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
描写秋天的诗句
你还能想到哪些诗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郁达夫
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作者介绍
课题释义
故都
的秋
表明描写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
秋是描写的内容
题目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课题释义
故都
的秋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文章的文眼
“可是啊,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 呈现出什么特点?
思考:
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
3到11段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
运用对比手法,写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北国之秋:
清 静 悲凉
南国之秋:
慢 润 淡
看不饱 尝不透 赏玩不到十足
思考:
结尾怎么写的?这样可以看出本文的思路了,全文可以分几部分?
也是用对比手法,写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不同
分为三部分
文章的结构
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1-2
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写故都之秋,赞美北国之秋;
3-11
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12-13
故都秋景图
秋景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奇景
破屋:陈旧、沧桑;
天色:纯净而高远 ;
驯鸽的飞声:以声衬静;
“漏下来的日光” 地上斑驳的光影,清淡,宁静;
“细数”见出作者内心的清闲,潜意识中或许还有点落寞。
牵牛花
蓝色,宁静而淡远;
白色,纯净而雅洁。
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沉重了点;
淡红色尽管淡,但毕竟又鲜艳了些。
牵牛花所处的环境:
“破壁腰”残破寥落,
“几根秋草”显示出生命的衰败。
秋景小院
这幅画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呢?
高而碧绿的天色给人秋高气爽,了无点尘之感,漏下来的日光
喇叭花的盛开,以及听得见倾天下驯鸽的飞声
破屋 破壁,蓝白的冷色调的花朵以及象征生命衰竭的秋草
赏析: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触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上,寥寥数笔,勾勒出槐树的落蕊,把读者带入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秋槐落蕊
(以动衬静、悲凉)
生命即将终结,更显悲凉
“衰弱”
“残声”
“啼唱”
“嘶叫”
秋蝉残鸣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秋雨话凉
思考:从文中可以看出秋雨有着怎样的特点?
整体特点:
北方的秋雨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北国秋雨奇在何处?
A来也匆匆,去也匆匆;B声音“息列索落”——(静 快 利索 清爽)
比较:春雨(淅淅沥沥,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太柔
雷雨(稀里哗啦 ,大雨倾盆)——太猛
思考1:作者细致地刻画雨后都市闲人的衣着、动作、微叹互答的声调,对表现故都秋雨的奇而有味有何作用?
都市闲人的衣着更显雨后天气的清冷
一“咬”一“立”表现出雨后市民的悠闲、无聊
从微叹互答的声调中可以读出秋天的落寞感
思考2 作者为什么单挑“都市闲人”加以刻画呢?
都市闲人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北国的特色
都市闲人口中的秋更真实,更显故都秋味的浓郁
流露出作者对 “都市闲人”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果奇景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请问果树在秋天奇在何处?
枣树 家家户户都有
果实 像橄榄,像鸽蛋
枣子淡绿微黄时,正值佳秋
最美的Golden Days 很是短暂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思考:
第12节的中心句是什么?
作者将议论的落脚点放在哪里?
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落脚点: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思考:中国文人比外国文人感受到更深的秋味,请问这“中国的秋的深味”指什么?
由于秋自身的特点,置身于秋,多让人感到萧条、悲凉、凄清、寂寥等愁情。
与个人境遇结合起来,关于秋味的意境将更加深远,有不得志的悲凉,有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有对人已暮年的感叹,有思乡、相思等万千愁绪。
再次强调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思考:
文章的结尾两段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运用了什么手法?用意何在?
对比的手法,与开头照应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本体
喻
体
黄酒
白干
甘甜可口
回味不永
稀饭
馍馍
食之有味
不浓易饿
鲈鱼
大蟹
黄犬
骆驼
玲珑小巧
逗玩邀宠
味美细腻
剔刺而食
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有味耐饥
如秋之隽永
可大快朵颐
得秋之爽气
跋涉千万里
有秋之阔远
润
浅
淡
短
烈
深
浓
久
“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
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思考: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怀念与眷恋之情,又寄寓了作者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感。(主旨)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思考
为什么
中国文人喜欢描写秋天?
秋景欣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