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四学制2015年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数学思考:初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直观几何的作用;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合理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使学生愿意了解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初步养成学生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充分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PPT、多媒体设备、小棒或纸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PPT出示情境图
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线?
生:3条路线。
提问:3条路线中哪条最短?
生:中间的路线最短。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回答。
探究新知
两点间的距离
PPT出示三条路线长度的比较图,发现中间的路线最短,提问:那么为什么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你们能告诉老师。(板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自主探究
PPT出示要求
拿出下面4组小棒(单位:cm)
(1)6、7、8。 (2)4、5、9。
(3)3、6、10。 (4)8、11、11。
学生用小棒或纸条尝试摆出三角形,同桌交流讨论:每组小棒都能摆出三角形吗?
(2)请学生展示用小棒摆出三角形
提问:什么是三角形?
生齐答: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生1尝试用6cm、7cm、8cm的小棒摆出三角形,可以摆出三角形。
生2尝试用4cm、5cm、9cm的小棒摆出三角形,不可以摆出三角形。
生3尝试用3cm、6cm、10cm的小棒摆出三角形,不可以摆出三角形。
生4尝试用8cm、11cm、11cm的小棒摆出三角形,可以摆出三角形。
提问:那么这四组线段中,任意两条线段与第三条线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我们先从不可以摆出三角形的这两组入手。
提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有两条线段长度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可以围成三角形。
提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任意两条线段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线段时,可以围成三角形。
提问:那么当线段已经围成三角形了,三角形的三条边又会存在怎么的关系呢?
生: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全班齐读: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知识巩固
提问:为什么中间的路线最短?
生:(1)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知识巩固第2题
判断三条现端能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方法:三条线段中,较短两条线段长度的和大于最长的线段时,可以围成三角形。
知识巩固第3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