移一移或在图的右边用算式写一写。 完成后组内交流。 请学生将不同的方法表示在黑板上。
2、汇报交流,理解平均数的两种求法。
① 移多补少法
生1上台介绍自己的方法。用同样方法的生2复述课件演示再次感受移多补少,使原来不同的4个数变得同样多。(板书:同样多) 归纳:这样把多的个数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它们变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 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了第一组平均每人踢了8个。这个8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揭题板书:平均数)
②求和均分 生1介绍,用同样方法的生2复述。 课件演示:先求出4个人踢毽的总数,再平均分,使得每人同样多。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称为求和平分的方法。(板书:求和均分)。
3、感受揭示平均数意义
①质疑引导: 刚才4位同学的踢毽个数9、7、6、10中,没有8呀,那8是怎么来的? 这个平均数8是他们每个人实际踢的个数吗? 而是相当于把4个人踢毽的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的数。有的踢毽可能比这个8多,有的可能比这个8少。
②那平均数8代表什么呢?
师引导:平均数8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数。所以8代表第一组的踢毽水平是合适的。
4、试一试 出示第二组踢毽情况统计图,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找第二组踢毽个数的平均数。
5、生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6、区分两个“7”表示的不同含义,再次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7、再判断优胜奖应该颁给哪个组。原来认为总数多的一定获胜合理吗? 出示: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组的成绩更好。
8、深入体会平均数的范围:
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三、联系实际、巩固所学
1、判断练习
① 16、29、35、27、13,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36。( )
② 在投球比赛中,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投中3.5个。( )
2、解释生活中的平均数
①平均寿命
观察平均寿命表,生自由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想一想:一个重庆的老爷爷,他今年已经74岁了,他很担心,你觉得老爷爷在担心什么?你会怎样劝导他?
得出:平均寿命不是实际每个人的寿命,它体现的是一个地区的整体寿命水平。
②介绍1.2米线
我们在乘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2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个1.2米的标准是怎么确定的呢?
得出:这条1.2米的免票线就是依据全国6周岁儿童的平均身高确定的,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
3、请生谈学习收获。
4、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这节课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有关平均数的知识,教学中我想把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再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应用价值,为树立应用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体会到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平均数的教学中,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经历了从探索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从体验中发展的全过程。教师起到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但交流者的作用体现不足,如能更好的与学生达到互动,能给孩子以富有个性的评价,相信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