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1 14:4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赤壁赋 苏轼
才华横溢:三苏,唐宋八大家,苏辛,苏黄米蔡等称号
人生坎坷:去世前自提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学习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检查预习
1,诵读预习
⑴四个小组分别齐读课文四个自然段,看哪个小组读音准,情感变化把握得好。
(2)听朗读示范录音,正字音,提示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快慢﹑情感变化。
(3)全班再次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2,文言知识点预习
(1)小组互相答疑预习中遇到的难点,解决不了的由教师引导点拨。
(2)当堂完成导学案中文言知识点归纳部分的练习,包括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词类的活用,文言句式,一词多义等,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作好积累总结。(活动方式:口头抢答,节省时间)
文本研习
(1)学生个人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2)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总结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过程,探究其原因。
明确:乐----悲----喜
乐:----良辰美景
悲:因歌声思美人而不见,因箫声的悲咽低回如泣如诉而悲。
2、男女生分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
⑴客面对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音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再加以概括)
客悲的原因:(1)英雄不再,何况自己一介渔樵(2)感叹人生短暂;(3)叹自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针对“客”所发出的人生悲叹,苏子是如何说服“客”的? (请学生回答)
明确:①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阐发观点。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人生是可以永恒存在的。②从“物各有主”来提出要顺其自然(3)客喜的原因(客因主答而喜):(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又是永恒的。(2)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这是一种身心之乐,境界提升,这是苏轼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文本探究
1,结尾的“喜”与开头的“乐”相同吗?
明确:乐:面对突来的美景的欣然反应,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感官的体验如同当今很多人登山后的“啊……啊……”,是一种本能的自然反应。
喜:是理性思考之后达到的一种精神的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这里的喜是“喜从悲来”
2,面对灾难性命运,苏轼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
明确:他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积极进取,直面人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虽然他也嗟叹人生的短暂和个人的渺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解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我们应当学习作者这种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拓展练习
题目:一部中国文学史璀璨两千年,一颗颗文坛明珠,用支支妙笔使文采表露于后世,光照至今。正如一提到屈原,我们就会想起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一提到李白,我们就会想起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耿直不阿;一提到杜甫,我们就会想起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那么,一提到苏轼,同学们就会想到他的那些诗句呢?为什么?它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迪和感悟呢?试就你感触最深的一句苏轼的诗词写一段文字。
活动方式:四个小组分别派代表爬黑板,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写完之后先共同赏析黑板上的作品,然后鼓励其他同学朗诵展示自己的佳作。
教师参与: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其实老师也是苏轼的铁杆“粉丝”,所以提到苏轼我也有言不吐不快。
一提到苏轼,我就响起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马上又是一年月圆时,明月年年只相似,月明岁岁人不同。苏轼,你可知道?虽然那静好的月亮泻下的还是曾照过你的清辉,那人间的悲欢离合还是场场轮回的出演,但自从有了你的这句话,那思念的凄楚便得到抚慰。千百年来这句话被多少思乡思人的中国人吟咏不息,你把自己的豁达之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告诉他们:无论生活有多少风雨,无论距离有多么遥远,我们同在。
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第一小节重点词语:
指旧历每月十六日。 望:指阴历每月十五
属通“嘱”,劝请
冯通“凭”:太虚,太空;驾
既望:
举酒属客:
少焉:
冯虚御风:
不一会儿
白露横江:
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
任凭;往
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
翻译句子: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仙登。
定语后置 凌茫然之万顷
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乐在何处
一、良辰:七月既望
二、美景: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豪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明确:作者借助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小节重点语词:
溯流光:
倚歌而和之: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逆流而上
循,依;唱和
使……起舞
使……哭泣
特殊句式:
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 有吹洞箫之客
翻译句子: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感受鉴赏
第三段
1.本段感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
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本段感彩甚为悲伤。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情怀阐发
对比:
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比喻:
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现实:不可乎骤得
为何而悲?
第三小节重点词语:
愀然:
正襟危坐:
山川相缪:
下江凌:
舳舻千里:
固一世之雄也:
渔樵于江渚之上:
忧愁凄怆的样子
整理;端正
通“缭”盘绕
攻占(动)
首尾相接的船只
本来
名-动 打鱼砍柴
侣鱼虾而友麋鹿:
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
片刻
偕同
特殊句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而今安在哉?
被动句
宾语前置 而今在安哉?
第四段
1.本段感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2)物个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第四小节重点词语:
逝者如斯:
盖将自其变者:
吾与子之所共适:
肴核既尽:
往;此,这
如果,假设语气
享有
菜肴果品
翻译句子: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一层:夜游之乐
1.泛舟赤壁,襟怀开朗 (乐)
二层:乐极悲来
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 (转悲)
3.慨叹人生,苦短失意 (悲)
三层:因悲生悟
4.苏子作答,妙语解颐 (转喜)
5.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乐)
结构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