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登高》课件(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登高》课件(2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1 14:3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前导入



一腔诗意,悲尽三秋
杜甫《登高》赏读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学会用意象叠加法、字句推敲法、诵读体验法等欣赏诗歌。
 3.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自主学习
1、教师范读,正音定节奏。
2. 浅味解其意,自由诵读诗歌,吟出情感,译出诗意。
3.深味临其境: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一位学生诵读情境散文。
自主学习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他开始吟诵: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情境文本,不用展示)
合作探究
在你脑海中构画的场景里,有哪些意象,它们有何共同特点?(移情想象: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此时流落夔州,年已55岁,秋日一天你登高望远……)
明确:急风、长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落木、长江、浊酒、高台、老人
特点:萧瑟悲凉之景
合作探究
《登高》一诗写尽秋色,却不单只有季节之秋,一颗诗心,三秋图景,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诗歌,寻找隐藏在诗意中另外两幅秋景图,并结合诗句进行简单的描绘。

例: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此季节之秋也。
合作探究
 
 
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
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
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
三秋图
明写季节之秋,渗透着生命之秋与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深沉博大。
合作探究
登高而当秋风摇落之时,沙渚清幽之处,故啼猿飞鸟各自有情。落木江波,一望无际,是所见者万里皆秋,而以久客值此,其悲可知。
---唐汝询
“三秋图,杜甫心”
杜甫诗中有哪些悲意呢?请以小组为单位研读交流。
杜甫诗中有哪些悲意呢?请以小组为单位研读交流。
异乡漂泊
合作探究
宋代评论家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中对《登高》颈联做了相关评论,现将其中一部分留空,请结合我们刚刚分析的情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将文段补全。
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 ;秋,时之惨凄也;作客, ; ,久旅也;百年,暮齿也; ,衰疾也; ,高迥处也;独登台,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杜甫心
地之远也
羁旅也
常作客
多病也

无亲朋也
诵读下列诗歌,探究作者“悲”之根本。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登岳阳楼》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兵车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惊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的“悲”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社会、悲国家,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瑟,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拓展延伸
为了表达对杜甫无限的缅怀、崇敬之情,老师为这首诗拟了个上联,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对个下联。
上联: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
下联: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
长江不尽,赋诗且抒山河情。
当堂练习
小结
杜甫将他的诗写在个人的悲欢里,镶在人民的疾苦里,嵌国家的命运里,融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是我们的诗人杜甫是达也兼济天下,穷也忧思天下,所以人们才称他为诗圣。“圣”是刻在我们中华民族血液里的品格,一代一代人秉承“圣心”,才有了今日之中国。“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是杜甫的人生理想。当今华夏大地河清海晏,国泰民安,如果老杜还在,我想对他说,这盛世如您所愿。
(红字部分开始放音乐,最后带着对杜甫的理解与尊崇全班齐诵诗歌)
作业布置
一、“二度再造”入诗境
“唐诗素描”,以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诗歌,创造性地还原诗歌,深化想象和移情。
作业布置
一、“二度再造”入诗境
“唐诗素描”,以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诗歌,创造性地还原诗歌,深化想象和移情。
作业布置
一、“二度再造”入诗境
“唐诗素描”,以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诗歌,创造性地还原诗歌,深化想象和移情。
作业布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 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 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作业布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 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 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5. B
16.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春 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对仗精巧,声情悲壮。“沉郁顿挫”
旅夜抒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楼
杜甫 【朝代】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