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 课件(3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 课件(33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12-01 14:4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归园田居(其一)
高一年级 语文
诗人介绍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始终徘徊于仕与耕之间,“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宋书·陶潜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诗歌赏析
“归”是全诗的诗眼
“为何归”
“归何处”
“归如何”
前八句:“为何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质性自然,厌恶官场。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穆穆司徒,厥族以昌。”(《命子》)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骞,高举;翮,鸟的翅膀;远翥,远飞)(《杂诗》其五)
曾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只因现实政治黑暗,“有志不获骋”,才转而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尘网”“羁鸟”“池鱼”:比喻,流露出对违背本心的官场生活的厌倦,抒发由衷的喜悦之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鸟”这一意象: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饮酒》其七)
“厉厉气遂严,纷纷飞鸟还。”(《岁暮和张常侍》)
“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咏贫士》其一)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守拙”对“适俗”,远离黑暗的官场,守住质朴自然的本性,才能获得轻松、平和、喜悦的人生真趣,这才是诗人回归田园的根本原因。
归隐生活并非轻而易举的浪漫之事
家境困难:“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兮辞并序》)
草屋破败,食不果腹:“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躬耕辛劳:“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二)
岁寒凄凉:“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馀沥:剩下的残酒)(《咏贫士》其二)
即使生活潦倒至此,陶渊明仍毅然回归田园,更可见他对官场生活是多么厌弃,摆脱尘网又是多么快乐。
中间八句:“归何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描绘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简笔的勾勒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平静安详
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味道却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近景
远景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从听觉的角度,以动衬静。
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最后四句:“归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久在樊笼里”呼应“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复得返自然”呼应“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返”呼应题目的“归”,
最后两句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田园,在陶渊明笔下,有何意义?
1.陶渊明田园诗中的居住环境是现实的
草屋宅院,绿柳映衬桃红,鸡犬之声相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做“荫蔽”解时《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读yīn,《古代汉语词典》读作yìn)后檐,桃李罗堂前。”
披星戴月躬耕劳作的辛苦:“晨出肆微勤,月入负耒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丰年的喜悦:“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和郭主簿》其一)
诗中的人事往来也是田园乡土人情的真实写照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归园田居》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其五)“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归园田居》其四)“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和郭主簿》其一)“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酬刘柴桑》)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耕田种地,安贫乐道,田园既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生存的前提,是一个真实的所在,因为真实,才能让诗歌有活力。
2.田园是一个审美的境界
花红柳绿、树绕鸟栖:“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我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
辽阔的原野,碧绿的新苗:“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牖,窗户;穟,同“穗”)(《酬刘柴桑》),“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
3.田园是诗人的心灵故乡
“余闲”,生存之事之外,在山林田园间,有“大自在”。在劳作之余,放下挂碍,与风景对话,与心灵对话,与圣贤对话,与天地对话。
陶渊明通过山水田园,见到自己的本心,即他在本诗开头所言“守拙归园田”。“守拙”,坚守自然质朴的本心,秉持真诚坦荡自由自在的胸怀,与自然交流,借田园安放心灵。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山水田园,不是陶渊明逃避黑暗政治的避难所,也不是他摆脱种种俗事的避风港,更不是求仙问道的虚无之境,而是他悠然自乐、洒脱随性、安放本心的栖息地。这也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中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一脉传统。
苏轼:“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东坡题跋?书李简夫诗集后》)
“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归去来兮辞并序》),俸禄所得,既能养家又可以买酒,有何不可?一片率真。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归去来兮辞并序》),之所以辞官,不过是不愿意违背内心,言辞一片真诚。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行行,比喻时光流逝;淹留,指隐退)(《饮酒》十六)人到不惑之年,却功业无成,唯有固守节操,饱受饥寒而已,这是一个有志难伸的诗人的真情流露。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乞食》)足见其对归隐后的困难不以为意,反而一片坦荡。
丰收之年,有朋友来访,则倾囊相处,一饮而醉,快活而自在。“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饮酒》其九)
《宋书·陶潜传》:“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陶渊明笔下的文字,呈现出“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的风格,请探究《归园田居》(其一)的艺术特点。
课堂反馈
1.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全诗围绕( )字,开头八句写( ),中间八句写( ),最后四句写( ),层层展开。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总领全诗;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用( )呼应开头的“尘网”,用( )呼应“丘山”,用( )呼应题目的“归”:结构完整。
1.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全诗围绕(“归”)字,开头八句写(为何归),中间八句写(归何处),最后四句写(归如何),层层展开。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总领全诗;最后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用(“樊笼”)呼应开头的“尘网”,用(“自然”)呼应“丘山”,用(“返”)呼应题目的“归”:结构完整。
2.善于写景,情景交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运用( )的表现手法,绘声绘色,构成了一幅( )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寄寓了诗人美好的情操和快慰的心情。
2.善于写景,情景交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运用(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绘声绘色,构成了一幅(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寄寓了诗人美好的情操和快慰的心情。
3.运用( )和( )手法,表达自己的爱憎之情。诗人写田园景物,用实笔描绘,生动美好;而把官场生活比喻成( )( ),以反衬田园生活,把被困在官场中的自己比喻成( )( ),更表现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对归隐田园的喜悦。
4.语言朴素自然,平淡舒缓,多用( )。
3.运用(比喻)和(反衬)手法,表达自己的爱憎之情。诗人写田园景物,用实笔描绘,生动美好;而把官场生活比喻成(“尘网”)(“樊笼”),以反衬田园生活,把被困在官场中的自己比喻成(“羁鸟”)(“池鱼”),更表现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对归隐田园的喜悦。
4.语言朴素自然,平淡舒缓,多用(白描)。
第七课两首诗歌比较:
曹操的《短歌行》在时光流逝的感慨之下,表达时不我待、建功立业的渴望,是积极的用世之心;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则抒发辞官归隐后的轻松愉悦,是回归本真的自由。在语言风格上,前者是四言诗,质朴刚健,雄浑大气;后者为五言诗,善用白描,平淡舒缓。
请大家课下背诵《归园田居》(其一),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写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
课后作业